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针对博物馆志愿者再教育问题论述以下五个方面的观点:一、志愿者要立足阵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做好博物馆志愿者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应注意以下三点: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教育。博物馆立足馆内阵地,对每年进入博物馆的100多万观众、40多万大、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24-10-28
博物馆古琴活化收藏与保护
陈亚萍
为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博物馆馆藏的珍贵古琴,浙江省博物馆近日举办了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凤凰和鸣——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雷琴演奏会。来自海内外琴学领域的琴学专家学者吴钊、龚一、成公亮等,以及全国各大藏琴丰富的博物馆代表们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围绕着“中国古琴文化研究”、“古琴的保护与利用”和“杨宗稷与近代琴学”三个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以博物馆馆藏古琴为代表的乐器类文物如何保护与利用成为讨论的重点。
在浙江音乐厅举办的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雷琴演奏会,其亮点是:名琴名家。名琴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彩凤鸣岐”琴与“来凰”琴演奏;名家是囊括了当今海内外古琴艺术界深具威望和影响力的古琴大家:吴钊、成公亮、姚公白、刘善教、李明忠、丁承运等,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古琴)代表传承人。
“彩凤鸣岐”琴与“来凰”琴是传世古琴中的鸿宝重器,系出名门,虽有千年高寿,但保存完好,声音更是让人称奇,因此两琴在经过精心的修复后,装配上采用传统制法的丝弦——“太古冰弦”,即能奏出美妙的清音,这是促使我们举办此次演奏会的最大动因。演奏会的推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会的中国古琴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对浙江省博物馆能将如此珍贵文物作为乐器演奏,无不表示赞赏。来自香港的著名琴家谢俊仁说:“就是希望博物馆开始把它们的重要的藏品,不但是放在展览馆,而且让音乐家去弹奏,那么乐器就有生命了。”古琴爱好者对此次演奏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今天对于我来说是幸运的,很少有人有机会亲眼目睹文物的实用价值。现场弹奏的曲子都是唐代的古琴经典曲目,不经意间就会把人带入唐朝时代。”古琴爱好者谈少飞道出了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心声。
面对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的反响,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馆藏古琴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以博物馆馆藏古琴为代表的乐器类文物在进入博物馆之后,是否需要重新唤醒它作为乐器的本身功能呢?是否可以在博物馆里继续为大众发挥更多的价值呢?
活化收藏重新唤醒古琴的生命
现代琴坛对于公共收藏机构博物馆的馆藏古琴,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议:古琴进了博物馆之后,“活琴”就成了“死琴”。何谓“活琴”,何谓“死琴”?“活琴”是指古琴不仅能看,还能弹奏;“死琴”的概念是:只能看,不能弹奏。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入藏博物馆后,古琴作为文物研究和保护的对象,重视古琴作为文物的价值,即历史文化的价值。“馆藏古琴两个属性,一个是乐器,一个是文物”(龚一,《馆藏古琴的应用》)。进入博物馆后,馆藏古琴就往往失去了作为乐器的本身属性和主要功能,其生命似乎在进入博物馆时就被宣告“死亡”,只剩下了文物的属性,所以才有了“死琴”的说法。
然而进入博物馆典藏的古琴,是否就真的成了“死琴”呢?是否真的就不能再发出声音了呢?是否其作为乐器的生命就终结了呢?其实不然,现存大部分博物馆馆藏古琴,基本上都是可以弹奏的老琴,且古琴的音色、音量在入藏博物馆半个世纪之后,仍然相当出色。这些沉睡多年的老琴,并未因入藏博物馆库房而失去了生命,相反,在博物馆的保存之下,躲过了天灾人祸,得以重新被世人所熟悉,静静地等待着唤醒它们的时刻到来。因而,作为公共收藏机构的博物馆,不仅有责任,而且有义务唤醒沉睡多年的馆藏老琴,活化收藏,让老琴们重新焕发生命,弹奏出古色古香的唐宋清音。
