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抑或是近现代、当代,各个学者对舞蹈艺术之认知或诠释,都是他们长期的艺术观察或实践之体会。作为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这无疑为我们了解、学习和把握舞蹈艺术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意义。(二)笔者对舞蹈概念的理解舞蹈是以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和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2023-11-19
关于社会风气概念科学内涵的学理性阐释
赵 琳
摘 要:综观学术界关于社会风气驳杂难辨的典型界定,至少存在包括一元性与二元性在内的两种规定性,并具有广义与狭义,总体(抽象)与个体(具体)的区分或者混用的特性。而无论就其与社会风俗、社会习俗、社会风习及社会风尚或者与文明、精神文明辨析来看,都或多或少体现出在内涵外延、具体运用、存在状态、形成方式、指涉内容甚至表现层次等诸方面的一定联系和区别。由此不难看出,社会风气是特定时代或时期一定社会存在的折射和反映、其产生是社会成员互动的合力结果、其衍生与传播具有内在规律性,它既是社会心理向意识形态转化的中间环节、也是社会运行状况的外在表征和内在动因。
关键词:社会风气 一元性和二元性 总体与个体 衍生与传播
社会风气是以自然现象作参照比喻的一种社会现象。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存环境中,有两种类型的气候,一种是不可缺少的自然气候,它由阳光、水分、风、气等自然要素构成,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另一种是社会气候,它由社会意识、道德风尚、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诸要素构成。社会气候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框架内,在某一时期内会呈现出主要流向,而其具体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风气。[1]作为基本社会现象的社会风气因而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当中,是一种特定社会的社会成员主观上都可以感受到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日益向高度文明、现代化的境界迈进时,社会风气总是成为受社会成员倍加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相关研究一直难入学术界主流且专门性的研究相当薄弱,但是社会风气却因备受民众关注而从来不失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热门话题。现实生活的实际状况充分彰显推进与其相关的专门性学术研究不仅极为必要,而且首先必须回溯到这一命题本身,也即对其以概念界定、辨析及其阐发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内涵展开学理性的思辨分析。
一、重回原初起点的尝试:社会风气概念的界定
由于社会风气首先常见之于民众的日常谈论当中而难入学术界研究主流.,实际不仅造成与其相关的专门性学术研究相当薄弱,甚至于其概念界定本身都含混不清、莫衷一是。正因为如此,为进一步推动与其相关的专门性学术研究能够真正走向深入,有必要首先就其概念进行准确、科学、合理的界定。
(一)学术界关于社会风气概念的界定
根据掌握的学术界有关社会风气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存在着多种驳杂难辨的概念界定:社会风气是在某种社会意识的驱动、引导下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行为,即是表现和外化社会意识的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2]“社会风气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外化表现”、“社会风气是社会意识在人们的行为或行动中的综合的、普遍的、主导的和稳定的表现。”[3]社会风气是一定历史时期或在一定的群体中普遍流行的风尚习惯,具体表现为道德风貌、风俗习惯与历史传统。社会风气属于文体范畴,如果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话,那么,社会风气属于行为文化。[4]所谓社会风气,是指在某种社会心理驱动下或某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是该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群体性的、直接外化或体现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它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法制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任何社会风气,归根到底都要表现为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社会大多数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集中体现了社会风气状况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5]社会风气是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价值判断、行为意向、行为方式及其习惯、嗜好在形式上趋于相近的一种总称,指社会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某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共性。社会风气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6]“什么是社会风气?我认为,社会风气总的来说是指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气氛,一般表现为人们具有倾向性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它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社会风气是个总体概念。对于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好与不好是相对的。社会风气客观地存在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它不是表现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是表现在人们的普遍性实践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风”,既是社会风气的产物,又是社会风气的表现形式。[7]社会风尚俗称就是社会风气,是在一定的时空内某一跃居突出地位的社会气候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效应场,是人在主观上能够感受到的东西,由文化习俗、道德风尚、人际关系等要素构成的。[8]
上述七处社会风气概念的界定,是目前有关社会风气专门性研究中比较典型的。有的直接引自相关论著,有的则是从相关论著中提炼出来的。总体来看,关于社会风气的概念,学术界的研究存在两种规定性,即一元性规定与二元性规定。一元性规定是指将社会风气仅仅视为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外化与表现,是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属于行为范畴。而二元性规定则认为社会风气既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又外化与表现为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涉及两个范畴以上。上述列举的七种概念中,前四种即属于一元性规定,而后三种则属于二元性规定。
