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究: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方法优化

研究: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方法优化

【摘要】:我们首先关注后设计管理理论,对有形和无形产品进行设计心理评价方法研究;另外,重点讨论与设计心理评价相关的前设计管理导向的“用户研究”。(一)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方法有形产品即形体产品或形式产品,是指产品的具体形态,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定形式,是核心产品实现的形式。因此,对有形产品的设计心理评价就变得多元化。

消费经济时代,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取决于产品是否被消费者认可并予以消费。产品设计心理评价必然与消费者联系密切,设计与消费者角度的相关理论有:消费者满意度理论、顾客需求理论等;设计心理的微观分析相关理论有:消费者的气质类型理论、自我概念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情感价值理论、主观幸福感理论等;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相关理论有:文化理论、生活方式导向理论、战略设计理论等;消费者与产品品牌的相关理论有:品牌导向理论、品牌价值心理理论、品牌认知理论等;此外还包括信息构架理论、风险认知模型理论等。

设计管理理论我们重点关注前设计管理理论和后设计管理理论。前设计管理理论以了解、发掘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归宿点。与之对应的后设计管理理论以顾客管理为中心,以顾客资本提升为目标,以消费者满意度、忠诚度为设计心理评价的指标。

我们首先关注后设计管理理论,对有形和无形产品进行设计心理评价方法研究;另外,重点讨论与设计心理评价相关的前设计管理导向的“用户研究”。

(一)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方法

有形产品即形体产品或形式产品,是指产品的具体形态,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定形式,是核心产品实现的形式。传统产品多数属有形产品,它们一般包括质量水平、产品特色、产品款式以及产品包装和品牌等要素,最初衡量产品要考虑这些要素,但随着消费者自我价值的觉知,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已超出产品本身的功用价值,转向审美及更高层次的情感要素。因此,对有形产品的设计心理评价就变得多元化。本书中有形产品心理评价项目有:传统设计领域的手机产品专题、电子数码产品专题、小家电产品专题、交通工具产品专题、女性消费者产品专题。

1.电子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相关研究

Thomas Fiddian(英国,2011)、Chris Bow-den(英国,2011)等,从最终用户以及产品使用环境角度出发,对消费类产品的包容性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以轻度至中度肢体或感官缺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一些新的方法来提高产品包容性的设计,该项研究构建了一个涵盖老年人障碍的虚拟人体模型。从英国、爱尔兰和德国邀请了58名在听力视力或手的灵活性上,从轻度到中度范围有缺陷的老年人。实验过程分为四组:同等级别的障碍,明显的听觉受损,明显的视觉受损以及明显的手的灵活性受损。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这些实验都是在被试正常的使用环境中进行的,通过观察法研究这些被试经常使用的产品的类型,以及目前的使用情况。研究过程中,被试会使用他们日常使用的产品来完成一些任务,通过被试完成这些主要任务来分析被试的一些典型任务的逻辑顺序,研究人员观察并记录用户所采取的步骤,列出一些可用性问题,如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任务的难易程度等。

研究人员最后对洗衣机以及手机界面的设计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残疾人在使用洗衣机或手机产品时遇到的可用性问题。通过这些研究,大大扩展了现有的设计流程,将用户的需求直接提供给设计师,以提高用户界面设计的可用性。其中电子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成果如下。

项目1.大学生MP3随身听战略设计心理评价实证研究

徐衍凤的《大学生MP3随身听战略设计心理评价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顾客价值理论与设计风险决策管理漏斗理论。实证研究得到“大学生MP3随身听战略设计心理评价因素重要性量表”,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04份,回收率88.7%,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78.3%。在数据分析时,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时尚产品设计前期战略设计评价,最后得到由17个主因素,58个小项目构成。这17个评价因素如下:个性化、服务周到、界面宜人、实用、价格适中、形态美感、方便性、一般功能、色彩、材料、娱乐性、品牌、整体协调、购买渠道、环保、沟通性、愉悦性。

通过运用“大学生MP3随身听战略设计心理评价因素重要性量表”可以了解大学生对MP3随身听的消费需求特点,发现大学生对于MP3随身听产品的哪些方面的功能比较重视,从而可以进一步地细分市场,找出大学生的潜在需求和市场空白,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开发产品或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以此指导具体的MP3随身听产品战略设计活动,发现商业机会,找到最佳的产业契机。

项目2.都市青年数码相机设计体验心理研究

杨汝全的《都市青年数码相机设计体验心理研究》以Donald A.Norman的理论为基础,将用户对产品的心理体验分为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并运用特定的方法来探索和描述这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针对这三个层次,作者的问卷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调查和描述青年群体对于数码相机体验的三个层次的内容。经过统计分析,初步理解了受测群体对于数码相机的造型、功能、象征形象等方面的体验内容和需求倾向,这些成果可以作为数码相机设计定位的参考。

经过对100位受测者喜欢的数码相机的分析,因子分析发现受测群体对于数码相机样本的造型意象的体验可以由三个主要因素来概括:①现代形态体验,这种体验主要包括简洁精致的感觉,和谐流畅的感觉,小巧优美的感觉,可以认为这些感觉是用户看到数码相机造型时所体验到的首要的感受;②高质量体验,包括造型的大方性、造型体现出来的专业性,以及坚固和耐用的感觉,这个维度的体验因素是通过相机造型感受到的相机的内在质量;③创新性体验,包括对于相机个性的感觉、时尚的感觉,以及创造性的感觉。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可以看作是用户体验相机造型的感觉通道,他们通过这些特定通道来体验。在今后设计数码相机造型的时候,可以依此作为参考,设计人员可以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感觉方向,使自己的感觉通道与用户的重合,理解用户的审美倾向,使相机造型的设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描述以及方向感。

