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老年旅游:湖北黄州赤壁的人文活动和书法艺术

中老年旅游:湖北黄州赤壁的人文活动和书法艺术

【摘要】:第七节人文活动人文活动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有一些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文学艺术创作、民间习俗、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等,都是极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湖北黄州赤壁因此闻名遐迩,被人们称为湖北赤壁“之冠”,其名气超过了三国赤壁大战发生地的蒲圻赤壁。所以书法作品极有艺术鉴赏价值,成为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旅游资源,中国书法已列入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七节 人文活动

人文活动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有一些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文学艺术创作、民间习俗、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等,都是极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文学艺术创作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楹联、戏剧和影视文学等。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感染力,能激发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它们能提高景物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增加游人的兴趣,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化旅游资源。

1.文学艺术的旅游功能

(1)促进旅游资源的形成。文学艺术对旅游资源的形成包括了以“文”扬名和借“文”造景两个方面。

一是以“文”扬名。一些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一般都有大自然赋予的优越先天条件,而一些先天条件不很突出的普通景观,由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描绘、渲染,或因文学艺术的名人效应,也可使普通景观的名气大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以景生,景以文名”。如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贬居湖北黄州时,常去赤鼻矶游览,并写下了千古杰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湖北黄州赤壁因此闻名遐迩,被人们称为湖北赤壁“之冠”,其名气超过了三国赤壁大战发生地的蒲圻赤壁。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苏州市外普普通通的寒山寺久盛不衰。王勃的《滕王阁序》让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身价百倍,而由同一个滕王在四川阆中所造的滕王阁,却很少有人问津。江苏昆山的周庄,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江南水乡小镇,因为旅美画家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双桥)油画而令其名扬四海,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部电影《少林寺》令河南少林寺本身及其少林武术名扬天下,让无数游人心驰神往。

二是借“文”造景。现在有不少地区根据著名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或意境,来建设新景点。如山西永济市根据《西厢记》的故事,修复了普救寺,保持了唐宋风貌。1995年普救寺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1998年以来这里每年都举办中国永济“世界情侣节”。北京、上海等地根据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的描写,建设了“大观园”旅游景区,河北正定也建起了“荣宁府”。湖南桃源县巧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建造了“桃花源”景区。

(2)增加景物的文化内涵。有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区,由于有了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历而留下的大量诗词、游记、题字、传说等,丰富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底蕴,对景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泰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成为我国名山之首,我国山岳景观的代表。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诗,将西湖千变万化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西湖也因此而得名,西湖也从此名声大振。济南大明湖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镜湖”,寥寥14个字,却描绘出大明湖“荷花含笑,翠柳如烟,山色如染,波光粼粼”的美好景色。文学艺术还可以提升游人的文化素养、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了游人的情感,增加了他们的游兴,加深了对景物的理解,留下了更深刻、更形象的旅游印象。

2.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一般包括小说、游记、诗词、散文、神话传说、戏剧影视文学等多种形式,是一种价值巨大的文化旅游资源。

(1)风景诗词。风景诗词是反映旅游生活和旅游景物的诗词。由于思想空灵,语言简练,辞藻优美,琅琅上口,富有韵律,情景交融,意境超人,所以许多优美的风景诗词历代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夸张而不失真实的语言,把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描述得淋漓尽致,使庐山名声大振。崔颢的《黄鹤楼》诗不仅写美丽的景色,而且创造了非凡的意境,其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名句,可谓千古绝唱,黄鹤楼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2)游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类型,它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各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前赤壁赋》,作者的回归自然、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影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旅行考察实践,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详尽记录了作者所到之处的民俗、名胜、物产、地理、地质、水文、植被、土壤、聚落等情况。不仅使人们从中可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饱览祖国的壮美山河,而且可以使人们增长知识,获得美的享受。此外,我国古代著名的游记还有陆游的《入蜀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峨眉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沈括的《雁荡山》等。

3.艺术作品

(1)书法。书法是我国一门书写汉字的独特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以毛笔、宣纸、烟墨、砚台等文房四宝作为书写工具,通过线条的粗细、浓淡、枯润和结构布局的变化,书写出变化无穷的书体,就是书法作品。由于书法艺术家的个性创造,使书法作品能传达和表现书写者的感情思绪和审美情趣。所以书法作品极有艺术鉴赏价值,成为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旅游资源,中国书法已列入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书法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在风景名胜区游览,往往能观赏到形式多样的书法艺术作品。楹联和题刻是书法艺术在旅游地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楹联 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柱子上的联语,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为诗词的一种变体形式。在我国的古代建筑、古典园林、宗教寺庙,或风景名胜区、休闲娱乐场所及茶楼饭店,楹联经常可见,而且往往置于显眼之处。高雅的楹联,其文字精辟,辞藻华丽,内容有趣,富有哲理,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湖南岳阳楼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上联运用问答手法介绍了与岳阳楼相关的历史典故。开篇赞叹岳阳楼的奇伟,接着便历数典型史迹:首先点出杜甫的五言绝唱《登岳阳楼》诗,其次点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再次提及曾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的政绩;最后用吕洞宾三醉过岳阳楼的神话。下联继续写岳阳楼之奇之美,依据其方位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登楼远眺,南可望潇湘,北可及巫峡,西可至巴陵山,东可穷山岩的边界。宏阔的湖水,滚滚奔腾的河流,耸立的群峰,雄镇一方的主峰均映入眼帘。发出了此中胜景真意,谁领会得来这一设问。游人读此长联,定会增加对岳阳楼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深刻理解和赞叹。

