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姚江文化现象戴松岳唐以前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著名人物多生自北方。自明代开始的在沿姚江的余姚、慈溪、鄞县三县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四百余年地域文化异常发达,文化交流异常活跃,各类人物竞相出现,文化士族比邻而立的“姚江文化现象”。......
2024-10-28
日本茶室中的禅语与禅画
滕 军
日本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的许多现象是接受了禅宗的影响的。例如,茶人的正装为黑一色的袈裟。这与禅宗里的僧服是相同的。茶人在点茶时,必须穿白布袜,这也是禅寺的习惯之一。茶食的日文名称为“怀石”或“温石”,取名于禅僧打坐时,为挨过空腹的痛苦而揣进怀里的烧热了的石头。在吃茶食时,不准张口咀嚼食物,咀嚼时不准出声之类的规定也来自禅寺。吃完茶食要将自己用过的碗——用纸擦净,这一习惯也与禅寺一样。在召唤客人入席时采用鸣锣的形式也与禅宗相同。
但是茶道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禅产生明显关系的是在壁龛上的禅语。
《南方录》中指出:“挂轴为茶道具中最为重要者,乃客、主得茶汤三昧、一心得道之物也。”这里说的挂轴中就包括禅僧的墨迹。在日本茶道从一种以社交为中心的风雅的游戏,以美术鉴赏为中心的单纯的生活艺术,升华至茶禅一味的“美的宗教”的过程中,墨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珠光以前,日本茶室里挂的是从中国进口的高级绘画,在15世纪的将军足利义政所收藏的艺术品登记册《君台观左右帐记》中,竟没有一幅墨迹。在当时,墨迹只是禅寺的专有物,与茶道无关。珠光参禅于一休,从师傅处领得印可证书——圜悟克勤的墨迹之后,茶室里开始悬挂禅语。由此,茶道逐步走向以禅为宗旨的道路。津田宗达写的《茶汤日记》,记载了自1548年至1566年18年间的430次茶会。其中挂轴为绘画的记载约为100次,挂轴为墨迹的记载大约为60次。绘画的统计多于墨迹说明了在宗达的时代,书院茶的遗风还相当严重,珠光的草庵茶只影响到茶道界的一部分。所记载的墨迹几乎都是中国禅师的,包括虚堂智愚、圜悟克勤、了庵清欲、楚石梵琦、中峰明本、无准师范、灭翁文礼等人的墨迹。其墨迹的形式也以法语、偈颂、书翰等横长的大幅为主。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津田宗及的《茶汤日记》记载了自1565年至1585年的茶会情况,其中挂轴绘画出现了177次,墨迹出现了150次。绘画与墨迹的出现次数接近。另外,神谷宗湛写的《宗湛日记》记载了自1586年至1613年的茶会情况,其中挂轴绘画出现了23次,墨迹出现了58次,墨迹的出现次数是绘画的两倍。更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墨迹的书写者由中国禅师转变成日本禅师,如宗峰妙超、一休宗纯、春浦宗熙、春屋宗园等大德寺派的禅僧。并且,日本歌人写的和歌也成为挂轴的组成部分之一。据松屋久重的《松屋日记》记载,1604年至1650年他所经历过的茶会上,绘画出现25次,和歌出现30次,墨迹出现115次。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说明,随着时代的推移,日本茶道尊重墨迹的风气越来越浓;并且,墨迹的书写者也由中国本土的禅师转向流亡至日本的中国禅师和日本禅师,特别是京都大德寺禅师的墨迹特别受到尊崇;墨迹的内容,由横长的法语、偈颂,逐渐变成简洁、含蓄的禅语。尤其是一行字的墨迹受到茶人们的欢迎,这种风尚一直持续至今。墨迹的变迁说明了茶道的民族化、宗教化的进程。
芳贺幸四郎先生在《一行物》中提出了正确对待墨迹的四点标准。
首先,不能把墨迹当成一种珍奇昂贵的艺术品。要把它作为挥毫祖师、道人的高尚人格的结晶。见墨迹如见祖师,参拜墨迹如同参拜祖师,主客都要对挥毫禅师的生平与禅风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墨迹上的禅语多包含语言所不能表现的高深的禅境。它是以修行多年,对禅的极意、禅的公案了解得相当多的禅者为对象的。如果对禅一无所知、没进过禅门的人是难以理解的。为解其真意,最好拜访正宗师家,参禅修行,得转迷开悟之实。若没有条件参禅修行,也要努力了解表面上的意思,保持谦虚的态度、反省的精神是作为茶人最起码的职责。但要铭记:作为知识了解墨迹的语义与了悟墨迹之境界是天壤之别的两码事。
