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于《基础》课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实践性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富的成果,教学实效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加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其基本要求和方向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
2023-11-30
1996年以来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研究述评
李政敏
摘 要: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其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指引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学界对刘少奇统一战线的地位与作用、形成条件、基本理论以及重要理论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了新的研究角度和特点,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专题资料整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刘少奇 统一战线思想 研究述评
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理论界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1996年以来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并作简要评述。
一、研究概况
(一)成果较为丰富
相对于1980—1995年期间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研究,1996年以来的研究更加成果丰富,层次更高。
研究成果中的著作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编辑和出版的10多部刘少奇本人著作,代表性的有《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刘少奇选集(上下册)》、《刘少奇年谱》(上、下卷)等,这些重要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不仅为深入研究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创造了基础条件,推动了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研究,而且大大提升了研究结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二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机构和金冲及等专家学者研究、出版的40多部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成果有《刘少奇自述》、《刘少奇研究述评》、《刘少奇—百周年纪念(上、下)》、《刘少奇传(1898—1969)上下册》、《刘少奇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刘少奇》、《刘少奇研究》等,这些成果都涉及了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尤其是李万青、李声笑合著的《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对刘少奇统战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刘少奇统战思想体系。
据大略统计,14年来共有60多篇有关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的论文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这些文章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探讨。具有代表性的有戴安林的《刘少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林祥庚的《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梁经成的《论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等,这些文章将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和党在各个时期的总方针和总任务紧密结合,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实践情况进行了阐释和评价,“更加清楚地体现了其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1]。
(二)重视和关注度更高
随着相关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深入,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受到理论界和学界普遍重视和关注。
刘少奇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举行了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湖南省委联合举办了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生平思想理论研讨会,这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以及学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重视和关注,又有力地推动了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深入研究。
在刘少奇诞辰111周年之际,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又专门成立了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为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受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博大精深魅力的吸引和研究平台的搭建,一批有志于刘少奇同志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老、中、青专家学者纷纷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支从事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的基本队伍。
(三)研究有了新的拓展
14年来论者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有了新的拓展。
1.历史分期更加明确
大多数论者侧重于对刘少奇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战思想研究,但也有论者对刘少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统战思想进行了研究,代表作有牛保良、江小华的《抗战前夕刘少奇开辟的北方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白竹林与皇甫建平的《论建国初期刘少奇的统战思想》,这是对刘少奇各个时期统战思想更加细化、深入研究的体现。
2.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化
论者在历史方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方法和角度,如金国生的《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解读》,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还总结了这一思想的哲学特征;张海蒲的《刘少奇对毛泽东统战思想的贡献》一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刘少奇对毛泽东统战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3.成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论者在成果表现形式上除了纸质载体外,还创造性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制作了相关研究成果的电子书籍、电子文档、视频影像,中央统战部网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网站开辟相关专栏,为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宣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研究内容
(一)关于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完善
刘少奇1922年留苏回国后,担任了中共湘区执委会委员,在长沙号召土木工人积极支援纺织工人罢工。1926年3月,刘少奇在省港罢工委员会欢迎汕头各界慰问罢工工友代表的集会上说:“革命的工作就是联合的工作”,“联合成功即革命成功。”据此,论者认为,刘少奇在早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萌发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2]
论者认为,五卅运动前后,刘少奇指出:“帝国主义与国内军阀永远是群众的敌人,也即是国民革命的对象。”“中国的国民革命,一定要社会各阶级民众一起来参加,建立各阶级的联合战线,才可成功。”并指出,工人阶级应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居领导地位,应同天然的同盟军农民、小资产阶级建立联合战线。在可能和必要的情况下,要与资产阶级合作,但他们革命不可能彻底,应防备他们的骗卖。刘少奇在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各社会阶级的政治态度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统一战线思想,认为国民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统一战线策略。[3]