题刻 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如苏州虎丘景区的“虎丘剑池”四个笔力苍劲的大字,据说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题,只因“虎丘”二字经岁月侵蚀,已模糊不清,后经刻石名家章仲玉摹钩重刻而重现光彩,因此有了“真剑池,假虎丘”之说。这一典故使旅游者的游兴大增,无一不在“虎丘剑池”摩崖石刻前驻足留影,充分表现出了书法艺术强烈的感染力和极高的旅游审美价值。

摩崖石刻指利用天然石壁刻文记事的石刻。在一些名山胜景、风景园林、洞穴及江河湖海等崖壁上的文字题刻,往往规模宏大、字体雄劲,蔚为壮观。如泰山石刻保存了自秦、汉至明、清的大量石刻,成为中外罕见的书法艺术长廊。其中“五岳独尊”等石刻尤为著名。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石闻名中外,石坪高20米,字迹保存完好,在这些大小相同的方格中,字体的大小却很悬殊:字径大则50厘米,字迹小则15厘米。现存1043个字,篆隶兼备,书法遒劲,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为中国佛经中最大的一块碑。

我国保存许多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古代碑刻,如泰山岱庙的《秦李斯小篆碑》、《汉张迁碑》、宋徽宗的《大观圣作碑》;泰山顶上的唐玄宗“纪泰山铭碑”,为李隆基封泰山时所书,被称之为“盖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者”。

碑刻的集中地称为碑林,有的碑林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集中起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如西安碑林为全国碑林之最,共有11700余块碑石,荟萃了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名家的手笔,素有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美称。其他如江苏镇江焦山碑林、孔庙碑林、四川西昌地震碑林和台湾南门碑林也享誉天下。

(2)绘画。绘画以流畅的线条、精美的构图和绚丽的色彩给人以直观的美感,所表现的格调、意境及思想,能深深地打动观赏者的心灵。中国的绘画艺术类型多种多样,除壁画、岩画、帛画、漆画、年画、风俗画、宗教绘画外,还涉及彩陶、画像石、画像砖等,它们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绘画作为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壁画 是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作品。根据其所在场所,可分为殿堂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等。我国最为著名的壁画主要有敦煌莫高窟壁画、山西永济永乐宫壁画、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和章怀太子墓室壁画等。还有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西藏佛教壁画、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和大量的汉代墓室壁画。墓室壁画则取材于主人生前生活场景及升天图。岩画是在山崖、洞穴壁面的岩石上,刻绘或用各种绘画颜料涂绘而成的各种绘画,如宁夏贺兰山岩画、新疆阿勒泰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反映了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和原始古朴的绘画艺术风格。

卷轴画 是宫殿、古典园林、名人故居、博物馆、美术馆中张挂陈列的绘画作品。它们多是用纸、绢画成后经装裱而成的中国画。按题材可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类。其中水墨画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一派,它是指纯用水墨所作的画,具有单纯性和自然性等特点。

在宫殿、古典园林、名人故居中,大幅用于张挂在正厅中间的叫“中堂”,而小卷轴可随意张挂的叫“条山”,极长横幅以供展阅的叫“手卷”。著名手卷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富春山居图》主要展现了富春江沿岸景物,曾于清初遭火焚,断为两段,浙江省博物馆存画卷的前半卷,世人称之为《剩山图》;后半卷《富春山居图》又称《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工艺画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是一种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屏障画、扇面画、竹帘画、漆画也属于该范畴。如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重庆梁平的木刻年画,苏州和杭州的扇子、无锡的惠山泥人、镇江灯彩等工艺品上的绘画等。此外,还有藏传佛教地区的唐卡,也是一种古老而优秀的绘画艺术。

此外,还有版画等造型艺术,其特点是作者应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就版面性质和所用材料,可分为凸版、凹版、平版等。

(3)雕塑。雕塑是用可刻可塑的材料塑造成的,或刻画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直观造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造型艺术。它的基本制作方法是雕、塑。雕塑的范围有刻、镂、雕、凿、琢、塑、铸等。作为旅游景观的雕塑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石窟艺术 我国著名的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中的佛像雕塑,及四川的大足石刻等。著名的敦煌石窟的彩塑,最高达33米,最小仅几厘米,仪态万千、精美绝伦。云冈第20窟的主佛——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具有北魏早期佛像的典型风格,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有造像97000余尊,号称“十万佛像”,其中的卢舍那佛高17.44米,神情亲切动人,有人称之为“我国古代雕塑作品的最高代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有大小佛像7000余尊,彩色泥塑佛像精巧细腻、形象亲切。四川大足石刻造型有50000余尊,第125龛数珠观音像最富女性魅力,像高仅97厘米,却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美名。

