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产品交互方式的设计过程优化指南

产品交互方式的设计过程优化指南

【摘要】:(二)产品交互方式设计产品交互方式就是对人们通过何种动作,应用交互方式来完成对产品的操作,以达到解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设计就是产品交互方式的设计及人们操作意图、产品通过何种反馈的设计。在交互方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二者的因果关系,让人们认识到这种联系的必然性可以大大降低使用难度。

(一)交互设计过程

交互设计工作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客户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可用性评估。

1.建立客户需求

交互设计开始之前,为了能设计出足够被支持产品,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我们的目标用户是谁,他(她)们有什么样的需要,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用户体验。这些资料是设计前期必要的准备,是确立设计方案的风向标。无论是设计一款全新的产品,还是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改良,我们都必须对第一手得到的用户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这些用户资料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如用户的操作能力、自身素质、使用环境及条件等,并对产品推出后的一系列可预见性的问题充分探讨,以达到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

在做任何产品设计之前,充分理解这款产品面对的用户是谁,人们要用它来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特殊需求,不同的人们使用的环境不同,怎么做才能避免最广泛用户的期望落空,从而获得良好的反馈口碑,使资源浪费最小化等问题。总而言之,充分理解用户需求是设计产品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对指导设计产品的开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决定产品走向的方向性问题。如果对用户需求理解不够透彻,设计过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企业浪费的资金资源,全都是没有意义的。

2.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设计的核心内容,便是设计出满足人的需求的优秀产品,给问题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当然,一个优秀设计的前提便是充分的了解到用户需求,才能展开设计过程。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概念提出和实体设计。概念设计,即概念模型设计,分析问题后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方案,用来表述设计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人们用它来做什么,能得到怎样的便捷,如何操作产品的基本功能,运作交互框架等等。实体设计,又叫物理设计,相比较概念设计,实体设计就要考虑很多细节,如交互设计的具体框架,以及如何丰富充实这个框架的各个因素。如色彩、图标、文字、图像、声音等等。而且需要反复的论证,征求用户意见,直至最后做出最优方案。

设计方案提出后,就可以做出产品雏形,如各种材料的低保真原型,模拟用户使用场景。这是发现设计问题的有效途径。

3.可用性评估

可用性评估,就是要检测产品中的设计的易用性,通俗一点讲,就是看看设计是否便于人们使用,其中包含多方面因素,如功能验证,界面验证,操作便捷性验证,图标验证以及寓意验证等等。

(二)产品交互方式设计

产品交互方式就是对人们通过何种动作,应用交互方式来完成对产品的操作,以达到解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设计就是产品交互方式的设计及人们操作意图、产品通过何种反馈的设计。例如: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人们就是用滑动、点击、触摸等动作,依托于触摸式的交互方式,来与智能手机互动,而智能手机通过视觉界面、语音等方式反馈给用户。

诺曼教授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将人对具体事物采取行动分为两个过程:操作过程和反馈过程。如何建立这两个过程的正确匹配,形成正确的因果关系就是交互方式设计的关键

1.操作过程和反馈过程的联系

用户在使用智能产品时的操作过程和反馈过程是紧密相连的,人与产品发生交互的全过程,用户在感知产品之后对其如何使用会建立一个心理模型,并通过操作去验证,而产品在收到用户的操作指令之后要对用户的操作分析之后给出相应的回答,让用户接收,之后这般反复循环,形成智能产品与用户之间不断交流的模式。在这里主要是设计人们的操作方式,和产品接收人们行动后通过什么方式来反馈给人们,这二者需要如何建立正确关系,符合人们的心理模型。在这之后再根据定好的交互方式来设计一个让用户正确认知如何交互如何使用的产品系统的交互原型。

操作与反馈是因果关系,二者基本上不能单独出现,智能产品也不例外,现如今的技术还达不到让智能产品脱离用户的指令来为用户服务。在交互方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二者的因果关系,让人们认识到这种联系的必然性可以大大降低使用难度。现如今被人们广泛采纳的交互方式是人们通过动作交互(触摸、按键等)来向智能产品发号指令,而智能产品通过视觉反馈(界面颜色、字体)来告知用户产品是否按照用户命令行动。

2.交互方式的建立方法

现如今智能产品接收用户操作信息的反馈基本上都离不开界面信息呈现给用户,让他们知道产品当前的状态。这是因为智能产品往往包含更多的功能,像原来那样用直接从产品功能的状态来让用户判断产品状态的交互形式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而有的产品会将语音交互作为辅助产品界面反馈的方式之一,但也离不开视觉界面,因为现如今功能繁杂的智能产品,用户并非专业人士,能够直接从产品的功能判断出之前的动作和其产生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语音交互由于其先天的不稳定性也不能以主要的反馈方式,现如今作为智能产品主导的反馈方式仍然以产品界面的视觉提示为主。

要建立合理的交互方式,首先要确定发生这一交互方式即操作和反馈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联系的,建立正确的因果联系,然后在调研确定的交互方式的基础上确立相对应的操作动作。本书是将这种因果联系通过确定操作反馈是否发生在同一物体作为切入点进行初步探讨的。

(1)操作和反馈过程发生在同一物体上(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视)。

在智能手机和一些其他类似的智能产品中,操作和反馈过程发生在同一物体上,用户可直观的在同一物体中迅速地建立因果联系,其中大部分反馈是以视觉反馈来呈现的。但也有例外,比如一些智能单轮车用户是通过体感这种方式来感知产品当前运行的状态的,但反馈过程依然与操作过程发生在同一物体之中。

