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砖按应用特性分为釉面砖、陶瓷墙地砖、陶瓷锦砖3类。陶瓷墙地砖陶瓷墙地砖为陶瓷外墙面砖和室内外陶瓷铺地砖的统称。彩釉砖是彩色釉面陶瓷墙地砖的简称,是以陶土为主要原料,配料制浆后,经半干压成型、施釉、高温焙烧制成的饰面陶瓷砖。其胚体一种是直接采用瓷质砖胚体为原料,烧成后的吸水率在3%左右,即瓷质仿古砖。通过上网查询或去建材市场调查,统计出5~10个较大的生产陶瓷墙地砖的品牌。......
2023-10-10
欧洲近现代玻璃、陶瓷器的主导品牌及其风格的形成
刘 刚
“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精品展”于2009年5月在宁波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品的时代为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艺术风格以“新艺术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为主,这些作品格调高雅、工艺精良,虽未包罗欧洲所有的知名厂家,但也足以让人领略到当时欧洲的工艺美术风貌。
由于在国内留存甚少,因此国人对这些年份并不久远的器物还比较陌生。为了让大家对此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客观的认识,本文从19世纪后期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说起,进而结合部分展品,对展览涉及的欧洲玻璃、陶瓷器的主要品种、主导品牌及其风格的形成作简要的分析。
一、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
产业革命以后,欧洲各国陆续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到十九世纪,各国经济空前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开始品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此时,欧洲玻璃、陶瓷趋于机械化生产,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尤其是曾经千金难求的瓷器也成为生活日用品和装饰品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而不再是豪门贵室中的奢侈品。
十九世纪又是玻璃陶瓷工艺突飞猛进的时期,新技术的应用为经营者带来商机。拜金主义在机器和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大行其道,为敛财而钻营的风气使得产品泛于虚饰,艺术水准每况愈下。十九世纪末,许多艺术家参与了玻璃、陶瓷器的生产过程,他们以个性化的设计唤起了人们对美的感知。如果说文艺复兴开启了世俗审美的大门,那么在奏完了纤巧、华丽的洛可可艺术的序曲之后,一场旨在复兴工艺美术的“新艺术运动”拉开了帷幕。
“新艺术”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场工艺美术运动,时间大约从1880年到1910年历经30年,这是蔓延到整个欧洲乃至美国的工艺美术、设计和装饰领域的艺术运动,内容涉及建筑、家具、服装、广告招贴画、书本插图、墙纸、纺织品、刺绣、珠宝、玻璃等方面。
威廉·莫里斯是这场运动的发轫者,作为现代设计史的开篇人物,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业化产品不能体现出创造者的精神特质,只能营造出没有灵魂的机器世界。他关注着传统手工艺,力图从中寻找艺术的未来,并且认为艺术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应该是一种享受。这里的艺术泛指包括“工艺美术”或称“实用美术”在内的所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每件手工艺品或多或少是美的,它们与工业产品的丑陋和商业的矫饰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大自然的柔美和壮观又令艺术家们兴奋不已,动植物世界那种清新的气息、生动的情趣、神奇的力量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除此之外,象征主义、巴洛克、洛可可、浮士绘艺术的融入使“新艺术”拥有了丰富的内涵。
