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上海老画报:珍贵的中国体育图画资料

上海老画报:珍贵的中国体育图画资料

【摘要】:弥足珍贵的旧中国体育图画资料——“全运会”专刊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始办于晚清1910年,是中华民国最高级别的运动会。不过这届运动会引起全国人民高度重视。第五届“全运会”由国民政府组织筹委会主持。1935年10月10日至22日,第六届“全运会”在上海新落成的江湾体育场举行。此届“全运会”共打破11项田径、8项游泳全国纪录。首次参加“全运会”的台湾队一鸣惊人,获得男子田径赛全能桂冠、男子垒球冠军等多项好成绩。

弥足珍贵的旧中国体育图画资料——“全运会”专刊

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始办于晚清1910年,是中华民国最高级别的运动会。1949年前因政局动荡,间隔不规则地举办了七届“全运会”。1930年3月,《时报》附刊《图画时报》最先以画报的形式报道了第四届“全运会”的盛况,拉开画报报道体育的序幕,此后全国各家报刊纷纷出版第五、第六、第七届“全运会”的图画专刊,为旧中国体育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图画资料。

1930年4月,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运会”第一次由民国政府主办,组织工作全部由中国人担任,规模较大,当局很重视,政府要员林森、戴季陶、何应钦夫妇等赴杭出席,戴季陶任大会会长,蒋介石也身着戎装出席并在民众中发表演说。表明当局对体育健身和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视。此届“全运会”第一次采用按省、市行政区划参赛制,有14个省、7个特别市和华侨共22个单位的1500余名运动员参加。男子比赛项目有田径、全能、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棒球8项,女子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及网球4项。

体育运动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事件,但此前的报刊大都是纯文字或配置简单手工绘图,难以满足读者一饱“眼福”的奢望。自从摄影技术被引用到报刊上之后,栩栩如生的体育画面频频见诸报刊,使载有大量体育新闻图片的报刊一时成为公众竞相阅读的“新宠”。上海的《时报》及其附刊《图画时报》,最先发现了公众对体育的热情,自1929年起,将体育新闻作为重头推出。1930年3月,第四届“全运会”召开在即,《图画时报》为吸引读者眼球,抢先将上海市运动会情况作为“全运会”的“序幕”,用专刊和特刊形式加以渲染,图片介绍的都是各地即将参赛的选手。创办之初,因缺乏经验,刊名几经变更,开始叫《上海市运动会特刊》,两期后改称《运动专刊》,仅出版一期又称《杭州全国运动会预刊》,出版后读者提出意见,认为“全运会”虽然在杭州举行,但不应冠以“杭州”字样,报社觉得颇有道理,于是又改为《全运会预刊》。“全运会”正式开始之后,刊名才算敲定,称《全国运动会特刊》,每周两期,共出版了5期。(www.chuimin.cn)

第五届“全运会”历经坎坷,原定于1931年10月10日在南京东郊新竣工的号称“远东第一”的“中央体育场”举行。不料1931年9月突然发生九一八事变,紧接着1932年1月又发生“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全运会”延期至1933年10月10日举行。不过这届运动会引起全国人民高度重视。第五届“全运会”由国民政府组织筹委会主持。大会总干事张信孚,副总干事吴蕴瑞,参加单位33个,运动员2697人。比赛项目除上届已有项目外,加女子游泳及垒球两项,并且首次将“国术”(中国武术)列入比赛项目,北京、南京队分获男女“国术”团体冠军。辽宁刘长春在男子百米跑项目中以10秒7的成绩创民国时期最高纪录,并接近当时的世界纪录。比赛结果共打破21项田径、4项游泳全国纪录。上海时代图书公司的叶浅予主编了专刊,铜版纸精印,名画家张光宇负责发行。

1935年10月10日至22日,第六届“全运会”在上海新落成的江湾体育场举行。此届“全运会”由政府完全包办,政府大员几乎都介入,第一次按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运动大会举行办法》执行,在参加办法、比赛规则、录取办法等方面趋于规范化。参加单位38个,运动员2286人(其中华侨168名)。此前,在全国38个省市进行了预选赛。上海市呈准中央发行巨额公债,大兴土木建造运动场所。开幕式上,上海3000名小学生集体表演了太极拳,近10万观众观看了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式上,东北运动员身穿黑色丧服以示国土沦陷,高举黑白两半的旗帜以示不忘故乡的“白山黑水”,他们还表示“不在竞争胜负,惟希国人勿忘东北而已”。全场观众为之肃然。此届“全运会”共打破11项田径、8项游泳全国纪录。辽宁刘长春不负众望,仍夺得男子百米第一,马来西亚华侨傅金城、上海黄安国分别摘走200和400米桂冠。香港女子游泳选手杨秀琼,身材苗条、容貌靓丽,囊括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俯泳冠军,故人称“美人鱼”,轰动一时,成为体育明星,各大报刊竞相刊登其泳装照片,第六届“全运会”纪念册专门为其印制一张泳装彩像。第六届“全运会”是民国时期办得最好的一次,许多报刊都设专版或专刊介绍,《东方杂志》为此专门出版了号外《全运会画刊》,商务印书馆发行,从10月10日开始每日一期,出刊期数不详,现存至10月16日的第7期,8开本,铜版纸,不仅内容翔实,图片清晰,而且印刷精良,正如其广告语所说:“大会动态跃然活现纸上,手执一卷宛如亲临目睹。”

1948年5月,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为粉饰太平,在上海举办了第七届“全运会”,参赛运动员2677人(华侨358)。大会开幕式仿效奥运会搞了火炬接力跑。5月2日下午,运动员手擎火炬,肩负“蒋总统对大会训词”,从南京总统府出发,沿沪宁公路南下,5月5日下午抵达上海江湾体育场。此届“全运会”成绩不甚理想,仅打破全国纪录10余项,且多系香港、台湾及华侨运动员所为。首次参加“全运会”的台湾队一鸣惊人,获得男子田径赛全能桂冠、男子垒球冠军等多项好成绩。女子游泳运动员以香港黄婉贞、黄婉生最显赫。相比之下,其他各省运动员由于多年战乱等原因,技术水平倒退,仅男子长跑运动员楼文敖(聋哑人,但参加正常人比赛,仍取得冠军)和女子全能运动员王淑桂成绩突出,成为“全运会”亮点。上海10家报纸还联合出版了《第七届全运会联合特刊》。实力雄厚的《申报》更是专门出版了8开本的特刊《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画刊》,共出版了10期。对赛会的场馆建设,开幕、闭幕实况,运动员、裁判员人数,比赛盛况,赛场花絮等都做了详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