古琴兼具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价值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无形文化遗产的方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博物馆馆藏的传世古琴,作为文物收藏和保护的对象,则是公认有形的琴文化遗存的载体。以古琴为代表的馆藏乐器类文物本身有着双重属性的特殊性,因此博物馆对于馆藏古琴的保护与利用,应遵循馆藏古琴所蕴含的双重价值的原则,兼顾两头,既重视馆藏古琴作为文物典藏、展示的有形文化遗存的价值,也应挖掘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隐含的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古琴的音色就是一项最为关键的内容。
以往,博物馆对于馆藏古琴的研究,偏重于器形、断纹、铭刻、断代等,而古琴的音色,则不在研究和保护的范围之内,往往被博物馆藏琴保护和研究所疏忽。古琴,作为中国传统的乐器,它的声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音色的追求是历代琴人选择的主要标准,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在深厚的古琴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杨宗稷对古琴音色的偏爱,认为非“音韵全美”,否则不会收藏在手。试想,如果一张古琴,仅仅是因为有着非常漂亮的断纹与外形,而没有传世的声音,怎么可能在历经岁月的沧桑之后,还能留存下来呢?古琴的音色,尤其是唐宋名琴的音色,已经与现代的琴人越来越远。有很多古琴,如大名鼎鼎的雷琴,对于它的音色,后代的学者也只能从文献中去寻找,而聆听则成为一种奢想。文字性的描述,自然没有真实地听到琴声来得真切与可靠,尤其是对于古琴的斫制而言。因此,一张能够演奏,且发出美妙声音的古琴,它的研究意义,与只是研究琴的形制、断纹、铭刻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的斫琴者,可以通过聆听唐宋古琴发出的原汁原味的声音,准确地追寻到中古时代制琴名家们的心声,与唐宋时期斫琴名家的审美标准重新接续,对于复原古琴的音色、音量,以及古琴的斫制工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博物馆馆藏古琴具有双重属性的考虑,我们对入藏博物馆的传世古琴,在保护、收藏、使用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来发掘古琴的乐器属性,使传世古琴更能发挥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以下是我们的尝试与设想:
(一)对馆藏古琴进行系统整理、鉴赏,进行合理的修复与保养
博物馆馆藏古琴,在多数情况下,往往不主动做修复,不上弦,也不做技术修复处理,以保持入馆原貌为现状的保护原则。馆藏传世古琴在未进入博物馆之前,是在代代琴人之间相传,历代以来的琴家对于名琴,鉴赏、题刻、保养、修复,殚精竭虑,尽心尽力地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才使得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有幸看到它们。如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原清末琴学泰斗杨宗稷旧藏的14张古琴,每一张琴杨宗稷都是精心呵护和维修,使得它们的生命延续到现在。
浙江省博物馆延续传世古琴鉴赏与修复的传统,于2005年邀请了当代著名琴家成公亮、丁承运对馆藏古琴进行系统鉴定,寻找到了在琴坛失踪半个世纪之久的杨宗稷藏琴,认定至少有10余张琴为唐宋古琴,其中的五张为唐琴,且有出自唐代最负盛名的斫琴高手雷威、雷霄和李勉之手的。如此珍贵的传世唐宋古琴重新被发现,对于我们而言,如何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在2009年特聘请著名斫琴名家、琴学家、陕西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明忠对馆藏30余张古琴,运用传统古法,进行了系统而精心的修复和保养。对于馆藏古琴,依据每张古琴的琴性,分别安装上传统的丝弦,保持了力学上的平衡,防止古琴因为久不张弦而散架、变形,更有利于古琴的保护。因此博物馆对馆藏古琴保持原貌的原则与规范,是否适用于古琴这一特殊的乐器类文物呢?这一点值得商榷与探讨。
(二)展示馆藏古琴,传播古琴文化(www.chuimin.cn)
展示是现代博物馆实现其教育功能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博物馆馆藏古琴在经过系统整理鉴赏和合理修复后,发掘古琴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将古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与有形物质文化遗存的属性结合,系统地展示古琴非物质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信息,如古琴文化渊源、斫制技艺、传世名曲、古琴流派、琴谱与指法等均可以提炼,做专题陈列。