寺庙雕像 保存在寺庙中的佛、菩萨、罗汉像等佛像雕塑,不乏艺术精品,如苏州西园寺、北京碧云寺、云南昆明筇竹寺、武汉归元寺、四川宝光寺的罗汉像,泉州清源山巨型石刻老君造像,山西太原晋祠塑像等。如苏州西园寺罗汉堂的四壁列坐着金身罗汉500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内有圣母坐像,两侧有真人大小、神态逼真的44尊侍女立像,他们是我国古代艺术在的珍品。泉州清源山老君造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为闻名海内外的石刻精品。

现代寺观中著名雕塑有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的天坛大佛,全部用铜铸成,总高34米。江苏无锡灵山祥符寺建造了88米高的灵山大佛,由青铜制成,其高度与制造工艺堪称世界第一。江苏镇江茅山道院,建造了高33米的老子坐姿铜像。杭州灵隐寺铜殿高12.6米,2000年落成时为我国最高的铜殿,并获世界吉尼斯纪录。峨眉山金顶大雄宝殿是我国最大的铜建筑群。台湾中台禅寺的同源桥用10吨铜铸成,桥长近10米,桥洞跨度2米。这些铜建筑雕刻也很精细。

陵墓雕塑 是指帝王将相陵墓中的石雕、砖雕、陶雕、木刻、木佣,以及从大量的“明器”上所展现的装饰雕刻艺术。如汉代霍去病墓的大型石雕中有一件《马踏匈奴》的雕刻,以一匹马奔跑踏倒匈奴的造型,象征性地表现霍去病征服匈奴的丰功伟绩。被称为“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形体高大,形象生动,武士俑装束多样,形态、发式和表情各异,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的墓中出土的鎏金青铜《长信宫灯》是一件铜铸的宫女掌灯圆雕,不仅造型精巧、美观,而且有透光效应,其装饰性强于实用性。

博物馆中的历代雕塑 我国青铜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兴盛于商周,至汉代在制作工艺和青铜艺术上达到巅峰。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雕塑《四羊尊》、《人面方鼎》、《虎尊》等。按照青铜器用途和性质,可分为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器和杂器等五大类。青铜器多出自窖藏和墓葬中,其外表的纹饰有动物纹、几何纹和人物画像等,有的还刻有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明清时期大量涌现的是小巧玲珑,精致剔透,内聚性强的雕塑作品,如木雕、玉雕、牛角雕、象牙雕、根雕、梳雕、米雕、还有陶器、瓷器、琉璃雕塑等。

民间雕塑 民间雕塑包括了石雕、砖雕、木雕、竹雕、角雕、根雕、梳雕、陶雕、瓷雕、铜雕、泥塑、面塑等。无论在文化内涵上、手法上、形式上都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民族性特征。如安徽民居建筑广泛应用的石雕、砖雕、木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杭州历史古街——河坊街上,有中国第一座青铜民居大宅——江南铜屋,面积3000平方米。它是我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融为一体,筑成了回廊穿连,厅楼叠筑,铜光闪烁,古朴华贵的中国首座铜屋。

(4)音乐。音乐被称为是人类艺术品类中最纯粹的艺术,是皇冠艺术。中国音乐的历史渊源已有八九千年,或更为遥远,而且一直没有中断过。中国音乐可分为传统音乐(古代音乐)和新音乐两个时期。

传统音乐 以民间歌曲为代表。民歌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品种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在狩猎、搬运、祭祀、娱乐、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歌唱。民歌歌曲是人类用口传方式为表现手段的一种音乐艺术。中国民歌具有历史悠久、蕴藏丰厚,体裁丰富、风格多样,手法简洁、语言精练三大特征。中国民歌主要有草原牧歌、劳动号子、稻区“田歌”、城镇小调、云岭“双声”(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等。

新音乐 是20世纪初我国一批留日学生,受日本近代文化影响,采用外来曲调填新词的手段,创作了一批反映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等内容的歌曲,并在新办的学校教唱,称为“学堂乐歌”。接着一批受过西方专业教育的音乐家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如群众列队歌曲、进行曲、艺术歌曲、歌舞剧、歌剧、大合唱、清唱剧、交响乐、电影音乐等。音乐属于表现性艺术,有强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音乐有鲜明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所以音乐成为人人喜爱的文化娱乐项目。

(5)舞蹈。舞蹈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有人类出现的时候,就产生了舞蹈,舞蹈与人类活动同时存在,所以舞蹈有“人类艺术之母”的称号。我们常见的观赏性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舞剧、标题性大型舞蹈系列、音乐舞蹈史诗等。舞蹈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音乐、服饰、美术、舞蹈等。舞蹈的直观性、抒情性、形象性、动态性体现了舞蹈的审美功能,使舞蹈成为一门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