二、玻璃器的主导品牌与风格
新艺术风格作品的特点是富有装饰性和不对称性,采用长而弯曲的线条来表达一种流畅奔放的旋律,这种风格特别适用于液态的、具有流动性的玻璃工艺。可以说,谁掌握了玻璃的材质特性,谁就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经历了数次重大技术革新的玻璃器,此时在欧洲迎来了它的又一次新生——艺术玻璃的诞生。
1.法国
法国首先以新艺术风格的玻璃器制作脱颖而出,领导了时代潮流。早期的艺术玻璃设计以法国的卢梭和加莱最堪称道,二人的设计思想受日本艺术影响至深,他们的作品在1878年巴黎国际工业品博览会上得到普遍好评。卢梭的作品在造型和纹饰的处理上不仅吸取了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借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玻璃式样,对早期玻璃艺术作出了贡献,但因创作时间短暂而作品甚少。
加莱(Galé)
“加莱”在法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其创建人埃米尔·加莱继卢梭之后成为新艺术风格玻璃创作的主力,作品以花草、风景为主要装饰题材,散发着诗一般的浪漫气息。1867年加莱建厂于法国南希,早期产品胎质透明或半透明,造型多具古典风格。1885年后运用了化学腐蚀法,结合砂轮切削,提高了产量,制作出多层次、浮雕式图案的套色玻璃器。这些作品具有不透明的胎质、自然主义的造型和纹饰,在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得到极高的赞誉,并被冠以“新艺术”风格,从此加莱玻璃器跻身于世界著名品牌行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世界玻璃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品《白地风景套色瓶》上着重表现天地造化之美,该瓶绿白双层套色,器形舒敛有致。采用酸腐蚀和车刻相结合的方法,在咫尺间营造出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通过控制有色玻璃的厚度来表现颜色的深浅,呈现出远、近、明、暗的透视效果。画面中阳光明媚,巨树参天,湖光山色,映带左右,空间关系明朗,层次丰富(图一)。又如《黄地莲纹船形套色缸》,外形既像船又像月亮,饰以水中莲的纹样十分妥帖,在淡黄色的笼罩下,如泛舟于荷塘月色之中,别有一番韵致(图二)。《白地茨菰纹套色瓶》为蓝、白双层套色,用水生植物“茨菰”作为装饰,茨菰形象取意自然,而且有水墨画韵味(图三)。
图一 加莱白地风景套色玻璃瓶,19世纪末,法国
图二 加莱黄地莲纹船形套色玻璃缸,19世纪末,法国
道姆(Daum)
道姆玻璃厂建于1878年,当时吉恩·道姆在法国南希接管了一家破落的玻璃工厂,生产杯子、果盘等日用玻璃。1885年吉恩·道姆去世,留下了一个困难重重的玻璃厂,其子奥古斯特、安东尼兄弟继承父业。1890年以后,受新艺术风格的影响,安东尼将花卉和风景纹样运用于装饰,开始了艺术玻璃的创作,直至20世纪初都是以模仿加莱风格的套色玻璃器为主,《橘红地风景套色瓶》就是当时的典型作品(图四),像《白地彩绘风景瓶》这样的彩绘作品也是其当时的特色(图五)。道姆制品以其浓厚的艺术气息,在历次装饰艺术博览会上受到普遍好评,奥古斯特、安东尼兄弟相继获得荣誉勋章,道姆玻璃拥有了国际声誉。
图三 加莱白地茨菰纹套色玻璃瓶,19世纪末,法国
图四 道姆橘红地风景套色玻璃瓶,20世纪初,法国
图五 道姆白地彩绘风景玻璃瓶,20世纪初,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加莱玻璃淡出历史舞台,道姆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设计,转向“装饰艺术”风格,适应了时代的新要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向未来迈出了一大步。道姆兄弟将产品的造型、纹饰抽象化,强调颜色的装饰与表达,并独创了玻璃洒金工艺,赋予作品全新的视觉效果。比如《蓝白色洒金荷叶形缸》采取透明玻璃洒金箔工艺,蓝、白色玻璃条相间熔着其上,复烧后融为一体,口沿整形为波折状,似荷叶般赢缩卷舒,在凌乱斑驳的金箔的点缀下,给人一种清新洒脱、灵动自然的美感(图六)。
