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直沽辨析天津地区,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其变迁过程前面已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言。前志对于泥姑寨在小直沽一事,颇有怀疑。元代由海道向北方运粮,本来是以小直沽为终点。由此看来,“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应是据此而来。附近村庄如汪庄子、郑庄子、娄庄子、贾沽道、吴家嘴、冯口、杜庄子等地居民,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子女求学,多集中到大直沽一带。......
2024-10-30
四、宝坻区
宝坻区现有以“沽”为名的村庄28个,它们分别是:
(一)八道沽
隶属大白庄镇。明朝初期成庄,据传,塘沽为第一道沽,到此庄便有第八道沽之说,所以得名八道沽。该村在镇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块状聚落,略呈三角形。村东北是青龙湾河故道右堤,该河从此地改道东去。而引滦入津明渠也在该村东南流过,从北向南急转顺青龙湾故道向东南流去。村子的街巷布局为“丰”字形,中部1条大街沟通南北,两侧住房街道东西成排。房屋为砖木结构人字脊瓦房。村址比农田高2米。主产小麦、玉米。村内沥青路东跨青龙湾故道接青龙湾左堤公路。
(二)南里自沽
属大唐庄镇。据传说,明永乐年间山东一位齐姓迁来此地定居,当时此处有一块地方叫中沽,而距中沽南北各3千米处分别有两个村落,该村是其中一个,坐落在中沽南部,故取名南六里沽,后改名南里自沽。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千米,地处里自沽洼,海拔约3米。村址高于农田2米,沿潮白新河展布,呈长方形,有东西走向街道12条,南北通道4条。住宅建筑为砖木结构起脊平房。村北与大白庄镇、黄庄乡为邻,村东隔潮白新河与宁河县相望。南里自沽蓄水闸和大刘坡桥均在村东潮白新河上。北距梅丰公路2千米,村中乡村公路西连青龙湾左堤公路。
(三)于家沽
属八门城镇。明朝永乐二年,燕王扫北,于建本随军从山东迁此立庄,时因地势低洼,开沽治鱼,故称于家沽。村庄呈方块状,布局严谨,主街道为十字街,住宅系砖木结构,一明两暗起脊平房。现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西6千米,黄庄洼退水渠与六五渠之间,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居民均为汉族。有耕地2941亩(约196万平方米),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占45,小麦占40,副产品有大葱、大蒜、红麻等。村内通乡村公路,北接宝芦公路。
(四)大洛里沽
属八门城镇。明永乐年间,郭姓一家随燕王扫北迁此,在沽旁搭铺定居。因地势低洼,遇雨必涝,称涝里沽,后依占地大小,称大洛(涝)里沽。村庄布局严谨,呈长方形,有东西向街道4条,南北向街道2条。住宅为砖木结构一明两暗起脊平房。现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六五四支渠东侧。有耕地1137亩(75.8万平方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经济作物有大葱、大蒜、红麻等。村民喜好文艺,每逢春节,都要组织秧歌队,到邻村汇演。村西口有乡村公路,北与宝芦公路相接。
(五)小洛里沽
属八门城镇。明永乐年间,山东枣林庄赵姓一家迁此,于沽口旁定居,因居住地方小,地势低洼,遇水就涝,故名小洛(涝)里沽。村庄布局整齐,分新老宅基两块,分布在六五四支渠东西两岸,两个长方形组成长条状,各有东西向主街道一条。住宅为砖木结构一明两暗起脊平房。现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六五四支渠西侧。有耕地727亩(约48.5万平方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有大葱、大蒜、红麻等。村东西口均有乡村公路主干线,北与宝芦公路相接。
(六)梁家沽
属八门城镇,明永乐年间,山东枣林庄梁姓随燕王扫北迁此定居,开沽治鱼,因名梁家沽。住宅为1976年地震后统一规划,布局合理,砖木结构,排式起脊平房。该村以六五四支渠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老宅基,较小,呈正方形,有南北向主街道3条;西部为新宅基,较大,呈长方形,有东西向主街道3条,南北通道横穿3条主街。现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千米,六五四干渠北侧。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村南有六五渠,西有三支渠,东有四支渠,灌溉方便。有耕地2966亩(约197.7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副产品有大葱、大蒜、花生。村头有乡村公路,北与宝芦公路相交。