(6)戏剧。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成为人人喜爱的文化艺术旅游资源。中国戏剧的主要形式有话剧、戏曲及歌剧等,西方的戏剧指的是话剧。

话剧 在我国出现于上世纪初,话剧本是西方的戏剧品种,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中国的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借鉴和移植了西方戏剧,主要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幻觉;在艺术精神上,则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的联系。现在,话剧已成为我国的一大剧种,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中国戏剧 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戏剧剧种之多、剧目之浩繁,居世界第一位,约有360多种。中国传统的戏剧按作品的类型,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流行于一定区域的地方戏,因区域性强、地方特色明显亦深受人们喜爱,如昆曲、川剧、徽剧、秦腔、粤剧、越剧、沪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藏戏等。其中,昆曲和京剧、粤剧、藏戏已列为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7)曲艺。曲艺是我国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曲艺以说唱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中国曲艺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中国曲艺包括评书、评话、相声、快书、时调、单弦、清音、弹词、坠子、琴书、道情、绵歌、鼓子、曲子、京韵、二人转、数来宝、赞哈、大本曲等。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国形成了各种曲艺品种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

(8)影视。电影、电视艺术是集绘画、音乐、建筑、舞蹈、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的舞台艺术。影视作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旅游地的宣传与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电影《庐山恋》对宣传庐山旅游风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庐山上还天天放映《庐山恋》电影。《庐山恋》成为世界上映持续时间最长、放映场次和观众最多的一部电影。

影视作品是旅游资源,生产影视的工厂和拍摄场地也是旅游资源。很多影视城和影视拍摄基地也已发展为主题公园,它们借助影视作品的影响力继续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美国的好莱坞,江苏无锡的“三国城”、“水浒城”,浙江横店等。

(9)杂技。中国杂技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秦汉时代成为百戏中的主要演出节目,在2000千年前的汉代画像砖中就有大量的百戏杂技表演的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杂技有四大特色:一是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三是平中求奇,四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工夫的相辅相成。古老的杂技艺术世代传承,又有新节目不断涌现,中国杂技节目极为丰富多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好评。《钻地圈》、《抖空竹》、《走钢丝》、《蹬技》、《耍花坛》、《转碟》、《顶碗》等都是久负盛名的中国杂技的传统节目。

(10)武术。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健身术和搏击术。中国武术种类门派众多,有拳术、棍术、刀术等,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少林、武当、峨眉等武术流派。河南嵩山少林寺现建有“少林寺武术馆”,在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县,还创办了许多武术学校,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也吸引了一些外国旅游者前来学习观摩。河南温县是太极拳发源地,从1993年起,每年9月举行国际太极拳年会。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现在已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而且早已传到国外。

二、宗教活动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一种有固定神祇、教义教规、信众及其组织、活动场所的信仰。宗教活动是具有群体性、甚至全民性的信仰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据统计,世界各种宗教徒约占总人口的60%以上,我国有各种宗教徒1亿以上。

1.世界主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教经典为《大藏经》,又称《三藏经》。佛教的标志为“卍”表示吉祥万德。现在佛教主要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一带。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人耶稣创立。基督教的经典为《圣经》,标志为十字架。基督教现在遍布世界各地,中心在欧洲,西方国家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为《古兰经》,标志为新月。伊斯兰教教徒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中亚、中国、南亚和东南亚等国。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道教的经典为《道藏》,标志为八卦太极图。道教徒主要分布在中国汉族地区。

2.主要宗教节日

佛教的佛事活动主要有僧尼的日常行事、忏会以及佛教节日活动,如佛诞节、涅槃节、成道节、盂兰盆节等。藏传佛教的浴佛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伊斯兰教的礼拜和朝觐活动,还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大活动。道教的节日主要是纪念道教神仙的诞辰,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生日。

3.主要宗教圣地

无论是民族宗教还是世界性宗教,都有大量具有重要宗教意义的圣地。如伊斯兰教的麦加与麦地那,天主教的梵蒂冈,佛教的圣地有佛陀的出生地蓝毗尼花园、成佛处的荜钵罗树林、第一次布道处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迦等。耶路撒冷,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的圣地。在那些知名的宗教圣地,朝圣活动吸引大量信徒,他们到寺观去烧香拜神、祈祷还愿或求法朝圣。从而形成了形式多样、规模不一、壮观而虔诚的宗教活动。

宗教活动对广大非教徒的游人来讲,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他们并非出于对宗教的虔诚,但是那些著名宗教圣地的重大宗教活动,笼罩着浓重的神秘色彩,对旅游者具有新奇感和神秘感,能满足一般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功能。

三、民间习俗

民俗即民间习俗,民俗是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也是区别不同民族或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具有世代相袭的传承性特点,在传承中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民俗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很大影响。

1.恋爱习俗(www.chuimin.cn)

