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老年旅游:性质与特点

中老年旅游:性质与特点

【摘要】:第一节旅游的性质与特点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一项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社会活动,也是一项现代时尚的社会活动;现在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活动相当普遍,成为人们日常的社会活动和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第一节 旅游的性质与特点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一项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社会活动,也是一项现代时尚的社会活动;现在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活动相当普遍,成为人们日常的社会活动和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中老年人应该多学习一些旅游知识,对今后顺利地参加旅游活动,获得更多知识,精神得到愉悦肯定会有较大帮助的。

一、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类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和一种社会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旅游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多数学者对于旅游的概念性(理论性)定义的认识正在逐渐趋同。

虽然各学者对旅游定义的表述各有不同,但他们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

第一,旅游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从事有关的活动,即旅游活动具有明显跨区域的异地性特征;

第二,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作短暂停留,并从事有关的活动;它不同于移民性质的长期居住,也不要求在旅游目的地就业;待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会回到其常住地继续生活和工作,这反映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特征。

第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既包括旅游者的主体活动,也包括了在活动过程中客观上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关系。

据此,我们可以将旅游的定义归纳为:旅游是人们以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进行短暂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的性质

1.经济性

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不是人类产生以后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旅游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旅游活动是在人们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后,产生的高层次、高档次的享受型消费。

旅游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要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通过消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服务)的方式,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因此,从微观上讲,旅游活动具有经济性的特点。从宏观角度来看,大规模的旅游行为,会导致社会财富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这不仅体现在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也会对旅游客源地(旅游者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各地方政府积极重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动力,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各种“旅游节”,一些边远地区提出“旅游脱贫”的发展思路。国际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频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现代商务旅游、会展旅游、贸易旅游发展迅速,旅游的经济性特征越发明显。

2.文化性

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者参加旅游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体验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感受异域文化,以获得求新求异的感受和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活动。由于旅游者常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到旅游目的地去体验和感受当地特有的异质文化,就成为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人们不顾路途劳累,到“黄山归来不看山”的黄山,欣赏奇峰、怪石、云海、温泉等“黄山四绝”;到广西桂林漓江和阳朔观赏“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景;到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外去亲身体现异族和异域文化的美;这些丰富多彩的异质文化,对旅游者必然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同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体会和感受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这些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反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使旅游者本身所拥有的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旅游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大量外地旅游者的到来,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会带来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说旅游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

3.社会性

旅游是人类的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现代旅游已相当普及,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参与的大众旅游。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旅游活动的影响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此它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旅游活动有利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流,促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从而有助于缓和并消除国际间的紧张局势,推进世界和平,因此有人把导游人员称为“民间使者”,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的社会作用。

4.综合性(www.chuimin.cn)

事实上,旅游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领域,如和平交往、科技合作、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会议展览、商务活动、体育比赛、宗教朝圣等等,所以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旅游活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旅游活动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因此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包括旅游交通业、旅游饭店、餐饮业、旅行社业、商业、娱乐业等部门,所以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众多其他产业和部门的支持。

三、现代旅游的特点

就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来讲,旅游具有暂时性、异地性、审美性、愉悦性等特点。在当今21世纪的现代旅游,出现了旅游主体的普及性、旅游发展速度的持续性,旅游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等特点。

1.旅游主体的普及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游活动的主体,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劳动者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小,所以旅游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人民收入大量增加,闲暇时间不断延长,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同时,各类旅游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旅游活动成本不断降低,旅游活动日益普及,参与旅游活动的民众来自于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旅游活动的影响已经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出现了大众旅游的热潮。

所谓大众旅游,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涵:首先,大众旅游指的是旅游者的平民化、大众化。参与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最主要的是普通平民。其次,大众旅游是指现代旅游活动形式的大众化,即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形式成为主流的旅游形式。旅游主体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借助各类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内,按照预定的线路,有计划地完成全程旅游活动。即使旅游者为散客,也是通过购买和利用各类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自己的旅游计划。当然,现在自助游在年轻旅游者中有一定比例,但在旅游者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大。大众化旅游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促使旅游者数量迅速增加,并进一步推动着现代旅游的迅猛发展。

2.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持续性的高速发展阶段。就国际旅游而言,1960年,国际旅游人数为6021万人次,外汇收入仅69亿美元;到2000年底,国际旅游人数上升至69800万人次,外汇收入高达4760亿美元;40年间国际旅游人数增长近12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近70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业已超过汽车、钢铁等产业,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2007年国际旅游人数达8.98亿。据有关旅游组织的预测,201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者将突破10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到15500亿美元;2020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将更是达到16亿人次之多。

虽然,世界范围内,现代旅游活动在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但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局部战争及恐怖活动等,都会影响到某一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全世界而言,现代旅游活动整体上保持持续迅猛发展的趋势。

3.旅游活动分布的不均衡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旅游成本的不断降低,使旅游活动不断普及,世界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人类旅游活动的足迹。甚至南北两极冰雪覆盖的白色世界和茫茫太空,也能看到旅游者的身影。但旅游活动并非平均地分布于世界的每个地方,而是集中分布于世界上某些地区或国家。因此,旅游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在全世界的国际旅游活动中,欧洲地区接待的人数最多,大约占国际旅游人数的55%~60%;其次是美洲地区,接待人数约占国际旅游人数的16%~20%;再次为亚太地区,接待人数约占国际旅游人数的15%~19%;相比之下,非洲、南亚、中东地区的国际旅游人数就相对较少。

近几年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欧洲依旧是世界旅游者青睐的首要旅游目的地。就全球各洲增长幅度而言,中东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依次是亚太地区、非洲地区、美洲地区、欧洲地区。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及埃及是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亚太地区增长最快是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印度和中国。

形成旅游活动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很多,一是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形成旅游活动空间分布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组合良好、品位较高的地区,会吸引众多旅游者前往。二是由于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世界各国家、地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旅游的条件也有明显差异。旅游者大多愿意到旅游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三是由于社会安全状况的不同,一些发生社会动乱、流行性疾病、自然灾害,甚至发生战争的国家和地区,旅游者是不会前往的。

旅游活动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之间,即使在同一个旅游城市或地区内,旅游活动也不是平均分布的。如到北京旅游的中外游人,大多去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等著名景区旅游观光以及到国家大剧院、奥体中心等新景点参观。

4.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或时段的特征。导致旅游活动呈现季节性特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资源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季节性的特征,是导致旅游活动时间分布具有季节性特点的主要原因。如到北京香山观看红叶、到黄山欣赏云海、去哈尔滨观赏冰灯、到云南西双版纳参加傣族的泼水节等旅游活动,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年中某特定的时间内进行,就某个地区而言,就会形成旅游旺季和淡季。另一方面,旅游主体所拥有的带薪假日,成为其参加旅游活动的主要时段,使旅游活动出现时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如欧美国家的圣诞节和感恩节,我国的“十一黄金周”等是人们集中出游的时段。

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给旅游者或旅游资源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某一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当旅游旺季时,众多的旅游者在短期内迅速涌向某些旅游目的地,使该地区人口剧增,在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但旅游者的旅游感受质量会下降,而且旅游资源也可能因超过承载力而受到损害。而旅游淡季时,该地区又可能导致许多资源和旅游设施的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