通过对相机功能需求的分析,可以知道在设计相机的时候,要考虑相机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优先考虑设计功能优先度比较靠前的功能,因为这些功能对于用户来说相对比较重要。

数码相机的形象无疑具有象征性,这种象征性对于用户具有特殊的意义,相机的形象与用户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是一致的。通过调查,青年群体的自我概念具有某种共同的倾向性,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形象是当代的、愉快的、有序的、谦虚的以及年轻的。这样的调查结论与对于造型意象的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证明青年的自我概念和产品形象的一致性非常高。

项目3.大学生国产手机风险认知模式的实证研究

杨利的《大学生国产手机风险认知模式的实证研究》选取未来引领消费时尚的先导力量—大学生作为研究人群,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关联分析、比较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外现有风险认知模型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对大学生在购买手机决策中所考虑到的因素进行理论研究。

在问卷研究中,主要在两所大学校园内展开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5份,回收率91.7%,其中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86.3%。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的风险有4个主因子:①性能风险因子;②社会风险因子;③财务风险因子;④心理风险因子。它们分别可以影响变量的程度为:34.663%、16.869%、15.653%和11.794%。企业需要从这四个因子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设计决策。

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将大学生国产手机风险认知影响因子种类及影响程度运用到其他方面,例如,大学生其他的消费产品或者是国产手机的其他消费人群的研究,使研究结果突破特定产品、特定人群的限制,进行风险认知模型的建立。

电子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动态如下:

在电子产品心理评价专题中,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随身听设计战略、设计体验心理以及风险认知模式的研究。在当今的研究动态中,从产品设计中的情感交互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Xue-song Yang和Cheng Chen(2011)对产品设计中的情感交互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认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客户可以通过熟悉产品的特性、属性与他们互动,并在同时有情绪的参与。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应重视情感交流,即产品应能够与用户有情感互动,除了展示产品本身外,还应该从交互设计的角度分析交互过程中的情感问题,交互过程中的情感问题有三个层次,即是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

反应交互是本能的。感觉刺激引起好奇,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摸、品尝等。用户接收到的感觉刺激,直接回应他们,然后获得多样化的情感互动。这是一个小学的水平,但这个水平是最直接和不可抗拒的。例如,飞利浦现在已经产生一个新的灯泡,叫光编钟。随着室外照明的概念,它可以检测微风和温度的变化,相应地,灯光风格之间互相转换。刮风时,它通过在中间的圆形LED的洞,光的亮度增加。同时,它可以通过改变颜色来反映温度的变化,提供外面天气条件下的显示。

行为交互的增长来自使用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它是为用户提供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的情感交互体验。首先,可用性引起乐趣。随着数码产品在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大部分设计师都集中在探索多功能性,使其成为一个人使用产品的不寻常的技能。为了提高可用性,产品应该有为用户的相同的心智模式,这意味着设计师应充分了解用户和他们使用的背景,包括他们的年龄、文化背景、审美喜好等,以便为用户设计合适的产品。

反思交互关注知识、文化和产品的评价。在使用者通过理解、关联和反映“有意义的形式”与产品进行交互。反思交互与长期和产品互动中的个人的记忆和体验有关。如果一个人珍视一个产品,通常意味着他与该产品建立了一个积极的精神框架,并已成为美好回忆的象征。这些产品始终意味着一个故事,一个记忆体,或一些相关联用户的特定事物或事件。如果一个产品是与个人相关的,拥有者就会重视它。它是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并且它代表我们依赖它的意义,但不代表商品本身。同时,人们十分珍视能代表他们的身份、阶层、职业、喜好、品位的产品等,它们是个人形象的反射。当一个产品的声誉和珍贵提升主人的形象时,用户将更加重视它。

情感交互的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上升。前面是后面的基础,后面则是前面的升华。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有时,这三者可能很难区分,但始终相互配合,完成与用户的交互。因此,客户购买产品,并欣赏它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带给他们从不同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交流。

今天,人们的消费观念已转向高的自我实现。产品设计的情感交流,侧重于消费者的个人的体验,并把这种情感元素置于产品中,赋予产品与人沟通的能力。因此,设计师应该研究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他们的设计面对消费者,成为完全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消费者的反应、行为和反思交互,提供给消费者以情感关怀,从而在情感上缓解人们的紧张、压力以及精神空虚。

2.手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相关研究

我们的研究不仅涉及手机造型风格的评价研究,还涉及软件产品的评价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我们以消费者满意度理论、用户期望理论,以及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为理论研究背景,从跨学科的角度,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在研究群体上,主要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为主,通过问卷法,获取大量的数据,为企业和设计师提供第一手研究数据。

薛海波(2008)通过使用CSI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来探究“80后”消费群体的购物决策风格类型特征,并尝试对他们进行群体划分。该研究的8个因子顺序依次为:新颖时尚、难以决策、追求完美、重视品牌、购物享乐、习惯忠诚、冲动购物和价格敏感。

罗仕鉴(2010)探索用户体验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方法,将用户体验设计分为问题情境、求解情境和结果情境三个维度,通过信息在需求分析、开发设计和设计测试之间的传递与转化,构建了基于设计流程的用户体验设计情境维度模型。讨论了用户体验与人—产品—环境所构成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设计人机系统模型。该模型认为,对使用方式的情境描述主要集中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人与使用环境(使用场所和时间)、人与人(各自的角色与地位)、人与产品(感受和互动)、产品与产品(相互作用与影响)等多重结构和互动。