我国56个民族的恋爱习俗多种多样、富有情趣。如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游方”活动,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固定的游方场进行对歌,双方同意后,分别相邀谈唱,若有意成婚,则互赠礼品。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叫“浪哨”,某男青年若看中某位姑娘,请第三者介绍,姑娘若同意,三人在约定的时间、地点,男女通过山歌表情达意,相互了解后建立恋爱关系。“玩山”是侗族男女青年婚恋社交活动,外村青年男女相约在离家十里外的山上,双方先隔坡唱歌试探,慢慢接近,直到黄昏约定下次玩山的日期,才依依告别。

2.礼仪习俗

(1)人生礼仪习俗。在人的一生产中有几个重要阶段,要举行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人生礼仪主要有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等。

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其中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小孩诞生后的习俗最常见的有“三朝”(又名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等,到时亲朋好友前来馈送礼品。周岁,又称“抓周”,桌子上摆着文房四宝、算盘、称、剪子、书、玩具、糖果等物品让孩子去抓,以预测孩子将来的志向。

成年礼仪 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汉族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意味着成年男子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而女子成年后可以嫁人了。云南永宁纳西族和凉山彝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的仪式。傣族男子成年时要文身,女子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染齿,标志着可以结婚了。

婚姻礼仪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姻习俗表现形式各异。各民族有一些特殊的婚姻习俗,如云南傣族、傈僳族等民族的“抢婚”习俗;许多民族都有男子被招到女方当女婿的入赘习俗;旧社会的表亲婚习俗;兄亡后嫂嫂转嫁给弟弟,弟亡后弟媳转嫁给兄,或姐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的转房婚习俗;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住的不落夫家习俗等等。摩梭人的走婚是男不娶、女不嫁,成年男子夜间“爬窗子”到相好的女子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里。汉族地区,以前男方多用花轿接亲,接回新娘后进行拜堂仪式,然后闹洞房,人们闹得越厉害,意味着今后新婚夫妇的生活越红火,极富浪漫情调。

丧葬礼仪 是人生最后的“脱离社会”的礼仪。从安葬方式上,有火葬、土葬、天葬、水葬、塔葬等。我国各民族的丧葬礼仪复杂,其中的土葬礼仪已有几千年历史,在各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程序,一般包括停尸、招魂、报丧、吊唁、入殓、送葬等。

(2)接待礼仪习俗。我国人民热情好客,在接待亲朋好友方面,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接待礼仪习俗。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族人民,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宾客至家,首先要端出果碟,一般由9个或13个小碟子摆成方形或菱形;客人一边品尝果碟,一边喝着“三炮台盖碗茶”。蒙古族牧民请客,总是自己立于门外礼请客人先进自家的蒙古包,并按照“浅茶满酒”的礼俗向客人敬献奶茶和美酒,手托哈达献给客人。苗族待客时,由男主人身着节日服装,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姑娘、妇女到寨门向客人敬献三次进寨酒。藏族习惯将哈达献给宾客,因此每逢出门也要随身带几条哈达,以备途中遇见亲戚、朋友时使用。白族常以“三道茶”款待亲朋。头道茶为苦茶,二道茶为甜茶,三道茶为回味茶。各地方的礼仪习俗内容十分丰富,特别富有吸引力。

3.民间节庆习俗

民间节庆,即民间的节日、庆典。我国民间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据统计我国56个民族约有1700多个节日,其中少数民族的节日有1200多个。民间节庆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民族性、参与性等特征,生活气息浓郁,是游客喜闻乐见、最生动、最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1)汉族传统节庆习俗。汉族地区传统节日主要有:

春节 春节又叫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节延续的时间很长,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就进入了过春节的程序,年前要打扫房屋,置办年货,做新衣、贴春联等。大年三十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在外的游子都会不远千里赶回家吃团圆饭。春节时要包饺子(北方)和圆子(南方),春节活动主要有拜年、走亲戚、放烟花、放爆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农历正月十五夜就叫元宵,“闹”元宵可以说是汉族的“狂欢节”。主要活动有吃元宵、打太平鼓、观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同贺团圆,形成春节后的娱乐高潮。

清明节 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日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有扫墓、踏青、植树等习俗,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祭祖敬先的文化精粹,也是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此外,各地还有斗鸡、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来源有多种说法,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为纪念屈原,他是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身亡的。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悬挂钟馗像(门神)等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中秋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感情。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是夜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香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石榴等祭品,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合家围坐,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

重阳节 重阳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大节日,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少数民族节庆习俗。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下面举几个民族过节的例子。

泼水节 是傣族人民传统的辞旧迎新的年节。在傣历6月中旬(清明节后7天)开始举行。节期3~4天。第一天为送旧,人们要沐浴更衣,到寺庙拜佛,举行“浴佛”、“堆沙”、祈求丰收以及赛龙舟等活动。之后,全寨人民各桃一担水,泼在佛身上,为佛洗尘。第二天是最喜庆欢乐的泼水日,男女老少不分亲疏、长幼、性别、民族,都互相泼水,互致祝福。此外,还要举行盛大的文艺晚会,跳孔雀舞、唱歌、放焰火、猜灯谜等活动。第三天是迎接新年元旦,主要活动有放“高升”、“丢包”等。同时集市上也十分热闹,人们都去“赶摆”。现在泼水节是傣族分布地区推出的重要的旅游项目。

