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二年设天津卫,后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整个地区称为直沽。九源水来自北川,左右两边有八条小溪汇入,合成一条,因此有“九源”之称。沽水又往南流出峡谷,有两座城夹岸对峙,人们称为独固门。鹊谷水有两个源头,南面是阳乐水,发源于且居县。沽水的一条支流阳乐水,世人称为横水,又称阳田河。渔水发源于渔阳县东南,源头泉水往西流经渔阳县老城南面。......
2024-10-30
六、直沽辨析
天津地区,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其变迁过程前面已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言。所要说明的是在距今七八百年前的时候,这里才刚有固定居民,成为聚落,地名“直沽”。在旧三岔河口的西南角上,当时是一个村庄,属于青州靖海县(62)。在此之前则是无所隶属的海滨荒地。但在宋初海河曾为宋与辽在此的分界线,是边防地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海河南岛,是天津的主要地方,五代时,因幽州划归辽国,辽在这里设置宁州。
图2-10 天津三岔河口一带鸟瞰。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
后周闲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柴荣北征,收复宁州,把辽国的势力赶到海河以北。到了宋初还是这样,辽国在北,宋朝在南,当中以河流分界,叫做“界河”,海河就是那时界河一部分。
《宋史》上有不少关于宋辽在此分界的记载,其中卷九十一,《河渠志(第四十四)·黄河上》“河水注御河,荡易水,适宁乾军(63),入独流口,遂及契丹之境。”又,“王亚等谓黄御河带北行入独流东岩,经乾宁军沧州等八寨边界,直入大海。其近海口,阔六七百步,深八九丈,三女寨以西,阔三四百步,深五六丈。其势愈深,其流愈猛,天所以限契丹。”这里所说的契丹于后晋时改国号为辽。《宋史》上所说契丹是指辽的初号。
宋辽既在此分界,宋初(公元960年)为巩固边疆,在这里设置许多寨,屯兵驻守,以防敌人入侵。《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三十九)·沧州清池县》下注云:“有乾符、苍姑、三女、泥沽、小南河五寨。政和二年,改苍姑曰海清,三女曰三河,泥姑曰河平。”上节所引《宋史》又说有“独流东寨”和“乾宁军沧州等八岩”,可见置寨之多。可以考知在天津地方范围以内的,如:
图2-11 位于三岔河口的渡口。天津河流纵横,沽汊遍布,渡船便成为早期沟通河流两岸联系和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天津早年的渡口有私渡、官渡、义渡及专渡。私渡出现最早,官渡是官家为便利驿使往来而设。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津设官渡8处。天津辟为商埠后,渡口逐渐增多。
三女寨——《宋史》叙三女寨在独流东寨所下,其西河更宽深,这寨应在界河较下游。《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静海县河平寨下三女寨在县东,初曰三女寨,属沧州。政和二年改曰三河。”按《纪要》所说“在县东”,指静海县之东(64),方向相合。
图2-12 界河南北宋、辽对峙环境示意图
泥姑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静海县:“河平寨在县东北即小直沽也。宋初置泥姑寨于此,属沧州。政和二年改曰河平。”又《宋史》卷九十五,河渠志四十八:“自边吴淀至泥姑海口绵亘七州军,区曲九百里……”考“边吴淀”在河北省安新县西。“泥姑海口”是那时以泥姑寨得名的海口,和后来所称的“大沽海口”是一样的。前志对于泥姑寨在小直沽一事,颇有怀疑。如光绪《畿辅通志》卷六十二,舆地十七,山川六,天津县:“方舆纪要谓泥姑即小直沽,疑误。”
《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七页八:“清池县在今沧州,南去直沽远。”