杨颖、雷田和张艳河(2008)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手持移动设备界面设计,以用户模型内部表征的视觉化为基础,对用户的心智模型与操作绩效进行了认知人机实验研究。16个典型被试参与了实验,实验材料为两套基于“格式—格式”和“格式—栏式”心智模型设计的手机界面。实验结果表明,空间一致性良好的“格式—格式”心智模型比空间一致性不良的“格式—栏式”心智模型所对应的交互绩效高;虽然任务属性的强弱导致了心智模型的强弱,但空间一致性强的系统在交互绩效方面仍然比空间一致性弱的系统表现优秀,这表明心智模型的逻辑一致性是影响界面可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以心智模型为基础的界面交互设计思路,并以手机界面设计为案例得到了验证。

手机产品心理评价研究成果如下。

项目1.高校环境下智能手机的心理评价与设计研究

王昊为的《高校环境下智能手机的心理评价与设计研究》以智能手机为研究对象,定位大学生为目标人群,以消费者满意度、心理评价以及可持续设计为理论基础,调查并分析当今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以及生活方式,力求探索高校环境下的智能手机开发模式。

研究方法上,主要根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User Centered Design),建立有效的人物角色—Personas,在产品功能概念确立和外形风格设计方面予以指导。采用原创性的消费心理问卷法进行产品的市场分析与定位,运用语义差异分析法—SD(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对用户自我概念和手机造型风格进行评估;运用CSI(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调查问卷考察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情况以及态度指数。最后进行了多次修正,建立了有鲜明特征的大学生人物角色。

根据所得出的人物角色模型,以及收集的消费者态度数据,全方位把握高校潜在智能手机消费市场的真实状况(消费动机、消费习惯、价值趋向等),并从中挖掘出新的功能和价值需求,遵循可持续设计的准则,完成了智能手机的功能服务设计提案。

项目2.大学生自我概念与NOKIA手机造型风格偏好实证研究

林佳梁(2009)的《手机造型特征对意象认知影响的研究》以感性工学为理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探讨手机造型特征对人的意象认知的影响。根据研究的感性语意对应的造型要素项目权重值及类目效用值,设计师根据目标消费者选择的理想感性语义,便可得到对应感性语义的手机造型要素,进而导向新产品造型设计的研发。

该研究广泛收集116对形容手机造型风格的形容词;再经初步测试进一步挑选出更为集中表现受测者认知情况的30对形容词。运用语意差异法将前面的7个代表性样本和30对形容词加以结合,并请30位大学生进行测试,可以得到各样本在各组形容词上的得分均值。将数据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经最大方差旋转,最终得到13对有代表性的感性语义形容词。

该研究建构了大学生的感性语义与手机造型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有激情的手机。造型元素的组合为:大圆弧,弧线型,适中型,小圆弧,立式,屏幕/键盘分开,与数字键一起。借助这样的对应关系,设计师根据目标消费者选择的理想感性语义,便可得到对应的手机造型元素,从而保证其设计最有效率地符合目标消费语义,导向新产品设计。

林佳梁(2008)以NOKIA手机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及NOKIA手机造型风格进行心理评价,在手机领域验证了自我概念一致性的理论,发现了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产品造型风格之间的一致性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关系。还发现手机造型风格与大学生理想自我概念一致性程度对于大学生产品偏好的影响高于产品造型风格与大学生真实自我概念一致性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倾向于那些造型风格跟理想自我概念相一致或近似的手机。当影响问题结果的潜在变量是未知时,因素分析并不适合使用。林佳梁(2008)针对这种情况将多元尺度法(Multi-dimemsional Scaling)运用在手机造型语义心理评价中,解决了因素分析不适于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无法事先获得测评样本的代表性形容词的情况下,使用多元尺度法可以很方便地挑选代表性样本,对于产品设计心理评价实证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项目3.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设计的用户期望研究

秦银(2010)《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设计的用户期望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的方法,完成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设计的用户期望评价的研究。其中定性研究主要是使用改良的情境研究法(情境属性研究法)获得使用情境的属性因素、分类及不同类别情境中的重点情境属性特征,再运用TOOLKITS法进行对应用软件产品的具体期望以及产品界面设计期望的判定。在定量研究中,作者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获得大学生用户对应用软件产品整体设计和应用软件界面设计的情境性期望和不同情境下对界面交互方式与视觉设计的容忍性评价。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权重分析,获得的5类情境中的设计期望的具体等级要素,包括:保健等级的设计期望要素、激励等级的设计期望要素、满意等级的设计期望要素。

(1)资讯情境中,保健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定位、视觉风格、界面色彩、图标设计;激励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定位、产品功能、视觉质感;满意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界面布局、交互方式、交互效果。

(2)学习情境中,保健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视觉质感、图标设计、交互方式、交互效果;激励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定位、视觉风格、界面色彩、视觉质感、界面布局;满意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功能。

(3)娱乐情境中,保健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视觉质感、图标设计、界面布局;激励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定位、产品功能、视觉风格、界面色彩、视觉质感;满意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功能、交互方式、交互效果。

(4)移动情境中,保健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定位、界面色彩、视觉质感、交互效果;激励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功能、视觉风格、界面色彩、界面布局;满意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图标设计、交互方式。

(5)多任务情境中,保健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定位、视觉风格、视觉质感;激励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产品定位、产品功能、界面色彩、交互方式、交互效果;满意等级的设计期望因子有:图标设计、界面布局、交互效果。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已经是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的重要的研究方向,而用户期望作为用户体验设计的先决条件,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也越来越受重视。本章节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这对企业进行用户体验的产品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手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动态如下。