图六 道姆蓝白色洒金荷叶形玻璃缸,20世纪20年代,法国
拉利克(Lalique)
“拉利克”原本是世界著名的珠宝首饰品牌,拉利克本人是一个成功和著名的珠宝设计师,后来转向玻璃器的生产。他在玻璃器上的盛名虽然是姗姗来迟,但极大地提升了拉利克这个品牌的世界知名度。虽然起步很晚,但它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全新的造型和纹饰获得了法国乃至全世界时尚人士的青睐。其产品种类有花瓶、缸盆、餐具、酒具、化妆品容器,镇纸、摆件、灯具、建筑玻璃等。
当时拉利克的月光色半透明磨砂玻璃器最为流行,其上常以不透明的深浮雕进行装饰,如《拉利克鱼纹盆》是拉利克玻璃中著名的品种,色泽恬美柔和,如月光般迷人,浮雕般的鱼纹在光线的折射下泛蓝色,如宝石般迷人(图七)。这种器皿通常用来盛放水果、色拉或鲜花。从20年代初到30年代末,拉利克餐具被视为最时尚、最高雅、最新潮的餐具。许多大都市的富裕家庭把拉利克玻璃餐具作为赠送结婚礼品的首选。又如《美人鱼车饰》是作为一种吉祥物被安置在汽车散热器上的装饰品(图八)。相对于汽车的动感,它强调固定、静止的特征,表现出静态美。相比实用器皿,其细节刻画清晰而繁复,尤其注重质感的表现,从视觉和触觉上给人一种与其他材料完全不同的感觉,因此在工艺上要求更高,需要精湛的技术和持续的创作激情。
图七 拉利克鱼纹玻璃盆,20世纪20年代,法国
图八 拉利克美人鱼玻璃车饰,20世纪20年代,法国
拉力克的艺术风格源于他的美学实用主义观点,他的设计符合材料本身的特质,造型简洁,纹饰图案化。尤其在色彩的表现上,不论是磨砂玻璃朦胧淡雅的月光色,还是着色玻璃的浓翠与湛蓝,都恰到好处。《翠绿色叶纹瓶》色调纯正,造型简洁,纹饰清晰,线条硬朗,具有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极富时代气息。宽唇、短颈、大腹,器型浑圆而轻薄,内外口沿手工车边,平滑如玉。器表手工打磨去光,凹凸有致,局部处理细致入微(图九)。
图九 拉利克翠绿色叶纹玻璃瓶,20世纪20年代,法国
在192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拉利克玻璃器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三十年代以后,其商业化运作更为成功。善于汲取和创新,使拉力克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以卓越的设计,继加莱之后,再树世界玻璃艺术新风。
2.捷克
捷克车刻玻璃发端于17世纪的波希米亚,波希米亚地区盛产优质的硅石,制造出的玻璃折射率和透明度都很高,被誉为“波希米亚水晶”。凭着文艺复兴时期向威尼斯学来的技术,波希米亚玻璃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着地域特色的工艺模式,显示出独特的装饰趣味,起初以珐琅彩在玻璃器上描绘风景,后来又发展了代表其主要成就的车刻透明玻璃,采取加工玉器和宝石的轮雕技术作为主要的装饰手段,刻画出浮雕般的纹饰,图案有肖像、风景、建筑、几何图形等,还发展了夹金、夹银装饰工艺,于是便在风格上与威尼斯模式分道扬镳,刮起了一场持久而强劲的“波希米亚旋风”,到了19世纪中叶,波希米亚与英国各踞一方,左右着欧洲玻璃市场。
19世纪的波希米亚玻璃制品还保留着较强的传统设计规范,如《包银车刻瓶》造型典雅,质地极似水晶,车刻花篮、蔓草图案,包银并錾刻人物故事图案,晶莹剔透的外表中饱含着高贵与华奢(图一〇)。又如《蓝色描金人物玻璃瓶》,外部轮廓以车刻切削完成,线条爽利,造型古典优雅,整体上还保留着传统的作风,但是其上描金人物形象与过去流行的古典人物装饰却有了明显的不同,表现了某些新艺术风格的特征,给人一种古雅而清新的感受(图一一)。从《红色建筑纹车刻杯》(图一二)上可以看出,波希米亚人熟练掌握了玻璃的表面着色技术,采用离子置换方式以金属元素在玻璃器表面发色,再用车刻法在其上琢磨纹样,纹样因失色而形成极好的视觉效果。
图一〇 包银车刻玻璃瓶,19世纪末,捷克
图一一 蓝色描金人物玻璃瓶,19世纪末,捷克
莫泽(Moser)
