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天津天然奇观:九河逆流、海潮上溯

天津天然奇观:九河逆流、海潮上溯

【摘要】:大陆泽位于广阿、宁晋、隆尧一带,越过这些地方后,“播为九河”。《禹贡》一书两处提到“九河”,除在描绘冀州篇目中提到该河外,还在在兖州篇目中有“九河既导”之语。一方面是茫茫海潮强劲上溯,另一方面是滔滔河水沛然下泄,在禹河河口段所在的天津平原上,形成海潮和河水往回相逆的自然奇观,逆河之名由此而起。

一、九河下梢

天津九河下梢中的九河是指哪九河?其实,这里的九河是一种泛指,即言河流之多。现在的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出海口,同时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蓟运河在天津汇集入海,可谓河海之要冲。“九河”之说《禹贡》即有记载:“北有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降水即为漳河,是由于漳河上游支流有名降水者,合流后可以互称。禹河即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大陆泽位于广阿、宁晋、隆尧一带,越过这些地方后,“播为九河”。

《禹贡》一书两处提到“九河”,除在描绘冀州篇目中提到该河外,还在在兖州篇目中有“九河既导”之语。禹河是大禹导河时厮二渠中的一渠,另一渠是导河以前的黄河原有河道,由兖州入海,地在齐国西北界的无棣,今渤海湾西岸南段,那里也是地势低洼平衍,河渠纵横密布,九河正是指这种地理环境。所以“北播为九河”,是说禹河进入冀中平原后,分成很多支流,这是冀中平原沟渠纵横、淀泊星罗的历史写照。

禹河在分成很多水流后,入海时又汇聚到了一起,所以《禹贡》又称“同为逆河入于海”。逆河的得名,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禹河入海在天津,而初成陆的天津平原极其低洼平缓,潮汐现象突出。远道到此入海的黄河,源远流长,尤其在经过太行山东麓北流时,汇纳了出自太行山区的大部分河流,水大势盛。一方面是茫茫海潮强劲上溯,另一方面是滔滔河水沛然下泄,在禹河河口段所在的天津平原上,形成海潮和河水往回相逆的自然奇观,逆河之名由此而起。

九河之地、逆河之域的天津平原,不利于生产开发,但水草丰茂,成为适合麋鹿等动物繁殖、栖息的场所。麋又称“四不像”,是一种喜欢在水草之交生活的食草动物,所以有“河兽”之称。(www.chuimin.cn)

图1-1 汉末天津洼淀示意图

注:1500年前雍奴薮(今宝坻、宁河至天津)。即鲍丘水的下游多数是“往往迳通”,加上地势平坦形成洼淀区,即所谓雍奴薮(九十九淀);在天津沿岸入海的其他河流,特别是滹坨河的下游亦是“往往迳通”形成洼淀区(当时的洼淀区的标高大约1~2米。现在该地区标高5~10米左右——大沽水准)。

该图参考《水经注》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史记》载,周惠王十三年(公元664年)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山戎(2)侵燕(3)。燕求救于齐国。齐桓公认为助燕抗戎是其“尊王攘夷”、图霸中原的良机,遂于十四年初,亲自领兵入燕,击退戎军。燕庄公十分感谢齐桓公,亲自送至两国边界。此时,燕齐两国间的疆界原是黄河,可是当齐桓公、燕庄公的大队人马通过时,竟未发觉边界所在。当齐桓公发觉时,已越过齐境一百余里。齐桓公恪守“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之礼,把禹河以南的土地,包括今天津海河以南至沧州附近,割赠给燕国。这就是齐桓公救燕。可见燕齐疆界当时遍地水潦,连主河道也难以辨认。这也是天津行政归属的最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