火把节 是居住在云南、四川境内的彝、白、佤、布朗、纳西、傈僳、拉祜、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因不同民族和地区也略有不同,大多在农历元月24~27日之间;节期1~3天不等;节日活动内容也有不同,但燃烧火把在田间、村寨巡游则是共同的特点。节日期间,村寨和田野的火把彻夜不熄,在广场中央推砌一个宝塔形火炬,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又唱又跳,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三月街 又称“观音节”,是云南白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3月15~20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是滇西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盛大物资交流集会。节日期间,除组织歌舞、滇戏、耍花灯、唱大本曲(白族的传统曲艺)等文娱活动外,要进行规模庞大的赛马比赛,还要举行大牲畜、药材、手工艺品及土特产品物资交流大会,街上货棚林立,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花儿会 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族、藏族、汉族、土族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曲调既高亢豪放,又悠扬婉转,富有艺术魅力和乡土气息。每年6月6日(也有在4月8日或6月14、15日的),当地各族人民从各地汇集到青海省康平县境内的莲花山参加花儿会。整个活动所包括拦路、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程序,全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进行。会期一般为5天,这期间到处是人群、昼夜有歌声。

那达慕大会 是蒙古族一年一度传统的群众性盛大节日,一般在7、8月水草丰美、牲畜肥壮的季节进行。每逢节日,成千上万的蒙古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赶到规定的地点参加节日活动。主要活动有摔跤、赛马、射箭三项娱乐活动。此外,还有歌舞、贸易、电影、文艺、体育、物资交流等活动。

旺果节 是藏族人民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节期1~5天不等,一般都在谷物成熟之际、秋收之前举行。节日期间,藏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骑马结队,在田间巡游。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喜庆异常。除了有祈求丰收等仪式外,还有赛马、射箭、唱藏戏、唱歌、跳舞等活动。

4.民间演艺

民间演艺主要以歌舞为主,是反映各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生活与当地民俗风情的重要文艺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1)民间演唱。我国北方各游牧民族,过去多逐水草而居,流传着很多反映游牧生活的歌曲,如蒙古族的长调,鄂温克族的扎恩达勒格,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牧歌等,其曲调缓慢而悠长,辽阔而深沉,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南方各民族多居山区,喜用山歌抒发情怀,曲调高亢明亮、奔放自由。壮、侗、苗、瑶、高山等族,还流传着二声部、三声部重唱与民间合唱歌曲。

汉族各地也有许多有特色的民间演艺活动,如华北地区的“数来宝”,东北的“二人转”,湖北浠水的“采莲船”小调等。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一种说唱的表演形式,如在藏族和蒙古族中广为流传的《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根据传说中格萨尔王的事迹加工而成的叙事史诗,是世界最长的史诗之一,由专门的说书人进行说唱,从而将该史诗流传至今。

(2)民族舞蹈。少数民族的舞蹈更是婀娜多姿,其表现的涵义也各不相同。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舞蹈,模拟鸟兽的动作。佤族、景颇族的祭祀舞蹈,反映了原始图腾信仰与古代狩猎、战争生活。赫哲族、鄂温克族的萨满舞和纳西族的东巴舞,则带有原始宗教色彩。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玛,是在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受宗教影响而形成的面具舞蹈。朝鲜族、维吾尔族的一些自娱性舞蹈,起源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受历史传统和世居环境影响,各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北方草原民族的舞蹈中常用骑马时出现的肩部动作,动作刚强,节奏强烈。南方民族常表现采茶、舂米、捞虾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轻缓。这些舞蹈以不同艺术形象与形式,反映了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习惯,寄寓着本民族的美好愿望。

5.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是伴随着佛教、道教宗教活动产生的,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

(1)宗教活动。民间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在宗教仪式上增加了吸引群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北魏时佛教盛行“行像”活动,是把佛教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在出行的队伍中以避邪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

(2)商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走亲访友、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庙会上品尝各地有名的传统小吃,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如今北京在地坛庙会和龙潭湖庙会上,特辟美食一条街,汇聚了当今有代表性的全国各地小吃。老北京庙会的八款经典小吃是豆汁、扒糕、灌肠、茶汤、油茶、艾窝窝、老豆腐、豌豆黄等。

(3)文娱活动。庙会也是各地文化娱乐的节日活动,由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北方地区主要有秦腔戏、木偶戏、皮影戏、相声、双簧、魔术、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民间庙会上的玩具市场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皮影戏、小车、刀矛、竹龙等儿童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手工艺品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等。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如套圈、摇彩、打枪等。现在庙会已成为广大群众欢庆丰收、旅游观光、商业贸易、文娱活动的群众集会,于是逛庙会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活动,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6.饮食习俗