这种操作与反馈的形式多体现在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上,操作快捷,用于处理简单事物,使用该智能产品时,用户多采用触摸、语音等交互方式使用产品,产品的操作与反馈可直观的在产品本身就体现出来。

(2)操作和反馈过程发生在不同物体上(智能电视、智能空调)。

有些智能产品的交互过程是发生在不同物体上的,比如智能电视界面,使用者通过遥控器来控制智能电视,操作过程发生在遥控器这一物体内,而相对应的反馈则是发生在屏幕端,用户以视觉的形式来接收。这种操作与反馈的形式发生在不同的物体上,多用于遥控操作,通过在操作面板对智能产品下达指令,智能产品根据指令采取相对应的行动和视觉上的反馈,这种模式的智能产品发生在例如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吸尘器等。这种操作和反馈的模式适合遥控型的智能产品,需要遥控器或者手机端下达的操作命令来让智能产品进行工作。

(3)被动的互动(智能手环)。

还有些智能产品比如智能手环,用户使用时是佩戴着手环,但是要想查看具体的数据信息,则要借助手机来查看反馈,这也是操作和反馈过程发生在不同物体上的另一种交互形式。此种模式强调信息的传递,智能产品通过感知技术将用户的信息传递到另一个智能产品上,实现智能产品之间的互相连接,这种模式多用于监测、医疗等领域,例如儿童智能手表,父母可通过智能手机对儿童的方位得到了解,而且可实现与儿童智能手表之间的互通,同理儿童也可通过操作智能手表与父母互通。

在确定了操作和反馈过程发生的关系之后可以根据相对应的用户、使用环境等产品定位找出相对应的交互方式和反馈方式,以下是根据现有智能产品的操作方式进行的总结。

触摸式交互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等。优势:简单快捷、节省空间,能看到更多的信息。缺点:不利于老年人(手指不灵活的人)、使用时涉及视觉的遮挡。

按键式交互产品:智能电视等遥控类产品。优势:传统易于学习(尤其是20世纪的人),操作和反馈的联系性强。缺点:占用产品的空间。

语音交互产品:很多智能产品的辅助交互方式。优势:便捷直接,用户可以分心做其他事物。缺点:对环境要求严格,不能作为主要的交互方式,需要其他交互方式配合。

动作交互产品:娱乐、游戏等智能产品。优势:能给用户带来愉悦的情感。缺点:方式单一、需要集中精神。

视觉交互产品:智能眼镜。优势:沉浸式体验。缺点:需要用户精神高度集中,应用范围较少。

被动交互产品:医疗、定位等检测类智能产品。优势:便捷。缺点:使用者本身对当前状态不可立即获知。

以下对主要的几种反馈方式进行了总结。

视觉反馈:应用产品:绝大部分智能产品。优势:直观、易于理解。缺点:对于视觉障碍的人会造成使用困难。

语音反馈:应用产品:智能手机等。优势:用户可以同时干其他事情。缺点:不准确、环境要求高、对听力有障碍的人会造成不便。

体感反馈:应用产品:智能座椅。优势:十分直接。缺点:用户无法理解反馈原因。

在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立了适当的交互方式之后,应该要找到与其匹配的交互动作即操作动作。用户操作方式很多样,但必须要注意智能产品的反馈(界面反馈、语音反馈等)要与用户的行为建立联系,但是我们首先要确定人们操作产品的行为动作,之后再设计产品的界面反馈与之相匹配。对于人们行为过程的动作设计分为两种:人们习惯的行为和不习惯的行为。

人们习惯的操作动作要结合目标用户和调研分析来确定,要从大量信息中试图找出人们普遍存在已有的习惯心理模型,如果准确地找到人们对于同类功能或者相似功能的产品使用时的心理模型,那么在设计时套用这种人们已经习惯的交互方式,那么自然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易用性、易学性和使用效率等问题。

如果你设计的全新的智能产品功能,或者你的产品定位是打破旧有的常规,建立全新的操作方式,那么你就要设计一种人们不习惯的交互行为,这种操作行为方式没有已有的用户心理模型,此时我们再设计时要参考一些设计原则与方法。

提示:给予用户如何使用的充分提示或者培训,不要让用户直接面对一款之前从没见过类似的智能产品,这样用户很有可能套用过去的某种产品的模型去进行错误的操作方式。

暗喻:可以将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操作动作赋予他全新的含义,通过暗喻的形式将产品当前提供的功能与人们触发该功能的行为建立匹配。譬如智能手机摇红包这一功能,这一全新的摇动交互方式与我们传统的点击收钱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是设计者成功地将摇动行为与得到红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暗喻的设计手段,并且通过适当的提示成功地将这一交互过程推广。

3.操作与反馈之间的等待时间

在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时,用户操作后等待产品反馈的时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用户在使用智能产品时等待的时间越长往往越焦虑,尤其是在使用一些需要数据传递的智能产品,比如一些老年人智能血压仪,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将结果传递到子女的智能手机中,这一反馈过程也需要一些时间,如果超过一定时间则需要对用户进行有效的提醒。本书通过对各种产品反馈时间研究结合用户的心理特点,列出基于不同的等待时间应使用的设计方法。

(1)立即反应,可通过按键音、震动,或者视觉上的动画效果告知用户0.5~2秒应出现明显的视觉提醒,类似产品正在运行的标志。

(2)超过2秒,应提示用户潜在需要等待的时间。

(3)超过5秒,应使用动画进度条告知用户当前智能产品运行的进度。

(4)超过10秒以上时,在完成操作时的反馈需要强烈的标志,例如声音和动画上的效果,若具备体感交互,应带有震动效果以便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让用户了解智能产品已完成之前的操作并予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