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接合理论及循环模式图解析

接合理论及循环模式图解析

【摘要】:这个循环模式图和文化的循环模式图一样,符合“接合”理论的基本要素:第一,五个要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接合在一起构成统一体来传达某种意义;第二,这五个要素彼此相互连接,也可以分解拆开,独立存在;第三,这个五个要素的接合,不具有必然性、绝对性或者本质性,是偶然情况下的结合;第四,这五个要素具有相异性,不具有必然的“归属”,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重新接合。

苏珊·凯瑟并不是第一个提出“风格—时尚—装扮”理论的学者,在这一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她的作用在于总结、深化、提升和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这一具有学科交叉性、跨国性和批判性的“风格—时尚—装扮”概念体系。伯格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了服装、身体、文化系列丛书,《时尚理论》(Fashion Theories)就是其中一本重要的时尚类期刊,该刊物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对“风格—时尚—装扮”理论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跨国文化研究,并于2010年出版了一个专刊,对卡罗尔·塔洛克组织的非洲移民社群网络的各种活动及合作进行了总结。[6]“风格—时尚—装扮”循环模式在时尚研究界的流行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尚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转移也有着密切关系。在时尚研究领域,“时尚由什么构成”这样老旧的话题开始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对全球化、服装工人、欧洲话语中的“风格—时尚—装扮”概念体系等问题进行批判性解读,与文化研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互动研究成为时尚研究的中心议题。

时尚研究与文化研究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契合与20世纪后半叶文化研究学科的蓬勃发展也有着重要关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社会运动,如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反对越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英国的青年亚文化运动;法国的青年学生运动,这些运动见证了人们对于性别、年龄、种族、民族、性取向、国籍等旧有观念的反叛和抵制,文化研究在阐述日常生活与上述旧观念相关的权力关系时,开始寻求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解答文化中出现的新问题。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宣称其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以批评分析大众文化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如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为主要内容。斯图亚特·霍尔等人在1996年出版了《做文化研究(随身听的故事)》一书,书中参照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即生产—分配—消费—交换/流通)模型,提出了 “文化循环”(The Circuit of Culture)模式[7](图7-1),援用阶级社会理论对阶级、种族及青年人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工人阶级男性青年)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利用“风格—时尚—装扮”这一可见的表征体系阐述青年人的身份特征。

霍尔等人提出的“文化的循环”共包括五个环节:表征(Representation)、身份(Identity)、生产(Production)、消费(Consumption)和制约(Regulation)。其中,“表征”是符号、图片等传达和生产意义的关键;“认同”指文化事物或制品生产过程中意义的表征;霍尔认为文化循环中的“生产”主要是从消费的角度来考虑的。产品如何满足和迎合消费者的品位,是生产过程中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消费”具有能动性,霍尔认为产品的意义不是简单地由生产者送出和消费者收下,而是永远在使用中产生。生产商所采用的各种手段为产品创造意义,最终只有通过消费者自由的尝试才能实现。消费与生产联系,但生产不能决定消费。“制约”在“文化循环”中强调文化制品对传统社会规则的影响,以及电子媒介在改变公共世界和私人世界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这五个环节“接合(Articulation)”在一起,成为一个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文化循环。循环中的任一环节都可以作为起点,是一种非线性、立体、交叉的运行模式。[8]

在《时尚与文化研究》一书中,苏珊·凯瑟和凯利·沙利文对霍尔等人提出的文化循环模式图进行了改造,用分销代替了表征,用时尚的主体构成代替了身份,成为由生产、消费、分销(Distribution)、主体构成(Subject formation)和制约五个环节组成的“风格—时尚—装扮”循环模式图(图7-2)。这个循环模式图和文化的循环模式图一样,符合“接合”理论的基本要素:第一,五个要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接合在一起构成统一体来传达某种意义;第二,这五个要素彼此相互连接,也可以分解拆开,独立存在;第三,这个五个要素的接合,不具有必然性、绝对性或者本质性,是偶然情况下的结合;第四,这五个要素具有相异性,不具有必然的“归属”,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重新接合。因此,“风格—时尚—装扮”循环模式图充分展现了时尚主体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复杂、多元、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依赖的交叉互动关系。同时,这一理论建构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时尚与社会、时尚与文化、时尚与自我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充分体现了时尚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多元交叉互动性。

图7-1 霍尔等人的“文化的循环”模式图

图7-2 经苏珊·凯瑟和凯莉·沙利文改造后的“风格—时尚—装扮”循环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