在手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外观造型的设计中,还应该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注重产品内部的软件产品设计,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水平。Aryn A.Pyke,Ottawa(2011)提出从潜意识隐喻角度进行的界面设计。

尽管已经存在影响人机交互的因素,如人类互动的传统隐喻,从智能代理和上下文感知计算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应用程序,但是这些恰恰促使了研究人员识别出在人机交互中隐式地出现了一种新的隐喻,即意识到潜意识的(C-S)隐喻。这个C-S隐喻明确阐明了人机交互的交谈方式,并充分利用了哲学认知科学的意识和认知有关的研究成果。

在人机交互中,通常将计算机活动分成两部分:界面活动和潜在的计算过程,这个计算过程对于界面用户是不透明的。正如通过任何方式,在计算机中进行的大部分计算是不明显的,甚至对于界面也是如此;发生在意识中的大部分计算过程也是不透明的,甚至对于个人反思也是如此。而明显的,如投掷棒球这样的行为活动中,则并没有意识到计算轨迹。

在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个或者更多潜意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可以被认为是认知模块化的典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意识有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计算,计算的结果或者事物常常是隐蔽的,当它积极地参与到计算过程中时,它往往是断断续续,而且不完全暴露内部信息的,就这点而言,这个意识的头脑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界面本身。

当人与人隐喻应用到交互设计的可操作性模型中时,与其说是人类C-S交互的情况,不如说这种应用本身就存在于人机互动间,属于其本质属性。C-S隐喻为人机交互和认知科学相互认知和推动彼此提供了一个发展机会。

3.小家电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相关研究

在小家电产品设计心理评价专题研究中,涵盖了小家电产品的品牌认知模式,“E”时代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顾客价值理论、生活方式理论、幸福感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电熨斗、电磁炉和电吹风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小家电产品进行了产品设计心理评价。

Kiyomi Sakamoto(日本,2011)、Shigeo Asa-hara(日本,2011)等通过生理和心理指标来评价电视机前观众的情绪状态。

该项研究让被试观看四类视频(录制的演唱会、风光片、恐怖片和感人的视频),每个片段10分钟,在两个视频切换过程中,被试有2分钟的休息调整时间。邀请了12位年龄在20~30岁的成年人进行测试。首先通过问卷和访谈获取用户的心理状态,采用7分法(1-3-3分)(“有压力的一放松”“兴奋的一昏昏欲睡”“有重点一让人分心”“感觉融入其中”“无聊”“舒服”“不舒服”“喜欢一不喜欢”“有兴趣”“有激情”“恐惧”和“视觉疲劳”);再通过一些仪器记录被试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的生理数据,近红外光谱(NIRS),心率(HR)和心率波动性(LF/HF),以及眼睛闪烁的速度,β/α脑电图等。

之后将主观评分与仪器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能反映神经系统活动的近红外光谱(NIRS),对评估用户情绪状态,如“紧张,轻松”“舒适,不舒适”和“喜欢,不喜欢”是有益的。而心率(HR)和心率的波动性(LF/HF),在实证研究中,会受到一些复杂情绪状态的影响。

杨培的《厨房小家电的本土化设计研究》主要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厨房小家电产品本土化设计,分析了消费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与家庭人口因素这四大因素对厨房小家电产品的影响与本土化设计指导。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在产品心理评价过程中,可以提取文化影响因子,有利于扩展产品心理评价的评价因素。

小家电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成果如下。

课题1.基于顾客价值家用吸尘器设计心理实证研究

吴君的《基于顾客价值家用吸尘器设计心理评价实证研究》,以顾客价值理论、顾客满意理论为实证研究方法学的理论支点,相关小家电产品设计研究集中在用户满意度与需求心理学的角度,而小家电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及用户体验度量对产品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用户体验度量揭示产品的用户体验。

通过资料收集深入研究了家用吸尘器行业、产品特点及市场情况,将顾客价值理论引入家用吸尘器产品设计心理评价实证研究,通过按家用吸尘器已有用户和潜在用户两类划分,抽取了9位吸尘器用户和7位吸尘器潜在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识别家用吸尘器的顾客价值要素,即主观评价项目,并细化成满意度问卷的60项刺激变量,接着展开定量实证研究,在无锡市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6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81.25%。

通过因素分析将消费者对家用吸尘器的心理评价因素简化为10个主因素:多功能因子、方便因子、外观造型因子、材料因子、品牌因子、广告促销因子、性能因子、可持续购买因子、色彩因子和净化空气因子。

其中核心因素是“家用吸尘器产品的多功能因子”,该因子是家用吸尘器产品消费的核心价值、目的和目标,是消费者通过家用吸尘器产品的使用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家用吸尘器产品来说,新技术的运用、多功能的实现,使消费者在基本层面的价值要素中不断地发现吸引他们的新价值,同时对于其他层面的价值,消费者又表现出与对待成熟产品相同的价值需求,即重视产品的个性与品位、在乎品牌形象、重视产品服务等。本研究结果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可以为国内家用吸尘器行业在现有消费者群巩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产品设计提供依据。

课题2.“E”世代人群生活方式分类与电磁炉消费行为实证研究

葛建伟的《“E”世代人群生活方式分类与电磁炉消费行为研究》,以电磁炉小家电产品为研究对象,生活方式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电磁炉产品用户生活方式分类系统,从而了解我国苏锡常地区“E”世代人群的生活方式与其购买小家电、消费行为之间关系,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具体研究思路是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和二手资料,并配合消费者深度访谈获得生活方式的研究范围,建立生活方式测量模式。