(二)社会风气的概念界定
学术界关于社会风气的概念界定有着一元性与二元性规定的两类方式,差别关键在于界定范畴的选取上。将社会风气做一元性规定,视为一定的社会行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社会意识与社会行为往往难以截然地划分开来。一定的社会意识有时和社会行为处于互相转化的混同胶着状态,现在还是某种社会意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就会成为社会行为;现在已存在的社会行为扩展蔓延,又会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意识。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关于社会风气话题的讨论中,也可以分析出,就社会风气的内在规定性来说,它与人们的思想认识、精神风貌、心理活动有关,这些都属于社会意识研究范畴,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同时,人们又将它与社会行动、行为联系在一起,又涉及了行为范畴。可见,二元规定性所包括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当然,这样的二元性规定,也必然会使研究本身涉及几个领域,使研究复杂化,增大了研究展开的难度。此外,具体分析有关社会风气概念界定的典型论述,也可以看到社会风气概念实际还存在有广义与狭义,总体(抽象)与个体(具体)的区分。将社会风气界定为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或客观活动,未包含更多要素,实际上是将其视为狭义概念;而将社会风气概念界定为一定社会居于主地位的意识与行为,同时包含了诸多要素,则实际上是将其视为广义概念。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区分主要是由于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界定而形成的。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界定,同时也会使社会风气形成总体概念与个体概念的区分。包含了诸多要素的社会风气概念因其内涵的复杂、外延的丰富,而成为总体概念(也即具体概念)。当缩小社会风气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时,它又成为一个可以分类的个体概念(也即具体概念)。在日常谈论和报刊文章中,经常出现将社会风气作为总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交叉混用的情况。[9]
综合学术界有关社会风气概念的诸种界定,本文尝试为研究开展的方便和概念运用上的统一,将社会风气定义为广义概念,视为一个总体概念,定义如下:
社会风气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框架下,社会成员中普遍流行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风尚、社会习俗和社会行为及其舆论氛围的综合显现和表征。具体来说,指一个时期或时代中,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从根本上讲,指一个时期或时代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和精神气质,如果说,社会是其成员交互作用的产物,那么,社会风气也就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某种反映形式。
本文界定的社会风气概念,就其内涵而言,包括了社会意识和行为至少两个范畴,做的是二元性规定;就其外延而言,内涵了涉及诸多领域在内的多个要素。这种广义概念上的社会风气,具体表现在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和精神面貌以及社会习俗四个方面。从具体研究的可操作性角度来考虑,要想把概念所涉及的多个范畴与诸多要素都能论及,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来对一个具体时期或时代的社会风气进行考察。
二、源自学理支撑的扩展:社会风气概念的辨析
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谈论社会风气时常常还频繁涉及一些其相仿的概念,它们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学术界相关专门性的研究当中。这些概念由于存在着内在联系,易引起混淆,使得人们对于社会风气概念的界定与认识往往含混不清、莫衷一是。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虽然或多或少地对这些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但从实际情况看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为加深对社会风气概念的理解,有必要在充分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其与这些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展开更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一)社会风气与社会风俗、社会习俗、社会风习及社会风尚的区别与联系
从学术界关于这些概念的多种界定来看,基本上都将社会风俗、社会习俗和社会风习作为同一概念,将社会风气与社会风尚作为同一概念,理论探讨的重心放在社会风气与社会风俗的差异性上。[10]我个人认为,社会风俗、社会习俗和社会风习三个概念的内在差别不大,可以等同为一个概念,差别在提法和具体运用上。而社会风气和社会风尚还是略微存在一些差别的。
1.社会风气与社会风尚的联系与区别
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社会风气与社会风尚没什么差别,差别仅仅是提法上的不同。有的人就认为社会风气是社会风尚的俗称,多见之于日常生活中。[11]还有的人在论著中认为,“风尚”、“风气”在语意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指风土气候,带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指风尚、习气,带有社会属性,干脆在著作中将两个相同概念互换使用。[12]
的确,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风尚,是一定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社会变化而变化。我们也会注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两者混用。这主要是由于风气与风尚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重叠的,都可以指一定时期特定社会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但是,在外延的内涵要素和具体运用上两者还是有所差别。在概念外延的内涵要素上,社会风气常常要比社会风尚涉及得更多。人们在谈及社会风气时,常常会所指不一,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甚至包括对社会氛围、社会环境的深切感受。而在谈及社会风尚时,往往不会不加限制地涉及太多方面,更多地将其视为占据主导性地位的社会意识与行为,或者普遍流行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行为。
在概念的具体运用中,社会风气要比社会风尚更宽泛。当人们论及一个时期或时代的整体风貌和精神气质时,更多地运用的是社会风气的概念,而一般不会使用社会风尚这一概念。例如,福泽谕吉在他的文明论当中,涉及了风气这一概念,始终未提到风尚这一概念。福泽谕吉在对文明的分类中,提到内在与外在的分类。所谓内在的精神即“文明的精神”,“这就是人民的‘风气’”[13]。他并且指出,“要想知道一国的文明,就必须首先考察支配这个国家的风气”[14]。