(七)菱角沽
属八门城镇。明初建村,赵姓从小甸迁此定居,利用低洼地势,开沽治鱼。因坑塘产菱角,故名菱角沽。村庄布局整齐,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呈方块状。新老宅基东西并列,中间只一路之隔。新宅基有东西向主街道4条,老宅基有东西向主街道3条,中间有南北通道1条,住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一明两暗起脊平房。村东南部原是小菱角沽村,自1983年后与菱角沽连成一片,故无此名。现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六五五支渠西侧。有耕地5118亩(341.2万平方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占70。经济作物有大葱、大蒜、花生等。坑塘养鱼500亩(约33.3万平方米)。村民喜好文艺,每逢春节,男女老少自发性组织秧歌队到邻村义演,以表示友谊和问候。北经2公里沥青路接宝芦公路。
(八)滩沽
属大钟庄镇。明朝永乐年间立庄,因地处河汊滩地,故名滩沽。村庄沿河展布,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西北—东南走向,呈枣核状。有东西向街道3条,南北通道一条,住宅为砖木结构起脊平房。现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千米,蓟运河南岸。地处大钟庄洼边沿,湿潮土质。有耕地1449亩(96.6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豆类,其中小麦占60。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果树、芦苇等。有果园400亩(约26.7万平方米)。芦苇经过加工打成苇帘。村民好唱评剧。村内通乡村公路,南经1千米与通唐公路相接。
(九)大沽
属大钟庄镇。明朝移民来此定居成庄,因当时村东北蓟运河大堤上有吃水沽,故名大沽。沿河展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块状聚落,较分散。现位于镇政府驻地北部边缘,距镇政府3千米,蓟运河南岸,隔河是玉田县。村庄高于农田1米,东西向街道4条,南北通道1条,住宅为砖木结构起脊平房。该村与晁庄子、史庄子、刘庄子合称大沽片村。
大沽片村,属大钟庄镇,明移民来此定居成村,因当时村东北蓟运河大堤上有吃水沽,故名大沽。该片村由北向南弧形分布,包括大沽、刘庄子、晁庄子、史庄子四个自然村,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大集中、小分散,外轮廓略呈方形,庄基高出农田1米。有东西向街道10条,南北通道2条,住宅为砖木结构三开间起脊平房。现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千米,蓟运河南岸。有耕地3994亩(约266.3万平方米),生产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天鹰椒。有果园60亩(4万平方米),苇塘65亩(约4.3万平方米)。西经1千米接新钟公路。
(十)帮道沽
属三岔口乡,据传辽代村西是萧太后运粮河。为河水保持水位,修有大雁沽口和小雁沽口,时刻准备开沽分洪。靠村边有一条通往宝坻的大道,大、小雁沽依水傍道,故名“傍道沽”,后因帮修补道路,由此得名帮道沽。相传因帮道沽在该区最北部,所以称该沽为七十二沽第一沽。聚落沿公路展布,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有东西向主街4条,均与公路垂直。南北建房10余排,均为四破五砖木结构平房。现位于乡政府驻地南1.5千米,宝三公路东侧,村北有一土长坑。近年来公路西住房又有发展。该村有耕地1434亩(95.6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豆类等,其中小麦占80。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等。村西有果园180亩(12万平方米),产苹果、红果、桃、梨等。
(十一)貉子沽
