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八卦新闻的《明星画报》1937年11月,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撤离和日军的进驻,上海租界变成了“孤岛”,但当时全国电影制作的中心还在上海。但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小画报在夹缝中挣扎图存,《明星画报》便是其中之一。《明星画报》属电影艺术类刊物,名为月刊,实则经常脱期延误,在出版的第5期中可说是不定期出版。基于以上原因,《明星画报》的短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2024-10-30
最具新闻价值的《联合画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根据宣传需要,1942年中、美、英三国在重庆联合成立了幻灯电影供应社。为扩大宣传、推广幻灯电影,同年9月25日,该机构创办了《联合画报》。在抗战期间,《联合画报》对宣传抗战、报道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战争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中国记录8年抗战历史最为完整的图片新闻报刊,是中国广大民众了解世界战局、增强抗敌信心、树立必胜信念的宣传基地,曾被誉为“世界战场的瞭望台”、“联合国奋斗的缩影”。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联合画报》以新闻图片客观地报道这时期的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记录了李公朴、闻一多被刺案,抗议美军暴行,南京下关事件等,发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历次民主运动,而成为民国时期最具新闻价值的画报之一。
《联合画报》为时事类刊物,美国人温福立任社长,复旦大学新闻副教授舒宗侨应邀出任主编,报社设在重庆南岸玄坛庙中央电影场的地下室内。温福立极少过问报社业务,各项事务统由舒宗侨具体负责。1943年初画报脱离幻灯电影社,由美国战时情报局(后改名为美国新闻处)主管。抗战胜利后,同盟国反对法西斯斗争任务结束,《联合画报》出版至第154期停刊。舒宗侨从重庆飞抵上海,全力筹备在沪复刊。美国新闻处鉴于舒宗侨在“二战”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将《联合画报》的版权转让给他。1945年11月20日《联合画报》正式复刊,舒宗侨担任主编兼发行人,社址设在上海外白渡桥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的底楼。1949年4月,画报出版至第227期后终刊。
画报初创时为半月刊,每期4开一张。1943年元旦改为周刊,出至100期增加为4开两张。其主要任务是“以生动的图片,配以通俗、简练的文字向广大民众报道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的情形,鼓舞民众的信心”。1942年12月25日,中美无线电传真直通后,无论世界哪个战场,只要有新闻,画报总能在第一时间内图文并茂地及时报道。如西南太平洋大捷、中国鄂西大捷、非洲沙漠的胜利、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等新闻照片最快速度的刊登,大大激励了广大的后方民众。1943年元旦改为周刊后,《联合画报》的内容更为丰富,更为读者所欢迎。除保留原来大量刊登新闻图片外,又增设小品文、木刻、漫画、地图等,并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茅盾、老舍、叶浅予、丁聪、张乐平等撰文作画,把新闻性和艺术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了不同层面上的广大读者。画报发行量扶摇直上,最高时达到50000余份,这是同时期其他画报所望尘莫及的。
画报在全国各地的代销处从70多处增加到100余处,发行范围从抗日大后方、前线,扩大到沦陷区各大城市及部分乡村;从国内扩大到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1944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夜,也是斗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为坚定军民的抗战信心,《联合画报》和美国新闻处、盟军密切合作,由美国空军向敌占区投掷《联合画报》,每期投放6000至10000份不等。截至抗战胜利,共投放画报20.7万份。画报也曾被空运送到在印度受训、在缅北丛林中坚持战斗的中国军人手中,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鼓舞了斗志。(www.chuimin.cn)
复刊后的《联合画报》,改为10开本,月刊单行本,每期20页。其复刊词称:“现在,我们逐渐恢复到平时生活,本刊的编辑方针也不能不有所改变。本报今后将以超然的立场,对国际方面,促成联合国家的团结,共同保障世界和平;对国内,联合全国力量,从事战后复兴建设的艰巨工作。复兴建设的前提是团结,是民主……愿与全国人士,共谋新中国的建设。”为了保持“新闻性画报”的传统特色,紧跟时代步伐,以满足读者了解形势发展的要求,《联合画报》在南京、北京、重庆、汉口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在昆明、广州、兰州、天津等地聘请特约摄影记者,及时报道各地的重大新闻。
