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西线的二十一沽,于汉代以白河的古称——沽水之名而来。汉沽因朝代和水得名,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小盐河”。清初,其汉沽之名正式入册。自民国年间以来,汉沽之称曾用作为汉沽乡、汉沽特区、汉沽镇、汉沽市和汉沽区,原称沿用不变。......
2024-10-30
五、汉沽相关地名传说
(一)汉沽由来
人们都知道,天津是因河而兴、因海而起,具体说,天津地区是因渔业和盐业发达而繁荣。其中煮盐业的兴起,则是导致天津最初发展的重要原因。
远在伏羲神农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海河的300多条支流中,有一条河常年不涸,每到夏天,岸边便结成厚厚的一层白色固体,这就是盐。后来,易货贸易越来越不方便,而购买所需物品的货币尚未固定,于是,先民们就用盐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这条河被他们称为宝河,人们开始向这条河的两岸移居,一户又一户以煮盐为生的灶户栖居在那里,出现众多的村落雏形。到了汉代,这条河被称为小盐河,河两岸及河口处有很多以煮盐为生的人,他们三五成群地集聚在这里,错落别致的盐村基本形成,每个盐村都以姓氏为村名,如尹家灶、毛家灶、张家码头等。
东汉末年,曹操弄权,想在北方建立根据地,有一天他让星相占卜家预测一下,天津地方能否久处,这位星象家说“老云潮河”旁有紫气。曹操一听,忙问如何能引导这股紫气归自己所用,星象家让他潜水通盐河以收紫气,于是曹操便调动了十万大军开凿了四条人工运河,其中一条就是通向小盐河的。古书《宁河县志·杂识》中就记载了这件事,上面写着:“星象家指为有生气处,老云潮河,即曹孟德凿潞水通泉州渠以入海者。”曹操心中怕这样还不能把紫气收来,这样的话就无法阻止皇叔刘备继承东汉政权。但他知道刘备是火命,怕水,就设法把刘备禁锢在沽水之中,于是颁旨下令,把小盐河改称“汉沽”。史书上讲的“小盐河即汉沽也”,就是指这件事。从此,两千多年来,汉沽之名一直沿用。
至于现在有些人说,汉沽地区是最近百年海退形成的,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西汉末年,天津曾发生过海浸,在海浸之前,汉沽是座异常繁荣的重要村镇,海浸不久,因为盐是兴国之宝,人们重新聚居到那里,很快,一座繁荣的村镇又出现了。
(二)八卦滩
八卦滩,1939年建立,1941年投产。滩田面积7363.1亩(约490.9万平方米),是日本军国主义掠夺中国盐化资源、为继续侵华服务的产物,是奴役压榨中国劳工的人间地狱。这个奇怪的滩名,在全国盐田史上独一无二,它既浸透着中国盐民的血泪,同时,也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日本军国主义用武力强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即通过华北驻屯军大量搜集长芦盐区的经济情报,试图利用汉沽沿海得天独厚的资源,建立为侵华服务的盐化基地。1934年10月23日,日驻屯军参谋长下令成立专门的调查机构,调查华北的资源,对资源的开发要求迅速实现,以补充战时资源的不足。盐业、铁矿、棉花和“军谷”,都是掠夺的重点,因为这是制造军火和补充给养的基础物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便把魔爪伸向汉沽。从1938年开始筹建东洋化学厂(33),并着手开发盐田。日本人花重金收买了汉奸邵裕卿,邵裕卿向日方提出新开一百二十五幅滩田计划。这个计划一经实施,首先于1938年在今汉沽盐场五分场地域开发了兴芦、盐丰、长生、元亨、发兴、获成等一百多幅盐滩。随后因滩田不足,又在营城南部选址。邵裕卿久居营城,地理环境十分熟悉,最后选中位于南临大海、东靠土桥子、西接蛏头沽、背靠土桥子路的一片空旷荒碱地,聘请寨上人李玉墀,设计了圆形的滩田,形如八卦,便取名“八卦滩”。1939年日军抓中国劳工修建滩田,到1941年投产,其生产的原盐大部供东洋化学厂生产溴素钾盐、毒瓦斯等军火产品。八卦滩是一个圆形厂区,周围用纳潮沟围圈,在道路出口的选择上,依据奇门遁术中的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只在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留有两个出口,这是开门和生门,除此以外没有出口。
