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淡定致富:捍卫幸福的理财正道

淡定致富:捍卫幸福的理财正道

【摘要】:3-2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每当股市低迷,投资者“被套”其中。在香港地区、美国等成熟的投资市场,从来没有人会因为市场低迷而要求交易所有或是监管机构停发股票。浙江世宝以2元多发行时,吸引了巨额资金前往抢购,结果中签率创下新低。事实上QE3推出后,世界各地股市与商品期市的明显上涨。更有甚者,美国的QE3带来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反而可能延缓中国宏观政策的放松进程,反为有对国内股市起反作用的可能。

3-2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每当股市低迷,投资者“被套”其中。总是想到要各路救世主来“救市”。例如停发新股,融资融券,调整印花税等等。这两年股市不振,此类的呼声更是震耳欲聋。

然而,这些“救市”措施真的能让股市长期走强吗?

停发新股能救股市?

被呼吁推出的救市措施中,呼声最强的当数要求监管机构停发新股。

附和“停发新股”这一呼吁的投资者可能没有了解一个常识:证监会并不是股票发行的主体,只是市场的监管者。市场经济中,发行和买卖股票是交易双方的事情,并不是市场监管者的责任。理论上讲,证监会本来就不应该有权力停止新股的发行。股票发行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价格博弈,价格太低的话发行人一定是不愿意发的。在香港地区、美国等成熟的投资市场,从来没有人会因为市场低迷而要求交易所有或是监管机构停发股票。只有市场低迷时,投资者出价过低,发行方觉得贱卖不可接受,自然就停发了。

新股和次新股为主的结构性的泡沫才是股市不转强的关键。2005年中和2008年底股市见底时,这些新股小盘股的泡沫是已基本被挤掉的。而目前,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大量新股估值依然高高在上,令市场总体上难说便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拖累市场的转势复苏。

另外,股票发行价格越高,发行等量的股票从资本市场拿走的资金也就越多,或者说股票价格引导着股票市场在不同的上市公司之间配置资本,弄得大家都无心搞好实业,还是觉得到资本市场上市“圈钱”更实际。因此,估值体系如果存在问题,将会影响A股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市场也因实业的不兴而缺乏长期强势的基础。

新股高价的问题只能由市场自动调节来解决:如发行价高,市场环境又欠佳。新股发行可能会100%中签并破发。投资者还敢盲目认购不? 如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那新股票就无法发出,新股的供应就由市场调节,所谓的对市场冲击无从谈起。市场中,买是主动的,卖是被动的。没人强迫您高位接盘啊!

现在我们这个市场倒好,买的要卖的不要卖了,但是他们还是来卖,非但卖的还继续卖,买的还是抢着去高价的买,都不判断公司的好坏,也不评估价格是否物有所值,这就奇怪了。

其实,管理层只需严明执法确保公平,其他有形之手大可不必伸出。所谓的“新股高价滥发”由市场自动调节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管理层来叫停新股发行。

有趣的是,一直坚持“不会停发新股”的证监会,最近看来是因为“维稳”的原因,已经“只做不说地”停发新股一段时间了。结果,我们反而看到一场新股热炒的“闹剧”:

2012年11月2日,一个多月以来发行的唯一新股—浙江世宝登陆中小板,该股高开505.43%,报15.62元。早盘曾因大涨两度临时停牌,午后复牌后第三度被临时停牌,截至下午一点十三分,报18.75元,涨626.7%,换手率87.10%;截止收盘大涨626.74%,换手率高达95.15%;创新股上市首日涨幅等多项记录。如此亮丽的爆炒,在弱市中成为耀眼的亮点。

什么价格是合理的价位,看看H股吧。它就值两块多而已!

浙江世宝以2元多发行时,吸引了巨额资金前往抢购,结果中签率创下新低。从该新股发行时的抢购到上市时的爆炒,我们只能得出唯一结论,新股供不应求呀,为何要停发呢?

要提振股市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停发新股”的药方却错了。若停发新股或缓发新股,除了进一步造成股票价格的结构性扭曲外,浙江世宝上市爆炒此类闹剧会经常性上演,这对长期的股市健康发展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其实,要想新股低价发行甚至停发,作为买家的投资者是有最后决定权的!而且方法简单得很:不买任何“高价”发行的新股就是了!投资者不但可自己不买,也可呼吁其他投资者不买。只要市场没有了需求,新股自然就不可以再高价发行了。新股持续低价发行,低到“贱卖”的程度,大股东自然就不会卖,高管更不会“笨”到为卖股而不惜辞职了。所谓的新股冲击市场一说就无从谈起。

当有一天新股发行时低价、随行就市、不需要排长队等等都成为常态,打新胜负各半之时,股市的结构性泡沫问题就已解决,在总体估值非常合理的背景下,A股长期的走强就可以期待了!