2.社会风气与社会风俗的区别与联系
大多数研究者在关于社会风气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论探讨中,基本上都将重心放在了社会风气和社会风俗的差异性上。本文认为,仅仅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就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全面探讨。这种探讨,也正是社会风气概念辨析的关键所在。将社会风气和社会风俗放到一起进行辨析,主要是由于社会风俗、社会习俗和社会习气三个概念大致上可以作为同一概念使用,而社会习俗又在概念界定中涉及了,应避免重复使用的缘故。就社会风俗、社会习俗和社会风习三个概念的使用情况而言,前两者使用频率高,社会风习使用得不是很频繁。基本上,研究者未对这三个概念详加区分。例如,有的学者就这样定义社会风习:“风习与习俗、风俗是同义词,是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乃历代相习积久而成,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凝固性,不容易改变。”[15]并且进一步指出,“在社会风习的演变过程中,往往出现相当多的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喜好、随从和追求,这就是时尚的流行。”[16]
(1)社会风气与社会风俗的区别
关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一些研究者已做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探讨。综合学术界的各种论述,我个人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至少有这样三点:
首先,从存在的状态看,社会风气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有较强的变异性,而社会风俗则表现出历史滞留性,有较强的传承性。尽管社会风俗绝非凝固不变的东西,但是它的传承性明显得多,生活中的许多规矩、习惯、岁时年节、婚丧嫁娶中的许多形式都是很多世代以前传下来的,保留着不少古风,即便政治革命对它造成一定的冲击,但风头过后,它又会卷土重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社会风俗的存在状态不同,社会风气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动态流行等变动性特征,它的主要流向和发展趋势是被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制约着和规定着。特定的时代、社会都具有各自的社会风气。因此,相对于社会风俗,社会风气的变异性则非常明显、突出。
其次,从形成方式上看,社会风气具有双向性,而社会风俗则一般表现出单向性。有学者认为,社会风气与社会风俗在具体的产生方式上区别比较明显:社会风气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双向性;社会风俗是一种在民间相沿成习的东西,“俗成于下”。还有的学者分析得更全面,认为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多种方式,有的属于统治阶级的倡导,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源自外国文化,也有的是少数先进分子的倡导。我个人认为,反映特定时代整体社会风貌与精神气质的广义社会风气,甚至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而社会风俗一般起自民间,源于传统,一旦形成便固定下来。传承下去,当然,也会有一些原属于风气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衍化、发展而得到传承。社会风气和社会风俗在形成方式上的区分,《汉书》中早已提及,“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东论》中说:“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由此可见,古人就已经认为,由上而下的教化或先进分子的倡导形成风,下层民众用以自我教化、并为人人所习的叫俗。也是从形成方式这个角度考虑,有的学者对风俗做这样定义: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17]
再次,“从与人的行为的关系看,风俗易于内化为人们习惯性的行为模式,而社会风气可能得到人们一时的模仿,但不一定传之久远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模式”。[18]风俗与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密切关联,一方面,由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而形成的习惯的强化、传承产生了风俗;另一方面,风俗也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习惯,风俗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规范性,某种风俗一旦形成,社会成员即要受其制约,遵循其内涵的原则。同时,这种规范作用往往具有全民性,相对于其他准则、制度,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而社会风气,不管我们对它做怎样的规定性,它总是与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产生可以说是社会成员有效行为的效法、浸染的结果,它一旦形成,也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但是,社会风气和社会成员行为的关系,不同于社会风俗,主要是社会风气所表现出的行为及活动方式往往具有很大的变异性,缺乏持久性和恒常性,从而使社会风气表现出的行为方式难以内化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或者说本能性的行为方式。
(2)社会风气与社会风俗的联系
社会风气与社会风俗这两个概念的联系非常密切,两者之间天然的密切性常常使人们注意不到二者的区别。在人们的一般用词中,总是将风气与风俗视为同一概念而混淆不清。中国传统中所谓的风俗,在不同的语境中,既有风俗的意思,也有流行风气的含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及的周末风俗、两汉风俗、宋世风俗时,就并未指涉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之类的民俗(或习俗),而是类乎风尚、风气。如他认为“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莫非经名行修之人,而风俗为这一变”;“观衰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为亲,则知天下无不可以变之风俗也”等等。从相关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顾炎武看来,或者至少在他的使用中,风俗风气、似无区别,为同一指涉的概念。又如,《汉书·地理志》有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胡谓之风。”从这个意义看,风气、风俗显然极其相似。
近代以来,由于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化,在研究中,风气与风俗的差异越来越显现。特别是近来,随着学术研究日益细碎化,不少研究者开始在理论上探讨二者的差异性。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至少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两者的研究借助的历史材料基本相似,研究风气不能完全回避风俗。实际上,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或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的变化往往是同时期或时代风气变化的晴雨表。也即是说,社会风俗的新变化构成考察一个时期或时代社会风气不能回避的内容、方面,当然,这种不可回避性针对的是广义概念的社会风气,而所涉及的社会风俗是根据实际需要选定的部分内容,并非全部。