属黄庄乡。据传,明朝山东一户难民逃荒路过此地,因车轴中断,在此落户建庄,由于地势较洼,且有貉子居住,便将村名取为貉子沽。村庄布局整齐,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呈长方形,住宅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东西向街道3条,南北向街道1条。现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6千米,黄庄洼退水渠南侧,南与宁河县搭界,东北与八门城镇接壤。地势低洼,海拔1.8米。现有耕地8774亩(约584.9万平方米),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为主。村北有一条25米宽的退水渠,该渠为振兴农业,开发荒地,改造大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村种植水稻4160亩(约277.3万平方米),亩产在400千克以上。村里有乡办开发农场一个,共开发水稻1800亩(120万平方米),经济效益可观。村北的乡村公路与林黄公路、梅丰公路相接,南去天津,北到宝坻,东至宁河、唐山。
(十二)北里自沽
属黄庄乡。从前有一条河叫蜈蚣河,在村南3公里处流过,同时,在该处设有一沽口,明朝时期,有山东李氏弟兄居于此地,分别在沽南、沽北建立了村庄,取名北李子沽,后改为北里自沽。村庄沿潮白新河展布,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呈长方形,有东西向主街道3条,住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平房。现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偏北3.5千米,潮白新河东岸,南距4米桥2.5千米,地处大洼,海拔1.8米。村西的潮白新河,宽1000米,是宝坻区的主要河流之一,在河上游区界处,建造了宝坻区蓄水闸。该闸保障了全区的水源,为发展农业、大搞荒地开发、种植水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村现有耕地5143亩(约342.9万平方米),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仅水稻一项就种植4600亩(约306.7万平方米),单产400千克。村里有半数劳动力从事渔业,有鱼塘水面1000亩(约66.7万平方米),年产鱼25万千克,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村南梅丰公路北侧有宝坻区畜牧局的鱼饵工厂,主要生产鸡和鱼的饵料。乡村公路从村内通过。
(十三)小塔沽
属欢喜庄乡。据传,清朝初期,宁河县张彪庄24户居民迁此定居,开荒种地,养家糊口,当时因地处沽口,邻近一座小塔,故取村名小塔沽。聚落形状不规则,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略呈东西长条状,东西向主街,东半部为旧住宅区,西半部为新住宅区,新住宅区内房屋院落东西成排,砖木结构平房建筑,村址高于农田2米。现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2.5千米,西侧临六五三支渠北端。现有耕地1362亩(90.8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兼种少量花生、芝麻等,特产红皮大蒜。村西侧通柏油路。
(十四)大塔沽(www.chuimin.cn)
属欢喜庄乡。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山东赵姓迁此定居,初名赵后庄,因羡慕小塔沽人丁兴旺,改称塔沽庄,清朝初年又改称大塔沽。聚落呈长条状,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东西“一”字形街道布局,前后两排房屋,房屋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人字起脊平房,村址高于农田3米。现位于乡政府驻地东1千米,介于六五二、三支渠中段间,南侧紧邻前辛庄并与之连片。现有耕地1226亩(约81.7万平方米)。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棉花、豆类、花生、芝麻等。特产红皮大蒜、五叶齐大葱。村通柏油路,南接欢喜庄——玛瑙沽路。
(十五)五道沽
属欢喜庄乡。相传于明朝永乐年间成庄,因临近沽口,得名五道沽。聚落呈东西长方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东西向街道布局,院落成排,房屋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人字起脊平房,村址高于农田3米。现址离乡政府驻地0.5千米,介于六五一、二支渠间。现有耕地907亩(约60.5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兼种少量棉花、芝麻。特产红皮大蒜,村内柏油路向外直通乡驻地。村西北角有八间房村废址一处。
(十六)曹家沽