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正式调查时,调查范围锁定苏锡常三个城市,这三个城市是江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三个代表,消费者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整体生活消费理念比较先进,对整体市场具有一定引导性与代表性。调查采用访问员入户调查及电脑网络调查,总共回收样本197份,获得有效样本161份,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得到定量结果。生活方式测量采用了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因素分析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数学方法,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具有比较强的关联性,从为数众多的“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少数的因素,聚类分析实质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将一批样本数据按照性质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

本课题研究从30个生活方式变量上进行主因素分析,提取了10个主因素,且10个主因素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5.829%,“E”世代人群生活方式10个因素分别为:事业成就发展因子、挑战生活因子、实用方便因子、产品风格关注因子、传统家庭因子、运动休闲因子、谨慎购物因子、购物消遣因子、经济安全感因子、关注生活规律。根据各样本在生活方式各主因素上的得分,使用聚类分析将“E”世代人群细分为成熟时尚型、追求完美型、传统居家型三种类型。最终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活方式类型与小家电产品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关联。

课题3.主观幸福感导向电吹风设计效果实证研究

曹百奎的《主观幸福感导向电吹风设计效果的心理评价研究》选取电吹风小家电为研究对象,结合了社会学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常用量表模型,建立了主观幸福感导向的产品设计效果心理评价模型,探讨将主观幸福感应用于电吹风设计效果心理评价活动的可行性,以充裕感、公平感、安定感、自主感、宁静感、融和感、舒适感、愉悦感、充实感和现代感这10个幸福感指标体系为手段编写问卷,以实证研究的形式探讨幸福感与家电产品设计效果评价的关系。

实证研究采取网络调研的形式,以电子邮件问卷为主,将电子问卷(word文档格式)以E-mail附件的形式发送到指定邮箱,采取配额抽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最终获得主要实证结论:设计精美且有品位的产品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对小家电产品影响涉及六个方面因素:情感因素、生活状态、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健康因素,其中情感因素、生活状态、家庭因素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考虑最多的三个因素。

与传统的CSI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相比,本课题主观幸福导向小家电产品设计心理评价最大的不同是加入了消费者本身的情感体验、生活状态及幸福心理体验,即以消费者情感体验为中心而设计与评价是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小家电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动态如下。

在小家电产品设计心理评价专题研究中,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顾客价值理论,“E”世代人群生活方式以及“主观幸福感”理论,这些都是对用户显意识的研究,在当今的研究热点中,还可以从潜意识引导下的感性诉求角度出发进行小家电产品设计心理评价。Oya Demirbilek提出了潜意识引导下的感性诉求产品设计研究。

研究认为,情感驱动设计已成为设计研究的重要领域,并刺激了数字革命的转变。产品因进入到复杂和不可用的黑匣子里的现象,促使了设计师和学者探讨设计与情感之间的链接问题。现在评价何谓一个好的设计的指标体现在:吸引力、易用性、用户的负担能力、可持续发展、最新的技术和安全性等属性。作为使用者,我们期待更多新颖的产品设计。

如神经学营销采用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用一个将近12吨的医疗成像扫描仪直接测试人类的大脑,探测出当人们看到欢迎的和不受欢迎的对象时会做出什么样的思考(Singer,2004)。在这种扫描测试时,当人们看到他们所喜欢东西的图片时,大脑中的一个区域,与自我参照的思维相关联,认同感和社会形象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以某种方式来识别自身产品。而这种识别可能来自我们的记忆和成长背景。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恐惧(而不是倾慕或者吸引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驾驭使用,并对某些产品做出决定。

成功的产品设计仍然必须是使用一种直观的,在不需要何种指示下,用户明确知道它的工作原理;或者具有吸引力,并且影响情绪的,可以使人们感到舒适,愿意花时间发现它的功能和使用的设计,这两种方法的组合很可能会产生惊人的设计。涉及大脑研究的科学研究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潜意识研究将最有可能提供有关情绪的运用、用户行为规律和产品选择的方法和途径。

4.本土汽车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相关研究

在本土品牌汽车产品设计心理评价专题研究中,主要从大学生汽车色彩偏好、微型客车设计效果消费者评价因子、汽车外观造型设计个性化偏好等角度出发,运用气质类型理论、色彩认知理论、生活方式理论以及意象尺度法、因素分析法、卡片分类法、SWOT分析模型、平衡记分卡等诸多研究方法和工具导向本土汽车产品心理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性。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完成了诸如构建基于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微型轿车色彩意象尺度图和意象形容词尺度图、获取了原创性的由58个变量、17个主成分组成的“微型客车战略设计心理评价因素重要性量表”以及总结出了中国社会三类主要生活方式及其与多功能乘用车设计偏好以及消费行为之间关系的八大类别主要因子,这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企业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设计决策。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造型风格与意向认知研究这方面。天津大学的张琳(2007)在进行汽车造型审美心理测量实验时,采用了语义分析量表法,依据人审美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实验设计设置了十三对形容词对,构建语义量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最终得出了产品意向分布图。此外,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室,德国的波尔舍汽车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都热衷于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也运用感性工学技术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轿车;日本索尼,韩国现代、三星等公司也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感性工学研究。本课题研究团队中的马丽娜参考了上述多种研究方法,创造性地选择以大学生为研究群体,将感性研究与基于实证的理性研究结合起来,除了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等常用研究以外,通过意象尺度法将被试潜在的主观想法意见提取出来并制成大学生微型汽车色彩意向尺度图,将主观评价提取出来制成意向形容词尺度图,具有较高的理论操作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多,具体包括武汉理工大学的许超凤以用户生活方式与混合动力轿车内饰设计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以心理情感及使用方式等各种人性化因素的考虑为出发点,将人性化因素融入内饰设计;合肥工业大学的汪汀将色彩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性格层、色彩意象层和色彩层,根据不同的性格类型和色彩语义的对应关系,得出“性格—色彩意象图”;湖南大学的张文泉从自然形态生成与设计形态生成对比研究出发,结合遗传算法和生成设计理论,提出产品造型基因以解释形态产生中的遗传和进化现象,引入“品牌造型基因”概念,构建了奥迪造型基因遗传图和奥迪品牌造型基因的组系图谱并初步提出了一个基于造型基因的汽车品牌造型设计理论框架。本研究团队的曹稚,在其生活方式导向中多功能乘用车设计研究课题中,也是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研究着手,研究了不同群体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以及所带来的汽车消费需求上的差异,不同的是许超风的研究偏重于汽车空间因素,曹稚的研究偏重于生活方式导向最终的汽车造型设计偏好和消费行为。