第三,墨迹的书写者——禅者、道人大都是不识书法笔法的。他们摆脱了书法笔法等俗世的束缚,任禅机勃发而自由挥笔,去努力表现无心的自己。对于这样的禅者的墨迹,用专业书法家的鉴赏标准来论其巧拙是万万不可的。禅者的墨迹最重要的是从墨迹涌现出的书写者强有力的道风和丰厚深远的禅机。其艺术美则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敬仰书写者的气魄与风格,反省自己未悟之心,洗去心尘。
第四,“正念始终一贯,纯粹相续”是禅所提倡的,也是难以做到的。人在做某一件事时丝毫不迟缓,毫不放松,不留一点缝隙。例如,在坐禅时便进入坐禅三昧,在挥毫时便进入挥毫三昧,在点茶时便进入点茶三昧,在其间,无一点妄想杂念。事实上,每一幅好的墨迹都是挥毫三昧的产物。在评价墨迹的高低时,除评价书写者的经历、人格、墨迹的来历、禅语的境界之外,就要看此墨迹是否在挥毫三昧之下一气呵成的。
下面具体介绍一些典型的墨迹,以此探讨茶境与禅境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一)无
“无”字是历代禅僧常书的一个字,也是茶室里常用的。“无”的出典在赵州禅师的无字案上。说有一个僧人一日问赵州:“门前的那只瘦狗是否有佛性?”发问的僧人心里想,佛典上总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狗呀猫呀的当然也有佛性,师傅的回答一定是“有”。可是,赵州的回答却是:“无!”师傅为何回答说“无”?如何解释赵州的心理,这是此公案的关键。如果按一般的推理,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狗当然也包括在“一切”之中。但赵州所说的无是驾驭在“有”与“无”之上的“无”,是未产生有无相对之前的根源的“无”,也可称是绝对的“无”。如果不去禅寺参禅、亲身体验“无”的境界,光看墨迹是无法领悟的。在禅门,了悟无的境界被称作“见性”,在茶道界,只有了悟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茶禅一味的真境。
(二)喝
古来有“临济喝、德山棒”之说。指临济义公之喝、德山宣鉴之棒。一喝一棒被称为禅家两大法宝。禅宗是一种实践性宗教,主张依靠禅定三昧之力进入绝对境界,与宇宙这一大生命完全合体,不二如一。在其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兴致勃勃地生活。释迦一代的说法、5400余卷经文,无需说是通世的真理,但均如画饼充饥、纸上谈兵。放下这些说明书式的经文,亲身冲进这绝对境界,与其化为一体,便是禅宗的修行法。而师傅为帮助修行者突发禅机、实现顿悟,便是大喊一声:“喝!”或是猛击一棒。临济禅师说:“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为作用。”茶人要在茶道的实践中,事事处处寻找、体验禅机,将每一个动作做为悟得一喝一棒之境界的机会,将茶道的实践作为修行的实践。
(三)梦
“梦”是在追悼茶事上常用的墨迹。“梦”一个字集中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人生观。人是注定要死的。人生是短暂的,而且这样短暂的人生也只有一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就是一场梦,这不仅是人的命运,也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命运。在这样一个冷酷的事实面前,禅者的生活态度是富有勇气、富有智慧的。它不同于将人生假托于死后世界的来世主义,又不同于纵欲式的现世享乐主义,也不同于轻生重名的冒险主义生活态度。禅者认为,因为人是有死的,生才显得如此难能可贵。正因为人生是短暂的,所以才要珍惜此日、此刻、此刹那。正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才要全力以赴,创造最灿烂的人生。茶道里“一期一会”的道理与此是一致的。将“梦”的墨迹挂在壁龛上而举行的茶会可追忆先人之奋斗足迹,激励后人更加珍惜光阴。
