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北人文科学评论:实践唯物主义解析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实践唯物主义解析

【摘要】:“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和实践的观点的结合,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更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本体论或超本体论。另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主要是指共产主义者而不是指哲学家。

实践唯物主义解析

杨志斌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应该用什么名称来概括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学术界近年来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辩证思维方法的结合,却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和实践的观点的结合,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更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本体论或超本体论。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概括和界定。

关键词:概括和命名 实践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无产阶级世界观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何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应该用什么名称来命名或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哲学。另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争论引发学者们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概括和界定

学者们认为,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叫做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等等。这些概括或命名都和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理论的概括或命名有关,都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从某一个角度说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或者间接地做过不同的概括,这些概括都在一定意义或角度上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

(一)从“实践的人道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

把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叫做“真正的人道主义”、“积极的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或者“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主要是在19世纪40年代特别是1844年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所创立的理论的命名和概括。马克思在1844年1—2月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己的理论看做是“实践的人道主义”。他说:“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1]。他又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而,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在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一书中,他们又把自己的学说叫做“真正的人道主义”,“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3]。他们之所以把自己所创立的学说叫做“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因为,他们的早期思想受到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残存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痕迹;他们所说的真正的人道主义主要是指共产主义;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学说最危险的敌人是思辨唯心主义,意识到自己的哲学的根本性质是唯物主义的;他们强调实践,反对脱离实践的思辨与空想。

“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提法的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命题,马克思恩格斯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有人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过“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这一提法,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对原著观点的断章取义,因为,马克思说的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5]这句话是说,费尔巴哈等直观唯物主义者没有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有人认为,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段话可以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学说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但我觉得,这种理解还不够严密。因为,第一,“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句话又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者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者,不是仅仅搞纯学术研究的“理论的人道主义”者。“实践的”不是规定和限定“唯物主义”,而是规定“人”(者)的,是说共产主义者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作为唯物主义者的)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主要是指共产主义者而不是指哲学家。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在其他著作中使用过“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践唯物主义,它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还有待于从对它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与其他哲学的区别来分析。

“新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所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使用过,“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6]“新唯物主义”这一提法主要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是坚持实践观点的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概论”中使用过的概念,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同于近代“纯粹形而上学的、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主要是因为马克思是这种学说的最主要的创立者,恩格斯也认为马克思是他们的学说的主要创立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等概念,并且直接地或者间接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历史唯物主义。早在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说过:“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概念的形成……”[7]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是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8]在《反杜林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著作中,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在哲学上就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1890年9月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9]由此可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历史唯物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创新意义上讲的。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孕育于恩格斯《反杜林论》等著作,由狄慈根、普列汉诺夫所提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现代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第一次明确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名称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是19世纪后半期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他在1886年《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中的漫游》中多次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一词。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罗夫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阐述为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并在1891年写的《黑格尔逝世60周年》等文中多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叫法来源于苏联。斯大林写了一部著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部书的名称和理论体系结构对苏联哲学和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突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的主要创新。缺点在于,一是似乎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并列关系,二是没有体现出马克思所强调的实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各部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践本体论哲学,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但是,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结合了起来等意义上讲,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实践观,它把唯物主义本体论和实践的观点结合了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性质和本体论上说是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所创立的学说叫做唯物主义,马克思说,“我是唯物主义者”,“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要脱离唯物主义”[10]。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不是纯理论的、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唯物主义,而是同人和人的实践密切相关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它既是唯物主义本体论又是和实践的观点相结合的人本主义哲学和价值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人类史。”[11]“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1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精神、自然和人、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一方面,意识、人、人化世界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实践把物质和精神、自然和人、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区别了开来;另一方面,人在实践基础上既认识世界,使客观世界主观化,形成主观世界,又改造世界,使主观世界对象化、客观化,使自在世界人为化。它主张对外部世界的把握不能停留在哲学对外界事物的直观或者思辨上,而应该从实践的角度、从实践的主体即人的需要角度、从“为了人”的人本主义和价值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应该在实践中使哲学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哲学既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从而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自然和人、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既对立又统一了起来。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其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革命性、与时俱进性、阶级性等性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认识,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它应该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如实地反映现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现实。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发展,它强调主观一定要符合客观,因而它具有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由于它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观和客观应该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它具有发展性,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由于它认为认识的目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由于它认为改造世界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改造世界,因而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由于它认为,在当代改变世界的主体是当代的先进阶级——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4],因而它具有阶级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重要区别是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往的哲学对实践的理解不科学、不全面,有的把实践看成是心理活动、精神活动,有的把实践看成仅仅包括政治活动和道德活动,有的把实践看成是卑贱的活动,他们没有把哲学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通过实践的互动关系。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他之前的哲学都是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对人、对社会是无用的、无价值的。但是他认为只有伦理哲学才对人和社会有用,自然哲学、本体论哲学没有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本性”[15],哲学是兴趣(诧异)和闲暇的产物。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不打算改变现实世界,而提倡离开现实世界去天堂。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和作用上看,它强调“改变世界”(实践)。早在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6]哲学的任务和使命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应该服从于改造世界这一目的。哲学家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只能“解释世界”的“理论的人道主义者”或理论的唯物主义者,更应该是一个既能正确地解释世界更能注重“改变世界”的“实践的人道主义者”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7]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归宿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其目的在于为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活动服务。