波希米亚玻璃器中最堪称道的品牌是莫泽。波希米亚的犹太艺术家路德维格·莫泽1857年建厂于卡罗维发利,他敏锐的商业意识和波希米亚匠师精湛的手艺,使莫泽玻璃器在保证高品质的同时又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装饰艺术风格”席卷欧洲,莫泽产品顺应时代潮流,简化了造型和装饰,《紫黑色人物纹车刻瓶》就是典型,它采用了简约的造型,为了不影响整体风格,纹饰面收敛而集中,再加上材质貌似水晶,紫黑色又赋予它雍容华贵的气质,故其造型、纹样、色泽的搭配无可挑剔(图一三)。
图一二 红色建筑纹车刻玻璃杯,19世纪,捷克
图一三 莫泽紫黑色人物纹车刻玻璃瓶,20世纪20年代,捷克
从任何一件捷克车刻玻璃器上都可以看到,纹饰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折射出的水晶玻璃的材质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匠们在飞旋的砣轮上变幻着水晶玻璃的光芒,跟随着时代,琢磨出时尚,把精湛的波希米亚车刻玻璃技术一直延续至今。
3.比利时
同样是车刻玻璃,比利时的产品则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铅玻璃双层套色和花卉造型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比利时玻璃器的特色,完全属于“装饰艺术”风格。像《套蓝色十棱车刻瓶》这种类型,瓶身常常被切割成花棱式,表现各种花卉的抽象造型,又深又宽的切割线条产生了特别深沉厚重的质感(图一四);又如《套黄色圆纹车刻瓶》这种类型,研磨出大小圆形凹面,如同一个个凹透镜,折射出更多的图案,这是利用光学原理来营造华丽外观的装饰手法,简单而实用,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图一五)。以几何图形为装饰题材,以深度车刻为装饰手段,是当时比利时车刻玻璃器的显著特征。简练的线条、适中的色度和清新自然的造型,蕴藏着作品丰富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图一四 套蓝色十棱车刻玻璃瓶,20世纪20—30年代,比利时
图一五 套黄色圆纹车刻玻璃瓶,20世纪20—30年代,比利时
三、陶瓷器的主导品牌与风格
当瓷器在欧洲烧制成功以前,东方瓷器是最令欧洲各国王公贵族垂涎的宝物,也是欧洲各国开拓产业、繁荣经济、提升国力的希望。然而,这项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很难的发明,却是一个让欧洲人花费了数百年的努力与尝试也没有实现的梦想。
当瓷器在欧洲烧制成功以后,欧洲各国的瓷器工艺在短暂的模仿之后,即在本土化和艺术性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得益于古典绘画、雕塑的高度成就,欧洲瓷器博采众长而后来居上。画家、雕塑家的广泛参与更是从“画”和“塑”两个方面,将欧洲陶瓷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度。面对陶瓷生产过程中艺术趣味与商业利益的冲突,艺术家作了不懈的努力。新技术的支撑又使产品装饰成本大大降低,一种自然温和之美,替代了摩登的机械制品特有的骄矜与自大,许多作品还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再现了被西方近代大生产遗忘已久的世界。
1.德国
德国瓷器在欧洲可以说是技冠群雄,在此次展览以及上海博物馆的欧洲瓷器收藏中,德国瓷器都占了很大的比例,制作精良,名厂众多,因此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对象。
迈森(Meissen)
在王权的强大干预下,真正的瓷器由年轻的炼金术师贝特格于1709年在德国的一个小镇迈森烧制成功。次年,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在迈森的亚伯特堡创建了王室专属的瓷厂,这就是欧洲的第一家瓷厂——迈森瓷厂,自此开始了迈森光辉璀璨的制瓷历史。
为了防止制瓷方法的泄漏,国王将贝特格软禁在城堡里,贝特格每天除了工作外只能借酒消愁,最后因过度劳累和酒精中毒而死于三十七岁,正是贝特格这样凄惨暗淡的命运开启了迈森光彩耀人的历史。
由于创建之初没有彩绘师,迈森的白瓷都送到外厂去彩绘,直到1720年画家赫罗尔特的到来,才使迈森进入彩绘瓷器时代。赫罗尔特的艺术才华不但决定了迈森开创初期具有东方色彩的装饰风格,而且在色彩、构图和表现手法上奠定了欧洲瓷器的装饰传统。
