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经济起飞阶段会产生一些不和谐,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同这种社会的不和谐;改革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我们还是要尽量使这种代价降到最低限度。1.做好残疾人工作,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2024-09-05
论博物馆志愿者对社会和谐的贡献价值
涂师平
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于2010年11月7日至11月13日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的建会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和谐”,是21世纪的一个关键词。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自然和谐、环境和谐等概念,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甚至改变着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事业。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一支积极力量越来越重要,它就是博物馆志愿者。
一、志愿精神引领社会和谐风尚
志愿者,是指利用业余时间,不为任何报酬参与社会服务的人。现代国际志愿者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志愿者相继开展了义务服务活动,在重建家园、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作为联合国系统内一个独特的机构,从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1985年第4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人员日”(港、台和东南亚等地称作“国际义工日”)。许多国家及政府都在这天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宣传、赞扬和倡导志愿者(义工)为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作用与奉献精神。
每年,全球有4000名符合条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自愿加入联合国志愿人员项目,到发展中国家从事志愿服务。在过去的30年里,已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20000多名联合国志愿者、人员被派遣到140个发展中国家从事各类项目工作。
中国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政府组织倡导的志愿活动以及成千上万的较小规模、自下而上的社区基础组织这两方面的力量所推动的。通过志愿活动,志愿者不仅使他们所服务的社区受益,而且令自身受益。志愿者能够通过志愿服务来增强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和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沟通技巧。志愿服务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责任心以及促进互信和谐,让整个社会更有凝聚力。据统计,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511万人。
世界范围内,被生动地概括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工作现在已经发展成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会团体,博物馆志愿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队伍。博物馆志愿者在国际博物馆界也称为博物馆之友。
博物馆之友是指以任何方式支持博物馆发展、形象和影响的人。他们的行为是自愿的、无报酬的。他们出于道义,从经济上,或从事博物馆志愿工作,或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支持博物馆的发展。
博物馆之友队伍发展壮大,于1975年在比利时成立了一个国际博物馆之友联盟(WFFM)。它是一个国际非政府、非盈利性,把世界各地博物馆之友聚集在一起,并予以支持的组织,是一个完全由志愿人员组成的联盟。WFFM的成员,由36个不同国家的18个国家联合会和27个协会近200万人组成,参与WFFM国际性、国家性和区域性的活动。WFFM认为,通过对社会的开放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博物馆将全面完成其使命。
1996年在墨西哥瓦哈卡举行的第九届WFFM国际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守则》,其目的是为所有成员提供指南,加强博物馆之友、博物馆志愿者和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关系。
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追求文化发展的崇高目标。他们把对博物馆的支持、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带到博物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发展水平。承诺自愿积极地参与到博物馆事业中,发挥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作用。
作为博物馆社团的一员及博物馆与群众之间的核心人员,博物馆之友与志愿者是一群特殊的观众,代表群众对博物馆这一机构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此外,一旦成为博物馆之友或志愿者就代表他们需要承担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双方有效合作。
21世纪初,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博物馆时代也即将到来。目前,我国现有博物馆近3000座,每年还在以100多座的数量增长。当前国内博物馆的藏品共约两千多万件,全国每年举办9000多项展览,其中有几十项到国外展出。近年来,各地博物馆都在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公益文化事业上的作用,志愿者已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博物馆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引领着社会和谐风尚。
二、博物馆价值转型需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时代的主旋律是“和谐”、“共享”和“发展”。而时代的主旋律对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并深深影响着博物馆发展的价值转向。
首先,时代需要博物馆从保护藏品延伸到保护遗产。2001年和2005年国际博协两次发布战略计划,都提到要使博协成为“一个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方面令人尊重的声音”。众所周知,博物馆的藏品是关在馆内的物品,传统博物馆只是征集、保护藏品,使博物馆越来越画地为牢、闭关自守;而“遗产”的概念则无限大,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遗产是时代对博物馆存在价值的新需要,这一需要,使博物馆工作打开了视野,面对多样化的资源,进入无限大的发展空间,于是,艺术馆、科技馆、遗址馆、生态馆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共生共荣。博物馆的保护对象从历史到现今,从文化遗产到自然遗产,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可移动文物到不可移动文物,视野空前扩大;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从场馆到社区,从本市、本省、本国到全球,舞台空前延伸。21世纪进入到了一种“大博物馆”、“大资源”的发展时期,也进入到了一种保护遗产“博物馆化”和博物馆文化建设“遗产化”时期。由此出现了各地大建博物馆、博物馆代表各地发展水平和文化软实力的现象。(www.chuimin.cn)