(四)吸尽西江水
这句禅语的出典是这样的。庞居士问马祖禅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何人也?”意思是说,唯一绝对的无的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马祖禅师回答说:“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回答你。”庞居士借此大悟。我们居住着的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天地、阴阳、男女、老幼、大小、长短、是非、善恶、利害、得失、主客、自他等都是相对的事物。如果只知这相对的世界就会为一点小事而喜而忧,就会有烦恼。那么“一口吸尽西江水”在物理的意义上是不能解释的,这里用于宗教哲学的范畴。《维摩经》中也说:“一毛吞巨海,芥子容须弥。”其寓意与上面那句禅语是相同的。超越大小、是非、得失这一相对的世界,将西江水——有与无一齐吞掉,就会领悟那绝对的无的世界。这句禅语常用于茶席上。人们随机解释为:一碗茶里有天地乾坤,将其一口吸尽,便会领悟到一些禅意。茶被比喻为西江水。
(五)本来无一物
这句禅语直接道出禅的境界,同时也是茶人们最熟悉的禅语之一。它经常出现在茶席上,甚至有些茶道具也以此命名。
这句禅语的来历是禅宗史上众所皆知的。菩提达磨将禅传给了中国,结合中国的道教、儒学创立了中国的禅宗。之后他将衣钵传给了二祖大祖慧可,之后为三祖鉴智僧璨、四祖大医道信、五祖大满弘忍。至五祖,禅宗大兴,五祖手下有700余弟子。这时,目不识丁的慧能来至禅门,请求参禅。五祖弘忍慧眼识金,认定慧能是个宝,愿留下他。可是,就当时的禅宗法规来说,慧能的身分不能出家得度。于是慧能以行者的身分在寺院里住下来,做一些捣米磨面的粗活,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与师傅参禅。慧能才质俊发,修行态度真挚,仅用8个月便获得了可继承祖位的道眼和道力。五祖弘忍愿将衣钵传给他。但为了保持传法、嗣法的公正,一日,他集结全山的弟子说道:“你们之中有自信者,将你们自己的了悟写成偈文交给我,若此偈文合于我意,我将把法位传给其作者,并作为传法的标志,把达磨传下来的袈裟和铁钵授予他。”当时,在五祖弘忍的手下,有一位久参之徒——神秀,大家都公认神秀为当然的承法者,除神秀没人敢上交偈文。于是,神秀写了如下的偈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弘忍读了此句,认为按照此偈修行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五祖弘忍没有将衣钵传给他。慧能听了此偈说道:“此偈文美是美,可惜没有达到彻悟。”于是,他也做了一段偈文,托别人书写出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读了此偈道:“慧能了悟了。”于是在当夜将法传给了他,将达磨传下来的袈裟和铁钵也授予他。当夜,慧能便动身去南方,开始了他的圣胎长养之旅途。慧能倡导的“本来无一物”的南宗禅获大兴,之后传入日本,茶道中的禅也是通过南宗禅而获得的。神秀倡导的“时时勤拂拭”的北宗禅主张渐修,它在唐初曾盛行一时,但不久便衰落了。
在日本茶道中,“本来无一物”的取义在于不要醉心于搜集茶道具,提倡用简素的茶道具,倾注于本来无一物之心,去创造出真正的茶道艺术。虽说无一物,但“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无一物”又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六)直心是道场
在日本茶道里,称茶室为修行的道场,那么道的意义在何处呢?关于“直心是道场”的出典可寻至《维摩经·菩萨品第四》中关于光严童子的修行故事。
一日,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恬静地方,决心离开喧闹的毗耶离城。在他快要走出城门时,正巧遇到了维摩。童子问维摩:
你从哪儿来?我从道场来。道场在哪里?直心是道场。