自从聘请了雕塑家坎德勒和基尔希纳为模制师,迈森开始进行瓷塑创作,人物作品尤其生动,备受顾客青睐,带动了迈森人物瓷塑收藏的热潮并且久盛不衰。1730年迈森成功烧制青花瓷,纯正的色泽和优雅的造型使其青花瓷的成就在欧洲众多瓷厂中首屈一指。随着洛可可风格的流行,18世纪中叶,迈森瓷艺发展到顶峰。由于拥有绝对优势的制瓷技术和艺术高度,在欧洲瓷器史上,18世纪上半叶被称作“迈森的时代”。
1763年以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相继影响迈森瓷装饰。法国雕塑家阿契尔的加入又使迈森瓷的风格得以重新整合,进而完全接受了法国的影响。19世纪的迈森瓷塑依然举世闻名,既有像《美惠三女神托盆》这样神话题材的青花瓷,发色幽蓝,散发出天真浪漫的古典韵味(图一六),也有像乡村题材的彩釉瓷,呈色雅丽,弥漫着清新淳朴的自然气息(图一七)。
图一六 迈森美惠三女神青花瓷托盆,19世纪,德国
图一七 迈森彩釉瓷牧鹅少女,19世纪,德国
皇家柏林(KPM,Royal Berlin)
柏林瓷厂由羊毛商人威赫姆·威吉利在普鲁士大公国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大力支持下于1751年建于柏林,先是以模仿德国迈森瓷起步,后来参合了德国迈森与法国塞夫勒瓷的风格,在丰富了颜色釉种类和彩绘纹样工艺之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瓷塑作品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典雅的造型加上逼真的色彩,产生了有别于大理石和青铜塑像的艺术魅力。《彩釉瓷欧罗巴被劫》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刻画了被化作白牛的宙斯劫至克里特岛的腓尼基公主欧罗巴,造型典雅,色彩明丽(图一八)。瓷板画以表现人物居多,如《忏悔的玛达莱纳》,以油画的构图和技法表现出一幅生动细腻的场景,深得古典绘画要义,不论是画面细节还是整体的艺术效果,都令人叫绝(图一九)。
图一八 皇家柏林彩釉瓷欧罗巴被劫,19世纪,德国
图一九 皇家柏林彩绘忏悔的玛达莱纳瓷板画,19世纪,德国
在颜色的表现上,柏林瓷厂拥有绝对优势,该厂于1878年成立了一个在陶瓷工艺家塞格指导下的研究机构,塞格发明了测定窑内温度的“塞格测温锥”,从而成功烧制出许多新的釉彩,使柏林瓷的色彩日趋丰富和完美,也为其瓷板画品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柏林瓷厂拥有了欧洲最高水准的画师和名匠,他们的默契造就了瓷板画的辉煌。
柏林瓷器不乏每个时期创作模式的多样化,而且深谙各个时期之间风格与样式转变之道。勇于创新能够造就一个成功企业,而创新须臾不能离开传统和时代的给养,因此从中即可看出一家瓷厂秉持传统、与时俱进的非凡质素。自从1763年成为生产王室御用瓷器的皇家瓷厂之后,超凡的品质和艺术性从此成为柏林瓷厂追求的目标,不论是瓷厂的经营和人事管理,还是瓷器的设计和制作,腓特烈二世都亲身参与,他看到了瓷器输出将给国家带来的巨大财富。
具有卓越品质的柏林瓷器不仅颇得欧洲各国王室贵族或上流社会的青睐并且争相庋藏,而且还是王公贵人或国家元首之间相互馈赠的最佳礼品。俄国女皇凯特林二世、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都拥有柏林皇家瓷厂出品的名作珍藏。
德累斯顿(Dresden)
德累斯顿瓷厂位于有艺术之都美誉的德国德累斯顿,由画家兼古董商卡尔·泰梅创建于1872年。制瓷原料高岭土和烧瓷所用林木资源丰富的地利之便,使该地窑厂密集,制瓷业异常发达。德累斯顿虽然拥有先进的文化与工商业的优越条件,但无法成为欧洲的制瓷业中心,这个遗憾促使它的发展转向了瓷器彩绘艺术。
从《玛丽·安东尼夫人像瓷盘》(图二〇)上逼真的绘画和复杂的装饰可以看出,精细手工彩绘所致较长的制作周期和较低的成品数量,以及艺术家的参与,都是德累斯顿产品保持卓越品质而且历久不衰的保障。艺术家的才华甚至比先进的生产技术更为重要,该厂善于为自己培养一流的艺术家,尤其注重培养年轻而有才华的艺术家,其设计、成型、彩绘等,都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对于任何一家瓷厂来说,不同人才和工种之间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才华、技术、经验、爱心、奉献等,都是获胜法宝。
