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奉化溪口武岭学校:民国建筑精粹浙东文化论丛

奉化溪口武岭学校:民国建筑精粹浙东文化论丛

【摘要】:民国建筑精粹——奉化溪口武岭学校览胜王玮浙江省奉化溪口作为蒋介石故里,留存有一批涉台文物,其中武岭学校保存基本完好,现为武岭中学。蒋氏夫妇看了甚为满意,但认为还不够,决定办武岭学校。

民国建筑精粹——奉化溪口武岭学校览胜

王 玮

浙江省奉化溪口作为蒋介石故里,留存有一批涉台文物,其中武岭学校保存基本完好,现为武岭中学。武岭校园位于浙江省奉化市国家级著名风景区溪口镇武山西麓,地处武山之西,剡溪之阳。1927年7月10日,蒋介石命名为“武岭学校”,1929年兴建校舍,至1936年学校已形成包括学校、农、林场、公园、医院、罐头厂等组成的综合性教育机构。自1932年起蒋介石亲自任校长,抗日战争期间迁址,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恢复,改为普通中学。1948年1月,所属的普通中学部定名为“武岭中学”。1949年4月,随着校方主办人员逃台,学校自然解散,学校建筑的主体部分,一直被作为校舍沿用下来。2009年,武岭学校作为保存至今极其完备的学校类型的优秀近现代建筑,被推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

图一 溪口武岭全景

一、武岭学校创建初衷

其一,蒋介石童年时代,奔走于溪口、葛竹、榆林、畸山下、岩头等地私塾求学,深感乡村儿童求学困难,在他踏上仕途后,就想在家乡溪口办一所较为像样的完全小学。

其二,据蒋介石所著《慈庵记》,蒋介石尊母遗嘱:“所余家产之半自办义务学校,教授乡里子弟之因贫失学者。”

1924年他返溪口时,就向“武山、溪西、西河”三校负责人提议将三校合并。先以其私邸丰镐房为校舍,成立禽孝区立完全小学,三种族原有学田归属区校,各族每年再出100元银洋,奉化县政府每年拨500元,不足之数全由蒋介石负责解决。北伐胜利后1928年9月12日,蒋和夫人到区校视察,已有教师10人,学生300多名。蒋氏夫妇看了甚为满意,但认为还不够,决定办武岭学校。校址设在武山之头,面临剡溪,古木葱茏,风景宜人,是学习的好地方。1928年12月开工,1929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同年7月10日改为私立武岭学校。1930年元旦,学生搬入新校舍上课(图二)。

图二 武岭学校全景

武岭学校全部费用,包括购置校址、农场用地、建筑校舍、添置文具仪器、课桌椅、医药用品、器械设备、电灯装置等共用去32万银元。

二、武岭学校的建筑及风格

武岭学校由国民党行政院长翁文灏的弟弟民国知名建筑设计师翁文涛规划设计,翁文波、毛宗陛等参加平面测量,由奉化萧王庙人在上海开设的孙裕生营造厂承造,建筑设计图蒋介石委托夫人宋美龄亲自审定,宋美龄在美国接受的西方教育,并曾对法国乡村教育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提出武岭学校建筑仿法国乡村校舍,因此中西合璧建筑特色显著。

武岭学校整体建筑均为砖混结构,布局严谨,中轴线明显,屋顶为歇山单檐,举架不明显,瓦坡较平,梁架为木结构,屋身无立柱,跨度较大的抬梁由砖墙或钢筋水泥柱承荷。每幢楼房皆有门厅,或方、或半圆、或以西式为主、或以中式为主。台基较高,建筑整体显巍峨。建筑群无彩绘,朴实、大方,又有园林之胜,建筑强调作为学校的庄重、美观、坚固的实用功能。当时共占地4公顷多,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校园内遍植花木,每幢建筑之间都有庭园,房子掩映在花木之中。建筑群中主体建筑为:大礼堂、教学楼、宿舍楼、幼稚园、医院、农艺室及音乐图书馆(图三—九)。建筑均为砖混结构,有明显的中轴线,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图三 大礼堂南立面