(二)社会风气与文明、精神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一个由苏式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变的转型期。由此带来的社会震荡、结构变动以及利益调整使得社会风气出现多样化的复杂状态。社会风气也因此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之一,一部分研究者也开始关注社会风气问题。在社会风气的相关研究中,经常出现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两个概念紧密相随的情况。有的论著在论述精神文明问题时,会涉及属于社会风气的内容;有的论著则在论述社会风气问题时,会自然提及精神文明;还有的论著则干脆出现两个概念共同使用的现象。这就自然提出一个问题:究竟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甚或文明三个概念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三者的辨析,也将进一步加深对社会风气概念的理解。
1.社会风气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近年来,由于致力于中华文明衰而复兴的各种努力逐渐成为时代强音,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世界各国发展文明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一些主要国家思想家、理论家的一些有关文明的理论,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不断取得提供借鉴。考察具有影响力的文明理论,参照学术界关于文明理论的引介与研究,我们可以注意到,有关文明的定义很多。这里,引用三个典型的定义,不难看出文明与社会风气的不同。①“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19],福泽谕吉给文明做了这样的定义:“文明的含义,既可以作广义讲,又可以作狭义解释。若按狭义来说,就是单纯地以人力增加人类的物质需要或增多衣食住的外表装饰。若按广义解释,那就不仅在于追求衣食住的享受,而且要励智修德,把人类提高到高尚的境界。”[20]②汤因比认为:“文明乃是整体,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在这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21]③亨廷顿说:“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乡村、宗教、种族群体都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不同层次独特的文化。”[22]上述三个关于文明的定义,以福泽谕吉关于广义文明和狭义文明的定义较为深刻,汤因比和亨廷顿的定义都是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这个角度来探讨的。从这三个定义的内涵来看,明显要大于我们所探讨的社会风气,另外,所指涉的内容差异也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福泽谕吉在他有关文明的理论中,涉及了社会风气。这也算是他关于社会风气与文明之间联系的论述。福泽对文明类型做了至少四种划分,广义与狭义文明之分算一种,还有就是前文已提及的,他把文明还分为“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他认为,所谓内在的精神即“文明的精神”,就是人民的“风气”,“要想知道一国的文明,就必须首先考察支配这个国家的风气。同时,这个风气,是全国人民智德的反映。”“这个风气,不是一个人的风气,而是举国上下的风气。”[23]
福泽关于文明类型的划分,是其文明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他提出文明是“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广义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观点,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不论是来自官方的界定,还是学术界的学术认知,基本上对精神文明概念都持一致的看法。实际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各界也都普遍认为,如果将文明视为一个广义概念的话,那么它至少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基本方面。
(1)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的区别
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它属于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学术界一般认为,精神文明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积极成就及其附属物,概括一点讲,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大方面的成果。可以这样讲,精神文明是指一个社会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习俗以及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等有关人的精神存在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水准的总和。[24]它往往被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精神文明和社会风气两个概念的具体界定来说,它们的区别至少有这样三点:
首先,两个概念所指涉的内容区别很大,不能混同使用。精神文明属于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包含一个特定时期或时代精神生活领域的全部内容。社会风气尽管也针对的是社会精神生活领域,但多指占据主导性地位或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两者从根本上讲,是两个各成系统的两个概念,不能等同为一个概念,不能混同使用。其次,两者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层次和状态上也有很大差别。精神文明包含精神生活领域的全部内容,也是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历史结晶。它既展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又可以上升到人类文明程度标志的高度上。可以说,它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一个较高的表现层次上。就其表现形态而言,它的一部分内容社会成员可以直观地见到。而社会风气则处于意识形态的中间环节。在社会意识结构的内部,它属于低层次的社会心理与高层次的思想体系的双向转化物。它存在于社会成员的普遍性社会实践中,直接表现在社会生活这个较低层面上。从表现形态看,社会风气一般不是由社会成员直观见到,而是其主观上能感受到东西。再次,社会风气概念的外延要比精神文明小。广义的社会风气概念,可以指一个时代或时期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和精神气质,它的外延比狭义社会风气丰富得多。但尽管如此,它仍然要比精神文明小。精神文明所包含的科教文卫方面的内容,广义社会风气也不会涉及。之所以如此,也还是因为两者本身就不是同一系统的概念,概念界定的侧重点不同。