通过对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作报告时所说:“从此,中国的历史已进入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人民民主时代。”“不独今天实现新民主主义需要全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就是将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时候,一样地需要全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等思想观点的分析,论者认为,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标志着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和完善阶段。[4]
(二)关于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者一致认为,刘少奇一贯重视统一战线工作,他的统战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统战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者认为,刘少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并身体力行,为党的统战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5]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是卓著的,他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他的光辉思想被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制定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使爱国统一战线焕发了勃勃生机,呈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6]笔者认为,刘少奇的统一战线思想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都曾经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后,它仍然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7]
(三)关于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特征
论者认为,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众多基本原理,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有机统一;区分对抗和非对抗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树立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思想一起构成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最重要的哲学特征。[8]
(四)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前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
对于这一时期刘少奇统战思想和实践研究,论者基本上都集中于抗日战争前夕和抗日战争期间刘少奇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
1.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其必要性和对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批评
论者认为,刘少奇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其必要性。他曾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的目的——社会主义,就必须为民族的完全独立与彻底解放而斗争到底。”但要战胜强大的民族革命的敌人,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善于团结不同的阶级、党派,以便利用一切机会获得广泛的同盟者。[9]在中共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与所有各革命阶级及革命党派建立革命联盟,必须在革命行动中同广大群众和必要的同盟者一道前进。”“必须联合全国一切革命阶级和一切民主党派去争取胜利。”[10]
论者指出,刘少奇还严肃批评了党内一些人对统一战线“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他指出:“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成为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之路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关键。”[11]在我们的队伍中,还存在着对于统一战线策略的重要性估计不足的倾向。如果我党不能完全肃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那就谈不上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是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现在必须给这种错误以致命的打击并把它彻底从党内肃清出去。”这些论述,深刻地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阐述了结束关门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在全党的贯彻扫清了思想障碍。[12]
2.关于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论者认为,长期以来,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的领导地位,把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看成是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心环节。[13]刘少奇从革命成败的高度指出,无产阶级要积极地参加到统一战线中,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争取领导权的问题。他强调在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要清除党内存在着的两种主要危险,一种是在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形成以前拒绝统一战线的“左”倾关门主义思想;一种是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有的论者认为,刘少奇在分析了党争取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还强调了在处理与同盟者关系时,要坚持民族统一战线中统一性与独立性、坚持联合与坚持斗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在党内,他是最早论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独立自主原则以及斗争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他的这些远见卓识对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乃至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4]
3.关于要正确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论者认为,刘少奇批判了单纯强调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形而上学观点。他指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都是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是相互作用的。[15]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民族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解放之最主要最迫切的任务,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意味着在统一战线中应停止或减弱工农群众的阶级斗争。那种认为在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情况下结成的统一战线,阶级斗争就可以不要了的观点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在实际工作中是极为有害的。因此,他强调,在民族统一战线中一定要处理好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16]
论者认为,在实践上刘少奇根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原则,充分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努力争取团结中间势力,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7]
4.关于要重视上层统一战线和下层统一战线的统一
论者认为,刘少奇在强调重视下层统一战线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上层统一战线。他深刻阐明了建立上层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共产党应该大胆地、放手地和一切愿意抗日反蒋的派别建立同盟。针对过去只讲下层统一战线,不提上层统一战线的错误,他强调,不仅要在工人、农民、士兵中间各种不同主张的群众进行统一战线,而且要同某些军阀、某些政治派别、某些有群众的社会上层分子进行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能团聚与领导广大民众的抗日反蒋运动走上胜利之路。[18]
论者认为,除了这些理论贡献之外,刘少奇还做了大量的实际统战工作。①同国民党中央进行接触。1936年初,刘少奇派周小舟和昌振羽去南京同国民党代表进行非正式谈判,以争取国民党最高当局联合抗日,这是刘少奇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采取的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实际步骤,它直接促进了国共最高领导层的正式谈判,对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②加强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除了成功争取宋哲元参加抗日,推动阎锡山守土抗战外。刘少奇还派人与傅作义、韩复榘、刘湘代表联系,商谈抗日问题。[20]③积极开展社会团体和群众统战工作。他努力推动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工作,通过这一组织进行大量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21]刘少奇还明确提出学运目前也要以争取武力到抗战方面来,为自己的主要任务。[22]
