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新时期党的传统和作风发扬光大

新时期党的传统和作风发扬光大

【摘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大力整顿党风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新得到恢复。

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当年国共两党对垒时就有人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国民党,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社会”早已把国民党统治的“西安社会”、“重庆社会”比垮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风污浊,贪腐成风,士气低落。而我们党领导创建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则被视为旧中国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社会新生活的“绿洲”,那里政通人和,风清气正,昂扬向上,成为爱国进步人士由衷向往、争相投奔的“圣地”。连当时的美国军方观察组也得出结论说:与重庆相比,延安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靠人民的支持、拥护和信赖。人民为什么支持、拥护和信赖我们党?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党立党为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不仅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因为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优良的作风。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政策,都是通过党的作风体现出来的,都是靠党的优良作风去贯彻落实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党的三大作风,这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则、模范带头,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忠诚老实、言行一致,严守纪律、服从组织,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党优良的传统作风。党在长期奋斗中,始终坚持用这些思想和作风教育自己的党员、训练自己的干部,每一个党员从入党那一天起就在接受着这些思想和作风的灌注、熏陶。这些思想和作风,犹如党内生活的空气和养分,成为培育和滋养共产党人党性的精神元素。这些思想和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党员干部不同于普通老百姓的显著标志。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巨大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创造了许多奇迹。但是,由于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内骄傲自满、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特权思想等不良风气有所滋长。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大力整顿党风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新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党的作风建设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从大的方面说,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创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中,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锐意改革,勇于探索,致力发展,开拓进取,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不计报酬,不辱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负重前行,超负荷工作,甚至牺牲了健康和生命;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用一身正气坚守着党性,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在抗击非典、禽流感和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在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总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慷慨赴义。事实证明,党长期培育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思想作风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越是在危难关头就越是迸发出灿烂的光芒。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党员干部,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中坚和骨干在团结带领群众奋斗,我们的党就不可能成功推进并驾驭近30年来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有这近30年来突飞猛进、举世惊叹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种种不良风气在滋长蔓延。突出的表现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等。在风气不好的地方和单位,读书、看报、学习理论、钻研政策的人少了,忙于庸俗的交际应酬的人却多了,有的甚至不信马列信鬼神;脚踏实地、埋头干事的干部得不到关注,投机钻营、能送会跑的人却步步升迁;群众的困难、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和回应,有限的财力物力却用在专给上级看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一边是生活困难、下岗失业、致富无门的群众或拿不到工钱的农民工,一边却是豪华的政府办公楼、大小干部的专车或一掷千金的宴席;正直清廉、洁身自好成了“落伍者”,胆大妄为、生活糜烂却成了“流行风”;极少数干部甚至堕落到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贪污受贿、腐败犯罪的地步。面对这些现象,干部群众特别是老党员、老干部和上些年纪的群众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哪里还有共产党的味道!”这既是对背离党的宗旨的不良风气的尖锐批评,同时也是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声呼唤。正如有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群众满意的是我们党的路线对、政策好,不满意的是一些干部的作风和腐败现象。全党同志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天对我们党构成最大危害的不是别的,就是人民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而正是坏风气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气候和环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每个共产党人和党的领导干部都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永远不脱离人民。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代表”资格,要求把“两个务必”作为对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作为争取人民群众理解信任和支持的起码条件。只有坚持“两个务必”,才能真正深入群众,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倾听群众呼声,如实反映群众意愿;只有让“两个务必”的精神和作风得到大力发扬,党对人民的凝聚力、号召力才会大大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会更加密切,我们党才能获得抵御风险、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基础。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

(一)增强忧患意识以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对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自觉关注和情感表现,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充满生存智慧的进取精神,既是对现实清醒、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也是对未来科学、合理的洞察和预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当今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正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忧患意识是一种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也就是居安思危,由安见危,在顺境中把握、预测各种隐含的问题、风险和危机。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态势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契机与危机同在。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领导干部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清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寻求化解矛盾、迎接挑战、突破困境的办法和路径。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忧患促人警醒、催人奋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缺少忧患意识,就会安于现状,失去进取精神、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应该说,目前多数领导干部的脑子里是有忧患意识的,但也有不少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矛盾采取回避的态度,对潜在的危机缺乏清醒的认识。领导干部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加压、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忧患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保持忧患之心。领导干部有了忧患意识,就能认清历史与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并自觉地把为国排忧、为民解难作为自己肩负的神圣责任;就能产生一种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动力,主动捕捉发展机遇、规避发展风险,完成自己担当的使命和职责。

因此,忧患意识是一种认识方法,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责任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陶冶领导干部的情操,净化领导干部的灵魂。那么,增强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应从何入手呢?