(2)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的联系
精神文明与社会意识很大程度存在着内在联系性和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社会意识进步的成果,必然表现为精神文明的内容,先进社会意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也必然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作用中表现出来。有的研究者将社会风气看做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认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看,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至少有如下两点:(www.chuimin.cn)
首先,一定的精神文明水平总会表现为一定的社会风气,或者说一定的精神文明状况总要通过一定的社会风气表现出来,精神文明既可以表现为文明的行动或行为,也表现为文明的思想、道德、制度等方面,而社会风气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同时也体现和外化为社会成员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二者所指涉及的内容尽管差异很大,但是也有重叠部分。这就意味着,居于社会生活较高展现层次的精神文明往往会表现为较低层次的社会风气。精神文明与社会风气的这种内在联系,是指精神文明在社会生活当中,也即社会成员普遍性实践中的反映,是精神文明的一种反映形式。其次,特定时期的社会风气也会反作用于同时期的精神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和制约着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一般而言,良好、进步的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对社会文明产生正面效应,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地展开。同时,腐朽、没落的社会风气对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将产生负面效应,阻碍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将使人们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有利于创新开拓,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成员的潜在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进步。
三、基于思辨分析的深化:社会风气科学内涵的阐发
(一)社会风气是特定时代或时期一定社会存在的折射和反映
社会风气从本质上讲,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观念形态上的东西,它直接体现和外化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社会风气所直接体现和外化为社会行为的社会意识,不同于风俗习惯所体现的社会意识,即它不是以既成的,获得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和“社会遗产”的形式存在的,而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群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社会意识。这种活生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正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和这一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状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社会风气所体现的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它的主要流向和发展趋势是被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制约着和规定着。只要社会的统治阶层地位发生变化,各种根本性的制度相应的随之更迭,社会风气的主导方面和发展趋向就会发生重大改变。即使社会制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动。只要社会结构内部发生部分调整,社会风气也会发生程度不一的变化。社会风气的这种时代性、现实性也是诸多有关研究者公认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风气是特定时期或时代一定社会存在的折射和反映。我们常常讲的,特定的时代、社会都具有各自的社会风气,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二)社会风气的产生是社会成员互动的合力结果
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的社会风气虽然是许多个人的思想、价值观、理想、信念、感情和行为方式等因素构成,但是不能把它们简单归结为某种只具有个体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共同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方式。恩格斯关于历史事实产生的观点对于解释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启发性:“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25]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对某一社会问题的见解、价值评价以及行为取向,都要受到他人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在社会成员的这种互动当中,社会成员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各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行为取向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折射、相互影响、相互效法,最终合力的结果,就是逐渐形成了多数人的一致意识,即群体意识,并由此形成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而这种社会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扩展蔓延,最终就形成了社会风气。
(三)社会风气的衍生、传播具有内在规律性
社会风气的衍生、传播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作为一种直接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社会现象,它的运行存在着有迹可循的内在规律性。总的来看,社会风气的衍生、传播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规律性,即它的形成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风气可以在社会成员自发的社会心理的基础上产生,又可以在官方和政府坚持的思想体系和社会政治导向的倡导、教化下形成。
