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邵克萍现实主义版画作品评析:时代印痕分析

邵克萍现实主义版画作品评析:时代印痕分析

【摘要】:时代印痕——邵克萍现实主义版画作品评析胡斌宁波籍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先生,走过了九十四载人生春秋,在他近乎一个世纪的漫长生命岁月里,投身于中国版画事业近七十年,版画创作无疑是他生命中最厚重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邵克萍以社会、人民生活为素材,用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街头》、《夜阑人静》、《胜利后》、《在上海马路上》、《生意在望》等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时代印痕——邵克萍现实主义版画作品评析

胡 斌

宁波籍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先生,走过了九十四载人生春秋,在他近乎一个世纪的漫长生命岁月里,投身于中国版画事业近七十年,版画创作无疑是他生命中最厚重的一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与时代共命运、同呼吸,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革命版画的成长,也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1991年,邵克萍先生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新兴版画贡献奖”。

邵克萍先生,1916年生,浙江宁波镇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首届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版画会副会长。我国著名版画家杨可扬先生这样评价他:“邵克萍先生是一位严肃艺术家,几十年来一直沿着现实主义道路走过来,不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火红年代,在版画创作上,始终以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要求自己。对每一件作品,他总是尽可能赋予积极的思想内涵,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主观愿望通过一定的题材和形式的载体,让观众和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有益的东西,或揭露批判旧社会,或讴歌赞美新生活。”

心底呐喊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第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着祖国河山,日军大举进攻,国土沦陷,家破人亡。24岁的邵克萍以刻刀为武器,满怀激情地投入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洪流。邵克萍深受鲁迅精神的鼓舞,弘扬鲁迅深沉的爱国热情、坚韧的战斗意志、坚强的硬骨头精神和辩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以“匕首、投枪”般的武器投入战斗。

1942年,日军进攻浙赣线时,邵克萍携他的妻儿从上饶撤离的时候,遭受了日军的狂轰滥炸。日本飞机如入无人之境呼啸而过,炸弹的爆炸、机枪的扫射、遭灾伤亡的同胞,惨不忍睹,血海深仇难以忘却。版画《勿忘这一幕,牢记侵略仇》就是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作为背景题材创作的。作品中远处日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俯冲扔下了无数枚炸弹,民居被炸起火倒塌,成为废墟,人们四处逃难,近处一位母亲紧紧怀抱孩子,双眼充满着愤怒看着远处的敌机。作品深刻揭露了日军实行的“烧光、抢光、杀光”的罪恶行径。作者在艺术处理上质朴粗放,简括的刀法和强烈的黑白对比直接突出主题。将调子简化、加强,黑色的大量运用使画面富有了重量感。应用黑白木刻的特点把远处的背景处理成有动感,和近处重点刻画的人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人物高大极富雕塑感,刻画细腻的人物表情向人们传递着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呐喊,唤起民众抗日的号角声。《抗战归来》是他另一力作(图一)。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渡过了最困难时期,转向再发展时期,后方也相对安全,一些伤员从抗日战场上返回后方,“我在家乡看到断腿缺臂的抗日战士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爱护、尊重”。作者怀着对抗日战士的崇敬,把看到的情景构思创作了这幅以亲情为主题的作品。暖暖的阳光照在山村的院落,宁静而祥和。一家人经过抗日战争的磨难终于团聚在一起。年迈的老父亲手指着儿子的残腿正在询问,老母亲心疼地注视着儿子,刚从战场归来的儿子坐在竹椅上向父母亲正在讲述失去右腿的经过,脸上露出刚毅的神态,整个画面在叙述一个故事,无声胜有声。整幅画面结构严谨,对比强烈,疏密有致,主题鲜明,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同年,他还以当时工作地武夷山为题材创作了一批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战时运输队》、《奶奶也在生产》、《木刻刀生产工场》、《晚归》等作品,以黑白分明的艺术形象,真实地记录了炎黄子孙英勇抗日不甘亡国的历史场面,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与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图一 抗战归来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没有盼来和平而是又陷入了全面内战。作为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呈现出通货膨胀、抽丁抢粮、民不聊生的景象。一场“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邵克萍响应“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发出的“紧握我们的刻刀,参加到人民大众的民主斗争中去”的号召,用木刻这一最直接最有力的艺术形式,满腔热情投入这场运动。《街头》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图二)。在创作上发扬新兴版画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干预性。画面中我们看到寒冬腊月,上海马路边满是随风飘落的梧桐树叶,远处小洋楼铁门闪着冷冰冰的寒光,路上行走着一对身穿貂皮大衣、脚着皮靴的达官贵人,后面跟着一只胖乎乎的小狗裹着厚厚的棉筒和主人招摇过市;而在近处突出了一个衣不蔽体、光着双脚的流浪儿,蜷缩在马路边的凛冽寒风中……。作品生动地揭示上海达官贵人们发了国难财,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和广大劳动大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形成的强烈反差。《夜阑人静》同是一幅“反内战”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反映国民党反动政府挑起内战,为了扩充军队,大肆拉壮丁充炮灰,使千家万户子离妻散、家破人亡。作品中我们看到在四壁破旧的简陋房子里,一位年迈的母亲夜阑人静时,在昏暗的油灯下拿着儿子的衣服在思念被拉壮丁的儿子……。近处失子的母亲在黑暗中痛不欲生,远处用了拉壮丁当炮灰的场景作为衬托,一虚一实、一轻一重相呼应,充分运用了版画的黑白对比手段,使作品更加感人。在这一时期邵克萍以社会、人民生活为素材,用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街头》、《夜阑人静》、《胜利后》、《在上海马路上》、《生意在望》等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作者通过木刻这一特有的强烈、现实、简洁的艺术形式,运用强有力的黑白两色,把社会底层被奴役被压迫的贫苦大众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二 街头

