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时尚主体性:个体身份建构中的一个方面

时尚主体性:个体身份建构中的一个方面

【摘要】:交互主体性又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交互主体性”的表述包含了“主体性”的基本含义,同时又强调其“交互”的特征,即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1]然而,众所周知,无论是个体的主体性建构,还是交互主体性构造,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时尚主体不过是个体复杂多变的主体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哲学意义上讲,主体与客体相关,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哲学范畴。主体既是实践活动,也是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换言之,人既是认识论主体,也是实践论主体。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注重主体研究,强调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主体建构的影响,而以胡塞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哲学则注重研究主体间性,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对主体建构的作用及影响。从主体概念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主体概念经历了从古希腊的实体主体到近代的认知主体,再到现代的生命主体,体现了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本学的转向。本文中要探讨的时尚主体,首先是一个现代的生命主体,一个以肉身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精神和文化存在,具有自我相关性和社会相关性;其次,时尚主体是人格自我与个体肉身在心理物理学基础上的统一,是自我被动的和主动的意向性的统一;时尚主体也是时尚与主体始终处于交互构造过程之中的主体,是一个崭新的生命共同体。两者之间的交互构造是交互主体性的一部分。

交互主体性又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交互主体性”的表述包含了“主体性”的基本含义,同时又强调其“交互”的特征,即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两者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体性。[1]然而,众所周知,无论是个体的主体性建构,还是交互主体性构造,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时尚主体不过是个体复杂多变的主体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其次,时尚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构造不同于服装与身体之间的交互构造,身体是一个生理学上的概念和存在,服装与身体之间的交互构造很容易理解,人们常说的“服装是身体的第二层肌肤”便是服装构造身体的最好注解。服装可以满足人体的保暖、透气、遮羞、舒适等基本需要,好的服装不仅可以让身体更美,也可以掩饰或者弥补身体的缺陷。身体对于服装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身体是服装存在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不过,时尚不同于服饰,主体更不等同于身体。人们谈到时尚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时,除了上面提到的身体这个着眼点之外,最常用的另一个视角就是身份。在以往的时尚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似乎更注重研究阶级、权力、文化等各种社会要素在主体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例如,苏珊·凯瑟在《时尚与文化研究》一书中认为“保持现有身份”和“改变现有身份”是时尚主体构成中两个交替出现的过程,并将时尚主体的建构置于由“生产、分销、制约、消费”组成的文化循环模式中进行讨论,分析主体的阶级、国别、种族、民族、性别、性取向等主体身份在时尚主体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2]另一位英国社会学家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在《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一书中探讨了时尚与身体、身份之间的关系,强调时尚是对身体的表达,提供关于身体的话语,认为“衣着或饰物是将身体社会化并赋予其意义与身份的一种手段”[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时尚物品不仅成为一种符号编码,更是一种没有深度的符号象征,而主体在时尚面前则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沦为不折不扣的时尚跟随者,一切对时尚的反抗与批判都是徒劳,因为时尚一旦达到自身的饱和状态,就会自我爆发、自我消解。在当代多元文化社会中,时尚似乎又成为个性的代言人。很明显,这些研究几乎都忽视了时尚与主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没有关注时尚对主体意识和精神方面的影响以及主体对时尚构造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未能揭示时尚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构造关系。

笔者认为,在个体建构主体性的过程中,时尚不是唯一的因素,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作为建构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时尚与主体之间是一种交互建构的关系,彼此成就对方,共同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存在意义的时尚主体。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民主社会中复杂的主体性建构及主体间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