5.关于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论者认为,针对王明的投降主义主张和对独立自主的错误批评,刘少奇着重阐述了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他说,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绝不能模糊自己独立的政治面貌,要坚持独立自主,否则就将丧失领导权。刘少奇强调我们所说的独立自主,不是破坏统一战线,而是尽量争取合法地位去进行工作,是要在统一战线的原则下更进一步地发展我党独立自主,而不是绝对的独立自主。我们是在统一战线的原则下,独立自主地发动民众运动,独立自主地领导游击战争。但是又不能讲独立自主而拒绝与各民众团体和其他党派进行联合,或者一切都包办。这就是统一战线中的既统一、又独立的辩证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同盟者更多的帮助,才能推动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也才能保持已取得的阵地和进一步发展阵地,壮大人民的抗日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23]
6.关于在抗日民主政权中要坚持“三三制”原则
论者认为,刘少奇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坚持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刘少奇指出:“根据抗日民主政权的这种性质,政府的组织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各级民主政府的委员制、代表会议制,实行普遍的选举,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在政府人员中,共产党员应只占三分之一,非党进步分子与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二,这就是在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区域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24]。刘少奇还向全党指出:“推行各阶层联合的民主政治,推行‘三三制’等,具有全国性的政治意义,具有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他指示各抗日根据地“要下决心,务必在会后把民主政治、‘三三制’等切实推行,非达到可能的高度不可”,“以影响与推动全国”。刘少奇始终关注并亲自指导革命政权的建设,为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参政开辟道路。[25]
7.关于应对破坏统一战线摩擦的策略
论者认为,面对反共摩擦中顽固派的无理进攻,刘少奇在分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对抗性后,提出了要敢于斗争,他指出:对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只有敢于斗争,敢于针锋相对地反摩擦,敢于争取反摩擦的胜利,我们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也才能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反摩擦,我们只有小发展;反摩擦,就有大发展。[26]不应当以单纯军事斗争的观点去看待反摩擦战争而应当认识到反摩擦斗争所具有的很强的政治性,要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局的高度来处理它。从军事上说,我们可以一举歼灭他们,但从政治上看,则必须从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对斗争留有余地。所以,在指导反摩擦斗争中,刘少奇提出了“一打一拉、又打又拉”的方针:打击反共的一面,拉其抗日的一面。一方面,要敢于站在自卫立场上同那些“摩擦专家”兵戎相见,打败他们。另一方面,注意使摩擦战争限制在有限范围内,不因摩擦战争而有损团结抗战,要拉住他们抗日,留在统一战线内。毛泽东将其概括为“有理、有利、有节”,成为全国反摩擦斗争的方针。[27]
8.关于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的统战思想
有论者对刘少奇1949年4月的天津讲话中的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正确对待工商业者的思想:①在党内进行教育,努力使党员干部懂得,必须与工商业者结成统一战线才能加速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②对工商业者要做到在事业上扶持,在政治上关心。③做职工群众的工作,使他们懂得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正确处理好同资本家的关系。④纠正对职员的“左”倾态度,团结国有企业的职员。刘少奇还强调要建立工人阶级的统一战线,不仅要把产业工人、外围工人组织到工会中来,而且要把旧职员、知识分子也组织到工会中来。这是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期间的一个重要思想。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关于统战工作的论述,对于统一全党的认识,发展和加强新中国的统一战线,起了重要作用。[28]也有论者认为,刘少奇的“天津讲话”深刻阐述了保护私营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重申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方针政策。这对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9]
(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少奇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
刘少奇历来重视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批评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观点,论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提出了巩固统一战线的具体措施,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作用。这些思想,既对统战工作起了指导作用,也为我党的统战理论增添了新的财富。[30]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对统战工作麻烦论、无用论等错误思想的批评
论者指出,刘少奇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少奇同志多次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统一战线的必要性。[31]他认为,仗打完了,革命胜利了,并不意味着统一战线可以不要了;[32]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表现在其他方面:第一,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第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是进行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33]
论者认为,刘少奇在从正面强调统一战线的同时,还批评了统战工作麻烦论、无用论等错误思想。对于党内“统一战线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反复讲解必须实行统一战线的道理,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方针,必须执行。不执行,胜利就不能巩固。要不要统一战线,不决定于胜利不胜利,而决定于中国的国情。现实条件决定了党必须实行统一战线的政策,对此是不应该动摇,不应该怀疑的。刘少奇同志的这些讲话对统一全党认识、克服“统一战线无用论”起了重要作用。[34]刘少奇还严肃批评了“统战工作麻烦论”,指出:统一战线工作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是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的不可少的形式。做统一战线工作是找麻烦,但是又省麻烦,找来的是小麻烦,省去的是大麻烦。针对党内在统一战线方面的“左倾”错误,刘少奇尖锐地指出:统一战线工作犯错误是难免的,这些错误有“左”的,也有右的,但从时间的长短、错误的数量来看,“左”的错误多些、长些,“左”的错误是目前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主要危险。他特别强调指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统一战线,绝不能因反右派斗争而改变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不但不会统出右派,而且可以减少右派,减少反革命。[35]
2.关于刘少奇与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论者认为,刘少奇对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任务和政治基础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在理论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少奇论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任务,他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全国人民实行革命大团结的一种最重要的具体方式。”它将把中国人民“团结成为一个统一的力量,它的光芒将照耀全世界,它将迅速地肃清一切残敌,克服一切困难,把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刘少奇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基础,就是即将由政协筹备会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和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刘少奇还表达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真诚合作的愿望:“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一起,在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忠诚合作,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36]