本土汽车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成果如下。

课题1.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微型轿车色彩偏好及意象研究

马丽娜在《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微型轿车色彩偏好及意象研究》这一课题中,从消费者个性化心理特征之一的气质入手,主要研究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在轿车色彩偏好上的差异结果。在实证调研中,她首先对大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测量:她采用经典气质类型划分方式,即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然后对大学生对于微型轿车的色彩需求以及对于色彩意象的认知进行调查测评:她选取了“红色、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白色、灰色、黑色、金色、银色、褐色”共13种色彩样本,并基于以往研究成果选择四类因子的18对不同维度正义反义形容词对作为本次实验调查评价的标准。为了确定13个色彩样本在色彩意象空间中的大致相应位置,实验采用意象尺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13种色彩样本在意象空间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构建出色彩意象尺度图。

在色彩意象形容词实验中,研究者在色彩意象形容词这些词语中,挑选出能够集中表现被试者认知情况的171个形容词。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以及方便接下来的用户测试,需要对这171个形容词进行分类,分类过程采用了卡片分类法,将这171个形容词分为了16大类:可爱的、浪漫的、清爽的、亮丽的、自然的、优雅的、清新的、青春的、有活力的、豪华的、粗犷的、古典的、精致的、考究的、稳重的、现代的。在定量研究阶段完成了正式问卷的制作,在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分析考量后发放了200份正式问卷。在对所回收的13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对大学生群体对于微型轿车的色彩需求、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微型轿车色彩偏好、性别与微型轿车色彩偏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最终成功构建了基于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微型轿车色彩意象尺度图,将感性研究与基于实证的理性研究结合起来,除了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等常用研究以外,通过意象尺度法将被试的潜在的主观想法意见提取出来并制成大学生微型汽车色彩意向尺度图,将主观评价提取出来制成意向形容词尺度图,具有较高的理论操作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课题2.微型客车战略设计心理评价实证研究

李秋华在《微型客车战略设计心理评价实证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中,选取微型客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平衡记分卡”“设计风险决策管理漏斗”“SWOT分析模型”等理论和工具,展开的微型客车消费市场及用户消费形态的研究,从而找出微型客车用户关心的要素变量。在定性研究阶段,通过对16位微型客车消费者的深度访谈,构建出了用户AIO模型,并根据消费形态把其分成品牌消费型、亲朋推荐型、功能至上型、经济实惠型和尝试创新型五种类型。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CSI”(Consumer Satisfaction Index)调查问卷并在苏州、无锡、上海地区共同发放,通过对调研的180个有效样本在81个变量上进行主因素分析,在获取产品信息渠道、汽车主要用途、造型喜好等多个方面得到了相关数据,并最终获得了由58个变量构成的17个主因素:功能因子,动力因子,基本配置因子,质量因子,售后服务因子,人机因子,外观造型因子,车身材料因子,安全因子,车身颜色因子,信息渠道因子,品牌因子,性价比因子,销售因子,附加配置因子,环保因子,内饰因子。这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企业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设计决策。

课题3.生活方式导向中国多功能乘用车设计研究

曹稚在《生活方式导向中国多功能乘用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中,立足于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一宏观社会背景,选取青年消费群体作为研究人群,选取多功能乘用车(MPV)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活方式相关理论以及经典生活方式测量模式作为理论依据,在实证研究中,以中国MPV(Multi-Purpose Vehicles)潜在消费者生活方式分群为基础探讨多功能乘用车(MPV)的外观造型设计定位。在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的建构上,依据前面得出的生活方式测量模式,对模式中的各个维度选取有针对性的3~4个生活方式项目,总共40个特殊化的AIO问题,以AIO量表进行筛选,萃取出适合本课题目标施测人群的生活方式测试语句,进行测量模式的维度架构,再经过深度访谈对每一维度的测试语句进行优化,最终得到本课题的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多功能乘用车的潜在消费群的生活方式包含:时尚休闲维度、传统家庭维度、自我发展维度、关注环保维度、个性生活维度、注重品牌维度、理性消费维度和追求品质维度等。根据生活方式变量,可以把多功能乘用车的潜在消费群细分为个性精英型、时尚实惠型和成熟顾家型三种类型。最终绘制成各生活方式分群的MPV造型偏好图。本研究偏重于生活方式导向最终的汽车造型设计偏好,研究了不同群体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以及所带来的汽车消费需求上的差异。