饮食包括了主食、菜肴和饮料三部分。饮食习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世界各国菜肴中,法国菜、中国菜、土耳其菜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三大风味菜肴”。

(1)中国饮食的特点。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美食大国”,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型及餐具配套等方面。

中国饮食,特别是菜肴对颜色非常讲究。在色泽上,注意既有近似色的和谐,又有对比色的反衬。例如以烤为主的菜品,一般都是色泽金黄油亮。又如四川菜,火红的辣椒不仅有热烈喜庆的氛围,给人以美的感觉,也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菜肴在制作过程及成为成品后,特有的香味会引起人们品尝的欲望。如福建菜“佛跳墙”,用海参、鱿鱼、鱼翅、鸡肉、鸡肫肝、干贝、海米等18种珍贵原料作主料,以陈酒、姜、茴香、桂皮等作配料,放在陶罐中煨制,打开煨罐盖子,顿时异香扑鼻。

味通常指的是酸、甜、苦、辣、咸,不同地方人的口味千差万别。酸不仅解渴,还能用来调味,如酸菜鱼、糖醋鱼、糖醋排骨等。在中国的许多传统民俗中,节日的甜食寓意着人们对甜美生活的向往。中国吃辣的地域较广,如四川、湖南、江西、湖北无菜不辣。

在造型中,菜肴体现出几何图形美,如根据餐具与菜点的形状和色泽,拼成方、圆、梯、锥、扇、椭圆、半圆等多种形状。还有以模拟手法为主,辅之以绘画和雕刻装饰手法,拼成荷花、蝴蝶、凤凰、孔雀、宫灯等,增强就餐的欢快氛围和文化品位。

精美的盛器,对菜肴具有衬托作用,使之锦上添花。中国菜肴的盛器具有品种多样、制作精细、外形美观、质地优良、色泽鲜艳等特点。它们与色、香、味、形具全的菜肴相得益彰。

(2)中国饮食的地域差异。我国各民族的饮食习俗深受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农业生产布局、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影响。

汉族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粮食作物差别很大,北方种植小麦为主的地区,人们以面食为主食;南方和部分种植水稻为主的地区,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猪肉、鸡、鸭、鹅、鱼、虾、各种蔬菜丰富多样,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八大地方菜系和十大风味菜。

我国以畜牧业和狩猎为主的西北各少数民族,肉食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各民族又不尽相同。如蒙古族以牛羊肉、奶酪制品为主食;喜吃烤肉、烧肉、手抓肉和酸奶疙瘩等。回族以米面为主食,喜吃牛羊肉、鸡、鸭、鹅、鱼、虾,但忌食猪肉、狗肉和自死的动物之肉。维吾尔族以面粉、大米为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常见的面食为“馕”,节日吃“抓饭”。藏族以青稞、小麦为主粮,日常主食是糌粑,伴以酥油茶和奶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喜食冷面,肉类以猪肉、狗肉为主,喜食泡菜和咸菜。可见,各地的饮食习俗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7.特色服饰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衣服、鞋帽、佩带和装饰穿戴方面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服饰往往反映出一个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和复杂的社会意识,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在旅游活动中,服饰是民俗文化中最易被人觉察、最具有魅力的部分之一。

(1)汉族服饰。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由于汉族分布地区广泛,各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汉族服饰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下面就几种传统服饰进行叙述。

旗袍 原来是清代满族服式,20世纪20年代后,汉族妇女也开始穿着。旗袍的最大特点是两侧开衩,又称“开气”。上下衣不分,简洁合体、线条流畅,衬托出妇女优美的形体。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含蓄、雅致的感觉,紧贴的腰身特别是开气,行走时下角轻微飘动,若闭若开,令人有轻盈俏丽之感。旗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的代表,深得中外妇女喜爱,被认为是“东方传统女装”的象征。

中山装 是辛亥革命后开始流行的男式上衣,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参考西方服装式样及我国民族传统而设计的,是一种东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可作为礼服或常服,至今仍然是我国男子的基本服饰之一。中山装庄重、大方,是20世纪中叶中国的流行服装。

惠安女装 是我国福建省惠安地区的妇女服装,在汉族服饰中很有特色。惠安女只要离家外出,总是离不开竹斗笠和花头巾,下垂的花头巾把整个脸部裹住,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惠安女穿的上衣特别短,可露出肚脐,前后下摆成椭团形或尖尖的,窄窄的袖子刚过肘关节,镶着彩色花边。这种短袖衫既能显现出美丽的银裤链或塑料丝彩色裤带,又便于劳动。下身穿的宽脚长裤,裤脚又长又大。惠安女一生不穿鞋子。所以“封建头、解放脚、经济衫、浪费裤”是对惠安女装的形象写照。

(2)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服饰,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活,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服饰,它们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景观。下面仅举几个典型服饰例子说明之。