外来的和尚不一定能念好经(www.chuimin.cn)

利用外资救市,历史上也多次被使用。最早的一次在1994年,当时,沪指从1559点一路下滑至325点,跌幅惊人。焦虑的管理层终于在1994年7月30日(周六)出台著名的三大救市政策,其中之一试办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地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场,就是引进外资来“救市”。结果,随后短短一个月股指从325点涨到1050点,涨幅高达323%。沪市两度向上突破了1000点大关,但终因宏观形势并未根本改变,股市基本面欠佳,股市在维持了两个月的短暂行情后再次滑落。一路回落至年底的700点左右盘整。其后,继续不振。

2003—2005年以及2008—2009年这两段国内股市低迷期,QFII都曾被大力引入来“托市”,结果托市的目标未曾实现,倒是让以价值投资和逆周期操作等理念见长的QFII外资们较为精准地成功“抄底”获利。

最近推出的QE3(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在市场中又被一些分析师认为可以令中国股市走强。事实上QE3推出后,世界各地股市与商品期市的明显上涨。但笔者认为,QE3难以改变国内股市的运行规律。

与QE1,QE2(从2008年开始,美国先后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一样,其目的都是向市场大规模注入基础货币,扩大流动性,从而达到刺激投资与生产,强化经济活动,增加就业。但也因为这样,大量货币的投放一定会导致美元供应的泛滥,全球流动的泛滥会强力推升股市的说法似乎也顺理成章。

然而,我国有着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美元泛滥的流动性不能轻易转化为支持国内股市上行的流动性。而且,尽管QE3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美国的需求,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就美国的政策而言,也是把重点放在扩大美国制造上。因此,难以期待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很快就会有快速增长,从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改善企业赢利。更有甚者,美国的QE3带来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反而可能延缓中国宏观政策的放松进程,反为有对国内股市起反作用的可能。

因此,指望QE3的外力来帮助国内股市走强也不现实。

记得就在2008年市况低迷之时,融资融券曾被寄望成为大小非减持新规和下调印花税之后市场期待的下一张“救市牌”。当时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增量资金有望带市场走出低迷阶段。

1994年出台的三大著名“救市”政策中,“扩大入市资金范围”的一个途径就是“有选择地对资信和管理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实际上,融资融券业务的帷幕在2010年初正式拉开。然而,直到现在,融资成交依然非常有限,对市场走势影响极为有限。

另一个被呼吁得非常强烈的措施是降印花税。其实,减免税收是当然的好事。但是,目前千分之一的单边(收卖方的)印花税率并不算高。而且,减税本身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股市的投资价值,也不降低买股的成本。因此难以扭转市场下行的趋势。此招从前用过多次,每次激发的反弹都是“短命行情”。

股市持续下跌之际,不少人认为如A股也像股指期货一样实行T+0交收制度来“救市”。然而,结果事与愿违。为什么?因为,T+0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交易更频繁,对散户而言,就像在赌场不停下注一样,多赌一定多输。

那么还有赢家吗?有!对券商和国家大大有利(佣金和印花税随交易量的大增而大增)。我们可以查查A股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T+0制度时的“光荣历史”吧!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就是T+0年代。现在香港地区和美国等绝大多数成熟股市都是实行T+3的交收体制,它们走势可比我们强得多啊。

最近两次下调印花税后的行情

2005年1月23日,印花税由千分之二降为千分之一,大盘稍有震荡之后继续下探,半年下挫近20%。

2008年4月24日,印花税由千分之三降为千分之一,大盘此后继续下跌,半年重挫逾40%。

不少投资者认为交易越灵活、越频繁,则投资回报越高。这是个绝对的误区。真实情况是,缺乏耐心长期持有。在频繁追涨杀跌之际,高的投资回报目标更难实现。有人戏言:如果把目前的交收制度由目前的T+1天,改为T+1年,想必能大大提高股市投资者的平均回报。此言其实不虚,因为投资者们除了将被迫持有股票较长时间,还将大大减少交易的费用。其实,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经过本节的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股市,从来就不能指望内外的“救主”,能提振股市并令其全面走强的关键因素有:长期回调后市场具备自身合理的估值、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支持令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宽松令资本市场资金充裕、一二级市场以及大小股东的利益重新得到合理分配令市场信心恢复等。综合本章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令股市转强的因素均已经开始具备,因此,国内股市转势向好是可以期待的。

既然股市没有救世主,那么国内投资者应如何应对?还是让我们高唱《国际歌》,团结起来,拯救自己吧!多买已极具长期投资价值的蓝筹股,同时对高价发行的新股敬而远之,这会从根本上改变股市的供求关系,这才是拯救自己,也就是拯救股市的最有效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