增强忧患意识要具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忧患意识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规律中获得忧患的自觉;而且要立足于现实,在解决现实矛盾的实践中获得忧患的体验;更要着眼于将来,从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中升华忧患意识,以解忧于端倪,防患于未然。缺乏长远的历史眼光与深邃的战略眼光,将导致既无近虑,亦无远忧。

增强忧患意识要树立自觉的矛盾意识、问题意识。忧患意识作为一种认识方法,主要体现为对事物矛盾、问题的敏感。领导干部要在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探究中养成揭示矛盾、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不掩盖矛盾,不粉饰问题,敢于正视各种风险和危机,如此才有忧患可言。

增强忧患意识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忧患之心,更要有解忧之行。就当前来说,面对忧患,领导干部应该锐意改革,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冲破导致忧患的观念、制度和体制,革除妨碍解忧的规定和做法。

增强忧患意识要求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当代中国面临的诸多忧患与世界紧密相联,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世界大势中增进对中国现实情况的了解,从世界发展趋势中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准确性,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如此,才能尽可能减少国际局势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危机。

(二)增强公仆意识以牢记党的宗旨

公仆意识是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权力意识和政治伦理意识,是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种自省和自觉。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诉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也是党的作风建设、先进性建设的需要。

增强公仆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外,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www.chuimin.cn)

增强公仆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领导干部只有增强公仆意识,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谋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如果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淡薄,官僚主义蔓延,在群众中就会失去号召力、影响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将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强弱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增强公仆意识是改进领导干部作风的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领导干部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依然存在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以权谋私、贪图享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公仆意识淡薄甚至缺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助于改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

增强公仆意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只有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而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其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公仆意识是检验和衡量的重要尺度。同时,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否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与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既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基础,也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总之,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也是党的作风建设、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强化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思想基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领导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应该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正确的权力观是强化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认识基础。领导干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本身具有二重性,既可以用来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为己谋私;既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蚀人。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可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利益的工具。

三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监督体制,是强化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制度基础。如果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权力就容易异化。强化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关键在于从制度上防止权力的滥用。为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公仆与主人的错位,防止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三)增强节俭意识以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节俭意识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政治道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节俭,将“俭”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领导干部增强节俭意识,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和反腐倡廉的需要。

增强节俭意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生态比较脆弱的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中国的GDP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5%,却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势在必然,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也就成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增强节俭意识是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需要。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前进、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少数领导干部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奢侈浪费现象严重。胡锦涛同志多次重申“两个务必”,要求领导干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因此,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是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需要。

增强节俭意识是反腐倡廉的需要。俭可助廉,节俭意识是抑制腐败的精神基础。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不少腐败现象就是由于节俭意识缺乏造成的,浪费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有利于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

节俭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节俭意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又有利于节俭意识的强化。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规划经济发展时,既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评价经济发展时,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又要看资源消耗的程度;既要看当前的发展态势,又要看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既要看是否实现了经济发展,又要看是否促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就能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

二要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是增强领导干部节俭意识的重要环节。领导干部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国家的每一分钱、每一寸地、每一份资源,克服不计成本、浪费资源的消费陋习,做到精打细算、俭朴行政。如果领导干部能把节俭意识融入日常行为之中,变节俭意识为日常行为习惯,并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广大群众,就会在全社会形成节俭之风。

三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领导干部节俭意识的增强需要相应的文化氛围来支撑、来培育。各部门、各地方要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形式,营造以节俭为荣、以奢糜为耻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倡导节俭的观念和习惯。同时,要从制度上杜绝“形象工程”,杜绝浪费资源的行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干部考核与评价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激励领导干部在节俭方面率先垂范。

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三者既有明晰的边界,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忧患意识是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的重要基础,公仆意识是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的重要条件,而节俭意识则是忧患意识、公仆意识的体现和反映。增强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应该三者并重,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