前志所以对泥姑即小直沽进行质疑,只因为当时泥姑寨属沧州(65),而沧州又离直沽较远。不只在宋时,清池县(66)以北直到海滨,均未置县。
大直沽在天津城东南约十里海河东岸。这地方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元代因为管理漕运的需要,特地建造起来的。
元代由海道向北方运粮,本来是以小直沽为终点。但是漕运的大量粮米,由于直沽地方狭小,无法存放在当地,都存于海河沿岸的空旷地方,只有这样才便于储贮,并且易于看管,为办事便利,才选定直沽东南海河东岸较近存粮的地方,作为管理这种事物的处所。这地方就是后来的“大直沽”。
为了管理漕运的需要,官府将原来本是一片旷野的大直沽开辟出来。最初只有管理粮运的临清万户府和办理接运粮食的接运厅设在这里,只是官府的所在地,为迎合海运需要在这里修建了必须供奉的天妃宫。一切机构,可谓应有尽有,只是没有居民。因此大直沽一开始并非聚落之地。
而据《读史方舆纪要》说,小直沽受群川之委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矣,固有大直沽之称。其实大直沽那里的水势,并不是“群流涨溢,茫无涯矣”那样大,所以这说只是臆想,不合实际。而这样的描述,只能证明大直沽在最早连条街道都没有,无人居住,而只是直沽的一部分。但是经时久了,有时必须单独指明,在口头上为和原来的直沽有所区别,就有一个随便使用的称号。那时大直沽只是官府所在地,在封建社会里,对官府都看成高高在上,所以在称谓时,就不期然而然地加上一个“大”字,后来用得久了,就变成了正式的地名。
在起初两处名称虽有区别,但“直沽”之名,并未改变,依然包括两个地方。等到“大直沽”名称用惯了,而且那里也渐渐有了居民,成为比较独立的地方以后,才把旧三岔河口的西南原来的“直沽”,加上一个相对的“小”字,称为“小直沽”。
大直沽现在是河东区的一个街。当年的大直沽,主要是指前、中、后三条街和义和街范围以内,也就是围绕庙台这块高地,其周围则是低洼盐碱荒地。东边小孙庄,只是有些零星住户,大部分是菜园子,过了盐坨地即达郑庄子;西边的田庄,外边就是美孚油行的十几座储油罐,没有多少住户。北至后台,中间隔有津塘路(67),路北面有几座烧砖窑和一个大水坑,路南是一片坟地和乱葬岗;南至大直沽前街,前街南侧一直到海河边都是比租界。比租界边缘除有些住户,河边还建有比国衙门和小学堂(68)及和记蛋厂、谦记木行(69)等。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天津开始筑城设卫。天妃宫西庙(70)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建立;大直沽天妃宫(71),亦称东庙建于元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比西庙早建了10年。由此看来,“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应是据此而来。
由于大直沽是南粮北运的中转站,漕运与年俱增,舟车辐辏,聚落始繁,大直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大的乡镇,并在当时的河东部分村庄中首屈一指。附近村庄如汪庄子、郑庄子、娄庄子、贾沽道、吴家嘴、冯口、杜庄子等地居民,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子女求学,多集中到大直沽一带。
后来,大直沽成为天津第一村,所谓第一村主要是指它发达的商业。如粮食业的庆大、益兴厚、吉兴、永兴隆等店铺;杂货业的荣立居、成记、慎兴隆等;药业的吉生堂、天德堂等;百货业的天兴永、成德、玉兴和等。经营方式多为零售兼批发,不仅为本村服务,还辐射到周边的远近村庄。另外,还有澡堂服务业如福泉池、浴德池等。
在近代,说到大直沽必然要提到庙和酒。
建庙的起因,是从元代起南粮北运,海运打通之后,随之也把信仰天妃引入北方。航海之人最怕风险,唯有祈求天妃庇护,赖神以免。随着天妃保护航海人的“威信”越来越高,天妃庙的香火也日益旺盛,而该庙所在地大直沽的名声也传遍四方。
大直沽娘娘庙会是旧历五月初一至初五,远近村庄的善男信女,顶香膜拜,求福、求寿、求子、求财、求减灾去病者整日络绎不绝。由于当时没有公共交通工具,附近各村庄进香者均乘坐牲畜大车代步,有的车还搭上席罩,插着“天后进香”黄旗。这些车辆多集中停在义和街、药王庙和六纬路一带。随着庙会香火的繁盛,一时商贩云集,利市三倍。各村参加庙会还有文娱活动,如有大直沽的同乐高跷、田庄的清音法鼓、杜庄子的吹会、贾沽道的娘娘出巡等等。所谓出巡通俗叫“跑落”,即八人大轿抬着娘娘神像,前有开道彩伞,后有铙钹当乐器。
