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两千多年来,汉沽之名一直沿用。1976年遭地震破坏后,经国家计委派员勘察批准报废。如今的八卦滩,已成为以军事为主题的游览胜地,八卦滩的名字,也会随之叫响。......
2024-10-30
二、汉沽名称考
汉沽的名称由来已久,它由两个不同概念“汉”和“沽”字组成,其中的“沽”乃七十二沽之一,它的由来源远流长。
据《畿辅通志》载:“在今县(2)境者只二十一沽,皆从西潞河名也”。“在宝坻者二十九沽……在宁河者二十二沽……此二县五十一沽,从东潞河名也。”《宁河县志》载:“诸流之汇也,为淀为沽”,“七十二沽各盎绕,逶迤地脉相联通。”从以上志书记载可以看出,“沽”字含义与河道有关,并且七十二沽大致沿着两条水系分布:一条循白河、北运河及海河,谓西线;一条循鲍丘河和其下游的蓟运河,谓东线。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写道:“沽水出渔阳(3)塞外,东入海。”又《汉书·地理志》载:“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可见,两册书所说的沽水是一条河。《畿辅通志》又载:“白河者……渔阳郡出塞外之沽水。”所以,今日的白河是东汉时期的沽水。《水经注》写道,北魏时期,“沽水俗称之西潞水”。简言之,西线的二十一沽,于汉代以白河的古称——沽水之名而来。有关东线,《水经注》载:“沽水又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水也。”这又表明了北魏时期的鲍丘水和蓟运河与沽水相通,有过“姻缘关系”,其根据仍然是来自沽水。可见,东线的五十一沽,因受过沽水的“抚育”而得其名。
综上所述,“沽”字之名源于沽水,循今北运河水系的二十一沽成于汉代;循今蓟运河水系的五十一沽形成于北魏时期。“沽”字的名称系指不用的河道,这与乡民所传的“每曲一沽”相吻合。
汉沽因朝代和水得名,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小盐河”。
据《宁河县志》记载:“小盐河,即汉沽也。自潮河(4)经汉沽庄北,东达尹家灶、毛家灶、张家码头诸古煎盐处,土缁赤色,锅痕犹存。星象家往往误指为有生气。父老云,潮河即曹孟德凿潞水通泉州渠,以入海者也。汉时,官给盐船自潮河运入,而盐自小河运出,汉无漕运,即潮河亦利运盐耳。”这里记载的是历史传说,说的是曹操于公元206年准备征讨辽西乌桓期间开渠运盐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古代小河习惯称为“沽”,大河称为“水”,“小盐河”改成汉沽,是因为传说中小盐河是在汉代开挖的小河,所以此地成为以朝代和水为名的地名——汉沽。(www.chuimin.cn)
汉沽的“沽”为东线蓟运河水系所形成。本区除汉沽外,尚有勾楼沽、马杓沽、西李家(自)沽、东李家(自)沽、蛏头沽。在《畿辅通志》和《宁河县志》中均有记载。
但汉沽原名韩沽,其来源一曰韩姓立庄;二曰谐音;三曰唐太宗东征高丽,曾于此地遣散俘虏高丽之民(5)而得名。虽其说不一,但古有韩沽之名是肯定的。它成名于金元时期。
自明代,随着汉沽庄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定居下来的,读书做官的人也由无到有,文人墨客们按照祖辈相传的佳话,即汉沽庄始于汉代,称小盐河,以怀古之意才确立“汉”字,致使汉沽的名称替代了韩沽。清初,其汉沽之名正式入册。
纵观历史,汉沽之称的演变过程是小盐河——韩沽——汉沽。可是汉沽又用过汉古之名,也可以说汉古是汉沽地方的民间别称,因汉沽庄是块古地而得其名,这也是有据可查的。
自民国年间以来,汉沽之称曾用作为汉沽乡、汉沽特区、汉沽镇、汉沽市和汉沽区,原称沿用不变。
有关天津七十二沾的文章
从此,两千多年来,汉沽之名一直沿用。1976年遭地震破坏后,经国家计委派员勘察批准报废。如今的八卦滩,已成为以军事为主题的游览胜地,八卦滩的名字,也会随之叫响。......
2024-10-30
从上述分析可知,汉沽区的北部和西部为冲积海积平原,东北、东部和东南为海积平原,其黄土厚达1~2.4米,沿海为潮间带。此时银鱼、紫蟹、纤板刀被誉为蓟运河三宗宝。蓟运河通连还乡河、煤河、州河、泃河、金钟河等支系河道,水路运输通达河北、山东、辽宁等沿海城市。营城战略位置显要,与北塘口、新河庄并称宁河三镇。......
2024-10-30
现址在宁河镇西北4千米,东靠蓟运河。(二)前邦道沽属宁河镇。明永乐九年,杜、姜两家由云贵地区迁来落户成庄,名台子,坐落于蓟运河畔。村落在宁河镇南2千米,北靠蓟运河。聚落沿蓟运河西侧、曾口河北侧分布,占地19.9万平方米,呈长方形,有东西向街道4条,街道两侧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平房。......
2024-10-30
六、直沽辨析天津地区,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其变迁过程前面已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言。前志对于泥姑寨在小直沽一事,颇有怀疑。元代由海道向北方运粮,本来是以小直沽为终点。由此看来,“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应是据此而来。附近村庄如汪庄子、郑庄子、娄庄子、贾沽道、吴家嘴、冯口、杜庄子等地居民,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子女求学,多集中到大直沽一带。......
2024-10-30
(一)西沽位于市内红桥区东部,西沽公园一带,属西沽街道办事处。(二)丁字沽在市内红桥区最北部,东南起光荣道,西北至咸阳北路,西南起丁字沽三号路,东北至北运河一带。大直沽当年庙宇林立,其中较大者有天妃灵慈宫、东岳庙,天妃宫是天津市区内最古老的一座庙宇。新中国成立后,大直沽六号路、庙前街成为主要商业区。......
2024-10-30
元朝的漕运规模比金朝时大得多,制盐业更加发达,并在海口附近屯田。随着漕运的发展,塘沽地区的大沽口成为明朝商船和兵船往来的重要海口。塘沽不仅是海运抵达京都的咽喉重地,也是向蓟州供应军饷粮草的要道。这些船厂和船坞更进一步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三岔沽原在天津市内三岔河口附近;丰财、芦台二场,即今塘沽、汉沽盐场的前身。......
2024-10-30
大沽口南岸的海字炮台即属此形。经过这番努力,大沽口炮台的防御能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至此,大沽口两岸共有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形成大沽炮台群。咸丰八年四月,大沽炮台毁于洋人炮火。八月底,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来大沽口,着手重建大沽炮台,四个月工程告竣,共建炮台6座。重建后的大沽炮台,共安装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铜炮2门,10000斤大铜炮9门,5000斤大铜炮2门,西洋铁炮23门。......
2024-10-30
沽水又往南流,在左边与鲍丘水汇合,世人称为东潞水。《水经注》中说,鲍丘水发源于御夷镇北塞,从塞外流入,往南流经渔阳县东面,往南流经九庄岭东,俗称大榆河。溪水南流入鲍丘水。鲍丘水又往南流经奚县老城东,王莽时更名为敦德。又往西南流经犷平城东南,向右注入鲍丘水。鲍丘水在此东流,有庚水注入。......
2024-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