听了这句话,力图在远离人间的静寂山中寻求道场的童子大吃一惊,心里受到很大的启发。“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抛却了一切烦恼妄想,灭绝了一切分别执着的纯一无杂念之心。“道场”一般指为修行而造的建筑物,但本来修行是不需要专用的场所的,“直心是道场”中的“道场”才是真正的道场。有了直心,即使是拥挤的电车、人流如潮的十字路口也可以成为道场。若没有直心,即使在恬静的寺院里也修不成正果。《南方录》中指出,“茶室是主客之心灵大扫除、直心结交之场所”。也就是说,茶室即道场。日本茶人们特别重视茶室清洁的原因也在这里。茶人们在“道场”里追求的也不外是“直心”。
(七)心随万境转
在佛教史上,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者处于最高的地位,继承释迦的摩诃迦叶为法传第一世,第二十八世便是菩提达磨,达磨又是禅宗的祖师。其中佛教法传第二十二世者为摩孥罗尊者。他写下了这样一段传法偈文: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其中第一句“心随万境转”常被书写成挂轴悬挂在茶室里,意为人的心智在平常无事的时候,随着外界的变化,可以相当自如地运转。可是当遇到烦恼的事时,心智就会变得滞涩。具体说来,就是脑子里总离不开那个烦恼的事,心想:再不去想了。可又没法不去想,甚至自己掌握不了自己,做出冒昧的事。禅的修行目标就在于,达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心的境界,去掉滞涩心智的锈,让自己的心智在任何情况下都顺利地运转。以上这首偈文,表现了二十二祖摩孥罗尊者了悟了的心境。“心随万境转”绝不是自己的心被万境拖着走,而是在确定了绝对无的主体的原则之下,去应付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在日本茶道里,“心随万境转”是指以绝对无的主体之心去应付时时发生的事情。如客人晚来了怎么办,突然下雨了怎么办,茶粉洒在榻榻米上怎么办等事情。茶人们通过这些具体事物的修行达到“心随万境转”的禅境。
(八)平常心是道
这一禅语出自《无门关》第十九则。赵州从谂禅师在其修行时代问师傅南泉普愿:
如何是道?
平常心是道。
这一语竟成了千古金言,特别受到日本茶人们的敬仰。“平常心”即将“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的主观能动的心彻底忘却,而持有的一颗无造作的心。寒来着衣,饥来择食,困来就寝。《信心铭》中也指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居士在《南方录》中指出:“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喝茶。”这与“平常心是道”的境界是一致的。要达到这种境界,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上难。未了悟的茶人在点茶时总不免时时有做给人看的想法,特别是当客人是有名的人时,就总会想自己的动作是不是哪儿不好,要想忘掉这些,以“平常心”来点茶实在是不易的。而茶道修行的目的就在于达到“平常心”。
(九)无事是贵人
这句禅语一般简写为“无事”二字挂在茶席上,它的出典是《临济录》中的一句:
“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即无造作地按自然法则行事便是“无事”的意思。无造作又不等于毫无修养地乱来一通,而是按照步骤如法地修行,结成转迷开悟之实,了悟后再修行,直至去掉了悟之生味儿,最后达到迷悟两忘、洒脱的境界。如水流至低处,春到花自开。“贵人”即这种得到大解脱式的人物。
如果将“无事是贵人”的禅境用茶道用语表现的话,便是千利休的那句名言:
夏日求其凉,冬日求其暖;茶要合于口,炭要利于燃。
达到了此要求,便是达到了茶道的最高境界,也便成了无事的贵人。
(十)日日是好日
这是一句经常出现在日本茶席上的禅语,出自《碧岩录》第六则,是云门宗的宗主——云门文偃对他的弟子讲述的他自己的生活态度时的表述。“日日是好日”一句,如果从字义上来讲,可解释为每日都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但是每日都快乐的人生恐怕根本就没有,比起喜、乐,更多的是悲、苦。云门文偃的一生也是坎坷不平的。那么他所说:“日日是好日”的意义在何处呢?