除五月庙会外,还在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有灯节庙会,进香还愿,出会逛灯,满街燃放花炮自不必细说,最精彩的要数晚间的焰火盒子。能工巧匠制成的盒子,晚间燃点起来,呈现出“八仙上寿”、“海幄添筹”、“鱼龙变化”、“草船借箭”、“人物楼台”等画面,花团锦簇,闪烁陆离,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一提大直沽,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直沽高粱酒。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清末民初时,大直沽已成为天津酿酒业的中心,到19世纪2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全市有七八十家酒厂,大直沽就占30余家。经营辐射面广,南北驰名首推永丰玉(72),其次是“三同”,即同源涌、同华涌、同兴涌。此外实力较强的还有义聚永、义聚成、同丰涌、福源公司、益盛永、义丰永等。大直沽的高粱酒、玫瑰露、五加皮等,最高年产量约5000吨,其中销往上海、汕头、福州、广州约3500吨,销往香港、日本、南洋约1500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酒业开始萧条,大直沽仅剩下永丰玉、义聚永等九家酒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海上交通断绝,酒业更是一蹶不振,就连实力雄厚品牌最著名的永丰玉,也被迫宣告倒闭,把商标卖给了香港永利威酒行。1945年日本投降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大直沽酒业已是奄奄一息,挣扎图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获新生。
【注释】
(1)如贝壳的种属。
(2)即第二道贝壳堤所在位置。
(3)即东汉初年至唐代之间。
(4)今唐河。
(5)今海河。
(6)包括漳河。
(7)包括泒、滱、易、巨马等河。
(8)包括治水。
(9)后改范阳节度使。
(10)青县。
(11)旧斤,每斤相当于十六两。
(12)今鄂嫩河。
(13)今蓟县。
(14)今天津北海河。
(15)今北京通州南。
(16)今北京。
(17)即建文帝。
(18)今属江苏。
(19)亦称太宗文皇帝。
(20)今河北沧县。
(21)《新校天津卫志》卷四。
(22)《新校天津卫志》卷四。
(23)今城厢中路内。(www.chuimin.cn)
(24)今鼓楼东街口。
(25)该署后改为春防游击衙门。
(26)原北门西鲍公祠胡同,现已拆除。
(27)亦名整饬天津按察司副使。
(28)今北京。
(29)今内蒙古自治区乃曼苏默。
(30)今天津市蓟县。
(31)今属河北。
(32)今属河北。
(33)直到民国时代,还有称旧城区为“卫”的。
(34)指明朝。
(35)指朱棣。
(36)三官庙故址。
(37)字惟殷。
(38)至治三年二月亦有同样记载。
(39)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即公元1156年始封灵惠夫人。
(40)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封灵惠妃。
(41)元至元十五年即公元1278年晋封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42)公元1282年以后。
(43)直沽到了元代,地区发展,名称遂有了分化。在海河东岸出现了“大直沽”,海河西岸的“直沽”遂改称“小直沽”。
(44)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48年封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
(45)前街、中街、后街均以庙的方位得名。
(46)公元1900年。
