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珠宝首饰设计:原始观念与起源探析

珠宝首饰设计:原始观念与起源探析

【摘要】:这种“不可知性”导致了多种观点共存的局面。当然,一般佩戴在身上不影响劳动的地方,如脖颈上,从而构成了原始首饰的雏形。原始社会首饰美化说认为“生存说”难以解释装饰的起源,因为人类不打扮自身、不戴装饰物,照样可以生存。

二、原始首饰观念

现代人的世界观分析古代人类,或者按照现代人的逻辑思维去判断原始首饰的起源和发展,会与当时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距。这种“不可知性”导致了多种观点共存的局面。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类精神世界狭窄而神秘。以现代人的世界观去分析古代或按现代人的逻辑去推断原始首饰的起源和发展,会与实际情况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种“不可知性”导致了多种观点共存的局面。

功能说认为,在实用性为先的原则基础上,发展生产工具为起点,如石斧、骨针、贝壳刀等工具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实用的功利,同时也带来了制造的愉快和使用的快感。这种所谓精神因素可以提醒原始人,将一些轻巧的工具(如骨针)随身保存起来。当然,一般佩戴在身上不影响劳动的地方,如脖颈上,从而构成了原始首饰的雏形。佩戴方式如何及佩戴数量多少,反映着佩戴者在集体劳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但这种推论尚缺乏可靠的证据,甚至显得有些牵强。

生存说从原始人的精神世界入手,分析了在原始社会精神文化中存在的互为矛盾又互相渗透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朴素的自然观,这是围绕着生存和生产必需的自然知识,通过试误、调节、选择、适应的过程,逐步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是神秘的自然观,认为世间万物都受某种无形的“超自然力”的支配,如何对待和使用某一件东西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个人或集体的生死祸福,对“灵物”的崇拜和禁忌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如何使用超自然力特别庇护人类,使他们活得更好。人们将有“灵性”的首饰戴在相接于头与躯干的性命攸关之处——颈部,以保护自身安全。首饰图案之美并不是原始人的超功利之美,而是与图腾文化相联系的人工创作,当时首饰是在神秘意识控制下的圣物,有我们现代人难以理解的、维护原始人灵与肉生存的“特殊功能”。

原始社会首饰(www.chuimin.cn)

美化说认为“生存说”难以解释装饰的起源,因为人类不打扮自身、不戴装饰物,照样可以生存。当人类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意识觉醒,装饰就产生了。人们对自然物进行选材、加工,以期能达到对称、光滑或崇拜物的形态,随身佩戴,保佑并美化自己,表现出群体的特征或个体的地位和尊严。比如,武士把射杀的猎物牙齿作为饰物佩戴,体现出胆识和力量,这对于群体中的异性也会有特别的吸引力。但这种说法有些肤浅。

游戏说认为,古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与儿童心理形成过程相似,在原始人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总是寻求一种调谐生活气氛的活动,即原始的“游戏”,它也许与宗教活动相随,难以明确分开,但从愉悦身心而言,这种“游戏”应该是原始歌舞的雏形,而原始首饰可能是进行这种游戏时的道具。

异化说则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努力吸取着猎物的长处,渴求达到某些动物天生具有而人却力所不能及的能力,如鸟的飞翔能力、猛兽的撕咬能力等。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就开始用鸟的羽毛装饰在身上,佩戴野兽牙制成的项链,以期从装饰中“汲取”野兽的功能来强化自己。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原始宗教的形成,装饰的原始幼稚动机逐步被图腾文化所取代,首饰成为追求美和宗教信仰的代表物。

从人类对所使用工具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到对所谓“装饰品”的自觉加工,两者之间不但有着数十万年漫长的时间间隔,而且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的形式要求(如节律、均匀、光滑等)以及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而“装饰”则是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它将人的观念和想象外化,并凝聚在这些所谓的“首饰”的物质对象上,他们只是物态化的精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