图四 礼堂内景

图五 武岭学校教学楼

图六 武岭学校宿舍

图七 武岭学校农艺楼

图八 幼稚院

图九 医务室

大礼堂:主体建筑,二层楼房,单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清水墙面,通面宽11间,37米;通进深5间,17.3米。中间7间为大厅,尽间外有隔断墙,墙外又有楼房2间,大厅北面正中为讲台,讲台两旁有两折楼梯,上达东、南、西三面相连的悬擘围廊,通边楼,形成一公共空间。

礼堂明次间前为方形门厅,歇山顶,进深8.55米,面阔3间,11.8米;圆形水泥柱,柱头、额枋上有铺作,枋下饰卷草云头纹镂空雀替,出檐有飞椽,东西两侧有扶栏台阶,整个门厅体现东方建筑特色。(www.chuimin.cn)

教学楼:位于礼堂之北,为前后两幢二层楼房。单檐歇山顶,通面宽13间,40.75米,通进深9米,清水墙,墙面腰线上有几何图形,除了砖墩,皆为木玻门窗,采光较好,便于学习。前幢楼北立面有走廊,后幢楼南立面为走廊,遥相对应。后幢南立面有一半月形门厅,较为独特,其二楼为露天阳台,护栏设瓶式花柱,一楼为圆形双柱,并有踏跺通操场。

宿舍楼:位于教学楼北面,歇山顶,三开间,与大礼堂门厅相呼应。通面宽11间,面阔33.1米,进深15.3米,结构基本上与教学楼相同,东西南北四面皆有桥式人字形楼梯通楼上,南立面为一长方形门厅,二楼为阳台,北立面有一方形检阅台。

幼稚园:位于教学楼西侧,单层,平面呈布币形组合,悬山顶,正屋为三开间,面阔9.20米,进深4.42米,后配房右侧有三折水泥楼梯通平台;两边为厢房,为四开间,面阔12.95米,进深6.20米。

医院:位于幼稚园西北角,为二层五开间楼房,单檐歇山顶,面阔21.74米,进深15.55米,其明间为水泥楼梯,连接楼上回廊,次稍间分割成两间,面向回廊,便于出入;明间南立面为一方形门厅,水漱石方形砖柱,二楼设护栏,前为花园。

农艺室:位于医院东首,幼稚园北侧,单檐歇山顶,九开间,单层,屋身较高,中间不分间,面阔39.55米,进深9米,前立面有廊。

多功能综合楼:位于武岭门东首,二层楼房,悬山顶,楼下三开间,面阔15.30米,进深9.20米,明间前后皆为月洞门,通校园,次间前立面墙上有圆形铁花窗,楼上三开间,四面围廊。

武岭门:位于学校东南角武山隘口,与音乐图书室相连,为二层三开间城门式建筑,南北通长15.2米,东西进深5.7米,通高11.6米,占地86.6平方米(图一〇)。一层为砼石结构。通面四根砼方柱,装饰线脚。正间二柱间现浇拱型梁,下有东西方向通道,宽5.1米,高4.5米。次间拱型梁下开蜂窝形木格窗,砌封檐墙,前后左右对称,两侧有砖砌“工”

图一〇 武岭门全景

字形窗。四周梁上墙面堆砌块石、有收分,勾不规则凸线。每间前后立面门窗楣上有匾框装饰,正间匾框内有蒋介石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武岭”二字(图一一、一二)。一层结顶借鉴哥德式建筑中十字骨架拱手法承托两层楼面。外墙结顶砌垛口,雉堞起伏。室内不分隔、空间宽大。沿墙边放置多条石凳,供路人休憩。二层为八柱三间仿传统建筑,通长13米,进深3.4米,鼓礅圆柱,四阿屋顶,筒瓦屋面,大屋脊,飞檐翘角。脊饰龙凤图样、“福”字板窗鹤立正中。通面开圆形全木玻一门二窗,外勾宽边线脚,前后对称。墙体青砖实砌,四周围廊和垛口,供行人巡视眺望。武岭门北侧有平顶耳房两间,有台阶通武岭门楼层。

图一一 溪口武岭匾

图一二 于右任题“武岭”