在这一点上,浙江省博物馆走在全国的博物馆的前列,于2009年在武林馆区推出古琴非物质文化专题展示“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遗产中的中国古琴”,是中国首个古琴的专题陈列馆,大规模地专题展示古琴的历史与文化,将古琴的历史、古琴的制作与演奏等古琴所包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以馆藏古琴为载体,运用现代展示手法,将馆藏古琴与古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全面地呈现给观众,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同时,浙江省博物馆积极与海内外收藏传世古琴的机构、个人展开交流,在三年内将举办规模较大的唐宋古琴大展,汇聚传世名琴。此次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相互交流了信息,对全国的藏琴状况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海外的藏琴情况,为三年内将举办的唐宋古琴大展做了铺垫。
(三)活化保护,以人养琴,不但发挥其作为乐器的功能,而且也有助于古琴的保护
馆藏古琴的保护,与一般的文物不同,反而类似于传统的建筑物。我们常常会说,传统的民居有人住,它的生命力往往很长,而一旦无人居住,房屋会坍塌,古琴也是类似。“古琴属于漆器,一般而言漆器的确很难保存。而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保存下来而且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在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就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因而就不至于散架。‘彩凤鸣岐’至今仍能使用,就因为在历经千年中,它没有像其他文物一样被束之高阁,而是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人给它装上琴弦来演奏它,使它保持这种力学的平衡。这也是我们这次把它拿出来让名家演奏的原因之一”(范珮玲,2010)。因此,对于馆藏古琴的保护,需要更多地赋予它生命的保护,即我们需要邀请当代的名家,在保证古琴的安全情况下,以人养琴,重新焕发古琴的生命,这也是我们此次举办“凤凰和鸣——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唐代雷琴演奏会”的初衷之一。“长时间不震动,它的声音就闷掉了,它震动了以后木的结构松弛了,松了,对声音也有好处”(龚一,2010),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适当地弹奏古琴,适度地震动琴体,对古琴声音的恢复有着良好的作用,也能让我们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馆藏古琴的面貌。
(四)活化收藏,名琴名家,形成系列,扩大影响
浙江省博物馆对馆藏唐宋元时期的古琴,一直有一个很好的设想:“名琴名家”,活化收藏。浙江省博物馆拟以馆藏唐、宋、元名琴如“彩凤鸣岐”琴、“来凰”琴、“谷应”琴、“秋鸿”琴、“春雷秋籁”琴、“号钟”琴、“韵雪”琴、仲尼式七弦琴、“风鹤”琴、“大成”琴演奏,以五年或十年为一周期,每半年或一年以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分别邀请海内外古琴名家大师,举办音乐会。音乐会的方式与规模都是可以调整的,既可以是小规模范围内的雅集,也可以是规模比较大的音乐会。古琴大师们遵循计划表,若有变动,提早三个月告知馆方,馆方重新调整,长此以往,“名琴名家”就成为定期举办的古琴艺术活动。广大古琴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提早得知预定的时间计划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按照计划表,预定时间前来欣赏。
“凤凰和鸣——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雷琴演奏会”是浙江省博物馆在2008年以馆藏“彩凤鸣岐”琴与“来凰”琴录音,成功发行“凤凰和鸣”CD后,又一次对馆藏古琴使用的实践,是对馆藏古琴“活化收藏”的一次探索:邀请海内外古琴名家,以演奏会的形式,选取中短小曲,指法以轻快为上,适度弹奏,使千年唐琴重新焕发出难以抵挡的魅力。
浙江省博物馆对馆藏古琴的设想,是想将博物馆馆藏的“死琴”变成“活琴”,活化收藏,并积极吸取国内外博物馆界对馆藏乐器类文化保护与应用的经验,如中国台湾奇美博物馆、比利时乐器博物馆、英国乐器博物馆等,将馆藏珍贵的小提琴,以严格的申请与检查程序,出借给当代小提琴家在重要音乐会或录音时使用。海内外的这些活用藏品的做法,也为我们更好地利用馆藏古琴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博物馆应该成为传承与发扬古琴文化的重要阵地
拥有丰富古琴收藏的博物馆,除了通过展示、展览和研究、鉴赏博物馆馆藏古琴等常规手法外,还应积极拓展馆藏古琴的影响力,带动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使博物馆成为古琴弘扬与研究的重要场所。
与“名琴名家”系列活动同步展开的是名家讲座。我们将尝试定期邀请当代古琴名家,以古琴艺术为题做专场演讲,传播传统乐器的知识,普及古琴文化。成公亮先生与戴晓莲女士都认为以讲座音乐会的形式,边弹边讲,气氛轻松,讲座与演绎交融,更容易使得古琴音乐艺术传播开来,使传统的古琴艺术在年轻的群体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博物馆也可以与高校、琴社展开合作交流,定期邀请几位当代名家弹奏馆藏古琴,让学生们感受一下唐琴、宋琴的音色,缩短与馆藏古琴的距离感,真正地感受、感悟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琴的艺术魅力。