第五,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的基本观点或重要观点。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把事物看成是运动变化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从而为实践活动(为改变世界)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依据;它要求把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看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相互联系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它把实践看成是运动的最高级形式,并且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首要观点。它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性、被动性、消极性,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认为,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再次,实践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它认为,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既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别了开来(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又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了起来。它要求对社会的研究应该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出发,“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18]它认为,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是实践或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9]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0]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指出,他们这种“新派别”的哲学“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21]。最后,在人本哲学和价值哲学中,它主张,价值认识应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利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认为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是实践(劳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3]“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24]而扬弃异化的手段也是实践,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实践)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以下几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超越本体论”[25];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许多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等都是从一定角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和命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

关于什么是本体和本体论,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比较传统的、比较通行和正统的观点还是由亚里士多德所界定、被近代哲学继承和肯定的观点。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最早提出了“始基”概念。亚里士多德说:“万物始从所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他们因而称之为元素,并以元素为万物原理。”[26]这段话也可以译为:“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27]亚里士多德在《范畴论》中认为,天下万物、一切东西、属性等等都叫做“存在”,可以把一切“存在”归纳为十种“存在”,第一种“存在”是“本体”,真正独立存在的不是“一般”(理念、种、属)而是个别事物,本体具有个体性,本体是个别事物,它具有独立存在性,它是不依赖于其他“存在”(属性)而存在的“存在”;后九种“存在”——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动作、遭受——依赖于本体而存在。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就是“本体之学”,它研究最一般的“存在”(“是”)及其本性。近代哲学也把本体或实体看成是万物的本原、永恒的存在者或者各种属性的支撑者。依据亚里士多德以及西方哲学史上对本体和本体论的理解,可以把(广义的)“本体论”理解为以下几种(狭义的、但有关联的)本体论:①本原论。本原是太初之时的存在者,万物从它产生出来(最后又复归于它),“最初存在的东西一直在起作用”。本原论是从时间先后次序上探讨世界上最初先有什么、万事万物从何而来的。泰勒斯所说的万物从它而来的“水”、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太初之时万物未分化的混沌世界、基督教所说的不是被创造的但却是创造者的造物主“上帝”都是指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②本体论(或实体论)与本质论。本体是指能够不依赖于其他的存在而存在的存在,各种属性依赖于本体而存在,它是各种属性的“支撑者”或“载体”;本体是不变的(即不生不灭),本体的形态可以变化。本体是从各种存在(事物、东西、性质等)的主从关系上说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火”就是不变的本体,“这个世界……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28]。笛卡儿认为,虽然世界上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但是由于它们都依赖于上帝而存在,因而都不是“真正的实体”,唯一的、真正的实体是上帝。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万物的本体是物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意识、运动、时间、空间等依赖于物质而存在。本质论探讨万事万物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是什么。恩格斯曾经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曾经把数,即量的规定性,理解为事物的本质”[29]。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0]列宁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31]③元素论。元素一词,在西方哲学中源自于(构成词汇和句子的最基本的、不能再分的单位)“字母”一词,元素是指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单位,“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元素不生不灭(不变),变化实际上是元素的结合和分离。恩培多克勒所说的“四根”、德谟克利特所说的构成万物的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物质粒子“原子”就是“元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无限可分的,“原子绝不能被看做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32]。由此可见,本体是哲学史上长期使用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特定的含义。从任何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物质本体论哲学,而不是实践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超本体论”。