图二〇 德累斯顿描金彩绘玛丽·安东尼夫人像瓷盘,19世纪,德国
德累斯顿瓷器大多以描金彩绘为装饰手段,以洛可可纹样为装饰基调,纤巧而柔美,常用厚如浮雕般的描金来装饰杯、盘边沿,彩绘花卉可以乱真,尤其是人物与服饰的描绘最为出色,不管是整体效果还是细节部分,精细和逼真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彩绘艺术是展现它与众不同的华丽外观的主要手段。尽管是从模仿迈森和塞夫勒瓷器的风格起家,但是制作品质的提高和艺术原创的加强,使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与样式,逐步跻身欧洲名瓷之列。
罗森塔尔(Rosenthal)
罗森塔尔瓷厂由菲力浦·罗森塔尔创建于1879年,在欧洲众多瓷厂中,罗森塔尔表现出善于摆脱传统束缚的特质,它的目标是以新潮的设计左右时代的潮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不惜聘用国际知名的设计师和画家,致力于实现瓷器制作的最高目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世纪之交的欧洲正值“新艺术”风格的黄金时代,罗森塔尔也追随这一崭新的艺术风潮,致力于开发瓷塑人物和动物系列的产品,瓷塑创意直接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塑造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灰釉瓷象》尺寸虽小而造型精准,极为写实,不以其为小件而有丝毫的马虎(图二一)。罗森塔尔在想像力的发挥上超越了欧洲所有的瓷厂,人与动物的组合更见神采,既有复古的意味,又合现代人时尚的口味。《白灰釉骑马女子》以对角线方式的不稳定构图来追求十足动感的表现,釉色亦白亦灰,呈现一种柔和的特殊色调,所有这些都能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面对这种赏心悦目的美,由于对工艺技法的陌生,观众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过这样也好,因为由此而生出的一种朦胧的感觉常常令人难以忘怀(图二二)。
图二一 罗森塔尔灰釉瓷象,20世纪初,德国
图二二 罗森塔尔白灰釉骑马女子瓷像,20世纪初,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和德国其他瓷厂一样,罗森塔尔的设计开始全面步入机能主义的时代。在追求机能美的作品中,洋溢着艺术家们充满创意的设计。然而,即便是由世界级的艺术家、设计师、工艺师的协力之作,也必须通过兼具艺术与设计敏锐眼光的评审专家的严格审查,才有最终获准投入生产的资格。
其他
除了上述这几个知名度极高的瓷厂外,德国还有梅特拉赫、胡琛罗伊特、基斯特、恩斯等名厂,产品亦美轮美奂而且各具特色,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值得一提的是,虽说瓷器的品质与品牌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顶级品牌也有不少低端产品,而有些查不到生产厂家的作品却极为精美,素瓷作品尤其如此,比如《素瓷裸女坐像》(图二三)和《素瓷童子玩偶》(图二四),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高雅的品质。素瓷即不上釉的瓷器,作为欧洲独有的艺术瓷品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其大理石般的质感,使雕塑家优秀的造型功底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www.chuimin.cn)
图二三 素瓷裸女坐像,19世纪,德国
图二四 素瓷童子玩偶,19世纪,德国
2.法国
皇家塞夫勒(Royal Sevres)
法国塞夫勒瓷汲取中世纪法国宫廷艺术精华,成为瓷器装饰上较多保留洛可可艺术华丽风格的典型。追求极致的奢华,是塞夫勒最显著的特征,也是纯粹原始的欧洲性格。它产生于贵族的需要,又超越了时代而深深地渗透到时人的审美意识中,对欧洲尤其是法国瓷器影响深远。