进了八卦滩,就像进了迷宫一样,有许多人到里边没有向导就会迷失方向,和“鬼打墙”一样。在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有一位新华书店的经理给基层工区送书,在八卦滩迷失方向,到天黑经过呼喊才由盐场工人领了出来。为什么会迷失方向?因为厂区里的滩田、沟池、埝道纵横交错,沟壕、埝埂大多呈弧形和三角形,人站在一个空旷的圆形天地里,就是晴天丽日也很难辨别方向,更不用说是黄昏或云天蔽日了。这座独具匠心的迷宫式的滩田,在1976年7月28日震毁,成了一个蓄存海水的汪子。在1982年地名普查期间,有遥感测绘者发现水下有不明地形,出现了清晰的八卦图形,感到惊奇。经地方熟知情况的人介绍,方知是浸于水下的八卦滩。
寨上李家是滩晒大户,清初就大面积开滩晒盐,在滩田设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日本人搞八卦滩设计者是李玉墀,他本是东小滩的滩灶主。盐滩设计,大多是矩形形状。八卦滩滩田南靠大海,有一座纳潮扬水站,引入的海水顺着纳潮沟绕场区形成一个圆形,是护场的屏障。紧邻纳潮沟的是若干个储水蒸发池、调节倒卤池,里圈为晒盐结晶区。场的中心是集坨储存和管理区。这地形原是一块三角形的荒碱地,这样设计是巧用地形,集生产、封闭管理为一体,用八卦阵的形式,把原盐和工人封闭其中,在防盗、防逃等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同时对制卤、结晶等又做了合理的配制。1940年从日本引进两台60马力柴油机,安装在八卦滩扬水站,代替了传统的风车和人畜扬水。在盐业历史上这是第一个机械化扬水纳潮的水门。
新中国成立后,八卦滩是一个生产盐的工区,同时也是一个行政村。据1953年统计资料记载,当时有33户、134口居民,并有复式班小学一所。1976年遭地震破坏后,经国家计委派员勘察批准报废。如今的八卦滩,已成为以军事为主题的游览胜地,八卦滩的名字,也会随之叫响。
(三)大神堂村
据传说在明代之前,一户黎氏家族迁到今大神堂之地定居下来,后来,相继又迁来了一户陆氏家族。这两家都是山东省乐陵县枣林庄人氏。黎家在此生活的是祖孙三代,而陆家也祖孙三代,两家共有五十余口人,朝夕相处,彼此之间非常和睦。起个什么庄名呢?两家互相推让,最后确定下来,就叫黎家庄。(www.chuimin.cn)
庄名确定后时间不长,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了。每天一到深夜,在村周围以及村北面的开阔地中,不断地闪烁着“鬼火”,看了使人毛骨悚然,并且两家在不长的时间内接二连三总有人闹病或故去。几年后,两家都死了好几个人。两家感到这个鬼地方再也不能住下去了,都想搬家,要迁到别的地方去。可这个地方却是一个“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灶锅上”的好地方,真的要让他们搬走,他们又有点儿舍不得。后来黎家死的人较多,实在坚持不住了,全家搬走了。
留下来的是陆家,村名也就顺理成章地改称为陆家庄。但庄名的改变并未给陆家带来什么好运,即使陆家频繁地烧香祷告,“鬼火”仍然不断出现,死人也一点没有减少。他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原因,有临近村庄的老村民告诉他们,这个地方是明朝洪武帝打天下时的战场,杀死了不少元朝“鞑子”(34),是个战死“孤魂野鬼”聚集的地方。其后,乡民亦称此地为“鬼家庄”。
又过了十几年,高庄的一户刘氏家族和一户李氏家族胆儿大,迁到鬼家庄,刘家住村东、李家住村西,说来也奇怪,死人的厄运也降临到了他们两家。为了摆脱灾难,陆、刘、李三户长者聚到一起商量:“古人云,大神可以降妖驱鬼,何不请大神镇服恶鬼?”于是,他们从丰润县城请来了道僧,在村中央建起了一个一丈二尺高的法坛,在坛上搭建了一个法堂,选择好吉日后,由道僧口念咒语,舞动着宝剑,上下左右指点,做大神降妖驱鬼的姿势,连做了三天法事,超度冤鬼、驱魔降妖的法会才算结束。法事完成后,三家就把鬼家庄改为神堂村。还别说,这么一折腾,也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法会管了事儿,又过了几十年,神堂村“鬼火”少了,闹病或死人的情况也少了。其后,村内人丁兴旺,逐渐发展起来。
