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各章节中所涉及的六大设计领域,贯穿了这三个要素相邀而缺一不可的思想。可以说“法、巧、器”相邀的设计思想构成了《天工开物》全书结构框架的主体。图2-3《天工开物》插图所谓“法”指的是产品的设计法则和工艺操作的方法。所谓“巧”是指参与生产的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即《考工记》提出的“工有巧”。宋应星认为,其中最积极的因素是“人巧”。新异的设计与造物都是巧工巧思的结果。......
2023-06-2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道”的理解离不开老子《道德经》中的那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作为一种具有认识论本体意义的“道”不是具体的物质实体,但却真实存在,主导着宇宙天地的实际运行且融于其中。现代哲学中,“道”不是生活中用于行走的道路之道,而是代表着无形无相的规律和准则,属于抽象的理念世界,包含着万物之理、事物运行的基本法则、规律等意义,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三方面的意义。无论在社会实践活动,还是艺术设计活动中,“道”都是人们应该尊重和遵循的法则和规律,如物之道、人之道、事之道、艺之道等。“器”是有形有相的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代表着具体的物质世界,包含各种现实之物,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而微的物,或称载体。中国传统道器观认为,道器一体、道融于器、器以载道,世界万事万物是道与器的统一,即抽象的理念世界与具体的物质世界的统一。这也是一种一元论的世界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天人合一”这一概念。一方面,“天人合一”意味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的关系,自然之道存在和融于人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之中,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秉承自然之道;另一方面,人也成为自然之道的载体,是人与自然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种“道器”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衣以载道”成为当代中国时尚设计界一个响亮的口号和时尚宣言。不过,“衣何以载道”却是一个非常模糊、尚无定论的问题,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追问“器何以载道”?对于这个问题古人给出的答案是“立象以尽意”。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岂可不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意思是说,文字和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圣人心中所想事物的义理,于是他创立卦象辅助语言一起来反映事物的真伪、传达心中之意与事物之理。“立象以尽意”意味着作者将“象”和文字语言并列起来,作为传“道”的一种载体和媒介。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里的“象”是心物交融的产物,既不纯粹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再现,也不是主观世界的自我表现,而是两者的统一,重在表现万事万物的内在本性与其运动变化的微妙之处。由此可见,“象”这个概念成为解答“器何以载道”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理解“道象器”理论的核心。
“道象器”理论的提出者和阐释者是当代知名学者庞朴先生,他在《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一书中以中国古代哲学家就“言可尽意”与“言不尽意”之间的争论为出发点,对“道、象、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剖析。首先,庞朴先生认为在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三者各自独立,意为根本,但“象”绝非可有可无,它同“言”一样,都是尽“意”的必要条件。两者联手,才可以穷尽“意”之全义。这是因为言之所以无力尽意,很大原因在于其“舍象性”,象的存在和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个缺点。[1]这就决定了在表意过程中象对于言的辅助与支撑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象”呢?庞朴先生认为,象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客观的象与主观的象。前者属于宇宙论,后者属于认识论。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象”是在《周易》中首先得到确认的。在《易传》中有大量属于宇宙论的客观的象,也有属于认识论的客观的象,如在“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这句话中,前一个“象”就是宇宙自然的客观之象,后一个则是人的主观认识之象。“前者是后者的原本,昭然于天下者;后者是前者的肖像,摄像于前者而生”。[2]等到本体论兴起的时候,客体的自然宇宙之象又泛化为与本体相对而言的“现象”,代指事物内在本质的外在显现。当然,随着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发展,“象”的指代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包含的意义也日益丰富起来,成为不同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如想象、图像、形象、意象、影像、镜像、现象等,这些概念和原初意义上的“象”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或者说具有“家族相似性”。对于时尚而言,我们常说的时尚现象,就可以理解为与时尚这一核心理念相关的事物内在本质的外在显现,这里的时尚是一个既具有本体论也具有认识论意义的范畴。