第一,从本原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本原论,没有把实践作为万物的本原。恩格斯明确指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33]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实践不是世界上最先有的东西,有了人才有了实践,自然界对于人和人的实践具有先在性,“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34],万物不是从实践而来,实践也不是在物质世界发展中始终存在和一直在起作用的东西。

第二,从(狭义的)本体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本体论,而不是主张实践本体论。它认为,运动有多种形式,社会运动是运动的最高形式,而实践不过是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的从而也是物的一种属性,实践依赖于人、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因而,实践不是“真正的实体”,不是各种属性所依赖的支撑者或载体,不是本体或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唯心主义把神灵或精神运动作为本体的观点。即使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实践起着巨大作用,也不能说实践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中不变的本体,不能说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实践的表现,也不能说实践是世界上一切属性的支撑者或载体,至多只能说,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三,从本质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把实践看成是万物最一般、最普遍的本质,而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虽然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那也充其量只能理解为社会领域中的特殊本质是实践,而不能理解为世界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是实践。

(二)应该从多角度界定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完整地概括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一样,“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也不能完整地概括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多种本质和规定性,可以综合地用多种名称和概括来界定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从思维方式与本体论的结合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本体论同辩证思维方式结合了起来,它是“辩证唯物主义”。首先,从哲学的根本性质上说、从本体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恩格斯更是明确地从本体论上划分了哲学的基本派别,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个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派别。”[35]在《反杜林论》中他说:“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导致18世纪的纯粹形而上学的、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36]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是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具有辩证性质的唯物主义。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辩证的思维方式,这是本质上正确的思维方式,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按照“唯物主义各种派别”的历史时期不同、唯物主义本体论和思维方式的结合状态不同,他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种历史形态。第一种,古代辩证的、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这种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先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37]第二种,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做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8世纪的唯物主义是“纯粹形而上学的、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38]。第三种,辩证的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是辩证的”。再次,恩格斯认为,这种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包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普遍本质的根本看法以及辩证的方法。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同实践的观点结合起来的角度看,可以把它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理论看成是不同于“理论的人道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把“共产主义者”看成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第三,从以主要创立者命名的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叫做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说:“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39]他还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40]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著作中,恩格斯反复指出,“我们的共同见解”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而这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第四,从价值哲学、人本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哲学思想是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哲学也是一种人本主义哲学,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它反对神学家主张的从上帝那里来、到上帝那里去的主张,而主张从人出发、为了人,它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而反对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它提倡科学和理性而反对神性和宗教信仰。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很快发现,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本主义哲学所研究的人是抽象的、一般的、没有国别的人,这种人不是现实的人,因而马克思恩格斯要对自己的哲学中的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清算”。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应该从具体的人、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人出发,从人要创造历史先得要生活因而就需要有吃穿住行和其他需要从而就要劳动出发研究哲学,并把研究哲学的目的和意义看成是“为了人”。他们认为,在当代,社会处于阶级社会,应该从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为解放无产阶级并最后解放全人类而奋斗。他们以现实的人特别是以无产阶级为价值主体,以自然界、以社会、以哲学为价值客体,强调自然、社会、哲学对人的、对无产阶级的价值、意义,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把无产阶级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武器。

第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上看,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方法论。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本质上是辩证的”“现代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思维的科学和辩证的方法等内容。他认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41]他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近的进步,从这些进步看来,自然界同样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在这两种情况下,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42]

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探讨,能促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认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而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有助于更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和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和使命。但是也不能仅仅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杨志斌,1960年生,男,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组组长,陕西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原著、古希腊哲学史和原著教学与研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175页。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www.chuimin.cn)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9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1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97—69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6、21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脚注②。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9、第15页。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第1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7—68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9页。

[25]参见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5页。

[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1版,第7页。

[27]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第1版,第15页。

[2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第1版,第21页。

[29]转引自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57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83页。

[3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266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4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4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23、22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63—364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59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60、363—364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47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6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59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