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

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

【摘要】:2011年,我们研究团队共推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九个选题。选题3:抚州乡村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服务设计研究(徐军辉)洪灾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通过准实验和区分度考验,自主设计了抚州乡村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心理调查问卷,并在五个受灾乡镇进行了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的心理调查。

2011年,我们研究团队共推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九个选题。

选题1:心理弹性导向留守儿童亲子产品设计研究

引入:本课题研究内容是心理弹性理论导向留守儿童亲子产品设计,通过心理弹性理论分析、构建心理弹性导向的亲子产品设计、实证研究,归纳心理弹性导向的亲子产品设计策略,最终完成设计实践。心理弹性理论导入留守儿童研究前人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心理弹性理论导入产品设计领域是一次探索性尝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研究过程:首先,分析家庭结构瓦解、亲子分离与家庭教育缺失等不利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发展问题,通过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模型及分析环境保护因素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提出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其次,构建与假设心理弹性导向的亲子产品设计,亲子产品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环境保护因素;再次,以明光市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外出务工人员为个案,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实地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和亲子产品需求;接下来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归纳总结留守儿童亲子产品设计策略;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及设计策略指导具体产品设计实践。

研究结论:其一,留守儿童心理弹性4个成分因子:家庭支持因子(特征值为4.445,解释总体方差的29.63%)、自我认知因子(3.027,20.18%)、同伴支持因子(2.070,13.80%)和积极学习因子(1.556,10.38%);其二,验证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4个因子与相应亲子产品功能认同评价存在显著性关联度,即亲子产品的弹性发展功能为增强亲子沟通功能、提高留守自我认知功能、促进同伴关系发展功能、帮助积极学习功能;其三,留守儿童亲子产品设计策略:产品主要人物角色与使用情景设定、两个层次功能性目标分析、六个产品设计策略展开。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近环境保护因素亲子产品设计明光市个案

选题2:基于情境的女大学生移动阅读设备用户体验量化研究(刘影)

移动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阅读市场受到广泛关注。阅读体验的高低决定移动阅读设备的优劣和生命周期。然而,用户体验反映的是用户主观的认知感受,关于如何精确评估用户体验值的研究较少,尤其在移动阅读领域,这一课题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本课题探索性地对移动阅读设备进行用户体验量化研究。

课题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情境观,梳理情境、用户体验量化等方面的相关理论,选取了移动阅读设备的目标用户群之一女大学生,对女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消费心理和移动阅读市场的现状做深入的分析。再基于情境理论给本文研究的三点启示,对目标用户进行情境中的访谈,辅以观察法,全面真实地再现用户阅读体验感受。并在访谈和观察内容基础上,设计最终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目的,一是确定女大学生移动阅读设备用户体验的评价因子,运用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统计分析得出影响移动阅读用户体验值的主要因素和每个主因素分别包含的子项目,并对每个主因素进行命名。二是确定各子项目的权重系数。

课题最终得出影响女大学生移动阅读设备体验的10个主因素:硬件因子、软件因子、风格因子、附加功能因子、翻页操作因子、目的因子、情境因子、个性化因子、手持方式因子和内容来源因子。以及各主因素包含的子项目,共46项。从分析中得出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移动阅读设备的设计策略。同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发散运用用户体验的量化方法,为移动阅读设备的体验评价与设计改进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选题3:抚州乡村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服务设计研究(徐军辉)

洪灾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虽然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市场针对洪灾的安全救助产品匮乏,人们在洪灾面前还是显得无所适从,显然洪灾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的民生。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生活得更好而服务,“为民生而设计”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入设计领域,成为设计的新趋势。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研究洪灾安全救助产品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本章节就目前我国洪灾类的家庭安全救助产品研究匮乏的背景,从我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入手来研究洪灾安全救助产品,在对国内外关于安全救助产品的设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服务设计的理念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方法来进行洪灾类安全救助产品的设计研究。实证研究部分以2010年抚州受洪灾的五个乡镇(华溪镇、罗湖镇、唱凯镇、罗针镇和云山镇)为研究地点,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等,得出安全救助产品设计的11个主要变量,分别是基本概念、主要功能、质量、安全性、易用性、价格、附加功能、材质、外观、风格与色彩。通过准实验和区分度考验,自主设计了抚州乡村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心理调查问卷,并在五个受灾乡镇进行了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的心理调查。

