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天津七十二沾:汉沽的由来与沿革

天津七十二沾:汉沽的由来与沿革

【摘要】:简言之,西线的二十一沽,于汉代以白河的古称——沽水之名而来。汉沽因朝代和水得名,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小盐河”。清初,其汉沽之名正式入册。自民国年间以来,汉沽之称曾用作为汉沽乡、汉沽特区、汉沽镇、汉沽市和汉沽区,原称沿用不变。

二、汉沽名称考

汉沽的名称由来已久,它由两个不同概念“汉”和“沽”字组成,其中的“沽”乃七十二沽之一,它的由来源远流长。

据《畿辅通志》载:“在今县(2)境者只二十一沽,皆从西潞河名也”。“在宝坻者二十九沽……在宁河者二十二沽……此二县五十一沽,从东潞河名也。”《宁河县志》载:“诸流之汇也,为淀为沽”,“七十二沽各盎绕,逶迤地脉相联通。”从以上志书记载可以看出,“沽”字含义与河道有关,并且七十二沽大致沿着两条水系分布:一条循白河、北运河及海河,谓西线;一条循鲍丘河和其下游的蓟运河,谓东线。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写道:“沽水出渔阳(3)塞外,东入海。”又《汉书·地理志》载:“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可见,两册书所说的沽水是一条河。《畿辅通志》又载:“白河者……渔阳郡出塞外之沽水。”所以,今日的白河是东汉时期的沽水。《水经注》写道,北魏时期,“沽水俗称之西潞水”。简言之,西线的二十一沽,于汉代以白河的古称——沽水之名而来。有关东线,《水经注》载:“沽水又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水也。”这又表明了北魏时期的鲍丘水和蓟运河与沽水相通,有过“姻缘关系”,其根据仍然是来自沽水。可见,东线的五十一沽,因受过沽水的“抚育”而得其名。

综上所述,“沽”字之名源于沽水,循今北运河水系的二十一沽成于汉代;循今蓟运河水系的五十一沽形成于北魏时期。“沽”字的名称系指不用的河道,这与乡民所传的“每曲一沽”相吻合。

汉沽因朝代和水得名,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小盐河”。

据《宁河县志》记载:“小盐河,即汉沽也。自潮河(4)经汉沽庄北,东达尹家灶、毛家灶、张家码头诸古煎盐处,土缁赤色,锅痕犹存。星象家往往误指为有生气。父老云,潮河即曹孟德凿潞水通泉州渠,以入海者也。汉时,官给盐船自潮河运入,而盐自小河运出,汉无漕运,即潮河亦利运盐耳。”这里记载的是历史传说,说的是曹操于公元206年准备征讨辽西乌桓期间开渠运盐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古代小河习惯称为“沽”,大河称为“水”,“小盐河”改成汉沽,是因为传说中小盐河是在汉代开挖的小河,所以此地成为以朝代和水为名的地名——汉沽。(www.chuimin.cn)

汉沽的“沽”为东线蓟运河水系所形成。本区除汉沽外,尚有勾楼沽、马杓沽、西李家(自)沽、东李家(自)沽、蛏头沽。在《畿辅通志》和《宁河县志》中均有记载。

但汉沽原名韩沽,其来源一曰韩姓立庄;二曰谐音;三曰唐太宗东征高丽,曾于此地遣散俘虏高丽之民(5)而得名。虽其说不一,但古有韩沽之名是肯定的。它成名于金元时期。

自明代,随着汉沽庄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定居下来的,读书做官的人也由无到有,文人墨客们按照祖辈相传的佳话,即汉沽庄始于汉代,称小盐河,以怀古之意才确立“汉”字,致使汉沽的名称替代了韩沽。清初,其汉沽之名正式入册。

纵观历史,汉沽之称的演变过程是小盐河——韩沽——汉沽。可是汉沽又用过汉古之名,也可以说汉古是汉沽地方的民间别称,因汉沽庄是块古地而得其名,这也是有据可查的。

自民国年间以来,汉沽之称曾用作为汉沽乡、汉沽特区、汉沽镇、汉沽市和汉沽区,原称沿用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