3.关于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www.chuimin.cn)
论者认为,刘少奇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主党派的性质。他认为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这个论断科学预见了我国民主党派性质发展的趋势,解决了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性质这个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理论难点问题。[37]
论者指出,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正式向全党宣布了毛泽东提出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并认为这一方针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符合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也符合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需要。刘少奇的论述为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长期保持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8]
论者指出,刘少奇认为,对民主党派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应当为他们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具体困难,这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统一战线中的具体体现。他一贯主张对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待遇上应当从优。有论者认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建立。“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是这一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伟大创举,刘少奇为这一伟大创举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石。刘少奇在八大关于民主党派和多党合作的论述经受了长期历史的检验而被证明是正确的。[39]
4.关于正确处理资本工商业和工商业者的关系
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党内曾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只能加以利用,不应加以限制和改造,或者不能限制和改造过多。另一种意见认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又是逐步改造,又是赎买,“太妥协了”,应当没收民族资本家的财产。论者认为,刘少奇批驳了这两种错误思想,主张用统一战线的方法来改造民族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并深刻地阐明了统一战线的办法是做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最好的办法”[40]。他把对资本主义的改造同统一战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党认识到统一战线实际上是新时期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重要武器。他在相关会议上强调,用统一战线的办法,以利用、限制、改造资产阶级的办法,把资产阶级的多数转化过来,这个路线是正确的。统一战线就是要这样统下去,把资产阶级统得干干净净。用统一战线办法来消灭资产阶级更有利于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41]刘少奇同志不仅直接参与了我们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实践中推动了这些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5.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是一重大的历史课题。论者认为,刘少奇同志在我国民族政策问题上作了权威性的阐释。刘少奇认为,我们的国家能够用彻底的民主主义和民族平等的精神来解决民族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必须采取慎重的方法,一切改革必须由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和公众领袖从容考虑,协商处理,按照各民族自己的意愿办事;在改革中应当坚持和平的方式,而不要采取强有力斗争的方式。刘少奇特别强调指出,必须切实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刘少奇还指出,国家和汉族人民要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42]
6.关于正确处理宗教信仰问题
论者指出,刘少奇同志从实际出发,以慎重、平稳、灵活、从缓方法处理和对待宗教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很好了效果。表现在:①对迷信和宗教加以区别,保障宗教信仰自由。②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③谨慎、从缓地进行宗教改革,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刘少奇对于民族宗教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看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不仅直接指导了当时的工作,而且对于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43]
三、问题与建议
与1980—1995年期间的研究相比,1996年以来学者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无论就广度来说,还是就深度来讲,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有了新观点、呈现了新特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研究内容重复,一些文章观点雷同,缺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多数学者都将精力集中于刘少奇对统一战线重要性、必要性、基本内容、基本策略等方面,加之大多采用思想阐释单一的研究方法,导致重复研究较多观点雷同,新观点、新角度较少,如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特色、历史地位、时代指导意义、统战工作实践的经验教训等问题缺乏深度挖掘和研究,尤其是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借鉴作用研究挖掘不够。所以,今后应该重点研究刘少奇统战思想的理论特色、历史地位、实践经验教训和现实借鉴意义,以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指导作用。
第二,研究缺乏完整性。绝大多数论者将研究中心放在对刘少奇在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统战思想和实践的研究上,对刘少奇在抗日战争前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研究涉及较少,至今还没有一篇专题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战前刘少奇这一思想的成果。从个人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和思想体系的构成来看,目前的一些研究还缺乏完整性。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思想体系的整体性,在历史分期上要深入研究刘少奇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战思想和实践。
第三,引用资料几近相同,缺乏新的文献资料。目前刘少奇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原始参考资料大多来源于《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刘少奇选集(上下册)》、《刘少奇年谱》(上、下卷)等,虽然资料较为丰富,但关于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论述较为分散,给学者的深入研究带来不便。因此,要加大刘少奇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力度,编辑出版《刘少奇论统一战线》,为给研究者们系统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提供方便。
(作者简介:李政敏,男,1971年生,陕西大荔人,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注释】
[1]陈绍畴:《刘少奇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页。
[2]金国生:《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解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2页。
[3]金国生:《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解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2页。
[4]金国生:《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解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4页。
[5]李桂芳:《刘少奇是如何做好党的统战工作的——以“天津讲话”为例》,《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67页。
[6]梁经成:《论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22页。
[7]金国生:《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解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4页。
[8]金国生:《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解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4页。
[9]徐兰:《刘少奇统一战线理论,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65页。