画报设“新闻”、“时事剖视”、“通讯”、“特写”、“运动”、“漫画”、“妇女、儿童、家庭”、“艺术”等栏目。刊登教育家陶行知追悼会、蒋介石私人顾问端纳去世、司徒雷登来华访问等消息。摄影记者曹聚仁在宝岛台湾历时半月,拍摄阿里山优美风景数十幅,以《阿里山之梦》为题刊出。而对毛泽东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全国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的游行示威,重庆校场口事件,昆明李公朴、闻一多被害,南京下关事件以及物价波动、抢购黄金、小商贩和舞女请愿等社会事件的报道,不仅及时,更能做到客观、公正、翔实。
1873年,美国传教士约翰尔·司徒夫妇来华传教,定居于杭州,1876年6月生下儿子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因毛泽东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闻名全国。他生于杭州,长于杭州,能讲一口流利的杭州话。他极喜爱中国的饭菜、糖果和水果,欣赏人们在新年里吃年饭、看社戏、观灯、坐彩船游西湖的具有中国生活特色的场面。1887年随父母回美国读中学与大学。1904年,司徒雷登回到杭州,过着传教与教书生活,他的父母先后在华去世,合葬于西子湖畔。司徒雷登曾担任燕京大学校长,为海峡两岸培养了众多的学者名流。1946年,经周恩来向马歇尔推荐,司徒雷登取代亲蒋的魏德迈担任了美国驻华大使。同年10月,司徒雷登再次来到杭州,在西子湖畔的故居逗留三日,为其父母扫墓。当时的杭州市政府授予他“杭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联合画报》第191、192期合刊,以图文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下机后检阅航校学生》《用华语接受记者采访》《杭州市长周象贤赠司徒大使荣誉市民证件》《向二十一市民团体致词》《在故居前留影》《在双亲墓前静默致敬》《在其父教堂内与友人共餐》等珍贵历史镜头。
有关上海老画报的文章
炒作八卦新闻的《明星画报》1937年11月,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撤离和日军的进驻,上海租界变成了“孤岛”,但当时全国电影制作的中心还在上海。但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小画报在夹缝中挣扎图存,《明星画报》便是其中之一。《明星画报》属电影艺术类刊物,名为月刊,实则经常脱期延误,在出版的第5期中可说是不定期出版。基于以上原因,《明星画报》的短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2024-10-30
《上海画报》为综合性刊物,三日刊,8开本,道林纸,每期4版。《上海画报》记录了徐志摩、陆小曼从结婚到徐志摩早逝的整个感情旅程。《上海画报》一直在维持陆小曼的美好形象。1930年2月6日刊出的特写照,差不多是陆小曼在《上海画报》上的最后亮相。......
2024-10-30
1930年5月4日,《新闻报图画附刊》在上海创刊,社址在上海山东路260号,由《新闻报》负责副刊的副总编辑严独鹤主持,编辑周冀成、陆诒,初期随《新闻报》免费附赠,后与报纸一起发行。《新闻报图画附刊》为时事类刊物,主要刊登新闻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我国的职业摄影记者最早出现在上海,至20世纪20年代末已渐成规模。《新闻报图画附刊》第1期曾刊登启事,招请摄影记者,每埠一人,“专任摄取有关新闻性质之各种照片”。......
2024-10-30
中国最早的影写版画报《申报图画周刊》《申报》的摄影附刊创刊于1930年5月18日,这在上海民国时期几家有影响的大报中算是起步较晚的。于是,由戈公振建议创办并由他主编的《申报图画周刊》就这样诞生了。1934年3月15日画报复刊,更名为《申报图画特刊》,4开,一周双刊,逢周一、四出版,仍为影写版印刷,随《申报》免费赠送,期数重新计算。......
2024-10-30
唯美主义的《时代》画报“我们要从宇宙的残忍的手中,挽回这将被摧残的一切,使时代的青华,永远活跃在光明美丽的园地中,不再受到转变的侵蚀。”《时代》画报的创刊词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它的办刊宗旨是追求美、留住美、弘扬美。而办刊人漠视利润,无视发行量,一味追求艺术美,甘愿赔本赚吆喝的唯美主义风格,在当年的画报中更是独树一帜。追求艺术美的风格使得《时代》更像是一本艺术画册。......
2024-10-30
重要抗战史料《生活画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对东北三省长达14年的黑暗统治。1932年12月16日《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生活画报》也随之停刊,约出刊50期。《生活画报》为时事类刊物,16开,初为4页,后增至6页,蓝印影写版。......
2024-10-30
中国近代著名画报《点石斋画报》自1884年5月8日起,上海《申报》的读者,发现送来的报纸多了一份轻薄短小的画册。它就是风靡全国达14年之久的、开启中国近代雅俗共赏画报体式的《点石斋画报》。自1884年迄1898年,中国历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至戊戌变法前,《点石斋画报》以刊登社会新闻画和战事新闻画为主,具有强烈的新闻特质。《点石斋画报》除在上海随《申报》附送兼零售外,还在全国的点石斋石印局发行。......
2024-10-30
侧重体育、电影的《娱乐周报》1935年7月,《娱乐周报》画刊在上海创刊,社址在上海南京路138号,发行人包德,主编梁桐,三和出版社出版。初名《娱乐半月刊》,每月1日、15日出刊,自1936年第2卷开始更名《娱乐周报》,每周六出刊,至第2卷第37期停刊。同年10月24日的第1卷第17期《娱乐周报》专门出版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专刊,以8版图片、11版文字详细报道了运动会盛况,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之全国运动大会”。......
2024-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