讴歌时代

“1949年5月,解放军进入上海,送来了阳光和春风;熬过漫漫长夜的人,最能体会黎明的可爱,我以振奋的心情,迎接上海解放。”饱经战争沧桑和苦难的邵克萍满怀喜悦和激动迎来了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成立。邵克萍的艺术创作也如同阳光和春风抒写新中国灿烂的篇章,讴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日新月异的祖国大好河山。

图三 浦江晨妆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邵克萍16岁只身来到上海,从此和黄浦江结下了深深的情结,也见证了黄浦江的巨大变迁,《浦江晨妆》是他这一时期几经实地体验、写生创作的极具生活气息的力作(图三)。作品向我们展现了由西向东的黄浦江在晨曦中静静地流向大海,远处上海外滩的建筑影影绰绰,出海的客轮已在清晨起航驶向大海。画面的中心,一列满载货物的拖驳船迎着晨曦的彩霞行进,船两侧激起欢腾的浪花,海鸥在展翅飞旋,黄浦江生机勃勃地开始了新的一天。驳船上方的篷顶上置放着几盆春意盎然的花卉,一船工正蹬着梯子给花卉浇水,篷顶的远处晾晒着衣服……展示出新船工勤劳、朴实、平凡的生活,今天的船工已当家做主成了新社会的真正主人。作品自然、不做作,生动而富有生活的情趣。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在创作上往往是由理性认识深入感性的体验中去,由生活点燃的创作激情,孕育抒情的艺术语言,引起观众愉悦的美感和艺术的共鸣。这一时期,邵克萍还创作了如《要把荒滩变良田》、《春风又绿江南岸》、《闵行新家》、《东海之滨》等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www.chuimin.cn)

“中国新兴版画的奠基者,中国版画工作者的导师鲁迅先生倡导扶植的版画艺术,在20世纪40年代以蓬勃的朝气、坚强的生命力,在内忧外患的神州大地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邵克萍先生崇敬鲁迅先生,也是在鲁迅精神影响下走上从事革命版画道路的。他怀着对鲁迅的崇敬,创作了许多鲁迅著作的插图,许多作品还被放进中学的教科书,影响了好几代读者。《社戏》、《一件小事》更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图四)。《一件小事》是为鲁迅名篇《一件小事》而创作的插图版画。“我多次阅读这篇名著,深入理解这件小事的思想内涵,想像主要人物的视觉形象和应有环境,并到市郊还有黄包车的乡村收集形象素材,画了不少速写,构了几幅草图。”作者反复推敲、数次易稿,力求删繁求简,重在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现这位善良的劳动者的高尚品德。我们看到卷起的长棉袄、扎紧的裤脚、散带的旧皮帽和用杂色布缝补的鞋头的拉车夫,扶着老妇人回眸侧身正在询问,脸部朴实亲和,迎着冬日的阳光和北京冬季的风沙向前走去,背后留下长长的由近及远延伸的投影……给人留下无尽的想像。作者对劳动者品格深情地歌颂,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作品充分运用了版画的艺术语言,主题突出,人物形象生动、细腻,背景和人物相互呼应,黑、白、灰相得益彰,统一中有对比,构图简洁明快、虚实有致,刀法严谨,木味讲究,彰显出版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使我更为坚信自己认准的两条:体现主题的瞬间选得准、艺术形象塑造得好,每件认真的创作少不了这两条。”