根据心理评价的结论,得出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设计的13个设计因子,分别是:特殊的好材料、良好的易用性、救助的高效性、方便携带、平时可做他用、防水又储藏物品、柔软简洁、产品可以彼此连接、带GPS功能、家用洪灾产品必要、带有氧气、平时为家庭常用物品和能发射急救信号,13个因子总的贡献度为53.442%。在此基础上提出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设计的策略,并以此指导具体的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的设计实践。

关键词:抚州乡村洪灾家庭安全救助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选题4:基于ZMET方法的虚拟礼物用户情感体验研究(徐卉鸣)

设计领域的新成员—虚拟礼物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的种类包括网络明信片、网络贺卡、虚拟icon、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花朵、动物等。虚拟礼物的价值在于其带来的情感体验。虚拟礼物的发展对人们情感美感的享受、个性化的张扬、社会化的交往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题以情感体验为导向,以18~34岁之间虚拟礼物的高涉入度用户作为研究人群,进行虚拟礼物用户情感体验研究。以实验研究作为主要手段,采用投射测试中的联想法、感性意象可视化技术以及隐喻抽取技术等方法,主要探讨了虚拟礼物用户情感价值诉求,并对虚拟礼物情感体验构成进行分析与验证。

情感体验是一种隐性知识,而隐喻抽取技术是一种研究隐性知识的综合性方法。课题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将隐喻抽取技术引入到用户体验研究中。为了实现隐喻抽取技术的顺利实施,自主创新了一个图库。这个图库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用户表达情感,它由调研获得的主题制作而成。

本课题研究共获得虚拟礼物用户情感价值七大主题,分别是:愉悦、真诚、温暖、可爱、吸引、惊喜与含蓄;构建了虚拟礼物用户共识心智概念树形图和共识心智图;比较了设计师角度和用户角度对虚拟礼物情感体验构成的理解;发现了性别差异带来的虚拟礼物情感体验诉求差别巨大。

关键词:隐喻抽取技术虚拟礼物用户情感体验隐性知识可视化

选题5:自我寻求理论导向驴友网络移动应用设计研究(吴晓莉)

本章节以自我寻求理论为基础,探寻现代人群的孤独、寂寞、空虚与焦虑感,从理论上分析其对困境不同的解决方法,提出四层次寻求欲为生理满足和社交满足、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并对驴友人群、旅行行为进行分析后,认为驴友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自我寻求行为。使用自我寻求理论指导用户研究,对于不同层次的自我寻求方式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为建立驴友网络移动应用课题奠定基础。

另外,科技进步带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是时间、空间、事件三维度相结合的技术理论。在实践层面,定位技术、地图数据库所产生的地理信息相关服务,行程服务、商业产业链,LBS在移动互联网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以磨坊网为例的驴友网络经过用户体验、交互行为分析后,认为在用户体验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广度与深度上可再做挖掘,提出建立以LBS为技术支持的驴友移动应用课题。

实证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通过分析目标人群心理、行为特征,以显示现代用户潜在的焦虑、空虚、孤独是其寻找旅游方式排解的重要原因,其中旅行是自我实现方式;在旅游网站使用中,用户存在用户体验问题,建立驴友网络移动客户端是必要的。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被试的AIO模型与三个用户角色。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用户对驴友网络应用偏好为:①查询攻略、青旅、交通天气饮食、正在或即将进行的活动与专题、兴趣相投的人;②分享优秀路线、新发现的地方与路线、有特色的人物景、心情、游记与日志;③交流路线、援助、旅途注意点、有意思的人物景、装备借用;④界面设计风格偏好清新与动感。