蒙古袍 是蒙古族人民一年四季的主要服装。冬装为棉袍式光板皮袍,也有用绸缎、棉布为面,羊皮或其他兽皮为里的;夏装用棉布或丝绸;春秋穿夹袍。袍为大襟式,立领、翻领皆可,衣身宽大不掐腰,袖子较长。无论男女,袍下摆均不开衩。服色鲜艳,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尤喜用粉、绿、天蓝、红色,加饰红绿绸缎腰带,带端垂下,任其飘拂。男子头顶都留尖辫,腰间佩挂吃肉用的小刀和鼻烟盒、火镰等。女袍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佩戴首饰、戴帽是蒙古族的习惯,首饰以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为原料,显得富丽华贵。蒙古族爱穿皮靴和布靴,靴子做功精细,靴帮处有精美图案。

藏袍 是藏族人民所穿的长袍。用羊毛织物“氆氇”或光板羊皮制成。藏族农业地区多穿黑白氆氇或哔几藏袍,牧业地区的男女多穿羊皮袍。袍长及脚,衣襟在身体的右面(右衽),系腰带。领口、袖口、衣襟上有彩色布条或细毛皮镶边。袍内穿绸或布上衣,男子下穿裤,女子下穿裙。习惯袒露右肩臂,将右侧袍袖掖在腰间,或双臂袒出,将长袍的两袖腰间系结,以便劳作活动。长袍十分宽大,夜晚可当被子用。妇女也穿皮袍,用红、蓝、绿色毛呢镶边,美观大方,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称为“帮典”的裙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穿藏靴。男子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珠宝、金、银、铜、象牙等制作的首饰。

傣族女装 以美观大方著称。上身衣服各地有所不同,大多为长袖或短袖无领圆口,衣长及腰的薄衣,颜色以粉红、绿色、白色为主。下身着花筒裙较为普遍。筒裙是傣族妇女传统服装,用布缝成宽大的圆筒形。穿时不用腰带,亦不用钮袢之类,而将裙角用手拧成结,掖入腰间即成。一般用花布制作,有些地区傣族女子婚前穿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穿黑色筒裙,束银腰带,留长发,并挽于头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十分典雅美观。

苗族女装 较典型的是短上衣、百褶裙。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民族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为多。佩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我国各少数民族首饰中最具特点。

我国服饰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如生活在我国北方的鄂伦春族、蒙古族和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少数民族,大多从事畜牧业和骑马狩猎,多着耐磨性和御寒能力强的长袍。西南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由于这里天气炎热、昼夜温差大,多喜欢穿坎肩。天山南北沙漠、草原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保安族、东乡族等信仰伊斯兰教,多喜欢戴帽子。云贵高原及湘西、川西北地区各民族男女均喜欢顶头帕或缠头。云南傣族因所居地区天气炎热,须不时入水沐浴,因此多穿鲜艳漂亮的短衫筒裙。我国少数民族喜欢佩戴各种饰物,如苗族服饰喜用银饰,藏族服饰多戴珊瑚、玛瑙和金银制品等。

四、民间传说

传说,是一种富有魅力的非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文化旅游资源。传说是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有的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纯属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传说往往具有优美感人的艺术魅力,代代相传。美丽的自然风光、迷人的人文景观,加上一些神话传说,便会对旅游者产生更美的心灵感受。民间传说增加了旅游景点的趣味性,可增强游人的游览兴趣。

游人在游览杭州西湖和江苏镇江金山时,定会想起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白蛇传》,西湖的断桥是许仙从镇江金山白龙洞出逃与白娘子相会的地方,后来白娘子被扣押在雷峰塔下。由于这些令人感动的传说,使西湖的断桥和雷峰塔成为著名“西湖十景”中的“断桥残雪”和“雷峰夕照”景观;镇江的金山寺,也因白娘子“水漫金山”和法海斗法而老少皆知。可见,传说能使静止的景物富有生气,成为旅游资源的内在灵魂。

五、现代节庆

现代节庆,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庆典活动,它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节庆活动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举办的,通过特定的主题活动、仪式或典礼吸引众多的参与者,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旅游和增加投资等目的。现代节庆活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音乐节、艺术节、社团节、民族节庆、专题节庆等,持续时间从一天到数月不等。

现代节庆文化是市场催生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与创新精神,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目前中国约有各类型节庆活动三万多个,这也是一项十分丰富的节庆文化旅游资源,节庆旅游的文化性、多样性、参与性构成了现代节庆文化旅游吸引力的要素。

我国现代节庆主要有以下类型:历史人物类节庆,如孔子文化节等;风景旅游类节庆,如哈尔滨冰雪节、各地的旅游节等;商品类节庆,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成都糖酒会等;文化类节庆,如上海国际艺术节、长春电影节等;民俗风情类节庆,如潍坊国际风筝节、傣族泼水节等;特殊事件类节庆,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博鳌论坛等。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加上现代节庆活动,国内每年的节庆活动数量已超过5000个,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节庆活动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