明代中叶后,神堂村变大了,而这里的村民也多以出海捕捞为业。在村里,村民们修建了鱼骨庙,供奉龙王神、财神等,祈求广济惠福,保佑该村的风水仙气,保佑出海的村民打鱼平安、鱼虾满仓,使村民安居乐业。后来,这个村子也被称为大神堂。
到了明末清初,大神堂村由于人口越来越多,村里的一些居民迁到距此村北三里许的高阜平阔地上,又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庄,与其相对,称其名小神堂。当时大神堂已成为村子的正名。
民国年间,大神堂村已经发展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人口一千余人,渔船一百三十余只,大小渔行八九个。迄今,其村名仍然在沿用。至于原名的“鬼家庄”,村里的老人们仍然知晓。
(四)铁神庙村
古时候,汉沽地区沿海渔盐村很少。相传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末期,在今张家码头大桥东南2.5千米外的龙岗地上,住着几户人家,他们以“煮盐”为业。这块垄岗地的面积不大,方圆有数里,中间由东、西两个大港(jiǎng)分开。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才称其为“二港庄”。但庄内又以港为界,分成南北两村。南部的村较大,靠近海边,称“前村”;北部的村较小,离海边略远,称其“后村”。
到了明初以后,随着人们对鱼、盐需求的加大,汉沽地区沿海专以打鱼煮盐为业的盐渔村逐年增加。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山东省海兴县(35)与直隶省(36)盐山县交界的桃花寨人张姓迁此定居。其后,子孙繁衍生息,一代代传下来,成为二港庄的主人。
明末清初,张氏家族分为两支,后又分为四支。当时,芦台场(37)制盐业改煮为晒,盐滩迅速发展。以张氏家族为主,开凿了由张家码头起,经枣树底下村,二港庄至海的一条引海水和驳盐的沟渠。这条沟渠因通抵各家滩地,起名流家河。它与崔家河、娄家河、李家河、杨家河、邵家河组成沿海盐滩地七大运渠。不久因谐音,演化成刘家河。相继,二港庄亦称刘家河,形成一地两称。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有一次风暴潮,随着风暴潮在海中漂来一物,近前一看原来是木筏上缚着一个铁神像,停在庄前。村民见后觉得很稀奇,都认为可能是神意,于是专门为神像建了一座庙,称为铁神庙。这座庙有正殿三间,将铁神供在正位上。从此,附近村落的人逢年过节都到此烧香磕头。开滩的灶户祈求海水充足、海啸不生、盐产丰收;渔户们祈求保佑人船平安,一网两船鱼。由于人口众多,所以香火不断,热闹非凡。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芦台场大使(38)徐国琛查看铁神庙时,亲自为铁神涂金,以示庄重,祈求有灵验。
清代以后,人们在二港庄周围开了两幅大盐滩,起名“铁神庙滩”。这期间在庄北又分出一小村,鉴于铁神庙的名望,铁神庙滩高产盐的名字,导致全村的和其他村的人均称该庄为铁神庙村,二港庄和刘家河之称变为始称。清末民初,铁神庙纳入版图,立为正名,隶属宁河县崇仁里六保,而村北小村称小铁神庙村。民国年间,铁神庙村隶属宁河县五区寨上镇,后改属宁河县五区营城乡。
新中国成立之初,铁神庙尚在,但无香火。此时,铁神庙已是较大的行政村。1953年于村内建汉沽镇铁神庙乡,下辖10个行政村。1956年改建汉沽市铁神庙乡,共辖14个行政村。1958年,改建铁神庙为汉沽二中(39)。小圣铁神在大跃进炼钢铁期间,已化铁炼钢,亦在调整各乡建置中,铁神庙村隶属双桥子乡。七十年代初,铁神庙有255户,村民1106人。1976年7月,铁神庙中学和铁神庙村毁于地震。自此,铁神庙遗迹无存。
有关天津七十二沾的文章
简言之,西线的二十一沽,于汉代以白河的古称——沽水之名而来。汉沽因朝代和水得名,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小盐河”。清初,其汉沽之名正式入册。自民国年间以来,汉沽之称曾用作为汉沽乡、汉沽特区、汉沽镇、汉沽市和汉沽区,原称沿用不变。......