一般说来,一定社会风气的形成,大体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动机(意识)引起行为,行为实现目的,目的的能够实现导致更多的行为主体效法前者,相互因袭而成风气。社会风气的这一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但是,社会风气不只是在社会成员自发的社会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同时又是在一定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和社会政治导向的倡导、教化下自觉形成的。一定时期的统治阶级总是凭借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通过有形的无形的各种手段,将自身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向全社会进行扩张,这种扩张对全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很快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和价值标准,引导着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成员渐趋一致的社会意识及其外化体现的社会行为,最终就会形成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可见,社会风气不只是一个由民间社会、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交互作用的双向性运行过程。[26]
(四)社会风气是社会心理向意识形态转化的中间环节
具体来说,社会风气是指一定社会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社会意识及其外化体现的社会行为。从本质上讲,社会风气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但一俟社会风气被界定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后,它与社会意识(或者也可认为是社会心理)就是不同的概念了。在社会意识结构内部,低层次的社会心理与高层次的思想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过程,而社会风气正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中间环节。一方面,社会心理作为思想体系的来源,经过社会风尚、社会风气环节的蒸馏、提炼、凝聚、升华为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思想体系作用于社会心理、借助政治权力与各种手段,会形成某一群体或全社会的风气。因此,社会风气既可以在自发的社会心理(也即社会意识)基础上产生,是一个自然消长过程;又可以在自觉的思想体系的诱导下形成,是一个可以抑扬的过程。[27]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要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向全社会扩张,这个扩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将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与政治取向熔铸到社会成员的动机、态度以至行为当中。这样一个扩张、熔铸的过程,就是将意识形态的内容,经过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外化为社会风气,形成特定时代一定社会的整体风貌与精神气质。
(五)社会风气是社会运行状况的外在表征和内在动因
社会风气为特定时代或时期一定社会的整体风貌和精神气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从这个角度看,它的好坏,进步与否直接影响到一定社会的运行状况,是社会运行的诸种动因之一。一定社会的运行状况到底怎样,也往往与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等诸方面相关联,往往会通过社会风气展示出来。也就是说,社会风气是一定社会运行状况的一种表征。一般的说,社会的运行、发展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即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有学者在创立、运用社会运行理论时,曾简要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中国社会的运行情况。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注意到,社会运行状况与社会风气密切关联,社会风气是社会运行状况的外在表征和内在动因(参见下表)。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社会运行状况
我国上世纪50年代前期,党风优良、政治清明,各项方针政策基本符合客观实际,生产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那时,社会风气较之旧中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共同前进、艰苦奋斗的新型社会风气,人民的精神面貌好。这种社会风气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又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着各项方针政策的深入贯彻、推动着社会变革中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巩固着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可以说,我国处在一种初级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状况之中。1956—1959年时期,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增多,导致社会运行由初步良性转向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的状态。这期间,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运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日益遭到践踏,社会风气的流向和发展趋势日益背离推动社会良性运行的最初状态,发生歧变。1959—1961年期间,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1959年夏天召开的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打断了中国共产党纠“左”的努力,使“左”倾错误在更大的范围内蔓延开来,社会风气的歧变加深,日益成为社会运行趋向恶化的因素之一。如果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初步感受到了社会的恶性运行,那么,“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则更全面地感受到了它:党政机构瘫痪、国民经济混乱、无政府状态泛滥,甚至出现大规模的武斗、人际关系紧张等等。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失误、政治导向的错误,使受其制约和影响的社会风气也恶化起来。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一个革命性改革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利益格局进行深刻重组,社会运行总体上处于中性运行的状态,社会风气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复杂状态。[28]
(作者简介:赵琳,男,1979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注释】