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武岭学校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它的建筑风格既有近代中国宫殿式(大礼堂)又有新民族形式(教学楼、宿所楼、幼稚园、医院等),风格多样。建筑中的“神”和“魂”兼备。“神”指的是建筑外观的精彩,“魂”是指建筑的内在思想。这些建筑,涵盖了当年房东的性格、设计师的主张和营造商的思想。

三、武岭学校办学与管理

武岭学校占地近100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礼堂、教学楼、图书馆、晴雨操场、膳厅、宿舍楼等,设施齐备,一应俱全,是民国时期浙江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建筑最精美的中级学校。蒋介石致力兴办的武岭学校,既作为对家乡的贡献又培养有用人才,一定意义上承担着国民教育示范性,同时还是蒋氏家族在家乡军政指挥活动中心。蒋介石1932年亲自兼任校长,成立由蒋介卿、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张明镐等12人组成的校董事会,设校务主任处理日常校务,校务长由东吴大学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硕士施季言担任,主管校务和丰镐房事宜。1934年派励志社副总干事邓士萍任教务主任,他早年留学美国乌斯特大学,是南京遗族学校管理人员之一。武岭学校大礼堂是学校主要活动场所,二楼设高级招待所。蒋介石每次回到溪口,必到武岭学校给师生训话或与师生合影留念,国民党要员来访溪口,都被安排在楼上住宿,楼下东北角一间有校长蒋介石办公室。宋美龄49岁生日庆祝晚会等活动都在武岭学校礼堂举行。

武岭学校的扩建和办学模式受南京遗族学校影响至深。1928年10月,蒋介石决定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附近,创办“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以国家名义收容,统一培养教育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后代,宋庆龄、宋美龄先后担任遗族学校校长。学校建设规模宏大,全校建筑面积共200余亩。1929年1月开工建设,到同年9月中旬基本完工。学校教室、宿舍、办公室、医院、农场、厨房、浴室等更是一应俱全。据《陵园小志》记载:学校建有大礼堂一座、小学部教室九间、中学部教室五间、特殊教室二间、学生宿舍平房四间、楼房一幢、教职员宿舍二间、教职员家眷宿舍二间、图书馆一间、医院一间、乳牛房一间、农舍一间、办公室六间、厨房一间、盥洗室二间、浴室二间、厕所二间、洗衣室二间、会客室二间、平民学校教室二间、校工宿舍一间、工厂一间、理发室一间、门房一间、汽车间一间,共计大小房屋38座。另有运动场一个,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各一个。校园内的布置、栽花、植树、铺草地等由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的园林专家设计,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环境优雅。在校舍南部还设有一所农场,占地面积约一千亩。校舍建筑以朴素、实用、牢固为原则,基本上都是中式平房,也有仿金陵大学宫殿式大屋架结构的建筑。校门为中国传统的牌楼式样,正面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的校名;背面是蒋介石亲笔题写的“亲爱精诚”四个大字。宋美龄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双手万能,手脑并用”作为遗族学校的基本校训。1937年,宋美龄在美国《世界青年》杂志创刊号上曾这样回忆遗族学校:“七年前我在南京,由政府赞助,为国民革命军将士的遗族创设了两所学校。我们并不给那些学生以军事训练,这似乎很特殊。我们认为国家的基本力量,并不在军事精神,大半还有赖于高尚的道德和推进经济建设的能力,所以我们特别着重农工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930年5月,孙中山生前好友、国民政府高等政治顾问、美国人林白克,由宋美龄陪同来校参观,在大礼堂向全体师生讲话,称赞该校是世界东方第一所新兴学校。蒋介石看到学校欣欣向荣的景象,叫励志社副总干事邓士萍(湖南人,长沙湘雅大学毕业)到自己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按照遗族学校的模式筹设了一所武岭学校(中小学),武岭学校便与遗族学校结为兄弟学校。目前原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旧址,已成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三、一四)。

1936年,武岭学校已形成包括幼稚园、小学部、农职部、农场、林场、公园、医院、罐头厂、图书馆、葛竹分校等组成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图一三 武岭学校教学楼奠基

图一四 武岭学校保护标志牌

武岭学校极富人文气息,具有民国时期教育的典型特色,在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岭学校的建筑更是“民族建筑风格的复兴”,它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中西合璧的创新性,科学唯理的现代性。

(作者单位: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