[10]林祥庚:《刘少奇对多党合作的卓越贡献》,《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2期,第15页。
[11]王双梅:《刘少奇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贡献》,《党的文献》2005年第6期,第36页。
[12]王者琦、张宇明:《刘少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历史贡献》,《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第18页。
[13]马明中:《论刘少奇关于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思想》,《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第21页。
[14]李国才:《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贡献》,《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第63页。
[15]史艺军、彭辉:《论刘少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第8页。
[16]马明中:《论刘少奇关于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思想》,《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第23页。
[17]戴安林:《刘少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第9页。
[18]林祥庚:《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第29页。
[19]林祥庚:《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第32页。
[20]林祥庚:《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第32页。
[21]王双梅:《刘少奇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贡献》,《党的文献》2005年第6期,第39页。
[22]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51页。
[23]张海蒲:《刘少奇对毛泽东统战思想的贡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11期,第5页。
[24]张海蒲:《刘少奇对毛泽东统战思想的贡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11期,第6页。
[25]林祥庚:《刘少奇与多党合作制度》,《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05页。
[26]郭建平、叶鸿蔚、周亚飞:《刘少奇与三次中原局会议》,《党史纵览》2010年第5期,第28页。
[27]林祥庚:《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第33页。
[28]李桂芳:《刘少奇是如何做好党的统战工作的——以“天津讲话”为例》,《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72页。
[29]戴安林:《论刘少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59页。
[30]白竹林、皇甫建平:《论建国初期刘少奇的统战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18页。
[31]刘贵韦:《略论刘少奇社会主义时期的统战思想》,《理论建设》1998年第2期,第50页。
[32]刘蓉宝:《论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30页。
[33]白竹林、皇甫建平:《论建国初期刘少奇的统战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19页。
[34]吴美华:《刘少奇与新中国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11月24日。
[35]戴安林:《论刘少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58页。
[36]戴安林:《论刘少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61页。
[37]戴安林:《论刘少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61页。
[38]戴安林:《论刘少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61页。
[39]林祥庚:《刘少奇与多党合作制度》,《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08页。
[40]梁经成:《论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23页。
[41]吴美华:《刘少奇与新中国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11月24日。
[42]梁经成:《论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25页。
[43]巩茹敏:《刘少奇对新中国民族、宗教工作的贡献》,《世纪桥》2001年第3期,第49页。
有关西北人文科学评论.第4卷的文章
随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于《基础》课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实践性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富的成果,教学实效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加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其基本要求和方向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
2023-11-30
它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因此课程选择与编制需要重视课程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设置课程必须处理好多种课程的关系。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组织课程。这是当代课程设置最基本的方式。课程编排的不同方式各有优势,在课程编排的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
2023-11-19
徐特立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卓越的教育家,是我国20世纪新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本节将介绍徐特立极具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理论。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上的科学的教育思想。......
2023-11-24
论刘少奇对确立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体系的贡献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遵义会议后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熟的,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完整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体系。[1]这个评价是公允客观的,也是全面的,由此可以看出刘少奇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理论多方面的巨大贡献。这个报告,在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毛泽东建党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刘少奇对确立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体系的第一大贡献。......
2024-06-25
元代浙东学人袁桷的史学思想及实践研究钱茂伟元代史学研究现状的不足之一,表现为详尽的历史考察不够多。要研究袁桷史学,必须寻找并确定其主题。袁桷史学思想及其实践活动,主要是宋史资料的搜集与考订。对此,如没有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理解袁桷史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于是,学人们纷纷主动承担起保存史实之责。显然,袁桷有所忌讳。[19]由此可见,王应麟的学术,直接奠定了袁桷的史学基础。......
2024-10-28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坚定的约束力,构成了人们的行为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涉人员的价值问题得以解决,政治主体的价值理念得以更加丰富、完善,并且指向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让人们仅仅停留在思想的享受阶段,而是在实践中最终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2024-06-21
全军官兵要充分认清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主席重要思想上来,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上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胡主席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军队履行职能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2023-11-28
4目标策划——城市设计创作的灵魂目标策划是主题创作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任何艺术创作过程都有创作动机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立意”的过程。“立意”在城市设计中就是目标策划,它是设计对象特色形成的源泉,也是优质环境建构和可持续发展保证的基础。目标策划与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设计前的一项工作,通常包括设计目标、计划与打算。......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