2024-10-30
六、神话与传说(一)盐母显灵唐朝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盐母显灵、教人刮土煮盐的传说。元代赵铸和明代陈九功的碑记,都详细记载了盐母神话的起源。这个传说就是盐母第二次显灵,指点人们认识海水经日晒结盐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民间传说的“盐母显圣,易煎为晒”。但没想到李芳元翻脸不认账,以借钱无凭证和无中介人为由而否认有过借钱借料的事。......
2024-10-30
六、直沽辨析天津地区,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其变迁过程前面已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言。前志对于泥姑寨在小直沽一事,颇有怀疑。元代由海道向北方运粮,本来是以小直沽为终点。由此看来,“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应是据此而来。附近村庄如汪庄子、郑庄子、娄庄子、贾沽道、吴家嘴、冯口、杜庄子等地居民,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子女求学,多集中到大直沽一带。......
2024-10-30
(一)西沽位于市内红桥区东部,西沽公园一带,属西沽街道办事处。(二)丁字沽在市内红桥区最北部,东南起光荣道,西北至咸阳北路,西南起丁字沽三号路,东北至北运河一带。大直沽当年庙宇林立,其中较大者有天妃灵慈宫、东岳庙,天妃宫是天津市区内最古老的一座庙宇。新中国成立后,大直沽六号路、庙前街成为主要商业区。......
2024-10-30
从上述分析可知,汉沽区的北部和西部为冲积海积平原,东北、东部和东南为海积平原,其黄土厚达1~2.4米,沿海为潮间带。此时银鱼、紫蟹、纤板刀被誉为蓟运河三宗宝。蓟运河通连还乡河、煤河、州河、泃河、金钟河等支系河道,水路运输通达河北、山东、辽宁等沿海城市。营城战略位置显要,与北塘口、新河庄并称宁河三镇。......
2024-10-30
大沽口南岸的海字炮台即属此形。经过这番努力,大沽口炮台的防御能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至此,大沽口两岸共有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形成大沽炮台群。咸丰八年四月,大沽炮台毁于洋人炮火。八月底,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来大沽口,着手重建大沽炮台,四个月工程告竣,共建炮台6座。重建后的大沽炮台,共安装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铜炮2门,10000斤大铜炮9门,5000斤大铜炮2门,西洋铁炮23门。......
2024-10-30
沽水又往南流,在左边与鲍丘水汇合,世人称为东潞水。《水经注》中说,鲍丘水发源于御夷镇北塞,从塞外流入,往南流经渔阳县东面,往南流经九庄岭东,俗称大榆河。溪水南流入鲍丘水。鲍丘水又往南流经奚县老城东,王莽时更名为敦德。又往西南流经犷平城东南,向右注入鲍丘水。鲍丘水在此东流,有庚水注入。......
2024-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