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道器观:探讨道与器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道器观:探讨道与器之间的关系

【摘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器关系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两千多年前的《易经·系辞上》中的名言是传统道器观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来源。同时还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统之乎一形”,均由阴阳一气所派生,道即在器之中或称道不离器,他的观点使“器以载道”成为当代人认识和解释道器关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器关系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两千多年前的《易经·系辞上》中的名言是传统道器观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来源。所谓“道”通常指无形无相的规律和准则;“器”则是有形有相的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道”与“器”之间的关系是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也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我国古代哲人老子提出“朴(道)散则为器”,认为“道”在“器”之先。宋代理学家朱对“道器”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在《与陆子静书》中说:“凡有形有象者,皆气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然后又以“理气”概念解说“道器”,将“道”置于“器”之上,在《答黄道夫》中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意思是说道是物之本,但生物须有气,气为生物之具。自此,“道器”的哲学关系开始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观。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主张“唯器论”,他在《周易外传》中说:“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及“无其器则无其道。”同时还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统之乎一形”,均由阴阳一气所派生,道即在器之中或称道不离器,他的观点使“器以载道”成为当代人认识和解释道器关系的基础。近代以来,这种道器关系论常常被用于设计领域中,虽然谁先谁后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但道器一体、道器合一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共识已经被广泛接受下来,也成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的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关系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