在本土汽车产品设计心理评价专题研究中,我们研究主要集中在色彩偏好及意向的研究,微型客车战略设计评价因子研究,基于生活方式的多功能乘用车(MPV)的外观造型设计研究。而当今的研究动态,从感性工学以及区域性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1)从感性工学角度出发,研究用户感性词汇与产品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同济大学的刘胧、汤佳懿和高静提出了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工作流程,并研究了用户感性词汇与汽车中控台造型要素的关联性。主要运用多元尺度法、聚类分析法,通过逐层筛选得到16个类别—16张汽车中控台造型图片,并将其造型设计分为八个要素:材质感觉,材料表面效果,明度,对比度,外轮廓整体形状,面板表面过渡,内部元素布置,内部元素形状。与之对应的消费者认知方面,在初期收集的200个形容词基础上筛选得到了8组共16个形容词,最后选用里克特量表设计问卷进行调研分析评估。

(2)从区域性角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的姜轲以武汉为目标进行地域特征分析,并以武汉的私家车车主作为典型用户人群展开用户研究,分别从使用需求、外观需求、内饰配置需求、动力技术需求,经济性需求和安全性需求六个方面,对其实际的家用车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武汉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对家用车的多重需求。最后,将“与车身外形设计相关的用户需求”及“现有新能源家用车外形设计特征”相结合进行分析,提出符合目标用户需求的车身外形发展特点,并加以解析。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具体包括Ilsun Rhiu(韩国)和Taebeum Ryu(韩国),对客车外板的刚度进行了用户满意度的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了汽车外部面板的应力与应变曲线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对应情况;武汉理工大学的姜轲在以武汉的私家车车主作为典型用户人群展开用户研究,分别从具体6个方面,对家用车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武汉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对家用车的多重需求。这一研究与李秋华的研究课题具有相似之处,都是以消费者对汽车的设计需求为研究内容,也都是对某个具体的地区范围内进行的,姜轲的研究成果以需求列表的形式呈现,而李秋华则通过隐喻转化,将消费者的需求装化为58个具体设计变量并制成了量表,更加明显易懂;湖南大学崔杨研究用户情感需求和汽车造型要素的情感表达,综合两者提出一套基于用户情感需求的模型来指导汽车造型情感化设计;学者李艳娥提出轿车顾客体验包括感知体验、情感体验、社会体验三个维度,轿车品牌资产包括品牌认知和品牌关系形象两个维度并最终提出了顾客体验对轿车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模型。

5.女性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

在女性产品设计心理评价专题研究中,主要从女性自我概念,以及“新宅女”情感价值角度出发。将消费者自我概念引入产品形象系统研究领域,构建了基于“女性自我概念”的整体产品形象系统模型;将用户情感价值与“新宅女”匹配引入产品设计,构建用户体验模型,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面对产品设计开发进行策略性指导。在实证研究中,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手机产品以及美容小家电产品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女性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成果如下:

项目1.女性自我概念导向手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

孙宁的《女性自我概念导向手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将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理论首创性地引入产品形象研究领域。在对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和产品形象系统相关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手机作为实证案例,进行了消费者自我概念对产品形象偏好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以及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与产品形象诉求的关系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试探性地提出女性手机产品形象塑造与定位策略,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参考。

实证研究部分分为两块,均以手机产品为例。首先进行的是消费者自我概念对产品形象偏好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证明女性的产品形象偏好比男性更容易受其自我概念的影响。接着是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对手机产品形象诉求影响的研究:利用理论分析得到的模型作为指标体系,自主设计并实施了“女性手机产品形象与自我概念测量问卷”,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结构,并据此对女性消费者进行了分类;还验证了整体产品形象系统(VQS)模型与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投射关系假设,在本研究中是基本成立的;最后通过关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自我概念类型女性消费者对手机产品形象的不同诉求,并提出相应的塑造与定位策略。

项目2.“新宅女”情感价值与小家电体验设计

董绍扬的《“新宅女”情感价值与小家电体验设计》研究,将用户情感价值与“新宅女”匹配并引入产品设计,分析用户价值构成与传递,探讨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对“新宅女”人群进行分析,阐述生活方式、价值观、消费情感等特征,以罗氏价值观为基础,推出“新宅女”的情感价值六大体系:自由实现、美与健康、物质享受、效率、经济和内外和谐。

最终以电吹风个案为切入点设计研究,为“新宅女”美容小家电体验进行个案外观样式设计策略研究,结合电吹风产品评价得出产品情感体验因素,联系“陪护感”体验主题得出用户情感价值三要素:愉悦、安心及成就感,从情感体验的本能、行为、反思情感体验层次形式将“新宅女”对美容小家电关注因素匹配,逐个归纳出基于美容小家电“陪同感”情感价值下的体验设计策略。

项目3.性别导向的本土汽车品牌展示设计评价研究

王轶凡的《性别导向的本土汽车品牌展示设计评价研究》,立足于经济体系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渡的这一宏观经济背景,选取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本土汽车品牌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品牌展示设计环节的效果和趋向;将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关联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以品牌认知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进行本土汽车品牌展示设计的心理评价研究。

研究表明,在137个样本中有62.77%的样本是男性样本,男女样本比率差值达到25.54%,超过1/4。造成比例失衡的原因最重要一点就是女性往往对汽车相关的事物不那么感兴趣。由此可见,提升本土女性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接受程度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从激发女性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兴趣来带动本土女性汽车消费市场。考虑到汽车产品的购买决策往往是男性消费者决定的,男性样本能够更好地反映消费群体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因此性别方面的偏差不会影响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因素中,性别因素和年收入水平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根据问卷回收的数据,结合这两大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参观意愿、展示氛围、展示内容、展示着重体现、参观所得、互动活动、展示条件、接触过的展示类型、展示感受和本土汽车品牌的看法共十个方面对消费者的认知状况做精细研究。