属欢喜庄乡。唐代以前这一带称草头湖,唐神龙年后称草头沽;至明朝永乐年间,山东兖州府滕县曹、高二姓迁此定居,分别建有曹台、高台,后二台合成一村,称曹家沽。聚落呈正方形,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十”字状街道布局,院落成排,房屋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人字起脊平房,村址高于农田3米。现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西、南、东三面环林黄渠、六五渠、六五一支渠,北临杜家台。现有耕地1498亩(约99.9万平方米),主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亦产大葱、大蒜、大白菜。村内鸡、渔业兴旺。村内修柏油路,西0.7千米接战黄公路,村南侧有王家沽旧村址一处。
(十七)江石沽
属欢喜庄乡。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有山东李姓居民迁此定居,当时地处沽口,多有江石球故名江石沽。聚落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一”字形街道布局,院落东西整齐成排,临街门楼样式新颖美观,住房建筑为砖木结构人字起脊平房,村址高于农田3米。现位于乡政府驻地南1.5千米,介于六五一支、二支渠中段间。现有耕地657亩(43.8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亦种植大葱、大蒜、大白菜;有8亩(约0.5万平方米)水面养鱼。村北有柏油路通达乡驻地。
(十八)葫芦沽
属欢喜庄乡。明朝永乐年间,有山东王、李二姓随燕王扫北至此定居,因周围地形似葫芦,又处沽口,故取村名葫芦沽。聚落沿支渠向西延伸,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略呈方形,街道为“丰”字状布局,东部沿渠分布为旧宅区,西部新建住宅区院落东西成排。村址高于农田3米,四旁植树,绿树成荫。现位于乡政府驻地南2千米,东侧邻六五二支渠南段。现有耕地3850亩(约256.7万平方米),主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等,特产五叶齐大葱、红皮大蒜。村有牧、渔、交通运输业。沿支渠东侧有柏油路北接欢喜庄——玛瑙沽路。村偏南有陈家庄旧村址一处。
(十九)半截沽
属欢喜庄乡。相传明永乐年间,山东枣林庄韦姓迁此定居,后渐扩大,又处沽口,有西半截沽之称,简称今名。聚落呈长条形,东西向分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街道布局整齐,院落成排,房屋建筑为砖木结构起脊平房。村址高于农田3米。现址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1.5千米,村东南毗连刘家场,介于六五二、三支渠南段间。现有耕地920亩(约61.3万平方米),主产水稻、小麦、大豆等,亦产红皮大蒜、豆角。村副业有牧业、渔业。村内柏油路北接欢喜庄——玛瑙沽路。
(二十)清白沽
属欢喜庄乡。明朝永乐年间,山东枣林庄姜、张二姓迁此定居,日渐成庄,庄旁有普旧河沽口,为表明“姜、张二姓办事清白”,取村名清白沽。村庄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字形,并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为旧住宅区,南部为新住宅区。房屋院落方向朝阳,建筑结构为砖木人字起脊平房。村址高于农田3米。西北距乡政府驻地2.5千米,村方圆0.5千米内三面环渠。现有耕地850亩(约56.7万平方米),主产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特产大葱、大蒜。村内有牧、渔及第三产业。该村家家户户都养猫,这些猫当初都是由一只猫繁殖起来的。村内有甲级卫生所。有柏油路通往乡驻地。
(二十一)甸沽
属欢喜庄乡。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山东王姓居民迁此打鱼为生,后定居于此,因此地处洼甸沽口,遂取名甸沽。聚落分东西两部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中心“十”字大街。院落东西整齐成排,房屋建筑为砖木结构人字起脊平房。村址高于农田3米。村落西北距乡政府驻地1.5千米,东邻六五三支渠中段。现有耕地650亩(约43.3万平方米),主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特产红皮大蒜;村有牧、渔及建筑业。村北0.5千米柏油路接欢喜庄——玛瑙沽路。
(二十二)玛瑙沽