图四 鲁迅《一件小事》插图

春天抒怀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邵克萍先生经过“十年文革”的磨耗,精神和身体都受到极大的伤害,没有了刻刀,没有了创作权,他如坐针毡,无所适从,从“五七干校”回来后,终于大病一场,不得不从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时值1977年初春时节。冬天的坚冰终于在“春天的故事”里融化,春天的雨露滋润着邵克萍的心田,唤起了心中涌动的创作灵感,拿起荒疏十年的笔和刀,带着喜悦、带着思考、带着责任废寝忘食地耕耘在自己所钟爱的艺术园地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革新,不断探索,才有发展”。这时期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歌颂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如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宽广的大地、涌动的海潮……都是他心灵的最真实写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探索版画艺术语言的革新,向民族民间优秀艺术传统汲取营养,向装饰艺术借鉴,又融合水印技法,开拓新视野、借鉴新方法,创作了《激流勇进》、《名酒俏打扮》、《南浦建大桥》、《华灯初上》、《浦江两岸尽朝晖》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佳作。《南浦建大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图五)。上海版画家陈超南是这样评价这幅力作的:1990年邵老从报纸上读到南浦建造大桥的有关报道,他认识到这是开发浦东的重要建设项目,很是振奋,冒着盛夏炎暑,多次到工地观察速写,收集创作素材;随时请教工程技术人员,理解桥梁的关键结构,并见到成桥后的蓝图,为创作起草了几种构思的构图。有一次他夜间去工地,观察到工人们在灯光下夜以继日奋战的感人情景。繁杂的工地经过夜色的筛滤,呈现出一副更具历史感染力的图画,比之前的印象更有魅力。于是他又重新构思构图,抓住桥梁主要结构和几处显示主题人物的闪光点,删繁求简画成彩色初稿。工程技术

图五 南浦建大桥

人员对彩色稿的赞赏,鼓舞他一鼓作气地完成了定稿刻画。

《南浦建大桥》以主旋律题材和艺术感染力,在第十届全国版画展上一举获得中国美协与中国版协颁发的银奖。在耄耋之年他又满怀激情创作了《浦江两岸尽朝晖》。作品描绘了上海外滩人民英雄纪念塔旁的大型雕塑“掀起建设的巨浪”高达十米,十分壮观,或许它可以成为上海历史与巨变的一个缩影,位于雕塑作品中心的那位弄潮英雄,不正是浦江儿女的写照吗?邵老用版画预言重塑了这位上海儿女,将他移位于画面的前方,借助他的气概和动势延伸到远方。朝气蓬勃的浦东,以东方明珠塔为中心的高楼大厦建筑群,在朝霞中一派欣欣向荣的国际大都市形象。浦东浦西互相呼应,协奏出一曲大上海的洪亮赞歌。

情系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邵克萍先生16岁离开宁波近八十载,而心一直系着故乡,眷恋少年时期的岁月,对故乡有永不磨灭的深厚感情。他多次回乡,故乡的山水情景、时代新貌激励他以手中的画笔和刻刀,把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展现为一幅幅壮美的图画。我们欣喜地饱赏到他有关家乡巨变的多幅创作:《百舸争流宁波港》描绘了宁波港的新姿、《甬江春潮》歌颂了故乡的改革大潮、《海宽水深北仑港》展现了洋洋东方大港的深邃、《清清的溪流》再现了东钱湖的清澈……旧颜新貌,画在纸上,刻在心间。这是他作为家乡人终生不渝的深情,更是他慷慨馈赠家乡的丰厚大礼。

2008年夏天,已届92岁高龄的邵克萍先生听说家乡的宁波博物馆年底将建成开放时,他要把自己毕生创作的木刻原版、版画以及手稿、文献资料悉数捐赠给宁波博物馆。他不顾年迈体弱,冒着酷热亲自动手整理作品,历经数月之久。捐赠的作品年代跨度从1940年到2006年近七十年。这批精品佳作镌刻着时代烙印,贯穿了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的脉络,既是他生平创作历程的写照,更是中国新兴版画史的缩影、中华民族复兴的记录;既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史价值,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从中彰显出邵克萍先生德艺双馨、卓越风范和高尚情操。

伫立凝视邵克萍先生捐赠给宁波博物馆的那一幅幅思想深远、艺术精湛的珍品力作,耳边回想起他锵锵作响的浓浓乡音,倍感他仁厚长者的关爱和希望办好家乡博物馆的殷切期嘱。在邵克萍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作者单位:宁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