女性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动态如下。

在我们的研究中,从女性自我概念、“新宅女”情感价值以及“本土汽车展示设计心理”角度切入研究。女性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大幅增加,女性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但女性经济能力的提高并不代表其在服务待遇上实现了男女平等,西尔弗斯坦在其著作中指出:“当前企业吸引女性消费者的方式,只是将男性产品直接涂上粉红色。”

ISO标准认为,用户体验是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尼尔森和诺曼集团认为,用户体验,是以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做文章,它是创造一个能够拥有和使用乐趣的产品。不管是研究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无论是研究商业性产品还是非商业性产品(非商业性网站),都需要目标用户群体。产品需要明确为哪个群体服务,才能真正创造市场空间。以网站为例,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在不同领域网站所占的比例不同,对于事物的感兴趣程度不同。女性对美容、服饰、健身等更有兴趣,而男人对体育、游戏、政治、军事等方面更有兴趣。西尔弗斯坦在书中指出,女性最不满意的三种行业依次是: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和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电子产品和家电。女性的消费能力已然越来越高,只有对女性群体的基本行为方式和导致这些行为方式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握女性产品的定位、内容和风格,开拓潜力无限的女性市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李秀娟教授提出,中国城市女性在每月消费里面,超过收入一半的女性已经占57%,中国女性花钱最多的是在服装、化妆品,还有手机和旅游上,且购买能力随着收入的增加将会延伸。在很多领域,女性的消费能力都不容小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传统的服装、化妆品市场不必多言,如今,女性在汽车消费中的领衔作用也日渐凸显。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关家用轿车的一次不完全调查显示,我国已拥有家用轿车的消费者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汽车厂商在以女性为受众主体的电视、广播和杂志上投入的经费大大增加,并逐渐加强女性对汽车需求的调查。近几年来,女性社区网站是围绕女性时尚生活消费开展网络服务的生力军,新兴的女性网站如何打破既有的格局,需要更加了解女性的时尚观念、消费趋势,寻找到一条创新的商业模式,结合社区网站,在竞争中挖掘市场潜力,抢占先机。此外,女性阅读市场近年被广泛提及和开拓。女性阅读同男性阅读相比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如阅读依赖性、感性化、从众化等,女性更愿意花钱买小说和杂志,在电子阅读中愿意付费下载更多,市场更具潜力,女性阅读市场将走向专业化。

对于女性产品的研究,应放眼最新最具潜力的新兴行业和女性群体更感兴趣的领域,融合体验设计、社会心理学、设计效果心理评价以及品牌学方面的诸多理论,在女性群体中细化群体,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用户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其消费心理变化动向和生活方式,探寻女性购买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针对最适合自己企业的细分市场去开发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二)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的共性研究方法

有形产品设计以导入设计心理学理论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结合相应研究方法,提取产品设计评价要素因子,最终获得满意的设计效果。本研究团队已展开研究的有形产品心理评价理论包含:情感价值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主观幸福感理论、消费者满意度理论、顾客需求理论、女性自我概念理论、大学生自我概念理论、气质类型理论、生活方式导向理论等,本研究组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特色有:①设计心理学做理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②心理评价研究方法设计的多元化;③研究结果数据性,并进行客观性讨论。

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方法体现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方面:定性研究包括理论导向与理论基石研究方法和实证定性研究方法。具体定性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心理描述法、访谈法、焦点访谈法、深度访谈法、投射法等。在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时,设计心理评价定性方法常常用于制定假设或是确定研究中应包括的刺激变量,有时定性研究和二手资料的收集分析,可以构成调研项目的主要部分。

定量研究包括实证定量力法设计、数据收集反馈、实证结果分析及设计心理评价总结。具体定量研究方法有:问卷法、实验法、态度总加量表法、语义分析量表法、抽样调查法等。定量研究之前要以适当的定性研究开路。虽然设计心理评价的定性研究的结果不能当成结论,但对问题的细节深度与广度的描述,都是定量研究不能企及的。设计心理评价的定性研究用于解释由定量研究分析所得的结果,在设计心理评价中,通常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收到更准确、全面、细致的评价结果。

以手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的研究方法为例,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的共性设计方法体现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但有形产品种类丰富,加之交叉学科理论导向研究的差异性,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方法设计的多元性、变通性、流畅性为特征,即有形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的研究方法应以设计评价目标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展开具体产品设计心理评价,下面以手机产品设计心理评价作为案例。

以《大学生自我概念与NOKIA手机造型风格偏好实证研究》(林佳梁2009)为例,理论研究包括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论、感性工学理论、造型意象理论及产品造型风格理论导入研究,定性研究包括定性方法流程设计、NOKIA手机样本筛选(44款直板手机高分辨的正视图片,通过分类实验、聚类法获得实验性代表7款产品)、语义形容词的选取(广泛收集116对语义形容词,筛选并确立30对)和NOKIA手机样本的形态分析。

定量研究包括大学生自我概念及手机造型风格测试问卷设计(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大学生对NOKIA手机造型风格的感性意象认知和偏好测评,第二是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测评,第三是为大学生的个人基本资料);定量实验实施过程(选择在无锡江南大学发放400份,回收384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82.5%);定量数据分析(多元尺度法、语义差异法、数量化I类);定量结果讨论;大学生自我概念分析,NOKIA手机造型风格分析,大学生自我概念与NOKIA手机造型风格的相关分析,大学生自我概念与NOKIA手机造型风格的一致性对大学生手机偏好的影响,理想自我概念和实际自我概念对手机偏好的影响大小比较,NOKIA手机造型风格的优劣势维度分析,手机造型特征与大学生意象认知的对应关系,根据大学生自我概念对其进行分群,探讨各群体的大学生在统计变量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