[1]部分内容参见朱力:《社会风尚的理论蕴含》,《学术交流》1998年第4期。
[2]陈立旭、王银膺:《论政治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作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6年第3期。
[3]参见曹剑:《试析社会风气的概源》,《党校科研信息》1991年第3期;吴家清、杨元宏:《“社会风气”应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4]史瑞杰:《论邓小平的社会风气思想》,《理论与战线》1998年第4期。
[5]乌兰巴干:《论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陈章顺:《腐败现象的心理透视》,载《柳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年第2期。
[7]陈友庚:《关于社会风气问题的思考》,载《湖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8]朱力:《社会风尚的理论蕴含》,载《学术交流》1998年第4期。
[9]这种情况的例证俯拾即是,如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这样两篇文章《封建迷信活动毒化社会风气致富莫忘治愚》(2003年4月12日),《邓颖超为〈中国老年〉撰文指出:应大力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1988年2月6日)。
[10]郑仓元:《论社会风气与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11]朱力:《社会风尚的理论蕴含》,《学术交流》1998年第4期。
[12]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3]〔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版,第12、42页。
[14]〔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版,第12、42页。
[15]李立志:《1946—1956年中国社会风习的演变及其特点》,《新华文摘》2001第5期。
[16]李立志:《1946—1956年中国社会风习的演变及其特点》,《新华文摘》2001第5期。
[17]参见陈高华、徐吉等为《中国风俗通史》所作的序言。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页。
[18]郑仓元:《论社会风气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19]〔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版,第30、33页。
[20]〔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版,第30、33页。
[21]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2]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23]〔日〕福泽谕吉:《文明轮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版,第42页。
[24]陈玉芳:《浅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方经贸》1999年第5期。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2年翻印,第478页。
[26]分内容参见郑仓元:《论社会风气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27]何梓民:《社会风气的特性与功能》,《现代哲学》1992年第1期。
[28]部分内容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1月第3版,第4—5页。
有关西北人文科学评论.第4卷的文章
无论是古代,抑或是近现代、当代,各个学者对舞蹈艺术之认知或诠释,都是他们长期的艺术观察或实践之体会。作为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这无疑为我们了解、学习和把握舞蹈艺术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意义。(二)笔者对舞蹈概念的理解舞蹈是以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和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2023-11-19
生理性3相阻滞本身是常见的电生理现象;而病理性3相阻滞见于心脏传导系统受损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3相窦房阻滞。窦性心律的频率减慢后3相窦房阻滞消失。图1-1-63相左、右束支阻滞男性,54岁。2.根据P波或QRS波群的特征以及P-R间期的关系等,推测出3相阻滞的部位。病理性不应期延长的程度较重时,心率轻度加快即产生3相阻滞。病理性3相阻滞可见于下列情况。......
2024-01-08
也就是说,《圣经》汉译与文化资本的关联是怎样建立的?因此,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主要是关于个体的。它不像个人经过教育投资后获得相应的以文凭为象征的文化资本。其次,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在积累与传承方面着重研究的是家庭这一特定场域的作用。对他而言,对于家庭性的文化资本的投资是获取财富的前提条件。......
2023-12-06
当目标怠速达到后,ECU将此时的占空比信号存入存储器中,并把它作为以后控制怠速的基准值。这就是ECU的自适应学习功能。在这一过程中,ECU逐渐地学习、适应了新的情况,车辆的运行状况会逐渐好转。由此可见,ECU的自适应学习,就是随着环境条件或车辆结构参数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时,系统自行调整或修正参数值,逐渐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使系统保持最佳性能的过程。......
2023-08-30
a)对这个名称各构成成分源本含义的阐明“现象学”这个名称有两个组成部分:“现象”与“-学说”。故此,我们首先要对这个名称的第一个组成部分作出阐明。我们需要把牢的就是这一现象的含义:φαινομενον(现象),即自身显现自身的东西。对于这种存在者,我们就不将其称为现象,称为原本意义上的自身-显现者,而是叫作外观。就显象、显象活动中的指引功能之特征而言,它具有一种指示的功能,它是对某物的显示。......
2023-12-02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说感性认识是简单选择的基本依据,并不排斥理性认识渗透其中的必然作用。感性认识对重要选择起基础作用。......
2024-08-19
第二章情爱与性爱的分离——论广泛存在的心理性阳痿在精神分析师看来,除了非常复杂的焦虑症外,最常见的病例无疑是心理性阳痿。如果我们对那些严重心理性阳痿的案例做深入的精神分析,就会对患者的性心理过程有所了解。如同所有的神经障碍一样,心理性阳痿也源于力比多发展史的抑制。较轻的情况便导致了我们所说的“心理性阳痿”。......
2023-08-11
学者冯建军称之为自然生命,自然生命的发育和完善也同样离不开教育或学习。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学习的结果是使得这三个方面全部得到发展,而这三个方面恰恰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这些特性明显表明学习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它应该与人的整体性问题有关。......
2023-10-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