对于一个了悟了的禅者来说,他与平常人一样,感到高兴时就开心地笑,感到难过时就伤心地哭。但了悟了的禅者与未了悟的凡人在三点上又是不同的。第一,凡人的感情不过是单纯的无媒介的自然感情的表露。而真正的禅者是从“了悟同未悟”的绝对境界上无心感情的表露。第二,凡人认为人生是让人快乐的东西,他们厌恶悲与苦,喜欢喜与乐。而真正的禅者认为人生不是让人快乐的东西,而是供人玩味的东西,悲喜苦乐都是人生玩味的对象。对于悲与苦,禅者是从正面冷静地接受的。第三,凡人的悲喜是受外部环境左右的,是受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左右的。而禅者的悲苦是其主体自身的悲苦。这样一来,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达到“日日是好日”的心境。日本茶人们十分喜爱这句禅语,并努力实现它,力图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无论自己身边发生了什么事,都要认真地、不慌不乱地点好每一碗茶。在一次又一次的茶事之中体验“日日是好日”的禅境。
以上介绍了十句日本茶人爱用的禅语。关于其他的禅语,由于篇幅的关系不能一一介绍,下面只列出原文,供参考。
吃茶去 话尽山云海月情
随处做主 南北东西活路通
主人公 蛙鸣蝉噪是佛声
且坐吃茶 高卧闲眠对白云
破草鞋 懈怠比丘不期明日
柳绿花红 好雨奇雪也风流
闲古锥 归一(www.chuimin.cn)
庭前柏子树 真心
露堂堂 无心
白云自去来 知己
熏风自南来 洗心
掬水月在手 知足
清风拂明月 棒喝
独坐大雄峰 一圆相
壶中日月长 活机关
好事不如无 空是色
明历历露堂堂 本来人
一鸟鸣山山更幽 无一物
三级浪高鱼化龙 山是山
风吹不动天边月 寒松一色
闲事随理 桃花笑春风
击竹一声 茶遇知己吃
松树千年 桥流水不流
啐啄同时 春来草自生
行云流水 眉毛横眼上
色即是空 无心更无事
寂然不动 本来真面目
心法无相 行亦禅坐亦禅
拈花微笑 遇茶茶遇饭饭
和敬清寂 山是山水是水
万法不侣 一事休则万事休
一花开五 叶一杯一杯又一杯
一声云外 钟岩松无心风来吟
一滴润乾 坤溪边扫叶夕阳僧
无风荷叶 动静看寒云片片归
关山半窗 月万壑松风供一啜
昨夜一声 雁芳草野花一样青
时时勤拂 拭即身即佛非身非佛
释迦牟尼 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春色无高 下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心外无别 法饥来吃饭困来打眠
静后见万 物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自然有春 意黄檗六千棒打临济
禅心江山 上逢花打花逢月打月
丹青画不 成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
以上列举出的禅语大部分出典于禅宗佛典,有个别的出典于中国古典诗文,在其后给予了禅意的解释。这些禅语仅是日本茶道用墨迹上禅语的一部分。在选择墨迹时要考虑到茶事的主题、季节、气候、环境、茶道具的搭配,以及壁龛本身的大小与挂轴的大小是否搭配等。
茶席上除用墨迹之外,还根据情况挂用禅画。禅画也称禅机画,12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随着禅宗在日本扎根、发展,禅画也获得了大发展。可称为禅画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禅画一般是由禅者在修行之余画的,技法不能说很高明,一般只用墨,潦草几笔,只勾个图案而已。但在稚拙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洒脱无心的美是十分迷人的。(二)其内容为祖师们的顶相、名僧参禅的场面、有名禅案的场面,以及表现禅的思想的山水画、器物画等。(三)禅画的表现方法是比喻、暗示式的,不解禅境的人很难理解。茶室中用的禅画与禅宗寺院里用的禅画不同。它不用大幅的顶相,不用图案显著、线条清晰的画,而偏重于小巧、疏淡、含蓄的风格。随着日本茶道的发展,在日本逐渐形成了一种专为茶室用而创作的茶禅画。下面就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一)《一圆相》
