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上海老画报:最早青少年科普期刊

上海老画报:最早青少年科普期刊

【摘要】:最早的青少年科普期刊《少年画报》“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图书的作用在于显示事物的真实性。看了图画,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明了某事物的真相,而且可以使所见的事物在头脑里留一深刻的印象。”此前虽有画报开辟了青少年专栏,但并没有此类专刊,因而《少年画报》成为中国最早的青少年科普期刊。《少年画报》为科普类刊物,月刊,每月1日出版,16开本,42页,封面彩色,黑白内文。

最早的青少年科普期刊《少年画报》

“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图书的作用在于显示事物的真实性。看了图画,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明了某事物的真相,而且可以使所见的事物在头脑里留一深刻的印象。”这是《少年画报》在创刊词中对画报直观、易懂、易记特点的阐述。《少年画报》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出发点,旨在“用真实的图画和浅显的文字介绍各种真实的知识,满足少年们的求知欲”,文字通俗易懂、图片生动活泼,深得中小学生欢迎。此前虽有画报开辟了青少年专栏,但并没有此类专刊,因而《少年画报》成为中国最早的青少年科普期刊。

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企业的潮流引领者,始终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曾陆续出版了《学生国学丛书》《算学小丛书》《中学各科要览》等一批学生辅导读物。1937年4月1日又在上海创办了《少年画报》,社址在上海河南路221号,社长兼主编徐应昶,商务印书馆负责印刷和发行。社址曾先后迁至长沙和香港,画报于1941年11月停刊。

《少年画报》为科普类刊物,月刊,每月1日出版,16开本,42页,封面彩色,黑白内文。内容范围广泛,包括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社会艺术及少量时事等,如《世界第一长桥》《飞行小史》《牛归日》《上海市图书馆一瞥》《成吉思汗的陵寝》《北平的舞狮》等,而《几个中国女飞行家》则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王灿芝、林鹏侠、李霞卿、杨瑾珣等四位中国最早的女飞行员。

随着画报两度迁址,办刊风格也有所改变,抗战爆发后时事内容明显增多,如国际方面的《德国西佛里特防线的秘密》《法国在守望着》等,国内方面的《新生活第五周年纪念在重庆》《新建的西康省》《春节慰问大会在重庆》《广东军民华侨献机壮观》等,而图片专栏“形形色色”刊载的是近期军政界要人行踪和新闻事件。(www.chuimin.cn)

画报除介绍科普知识外,每期都要刊载一些抗战图片,如创刊号就有《绥远抗战写真一、二》:《绥东前线的新装士兵》《自武川县出发的抗敌军》《构筑前线防御工程》《从集宁开赴前线的士兵》等近20幅珍贵图片。

“无论我们企图哪一种事业成功,必须先‘求知’;所知的东西越多,则所企图的事业越有成功的可能。”让广大的青少年尽量多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画报的第一目的。所以,画报刊登最多的还是科普知识。《奠定了航空的基础》一文,介绍了正是牛顿(Newton)、卡文狄什(Cavendish)和卡维罗(Cavello)等科学家的重要理论,才让飞行变成了现实:“……在17世纪时候,英国的牛顿爵士发现了地心吸力,后人研究飞行,知道要飞行实现,必须先克服地心吸力。卡文狄什也是一个英国科学家,他于1776年发现了氢,并且证明它比空气轻许多。布莱克博士(Dr.Black)和卡维罗也同时在实验氢。卡维罗用膀胱贮氢,证明了可以用氢使气球胀大。后人根据这些重要的答案,加以研究。倍根(Roger Bacon,英国的一个修道士、哲学家又是自然科学家,于13世纪预言将有飞行的机器发明,竟被他说中了。”而《第一次在空中停留十分钟》一文讲述了世界上的第一次飞行经历:“1783年6月5日,有一群人,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也在内,参观第一次克服天空的成功的实验。蒙特古尔斐厄(Montgolfier)兄弟俩在法国安诺奈(Annonay)地方演放气球。气球的直径35尺,用垫着麻布的纸做成,在空中停留了十分钟,高约1000尺。气球属于热气式,是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造成。他们未举行户外表演以前,曾在户内用小纸袋做了许多次的试验。后来,这两兄弟把一只羊、一只鸭、一只鸡放在气球底下的一个篮子里,在法路易十四面前表演,示用气球运输的可能性。”

为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增加故事性、趣味性,画报每期都要刊登一些域外风情。《牛归日》一文介绍的是德国一个相对偏僻的小山村的习俗,今天读来仍感新奇和温馨:“德国巴威地方山中的居民,在每年夏季开始的时候,就把他们的牛驱到阿尔卑斯山上去放牧三个月。到了秋季,天气冷了,就把那些牛赶回来。在牛归来的日子,很是热闹。天一亮村民都群集草场上,遥望远处的山,伫候牛群归来。末了,牛群都回到村里来了。凡是没有死过牛的牧人,总要用花朵的丝带把所有的牛打扮起来。至于死了牛的牧人就不这么做了。这一天还举行一个有趣的仪式。在过去夏季的三个月中,牧牛人让胡须长得满满的,直到回到村里来之后,方才剃净了他们的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