结 语
对以馆藏古琴为代表的乐器类文物的收藏、保护与应用的探索刚刚起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浙江省博物馆在近几年做了一些尝试与努力,集思广益,尝试改变博物馆馆藏的传世古琴“只见其形,不闻其音”的状态,将沉睡已久的馆藏老琴重新唤醒,开创了馆藏古琴作乐器演奏的先河,为以古琴为代表的馆藏乐器类文物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新的应用模式。我们也希望得到各地博物馆同行和琴坛的关注,共同推动以馆藏古琴为代表的乐器类文物收藏、保护与应用,唤醒它们,延续它们的生命。
(作者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有关浙东文化论丛:二0一0年第一.二合辑的文章
现针对博物馆志愿者再教育问题论述以下五个方面的观点:一、志愿者要立足阵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做好博物馆志愿者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应注意以下三点: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教育。博物馆立足馆内阵地,对每年进入博物馆的100多万观众、40多万大、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24-10-28
创新、交流、进步——21世纪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志愿文化和志愿精神[以色列]丹尼尔·本·南顿十分感谢我们的中方合作人——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邀请WFFM来共同合作参与于2010年11月8日举办的ICOM第22届大会全球博物馆志愿者开放论坛。比董事下一个级别的是对博物馆捐助的人们,我们称博物馆之友。传统形式的志愿者是为博物馆提供基本服务。......
2024-10-28
论姚江文化现象戴松岳唐以前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著名人物多生自北方。自明代开始的在沿姚江的余姚、慈溪、鄞县三县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四百余年地域文化异常发达,文化交流异常活跃,各类人物竞相出现,文化士族比邻而立的“姚江文化现象”。......
2024-10-28
从《洋烟考述》谈对姚燮的再认识袁慧一、姚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野桥、疏影词史、复翁、二石生等,镇海人。北仑区《名人档案》则云:“姚燮为北仑小港姚张村姚家斗人,出生于镇海城关谢家塘。”情辞悲愤激昂,成为浙东抗英斗争的不朽史诗。任渭长的画,由于姚燮的鉴赏赞誉而更享盛名。纵观姚燮一生,少年成才,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上均有卓越建树。......
2024-10-28
民国建筑精粹——奉化溪口武岭学校览胜王玮浙江省奉化溪口作为蒋介石故里,留存有一批涉台文物,其中武岭学校保存基本完好,现为武岭中学。蒋氏夫妇看了甚为满意,但认为还不够,决定办武岭学校。......
2024-10-28
日本茶室中的禅语与禅画滕军日本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的许多现象是接受了禅宗的影响的。但是茶道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禅产生明显关系的是在壁龛上的禅语。在珠光以前,日本茶室里挂的是从中国进口的高级绘画,在15世纪的将军足利义政所收藏的艺术品登记册《君台观左右帐记》中,竟没有一幅墨迹。......
2024-10-28
心术并行,禅茶双修——论茶礼在佛教中的意义关剑平以饮茶为载体而展开的礼仪性活动,也就是茶礼不是佛教所特有的茶文化现象,也不是佛教最早把饮茶礼仪化,但是佛教茶礼却给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因此茶礼的研究也主要在佛教茶的研究中进行。茶礼在佛教中的消失与佛教戒律的衰微至少从现象上看是一致的。现代佛教界已经出现大力弘扬清规戒律的呼声。同时,清规的丛林礼仪为禅宗教团的确立给予了充分保证。......
2024-10-28
袁氏家族素有诗书传家的家风,所以特别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崇尚读书,崇尚求知,这一家训标示了袁氏一族的开明智慧与远见卓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袁氏家教崇尚读书求知的同时,也重视自食其力的职业教育,这与陆游《剑南诗稿》中“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的观念是一致的。《袁氏家训》注重家风家教,心念国家民族,难能可贵。......
2023-0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