其次,时代需要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从保护遗产延伸到服务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回顾21世纪历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可以发现时代鲜明的新需要:2000年,新世纪元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2001年,主题是:“博物馆与构建社区”;2002年,“博物馆与全球化”;2003年,“博物馆与朋友”;2004年,“博物馆与无形遗产”;2005年,“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2006年,“博物馆和青少年”;2007年,“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2008年,主题升华为:“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发展的力量”;2009年,“博物馆与旅游”。以上主题,充分反映了时代对博物馆参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的需要,时代要求博物馆:要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要放眼全球,促进国际多元文化交流;要发动全民参与,教育青少年,保护全世界有形和无形的共同遗产;要加强联合,服务社会发展,做优做强,成为促进社会变化的积极力量;要在保护中利用,推动旅游发展。因此,博物馆的研究活动要跳出“从物到物”的狭隘认识,跳出自娱自乐的“行业角色”,转向“从物到人”、“从物到社会”的研究活动,揭示遗产与社会关系问题,使博物馆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文明的发动机,成为文化交流的大使。
再次,时代需要博物馆从社会化参与上升到为社会化共享遗产保护成果服务。中国从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并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2008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日的主题定为“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正是顺应时代需要,以“共享”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共享”来激发全民对文化遗产“共保”的热情,以“共享”来平衡社会各方面的文化遗产资源利益,从而使博物馆得到政府、企业、社团等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充满活力。“共享”一方面要培养博物馆的核心观众,使他们成为博物馆活动的忠诚参与者、支持者。另一方面,“共享”也要“共建”,博物馆的展览和文化活动要走出去,伸展到社区、企业、部队,共建各种生态博物馆、社区展览馆、家庭收藏展览室等,逐渐使博物馆的影响辐射到社会每个角落。
21世纪的博物馆正处于重大转型的十字路口。博物馆面临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护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全世界希望选择的未来是环境、文化、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博物馆能够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协调作用。随着我国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博物馆又被推向了社会前沿。它的围墙和门槛被彻底打破了,过去只供少数“精英”研究、欣赏的文物和展览,现在要敞开大门供所有公民共享。博物馆不再只是“博物馆人”的博物馆,展览不再只是面对“少数精英”的展览。现在博物馆的主体应该是“公民”,要建什么样的博物馆、要办什么样的展览,不能只是少数领导和专家说了算,要公民说了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也不能仅靠政府和博物馆人,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要把博物馆真正打造成公民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博物馆人为公民服务也不能仅仅坐等观众上门,还要推出“流动博物馆”,主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亲近公民。而博物馆与社会和公民紧密联系的桥梁,就是博物馆志愿者。
任何博物馆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资源都是有限的,但为社会和谐服务的工作是无限的,这就产生了用“有限”去满足“无限”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做法就是要跳出自身局限,以“大资源观”理念去整合、调动一切可为我们所用的社会资源。而博物馆可开发的最佳资源,就是志愿者资源。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博物馆,都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它是改善社会风气、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是一个让志愿者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舞台。从博物馆的角度而言,它是教育传播工作的一条途径,为志愿者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参与社会实践和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开展志愿者工作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实践[1]。
2010年11月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在上海举行,而在这次大会上,将举行博物馆志愿者论坛,这又为我国博物馆志愿者提供了一次在国际博物馆界亮相、展示风采的大好机会。中国博物馆志愿者抓住此次机遇,今后还将迅步跻身国际博物馆之友联盟,快捷利用这一独特而又稀缺的国际资源,强有力地发出中国博物馆志愿者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乃至话语全球的心声与强音。这是时代给予中国博物馆志愿者的发展机遇!
三、做大中国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方略
我国正处于重大的变革与发展时期,博物馆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它需要从狭窄的收藏、研究模式中走出,真正地融入社会,进而成为人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国家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为博物馆及其从业人员开启了一道与社会公众亲密接触的门户。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博物馆完成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博物馆吸纳和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博物馆达到其全面开放、融入社会、依靠公众的目的。博物馆志愿者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起着博物馆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的重要功能,它包括博物馆的自我宣传和文保宣传,博物馆的社会资金与人力支持,博物馆对观众的研究与教育功能的实施等;二是作为第三组织起着体现公民社会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博物馆志愿者是有别于企业、政府的第三组织(志愿组织),它充满活力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成员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又较好地服务了社会,因而它是博物馆本质与志愿精神的完美结合。开展博物馆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弥补我国博物馆现有专业人力的不足、节省馆内开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还能大大改善当前博物馆的服务质量,使之真正融入社会,更好地服务公众。我们要与时俱进,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能力提升等手段,做优做强中国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增强博物馆致力社会和谐的贡献率。
(一)提供多种志愿者的机会
博物馆大多是事务繁杂而资金紧张。博物馆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我们的博物馆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管理特点,把每个部门需要完成而又缺乏人力的项目集中统计,比如藏品帐目的整理和录入、资料翻译、接待咨询、展览讲解、影像拍摄、展览策划、学术讲座、观众调查、送展进社区、开办社区博物馆和流动博物馆等。把这些项目集中起来再设计成不同的志愿者项目,为更多的人提供选择的机会,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舞台和空间。例如一些长期的志愿项目,比如讲解、咨询项目非常适合退休的老人志愿者。而一些短期的项目,比如只在周末或假期才有的项目,则适合在校的学生志愿者。学生的志愿者项目,可以和博物馆附近的学校联合,把在博物馆当志愿者变成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博物馆工作的同时得到自我的锻炼与成长。