(47)两旁为配殿所在。
(48)天后及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四娘娘。
(49)天妃的父母。
(50)眼光都等四位娘娘就是后来有的。
(51)大直沽当地亦有高跷。
(52)楼下后边变为祈年殿。
(53)大殿后为凤尾楼。
(54)即在原殿前檐外边,另接出来一部分,接建的痕迹很明显。
(55)包括张仙阁。
(56)包括正殿和配殿。
(57)天津共有十几处天后宫,同样供奉天后,但其他各处香火均不如西庙之盛,所以换了地方,信仰的程度就有差异。
(58)特别是西庙的。
(59)后面葛沽风情一章中有此传说,读者不妨参照阅读,至于乾隆帝具体在哪里看的“娘娘会”,笔者未能找到具体史料,既然是传说,那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60)会馆内也有天后殿。
(61)有东门外、陈家沟、丁字沽、咸水沽、贺家口、葛沽、泥沽、东沽、前辛庄、后尖山、秦家庄、城西马庄、河东唐家口、芦北口、大直沽、城西如意庵俗名天后行宫,共十六处,见《续县志》卷四页九。
(62)即今静海县。
(63)即宁州,宋改置。
(64)因为《纪要》成书时还没有天津县,海河南地原属静海。
(65)清池。
(66)今沧县。
(67)1939年开通。
(68)即原棉纺一厂一带。
(69)即铁路木材厂。
(70)现古文化街天后宫。
(71)东庙。
(72)西栈烧锅。
有关天津七十二沾的文章
明永乐二年设天津卫,后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整个地区称为直沽。九源水来自北川,左右两边有八条小溪汇入,合成一条,因此有“九源”之称。沽水又往南流出峡谷,有两座城夹岸对峙,人们称为独固门。鹊谷水有两个源头,南面是阳乐水,发源于且居县。沽水的一条支流阳乐水,世人称为横水,又称阳田河。渔水发源于渔阳县东南,源头泉水往西流经渔阳县老城南面。......
2024-10-30
与此同时,向南宋频繁用兵,并镇压各地人民的反金斗争。在直沽寨同时设置都统和副都统,说明金朝政府对此地的重视。按行政区划,柳口镇和直沽寨都属靖海县管辖,这是金朝在运河沿线设置的一个新县。漕运使运河沿线经济逐渐繁荣,出现了静海县、柳口镇、直沽寨等城邑和寨铺。......
2024-10-30
第六章天津的沽自古以来,天津号称有七十二沽,许多村庄都以“沽”取名。现在的市区,就是从古代的三汊沽、小直沽等沽发展而来的。所以“沽水”、“沽上”、“津沽”都是天津的别名。高度概括了天津的早年风貌。据说在汉朝以前,天津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不是海的地方还有许多沼泽。据说在汉朝末年,朝廷已经开始重视海盐生产,国家垄断了盐的生产与买卖,为了征收盐税,缉捕私盐,就在渤海郡章武县的大直沽设置了盐官署。......
2024-10-30
(一)西沽位于市内红桥区东部,西沽公园一带,属西沽街道办事处。(二)丁字沽在市内红桥区最北部,东南起光荣道,西北至咸阳北路,西南起丁字沽三号路,东北至北运河一带。大直沽当年庙宇林立,其中较大者有天妃灵慈宫、东岳庙,天妃宫是天津市区内最古老的一座庙宇。新中国成立后,大直沽六号路、庙前街成为主要商业区。......
2024-10-30
简言之,西线的二十一沽,于汉代以白河的古称——沽水之名而来。汉沽因朝代和水得名,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小盐河”。清初,其汉沽之名正式入册。自民国年间以来,汉沽之称曾用作为汉沽乡、汉沽特区、汉沽镇、汉沽市和汉沽区,原称沿用不变。......
2024-10-30
从上述分析可知,汉沽区的北部和西部为冲积海积平原,东北、东部和东南为海积平原,其黄土厚达1~2.4米,沿海为潮间带。此时银鱼、紫蟹、纤板刀被誉为蓟运河三宗宝。蓟运河通连还乡河、煤河、州河、泃河、金钟河等支系河道,水路运输通达河北、山东、辽宁等沿海城市。营城战略位置显要,与北塘口、新河庄并称宁河三镇。......
2024-10-30
从此,两千多年来,汉沽之名一直沿用。1976年遭地震破坏后,经国家计委派员勘察批准报废。如今的八卦滩,已成为以军事为主题的游览胜地,八卦滩的名字,也会随之叫响。......
2024-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