属欢喜庄乡。清朝初年,有山东吴姓四兄弟迁此定居,当时此地处于沽口位置,四兄弟取珍贵物“玛瑙”之意为此地命名,取村名玛瑙沽。聚落呈南北长方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旧住宅区,南部为新住宅区。住宅方向面北,所有院落东西整齐成排,房屋建筑为砖木结构人字起脊平房。村址高于农田3米。村落西北距乡政府驻地2.5千米,西邻六五三支渠南段。现有耕地787亩(约52.5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特产红皮大蒜,村有林、牧、渔业。村东端以柏油路为南北通道,欢喜庄——玛瑙沽路至此。
(二十三)前鲁沽
属袁罗庄乡。明朝永乐二年,湖北汉口陈姓及山东霍、段二姓先后迁居于此,有陈家胡同、霍家台、段家楼三村,因当时三个村庄东侧已有东鲁沽,遂将三村合称西鲁沽。至清朝乾隆年间兴修水利,从西鲁沽村中部东西向挖一条明渠,此后渠南称前鲁沽,渠北称后鲁沽,前鲁沽名称至今未改。村落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沿蓟运河右堤两侧南北分布,堤内侧为旧住宅区,外侧为新建住宅区,新建住宅区统一规划布局。村址略高于农田。院落整齐成排,房屋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人字起脊平房。现该村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东3.5千米,蓟运河西岸,村北部同后鲁沽、岳家楼两村连成一片。1944年农历9月9日夜,八路军在该村反击侵华日军,毙伤日、伪军百余人。现有耕地2239亩(约149.3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高粱、豆类及少量花生等,尤产五叶齐大葱、红皮大蒜、天鹰椒,年均栽培近千亩(约66.7万平方米),产品尽销京、津、唐及东北各地。有皮毛加工厂,生产各种裘皮服装。村西通柏油路。
(二十四)后鲁沽
属袁罗庄乡,本与前鲁沽合称西鲁沽。是明朝永乐年间,陈家胡同、霍家台、段家楼三村合并而成。在清朝初年兴修水利时,从村庄中部由东向西挖一条明渠,以渠为界,将西鲁沽一分为二,有前、后鲁沽之称,后鲁沽与前鲁沽一样至今未改名称。聚落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沿蓟运河右堤外侧南北分布。1984年村统一规划布局,在旧住宅区西侧建新住宅区,新住宅区为“丰”字状街道,院落整齐成排,房屋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人字起脊平房。现村落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东3.5千米,蓟运河西岸。南同前鲁沽、北与岳家楼连片。现有耕地2257亩(约150.5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旱稻及少量豆类等,尤产五叶齐大葱、红皮大蒜、天鹰椒,年均栽种300余亩(20万平方米),产品销往京、津、唐三市,并有天鹰椒远销日本。有村办皮毛加工厂。村西侧通柏油路。
(二十五)东鲁沽
属袁罗庄乡。明朝永乐二年,山东刘姓四户人家迁此定居,并开荒种地,因山东简称鲁,此地又处于蓟运河沽口,故取村名东鲁沽。村落原址在蓟运河右河堤内测河滩上,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该村,村内房屋皆被震坍,随后,重建时考虑到蓟运河时常泛水,决定举庄迁离原地,在蓟运河右堤外,距原址西北0.5千米处另选新址建村,新住宅区沿堤向西分布,成直角梯形,“丰”字状街道,院落整齐成排,房屋建筑均为人字起脊平房,新建村址高于村外农田1米。该村距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5千米,在蓟运河西岸,东紧倚蓟运河右堤。现有耕地2120亩(约141.3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高粱、豆类、花生等,特产五叶齐大葱、红皮大蒜,年均栽培400余亩,多销往京、津、唐三市。村办企业有裘皮服装厂、个体皮毛厂。村内修柏油路。
(二十六)俭字沽
属袁罗庄乡。明末清初成庄,因村址形似剪刀状,故得名剪子沽。到了清末,演变成今名。聚落沿干渠向西分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丰”字状街道布局,南北街为柏油路面。院落整齐成排,房屋均为人字起脊平房,村址略高。现址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5千米,东侧邻鲁沽排干渠。现有耕地1703亩(约113.5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高粱、豆类、花生等,生产大葱、大蒜、天鹰椒,尤以五叶齐大葱著称,所产葱、蒜销往京、津、唐三市。村副业有个体养鸡专业户、村办盛昌服装厂和俭字沽服装厂。村与天津市电子元件厂联营企业有天津市电子元件厂文教制品分厂。村通乡村柏油路。
(二十七)西庄沽
