首页 理论教育西方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发展

【摘要】:国内有学者将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其中前两次浪潮被称为女性主义时期,第三次浪潮被称为后女性主义时期。[24]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1963年,美国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出版了《女性的迷思》一书,标志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开始。她强调并且高度评价性别差异,主张创造一套女性符号。

女性主义也被称为“女权主义”“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国内有学者将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其中前两次浪潮被称为女性主义时期,第三次浪潮被称为后女性主义时期。[23]西方女性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被视为西方妇女解放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一时期,自由、平等的思想唤醒了欧洲大陆的妇女。1792年,英国现代女权主义奠基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的辩护》一书出版,她在书中主张女性的权利同男性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呼吁给予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教育权、工作权和政治权。不过女性真正获得政治上的普选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堕胎权还是20世纪的事情。

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9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其结果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给予女性多项与男性平等的政治和法律权利。1920年美国女性取得了选举权;1928年英国女性获得了选举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妇女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工厂。战争结束之后,她们又被国家号召返回家中,把工作机会让给从战场归来的男性。政府对待女性的态度激怒知识女性阶层,迫使女性不得不重新思考男性与女性的权利关系及其性别角色的内涵。1949年,法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西蒙·波伏娃出版了《第二性》一书,该书英文版1952年在美国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这本后人称之为“女性主义的圣经”的书中,波伏娃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出来的,女性主义要求消除两性差异,使两性趋同,而这种差异是造成女性从属于男性地位的基础。”[24]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1963年,美国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出版了《女性的迷思》一书,标志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开始。与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相比,这一次的女性运动更为激进,它不再是在现有制度上通过修改立法促进社会改良,而是主张彻底变革社会制度,为妇女解放创造必要条件,向社会发起全面的挑战。其诉求不仅是政治权利的问题,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消除性别歧视,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平等。激进女性主义是这一时期女性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美国作家、艺术家凯特·米利特是其代表人物,她的《性政治》(1970年)一书成为激进女性主义的代表作。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也被称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时期。前两次浪潮产生了传统女性主义的三大理论流派,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在女性主义的三大派别长达百年的论争之后,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的进程,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后学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女性主义(或后现代女性主义)应运而生。伊丽加莱是另一位重要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家。她主张打破男性气质与理性、普适性的联系,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她质疑自觉的理性主体,认为理性是西方男性的单性别文化,女性的差异在男权符号秩序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女性的利益也没有得到法律上和语言上的服务。她强调并且高度评价性别差异,主张创造一套女性符号。在差异性问题上,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忽视生理差异;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差异的正面价值,而后现代女性主义与这两个流派的观点都不相同,它强调差异的不同意义,认为差异是文化的,而不是生理的。

在女性主义和后女性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女性时尚及其着装观念、身体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从女性主义者的服饰风格开始解读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西方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