对于象与道、器之间的关系,庞朴先生认为,三者之间呈现为梯形关系:道无象无形,但可以悬象或垂象;象有象无形,但可以示形;器无象有形,但形中寓象寓道。还可以说,象是现而未形的道,器是形而成理的象,道是大而化之的器。如果按照常人简化的思维习惯,以“形”为坐标,就是前面引用过的《易经·系辞上》中的那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然而,在中国传统的道器合一观、言意二分法中,这个处于上下之中、道器之间的“形”哪里去了呢,庞朴认为这个“形”就是被隐匿了的“象”。庞朴先生认为“象”实际上遭到了上下其手的厄运,被遮蔽隐藏起来了,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他的研究就是要恢复被遮蔽的“象”在传统道器观中的地位,将其完善发展为“道、象、器”三者各自独立又紧密结合的完整状态。对此,他从文学艺术理论中的形象思维入手,通过对《诗经》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进行分析,指出所谓的“比义”就是取物之性为象;“比类”则是取象于物之形。《诗经》中用“如金如锡”比喻君子道德高尚,金锡为象以其性,性属于本质,本质是内在的,内在的东西“显现”为象,本质而可“感”,就是人们常说的质感。质感首先是人的感觉,但就认识形式来说,则是一种认识观念,或者称为“表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某物给人以某种质感。不过这种质感和道德高尚联系起来,还需要诗人来完成。庞朴先生认为,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切象”,即通过以己体物、以物拟人的反复揣摩比勘,出人意料地抓住物之象,准确贴切地托以己之情;使自己的情意形象化,使外物的形象情意化。所以,在诗歌中“意象”成为一个言意之间、词与物之间的一个中转站,或称媒介、中介等。由此,庞朴先生得出结论,“道——象——器”或“意——象——物”的图式,是诗歌形象思维法的灵魂。[3]自此,“象”之存在打破了传统道器观中道器合一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特征,呈现出一个更加完整的“道象器”三位一体的认识论模型,这一理论无疑为我们理解包括时尚在内的世界万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象”作为一个重要的、具有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双重意义的概念,其重要性从未被忽视过,从古至今的中国哲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象的认知和把握,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对“象”的存在进行了描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学者认为老子将“象物精信”综合运用,作为认识道的主要途径,其中的“象”来自天地阴阳运行之玄,象的根本在于玄,是物之运行的本质性的反映,也是认识天道、构建天道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宇宙运行实质的体现、宇宙运行和世间万物相互关系的体现以及宇宙和世间万物生命的体现。“象是认识道的唯一入口,物以象,玄以象,信以象,精以象,阴阳亦以象。象又是物、精、信之纲,识物、识精、识信亦须通过象。”[4]所以,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所得为“状”,对自然进行比类取象的智慧提取为“象”。由于人们不能直接观察道,老子采用“象物精信”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透过“形而下”的物的层面,发现和认识“形而上”的道。[5]在认识道的四个重要因素“象物精信”中,象居其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庞朴“道象器”理论的意义在于将道器合一的一元论世界观还原为更接近世界本源真相的“道象器”三位一体的一元论世界观。这一理论为处于困顿和争议中的时尚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研究模式,为我们从时尚之道、时尚之象和时尚之器三个维度出发分析考察时尚现象,认识和把握时尚概念、时尚生成和运作规律、显现方式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有关时尚: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天工开物》各章节中所涉及的六大设计领域,贯穿了这三个要素相邀而缺一不可的思想。可以说“法、巧、器”相邀的设计思想构成了《天工开物》全书结构框架的主体。图2-3《天工开物》插图所谓“法”指的是产品的设计法则和工艺操作的方法。所谓“巧”是指参与生产的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即《考工记》提出的“工有巧”。宋应星认为,其中最积极的因素是“人巧”。新异的设计与造物都是巧工巧思的结果。......
2023-06-23
回望教育发展史,田园教育一直都受到关注和重视。田园教育旨在探索一条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的生态教育之路。开展创建田园教育特色品牌高中的实践研究,将会全面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之路。同时,田园教育理念符合新一轮教育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精神,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实现多元发展和多元成才。......
2023-07-04
“政策”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的概念之一,国内外对政策内涵的界定林林总总,不下数百种。综上所述,学者大多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公共政策进行了界定。在这些定义中基于过程的角度对公共政策的认知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政策本身的动态特征,所以本书主要采用这一派别的观点。在本书中,政策理解为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与行为。......
2023-06-27
不对宋学进行一番彻底的检讨,新的学术文化建设就是盲目的。邓广铭先生是从狭义上理解宋学的。衷尔钜、石训等认为,宋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朱伯崑第二层次的宋学指的是经学史上的宋学,这与衷尔钜、石训所说狭义宋学、义理之学接近,也与邓广铭、漆侠的观点相近。这还要从“宋学”这个概念的产生说起。所以说,汉学并不是宋学的对立物,汉学是对宋明理学末流的纠偏。......
2023-07-04
“制器尚象”出自《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61]其中,第一种象是“制器尚象”中的象,即卦象,而第二种象才是真正导致器物产生的象。其次,从根本上说,“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体现了一种模仿思维。......
2023-09-30
史书是用来记事的,而经书则旨在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说到底,中国传统思想学问是“经”“史”不分的,史书记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
2023-11-21
(一)三螺旋理论的内涵三螺旋理论建立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的交互作用之上。三螺旋结构中的创新来源不再是先天性同步的。[68]区域三螺旋空间并非线性的,从理论上说它们可通过任意顺序得以创造,每一方都可成为另两方发展的基础。国家集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失败的发展模型,因为它给“自下而上”模式的发展空间太小,创新受到的是阻碍而非激励。一旦人们可以一起创造新思想,那么自下而上的创新就能实现。......
2023-08-20
(一)校园体育的内涵校园体育,或者说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三)校园体育的目标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