其赞写道:“吃了这个,喝茶!”画者仙厓义梵(1750—1837)是日本临济宗古月派僧人,住日本博多圣福寺,性格洒脱恬淡,善书画,赞语也十分锋锐,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圆相图是最典型的禅画,表现了了悟了的世界,即一个绝对无的世界。仙厓的赞道出了茶道的禅境,茶道无非是吃点心喝茶的平常事。
(二)《芦叶达磨图》
此图讲的是菩提达磨将禅传入中国时,求见梁武帝,向梁武帝说禅,但没有得到梁武帝的理解与支持。达磨心里非常失望,他想,连被称为佛心天子的梁武帝都如此,我来中国传禅的事业恐怕成功不了了。于是,他脚踏一根芦苇,南渡扬子江去嵩山面壁九年去了。他那身驾风云、飘然而去的身姿、洒脱的境界,在这张画里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一题材的禅画很多,是茶室里常见的禅画之一。
(三)《六祖截竹图》
此图表现了六祖慧能在修行时代的劳动情景。慧能白天捣米磨面,夜晚听经参禅,不久便得大悟,继承了禅宗的衣钵,成为第六祖。据说慧能是在砍竹时、听破竹声而大悟的。所以,采用此题材的禅画特别多。茶人们十分喜爱这张画的原因在于,六祖截竹的情景集中表现了禅宗“动中的工夫胜于静中工夫千百倍”的禅意。在禅宗看来,研究经论,看经礼拜,坐禅冥想固然重要,但耕地、砍柴、捣米等“作务”是直接体验佛道的最佳途径。茶道在这一点上与禅宗一致,主张在添炭、烧水、插花、点茶中获得大悟。
(四)《羽帚·釜环》
此图为大心义统(1657—1730)之作。“羽帚”是日本茶道在添炭技法中将炉边的灰扫回炉膛时用的道具。“釜环”是活动釜环,用时安上,用完可摘下。像这样直接以茶具为题材的禅画也很多,潦草几笔,似像又不像,稚拙淡白,颇受茶人们的喜爱。大心义统本身是一位爱好学问的禅僧。禅僧涉足茶道在日本是顺理成章之事。在日本的禅寺里,一般都设有茶室,禅僧大都精通茶道。
(五)《椿画赞》
此图为里千家第四代家元仙叟宗室之作。仙叟宗室在赞中写道:
请画山茶花,“命令”太突然。我与山茶花,同是大红脸。
表现了当别人请他画山茶花时仙叟的心情。将自己与山茶花化为一体,说山茶花的红色正是自己不好意思的表情,这样一来便给山茶花灌入了神韵。如果你与这朵山茶花对视一会儿,就会感到山茶花活了起来。仙叟的这幅禅画雅趣横生、素朴活泼,充满茶人淡泊的禅风。
如上所述,挂在茶席壁龛上的禅语与禅画,可以对整个茶事的气氛起一个定格定音的作用。客人们进入茶室之后,先要拜见禅语或禅画,从中领会主人的意图、此次茶会的主题,决定自己在此次茶会上所应持的态度。比如,今日的壁龛上挂的是“即身即佛非身非佛”的墨迹,就表明今日茶事的气氛是严肃的。如果挂的是像仙叟宗室的《椿画赞》那样的禅画,就表明此日的茶会将是轻松愉快的。
禅通过禅语与禅画对日本茶道起指导、归纳的作用,这样一个定义恐怕是没有非议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芳贺幸次郎《一行物》,日本淡交出版社,1990年。
2.西部文净《茶席上的禅机画》,日本淡交出版社,1990年。
3.福俊翁《禅画的世界》,日本淡交出版社,1988年。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
有关浙东文化论丛:二0一0年第一.二合辑的文章
论姚江文化现象戴松岳唐以前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著名人物多生自北方。自明代开始的在沿姚江的余姚、慈溪、鄞县三县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四百余年地域文化异常发达,文化交流异常活跃,各类人物竞相出现,文化士族比邻而立的“姚江文化现象”。......
