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上海老画报:最具新闻价值的合作出版物

上海老画报:最具新闻价值的合作出版物

【摘要】:最具新闻价值的《联合画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为扩大宣传、推广幻灯电影,同年9月25日,该机构创办了《联合画报》。抗战胜利后,同盟国反对法西斯斗争任务结束,《联合画报》出版至第154期停刊。美国新闻处鉴于舒宗侨在“二战”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将《联合画报》的版权转让给他。复刊后的《联合画报》,改为10开本,月刊单行本,每期20页。

最具新闻价值的《联合画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根据宣传需要,1942年中、美、英三国在重庆联合成立了幻灯电影供应社。为扩大宣传、推广幻灯电影,同年9月25日,该机构创办了《联合画报》。在抗战期间,《联合画报》对宣传抗战、报道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战争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中国记录8年抗战历史最为完整的图片新闻报刊,是中国广大民众了解世界战局、增强抗敌信心、树立必胜信念的宣传基地,曾被誉为“世界战场的瞭望台”、“联合国奋斗的缩影”。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联合画报》以新闻图片客观地报道这时期的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记录了李公朴、闻一多被刺案,抗议美军暴行,南京下关事件等,发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历次民主运动,而成为民国时期最具新闻价值的画报之一。

《联合画报》为时事类刊物,美国人温福立任社长,复旦大学新闻副教授舒宗侨应邀出任主编,报社设在重庆南岸玄坛庙中央电影场的地下室内。温福立极少过问报社业务,各项事务统由舒宗侨具体负责。1943年初画报脱离幻灯电影社,由美国战时情报局(后改名为美国新闻处)主管。抗战胜利后,同盟国反对法西斯斗争任务结束,《联合画报》出版至第154期停刊。舒宗侨从重庆飞抵上海,全力筹备在沪复刊。美国新闻处鉴于舒宗侨在“二战”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将《联合画报》的版权转让给他。1945年11月20日《联合画报》正式复刊,舒宗侨担任主编兼发行人,社址设在上海外白渡桥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的底楼。1949年4月,画报出版至第227期后终刊。

画报初创时为半月刊,每期4开一张。1943年元旦改为周刊,出至100期增加为4开两张。其主要任务是“以生动的图片,配以通俗、简练的文字向广大民众报道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的情形,鼓舞民众的信心”。1942年12月25日,中美无线电传真直通后,无论世界哪个战场,只要有新闻,画报总能在第一时间内图文并茂地及时报道。如西南太平洋大捷、中国鄂西大捷、非洲沙漠的胜利、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等新闻照片最快速度的刊登,大大激励了广大的后方民众。1943年元旦改为周刊后,《联合画报》的内容更为丰富,更为读者所欢迎。除保留原来大量刊登新闻图片外,又增设小品文、木刻、漫画、地图等,并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茅盾、老舍、叶浅予、丁聪、张乐平等撰文作画,把新闻性和艺术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了不同层面上的广大读者。画报发行量扶摇直上,最高时达到50000余份,这是同时期其他画报所望尘莫及的。

画报在全国各地的代销处从70多处增加到100余处,发行范围从抗日大后方、前线,扩大到沦陷区各大城市及部分乡村;从国内扩大到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1944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夜,也是斗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为坚定军民的抗战信心,《联合画报》和美国新闻处、盟军密切合作,由美国空军向敌占区投掷《联合画报》,每期投放6000至10000份不等。截至抗战胜利,共投放画报20.7万份。画报也曾被空运送到在印度受训、在缅北丛林中坚持战斗的中国军人手中,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鼓舞了斗志。(www.chuimin.cn)

复刊后的《联合画报》,改为10开本,月刊单行本,每期20页。其复刊词称:“现在,我们逐渐恢复到平时生活,本刊的编辑方针也不能不有所改变。本报今后将以超然的立场,对国际方面,促成联合国家的团结,共同保障世界和平;对国内,联合全国力量,从事战后复兴建设的艰巨工作。复兴建设的前提是团结,是民主……愿与全国人士,共谋新中国的建设。”为了保持“新闻性画报”的传统特色,紧跟时代步伐,以满足读者了解形势发展的要求,《联合画报》在南京、北京、重庆、汉口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在昆明、广州、兰州、天津等地聘请特约摄影记者,及时报道各地的重大新闻。

画报设“新闻”、“时事剖视”、“通讯”、“特写”、“运动”、“漫画”、“妇女、儿童、家庭”、“艺术”等栏目。刊登教育家陶行知追悼会、蒋介石私人顾问端纳去世、司徒雷登来华访问等消息。摄影记者曹聚仁在宝岛台湾历时半月,拍摄阿里山优美风景数十幅,以《阿里山之梦》为题刊出。而对毛泽东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全国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的游行示威,重庆校场口事件,昆明李公朴、闻一多被害,南京下关事件以及物价波动、抢购黄金、小商贩和舞女请愿等社会事件的报道,不仅及时,更能做到客观、公正、翔实。

1873年,美国传教士约翰尔·司徒夫妇来华传教,定居于杭州,1876年6月生下儿子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因毛泽东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闻名全国。他生于杭州,长于杭州,能讲一口流利的杭州话。他极喜爱中国的饭菜、糖果和水果,欣赏人们在新年里吃年饭、看社戏、观灯、坐彩船游西湖的具有中国生活特色的场面。1887年随父母回美国读中学与大学。1904年,司徒雷登回到杭州,过着传教与教书生活,他的父母先后在华去世,合葬于西子湖畔。司徒雷登曾担任燕京大学校长,为海峡两岸培养了众多的学者名流。1946年,经周恩来向马歇尔推荐,司徒雷登取代亲蒋的魏德迈担任了美国驻华大使。同年10月,司徒雷登再次来到杭州,在西子湖畔的故居逗留三日,为其父母扫墓。当时的杭州市政府授予他“杭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联合画报》第191、192期合刊,以图文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下机后检阅航校学生》《用华语接受记者采访》《杭州市长周象贤赠司徒大使荣誉市民证件》《向二十一市民团体致词》《在故居前留影》《在双亲墓前静默致敬》《在其父教堂内与友人共餐》等珍贵历史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