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设计实践。应用特性指导内容架构设计,以LBS定位为基点分三大版块:地点;发现;我,并对各大版块做了详细内容设计。研究Android设计规范后,对应用分版块进行交互设计,详细设计界面布局与交互流程。同时研究应用实现的定位技术、地图数据库技术,以及Android SDK开发平台可行性分析等,与开发人员相互协作,进行视觉元件设计,完成demo开发。对同质化提出了找准诉求点,创新解决方法,品牌建设、塑造个性三项解决方案,对应用增值服务做了拓展。并通过简易的任务调查,对应用进行UI测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以LBS为技术支持的驴友移动应用开发课题,为驴友户外旅行的自我寻求方法提供了实现途径。

关键词:自我寻求理论LBS技术驴友用户体验移动应用设计

选题6:校园微博客产品心理评价与设计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彭晨希2012)

近年来微博客风靡全球,用户数量迅速超过5亿,本课题选取微博客这一热门网络产品,以大学生微博客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获取当今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分析他们的使用动机和态度,研究三者间的影响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校园环境的特征,进行校园微博客的创新设计实践,设计实践能有效地检验和提升实证研究结论的价值。

本章节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微博用户的9种使用动机为使用方便、公开表达、获取信息、记录生活、匿名交往、社会交往、自我提升、娱乐消遣和时尚潮流,且将用户行为分为参与水平和参与层次两个维度,其中参与水平维度又可细分为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这两个子维度。

本课题通过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具体操作是发放网络问卷,辅以深度访谈。在对8名大学生微博客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和128名微博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对117份有效样本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包括:

(1)大学生使用微博客的动机主要有使用方便、公开表达、获取信息、记录生活、匿名交往、社会交往、自我提升、娱乐消遣和时尚潮流。其中记录生活、获取信息、娱乐消遣这三种动机最为强烈,但不同的用户在使用动机上差异很大。

(2)具体的动机可分为四大类:社会性动机(社会交往、社会提升)、记录表达动机(公开表达、记录、使用方便)、情感性动机(匿名替代、消遣娱乐、宣泄情绪等)和信息性动机(分享知识)。

(3)大部分大学生接受微博实名制,实名制不会影响他们使用微博的意愿。

(4)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教师开设微博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但不喜欢老师关注自己。

设计校园微博产品时,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先运用定性研究结果进行人物角色设计,明确针对用户群体特征。再针对校园环境,强化了产品的SoLoMo(社交、位置、移动)特征。概念设计时将产品分为信息、校园、个人、好友四个板块,并对每个板块进行了细致的内容设计。接着按照lOS5.1的设计规范进行交互设计,先快速完成原型设计,并进行可用性测试,再详细设计界面布局与交互流程,进行用户测试,多次迭代设计后,最终成品为校园微博的高保真原型。

关键词:心理评价校园微博客动机使用与满足理论移动应用设计

选题7:基于心智模式的信息检索行为导向交互设计应用研究—万方个案(周恩高)

在交互设计研究领域,信息交互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现有交互设计研究成果表明,用户在与产品进行交互时,是遵循一定心智模式的(Donald.Norman,1983)。在本课题研究中,对基于心智模式的信息检索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做具体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紧紧围绕信息检索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展开,在分析已有信息检索行为模型的基础上,从交互设计学科角度出发,提出基于三阶段的信息检索交互设计模型,分别是信息检索阶段、信息浏览阶段和信息查看阶段。在不同阶段,用户的信息需求、情感变化以及与系统的交互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针对这些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交互设计要求。

在实证研究中,以万方网络数据库为个案,选择两类具有不同搜索经验的用户(实验组:有网络搜索经验+有网络数据库搜索经验;对照组:有网络搜索经验+无网络数据库搜索经验),综合使用问卷法,Tobbi红外眼动仪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问卷研究包括,用户体验测评问卷,基于二分法的重要性比较问卷,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构建了万方网络数据库用户体验曲线变化图,并对界面各元素进行了类聚分析,结论如下:

(1)信息检索阶段提取3个主成分,14个因子,3个主成分分别为:辅助功能(64.549qc);检索入口(13.811%);信息导航(8.477%),累积方差达86.836%。

(2)信息浏览阶段提取4个主成分,11个因子,4个主成分分别为:系统分类(38.820%)、个性筛选(21.704%)、结果预览(19.344%)和结果操作(11.241%),累积方差达91.109%。

(3)信息查看阶段提取4个主成分,12个因子,4个主成分分别为:推荐信息(42.126%)、相关信息(22.939%)、结果详情(15.504%)和结果操作(8.541%),累积方差达89.109%。

在眼动研究中,通过用户的视觉轨迹图、视觉热点图、注视点和注视时间数据,分析用户使用网络数据库的一般使用行为,以及对37个因子进行设计重要性排序,并结合视频录像信息,分析用户在信息检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变化。

本研究将情报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知识纳入设计科学的视野范围内,提出了基于三阶段的信息检索交互设计模型,并以万方网络数据库为个案,结合交互设计学科内容,进行富有探索性和原创性的研究。

关键词:心智模式信息检索行为  交互设计万方数据库

选题8:群体文化学的产品设计应用—妇幼诊座交互产品设计(郝琳)

国内体验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企业逐步转换思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放置首位,这样的变化正是人类内心情感愉悦和社会文化丰富的需求体现。在市场日益细分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师以敏锐的观察与客观的研究分析特殊用户群体,以他们的切身需求为出发点才能设计出感动人心的产品。本课题是对社会特殊群体和社会热点的思考,受到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启发,以人类文化学范畴的群体文化学理论导向用户研究方法,关注到孕妇在医院候诊时的需求,针对其真实需求进行新产品创意的设计研究。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理论梳理与分析、实证研究和设计展示。理论分析先对人类学、群体文化学、设计艺术学三者理论关联性做归纳与梳理,清晰把握人、产品与社会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根据群体文化学的研究思路,总结出群体文化学观念中的孕妇候诊产品研究过程与方法,并为实证研究指出清晰的思路;实证研究部分以妇幼保健医院作为研究环境,利用田野调查法(Fieldwork)、无结构访谈法(UnstandardizedInterviews)、自我陈述法(Self representation)对目标群体的候诊过程、等候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情感需求和使用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筛选、归纳与分析目标群体的真实需求。在课题最后,以孕妇候诊产品设计为实例研究和设计实践,一方面将群体文化学观念的用户研究方法融入进来,一方面把设计构思以开放式、探讨性的方式进行展示。最后,文章总结了群体文化学观念下的设计研究所具备的优势,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群体文化学孕妇候诊分析交互产品设计

选题9:石渠县基础教育援助公益服务设计研究—以虾扎乡为例(杨婷)

当前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设计师、设计研究机构、设计公司开始与政府部门、基金会、社会公益组织等合作,尝试借助设计力量进行社会创新,寻求解决社会公共服务问题有效路径,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本课题选择基础教育为研究领域,以四川省石渠县虾扎乡为例,运用服务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构建基础教育援助公益服务模式,推动当地基础教育发展,为偏远地区儿童寻求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首先,梳理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服务设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并对服务设计的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服务设计在公益项目中的特点,确定本课题“调研—设计—实施”的研究思路。其次,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虾扎乡及周边4个村落5所学校教育发展进行调研,运用SWOT分析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比照当前学者对藏区基础教育的研究和社会公益组织面向当地的公益服务模式,探讨有利于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援助方式。再次,通过对前期调研结论的分析,确定以“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本土化师资力量”为突破口的援助方向,运用参与式设计研究方法,邀请石渠县基础教育发展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公益援助服务模式设计,构建适应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公益服务体系。最后,就面向虾扎乡基础教育援助的公益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管理和项目效果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