2024-10-28
创新、交流、进步——21世纪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志愿文化和志愿精神[以色列]丹尼尔·本·南顿十分感谢我们的中方合作人——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邀请WFFM来共同合作参与于2010年11月8日举办的ICOM第22届大会全球博物馆志愿者开放论坛。比董事下一个级别的是对博物馆捐助的人们,我们称博物馆之友。传统形式的志愿者是为博物馆提供基本服务。......
2024-10-28
从《洋烟考述》谈对姚燮的再认识袁慧一、姚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野桥、疏影词史、复翁、二石生等,镇海人。北仑区《名人档案》则云:“姚燮为北仑小港姚张村姚家斗人,出生于镇海城关谢家塘。”情辞悲愤激昂,成为浙东抗英斗争的不朽史诗。任渭长的画,由于姚燮的鉴赏赞誉而更享盛名。纵观姚燮一生,少年成才,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上均有卓越建树。......
2024-10-28
博物馆古琴活化收藏与保护陈亚萍为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博物馆馆藏的珍贵古琴,浙江省博物馆近日举办了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凤凰和鸣——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雷琴演奏会。博物馆馆藏的传世古琴,作为文物收藏和保护的对象,则是公认有形的琴文化遗存的载体。以往,博物馆对于馆藏古琴的研究,偏重于器形、断纹、铭刻、断代等,而古琴的音色,则不在研究和保护的范围之内,往往被博物馆藏琴保护和研究所疏忽。......
2024-10-28
心术并行,禅茶双修——论茶礼在佛教中的意义关剑平以饮茶为载体而展开的礼仪性活动,也就是茶礼不是佛教所特有的茶文化现象,也不是佛教最早把饮茶礼仪化,但是佛教茶礼却给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因此茶礼的研究也主要在佛教茶的研究中进行。茶礼在佛教中的消失与佛教戒律的衰微至少从现象上看是一致的。现代佛教界已经出现大力弘扬清规戒律的呼声。同时,清规的丛林礼仪为禅宗教团的确立给予了充分保证。......
2024-10-28
民国建筑精粹——奉化溪口武岭学校览胜王玮浙江省奉化溪口作为蒋介石故里,留存有一批涉台文物,其中武岭学校保存基本完好,现为武岭中学。蒋氏夫妇看了甚为满意,但认为还不够,决定办武岭学校。......
2024-10-28
现针对博物馆志愿者再教育问题论述以下五个方面的观点:一、志愿者要立足阵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做好博物馆志愿者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应注意以下三点: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教育。博物馆立足馆内阵地,对每年进入博物馆的100多万观众、40多万大、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24-10-28
中日禅茶交流的大动脉——浙东运河赵大川韩棣贞如果说,宁波(明州)是中日禅茶交流海上丝茶之路的启航的咽喉,那么,浙东运河则是沟通宁波与杭州,中原地区乃至开封、长安的大动脉。其中有一说,认为徐福是从大运河经浙东运河至明州(今宁波)赴日本的。最澄和空海在中日茶禅交流中的一大功绩,是将浙江茶叶的种植、制作、烹饮从寺院推向皇宫。另外,在中日茶禅交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澄的弟子智证大师圆珍。......
2024-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