(二)赋予志愿者相应的权利和利益
志愿者的项目开展起来以后,如何持续发展下去并且保持队伍的稳定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培训一个志愿者成为一位能胜任博物馆工作的合格志愿者是需要花费时间和财力的。那么,对于博物馆来说,志愿者能长期稳定地在博物馆服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志愿者的流失还是很严重的。一些志愿者开展较早的大馆,也面临志愿者流失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博物馆的情况,赋予志愿者一定的权利,这也是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的一种积极的策略。比如,为志愿者提供培训等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可以使用博物馆的图书资料,赠给志愿者一些免费的门票,邀请志愿者参加博物馆的一些重要活动,如新展览的开幕式及一些重要的讲座,尊重志愿者的劳动,设法使志愿者的工作更有吸引力。不能因为是志愿者就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交给他们,应该让每个志愿者感到自己的工作也很重要。把志愿者建设成一个团队,让大家在这里得到快乐和温暖。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为志愿者提供专门的空间,供他们学习与交流。另外,也可以有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规定,如果一个志愿讲解员服务达到1000小时就可以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荣誉馆员”。
(三)明确志愿者的职能并建立相应的制度
虽然志愿者是自愿来博物馆工作的,而且是义务的,但是志愿者这个群体并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博物馆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他们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志愿者制度的良性发展。
首先要明确,我们需要志愿者做什么工作,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每一个志愿者。比如,规定志愿者每周服务多少小时、每次工作时的要求是什么、志愿者的行为规范等。同时还要对志愿者建立专门的档案,并安排教育部门的专人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在志愿者中也要选派责任心强、热心的志愿者充当志愿者的联系人,实行志愿者自治化管理。
其次,建立对志愿者的培训制度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志愿者按我们的要求去完成工作。对不同的志愿者,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培训。例如对于知识更新快的讲解员工作,则至少进行每周一次再学习。
最后,在每一个志愿者项目结束后,都要做一个评估与总结。这样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下次改正。例如对讲解员的评估可以包括,每次讲解能否按时到达,声音是否有亲和力,是否能影响观众,是否能和观众互动,肢体语言是否恰当,安排团队的能力如何等。评估不仅是对工作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为以后工作提出目标和方向。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博物馆的志愿者制度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使其体系化、制度化。博物馆志愿者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只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博物馆的志愿者制度,那么,我国的博物馆志愿者就一定会越来越多,志愿者将成为博物馆的得力助手,为博物馆的发展增光添彩,成为一支推动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作者单位:宁波博物馆)
注 释
[1]吴玲《选聘志愿讲解员 加强博物馆宣教工作》,《丝绸之路》2009年第8期。
有关浙东文化论丛:二0一0年第一.二合辑的文章
承认经济起飞阶段会产生一些不和谐,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同这种社会的不和谐;改革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我们还是要尽量使这种代价降到最低限度。1.做好残疾人工作,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2024-09-05
中国的博物馆志愿者陈燮君志愿者对于博物馆,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志愿者活动开始进入中国的博物馆,其主体主要是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高校学生。十多年过去了,目前,中国国家级博物馆几乎都有志愿者的团队在工作。随后,上海博物馆的志愿者逐步从青年扩大到包括退休者在内的各个年龄层次,成为一项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2024-10-28
(一)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经典论述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消除社会冲突根源,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这主要以马克思本人为代表,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激烈冲突的社会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设想的拥有社会共识与和谐状态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2023-12-01
(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显然,就构造社会和谐的国家角色来看,就是采用政治的办法化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基础。这种政治办法就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9]。......
2023-12-01
现针对博物馆志愿者再教育问题论述以下五个方面的观点:一、志愿者要立足阵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做好博物馆志愿者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应注意以下三点: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教育。博物馆立足馆内阵地,对每年进入博物馆的100多万观众、40多万大、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24-10-28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风险、社会风险及其理论风险一词在词典的解释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因此,规避社会风险,追求社会的和谐、安全与稳定,就成了人类社会的永久课题。社会风险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刺激了社会理论的创新。进一步说,风险社会的存在意味着风险的全球化。这些事件证明了“风险社会”理论的前瞻性,同时也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2024-06-26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14]和谐校园的建设由此得以确立和发展。这种情况不仅破坏了校园秩序,不利于校园稳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23-07-03
(一)和谐社会:概念本质与现代性核心难题1.和谐社会:传统与概念。这种惊人发展速度使得现代经济制度与传统自然经济泾渭分明,与此类同,社会和谐的制度化构造及其概念本质在现代社会也是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决议,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提出来的,这一理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渊源,更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扩展现代性的普遍性难题。......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