属北潭乡。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府州山里吴、赵两姓迁此定居,因蓟运河古称“沽水”,故名西庄沽。聚落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沿渠两侧展布,渠东是东西长大矩形,渠西为南北长小矩形,渠东、西各有东西向街道2条,南北通道2条。住房为砖木结构起脊平房,街道整齐,村容洁净,村周围地势平坦。1952年因蓟运河泛滥,该村由蓟运河套内迁至今址。现址距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1.5千米,位于蓟运河南岸,北芮庄渠东西两侧。有耕地1174亩(约78.3万平方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豆类,其中小麦占75。经济作物有花生、蔬菜、棉花等。有乡村公路、宝新公路过境。
(二十八)南在沽
属林亭口镇。建于明朝,是古时安营扎寨的好地方,坐落于林亭口镇南,并靠近运粮河,故取名南寨沽。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寨”字逐渐演变成“在”字,改称南在沽。村落呈长方形,占地面积0.5万平方米,有南北向街道2条,住宅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距镇政府驻地南0.5千米,宝芦公路东侧,居民均为汉族。有耕地1190亩(约79.3万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大葱、大蒜。特产红皮大蒜,销往天津、北京、辽宁等地。西靠宝芦公路,是去津、京、唐的要道。
有关天津七十二沾的文章
六、直沽辨析天津地区,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其变迁过程前面已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言。前志对于泥姑寨在小直沽一事,颇有怀疑。元代由海道向北方运粮,本来是以小直沽为终点。由此看来,“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应是据此而来。附近村庄如汪庄子、郑庄子、娄庄子、贾沽道、吴家嘴、冯口、杜庄子等地居民,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子女求学,多集中到大直沽一带。......
2024-10-30
(一)西沽位于市内红桥区东部,西沽公园一带,属西沽街道办事处。(二)丁字沽在市内红桥区最北部,东南起光荣道,西北至咸阳北路,西南起丁字沽三号路,东北至北运河一带。大直沽当年庙宇林立,其中较大者有天妃灵慈宫、东岳庙,天妃宫是天津市区内最古老的一座庙宇。新中国成立后,大直沽六号路、庙前街成为主要商业区。......
2024-10-30
简言之,西线的二十一沽,于汉代以白河的古称——沽水之名而来。汉沽因朝代和水得名,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小盐河”。清初,其汉沽之名正式入册。自民国年间以来,汉沽之称曾用作为汉沽乡、汉沽特区、汉沽镇、汉沽市和汉沽区,原称沿用不变。......
2024-10-30
从上述分析可知,汉沽区的北部和西部为冲积海积平原,东北、东部和东南为海积平原,其黄土厚达1~2.4米,沿海为潮间带。此时银鱼、紫蟹、纤板刀被誉为蓟运河三宗宝。蓟运河通连还乡河、煤河、州河、泃河、金钟河等支系河道,水路运输通达河北、山东、辽宁等沿海城市。营城战略位置显要,与北塘口、新河庄并称宁河三镇。......
2024-10-30
从此,两千多年来,汉沽之名一直沿用。1976年遭地震破坏后,经国家计委派员勘察批准报废。如今的八卦滩,已成为以军事为主题的游览胜地,八卦滩的名字,也会随之叫响。......
2024-10-30
大沽口南岸的海字炮台即属此形。经过这番努力,大沽口炮台的防御能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至此,大沽口两岸共有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形成大沽炮台群。咸丰八年四月,大沽炮台毁于洋人炮火。八月底,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来大沽口,着手重建大沽炮台,四个月工程告竣,共建炮台6座。重建后的大沽炮台,共安装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铜炮2门,10000斤大铜炮9门,5000斤大铜炮2门,西洋铁炮23门。......
2024-10-30
沽水又往南流,在左边与鲍丘水汇合,世人称为东潞水。《水经注》中说,鲍丘水发源于御夷镇北塞,从塞外流入,往南流经渔阳县东面,往南流经九庄岭东,俗称大榆河。溪水南流入鲍丘水。鲍丘水又往南流经奚县老城东,王莽时更名为敦德。又往西南流经犷平城东南,向右注入鲍丘水。鲍丘水在此东流,有庚水注入。......
2024-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