塞夫勒瓷厂1738年由奥里·德·富尔维建于巴黎附近的万森,起初烧制软质瓷器,以仿制德国迈森花卉和东方艺术风格为主,遂获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赏识。1740年终于突破了仰慕已久的迈森瓷的风格,当时已有画家和宫廷金属工匠被聘进行造型与装饰设计,当时绘画和金属工艺中盛行的洛可可纹样很快被移植到了塞夫勒瓷器中。
塞夫勒瓷厂的发展与一个女人密切相关,并且曾经得到她的资助,那就是蓬巴杜夫人,她才貌出众,品位高雅,传说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人,深受路易十五的宠爱,她频繁出入瓷厂,亲自指导和监督瓷器的制作,在她的努力下,1756年瓷厂由万森迁至塞夫勒,在此期间还聘用了法国顶尖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工艺师参与瓷器制作,并且在成品质量上严格把关,任何瑕疵都不可能蒙混过关,遂使塞夫勒瓷的品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但是王室的过度奢侈最终令瓷厂面临经营危机,为了挽救瓷厂,路易十五于1759年接受瓷厂的大部分经营权,使之成为皇家瓷厂。
塞夫勒瓷厂在历经了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时代的持续繁荣之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令塞夫勒再度面临危机,但拿破仑明白塞夫勒的存在及其国际声誉的重要性,于是塞夫勒获得了拿破仑共和政府的财政援助,并于1794年更名为国立塞夫勒瓷厂。19世纪初,塞夫勒发展了新隔焰窑颜料,在1815年和1850年间用于复制名画。粉红蔷薇色(玫瑰红)的施用是塞夫勒最突出的特色,非常适合当时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据说是蓬巴杜夫人最喜欢的颜色,而且在她作为洛可可艺术象征的时期被发挥到极致。《描金彩绘蓬巴杜夫人像瓷盘》制作于19世纪,从配色和装饰上再现了18世纪作品的风貌,浓淡不一的粉红色在服饰和肌肤上的运用,使蓬巴杜夫人显得尤为楚楚动人(图二五)。《淡黄地彩绘花卉瓷瓶》则是20世纪初“新艺术风格”的作品,删繁就简,表现出美的适度与优雅,令人耳目一新(图二六)。
图二五 皇家塞夫勒描金彩绘蓬巴杜夫人像瓷盘,19世纪,法国
图二六 皇家塞夫勒彩绘花卉瓷瓶,20世纪初,法国
3.英国
皇家道尔顿(Royal Doulton)
从生产日用陶器起家的小陶厂发展到后来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品牌,道尔顿的成功更多地归因于转型而不是创业。约翰·道尔顿1815年建于伦敦兰贝斯的小陶厂,主要生产低档家用陶器和工业陶瓷。其子亨利·道尔顿继承家业后推行全面改革,致力于技术开发和艺术创造,开始走追求卓越品位的路线,他还聘用和提拔年轻艺术家,开设了让艺术家们自由创作和发挥的艺术工房。在他的激情燃烧下,道尔顿产品日趋呈现出高尚优雅的气息,以其艺术性和装饰性获得普遍认可和褒奖。
随着伦敦大规模都市计划的实施,道尔顿获得大量的订单,当时伦敦地下数千里长的上下水釉陶管道都是出自道尔顿工厂,道尔顿成为欧洲陶瓷发展史上罕见的伴随都市现代化而快速成长的陶瓷厂家。1877年,道尔顿家族在布利思茅建立了一家新的工厂。1878年以后生产的精陶釉色浓艳,尤以红釉黑彩最具特色,如《红釉黑彩风景精陶瓶》是其代表作,此类作品釉色深沉,常绘田园风景,生活气息浓郁(图二七)。此外,人物题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彩绘人物精陶盘》就呈现另一种风味,画面人物是莎士比亚作品《王子复仇记》中的女主人公——奥菲莉亚(图二八),这种类型的作品通常成套制作,上海博物馆还藏有与之配对的另一个盘子——哈姆雷特。
图二七 皇家道尔顿红釉黑彩风景陶瓶,19世纪,英国
图二八 皇家道尔顿彩绘人物精陶盘,19世纪,英国
道尔顿从1882年开始生产骨灰瓷餐具。1885年,亨利·道尔顿被授予艺术协会勋章,1887年被封为爵士,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陶艺家。1901年,道尔顿瓷厂被英国王室指定为皇家瓷厂,产品以皇家道尔顿的名义销售,一流的艺术家和优秀的传统工艺,是“皇家道尔顿”不断成功的根本。
韦奇伍德(Wedgwood)
由乔赛亚·韦奇伍德1759年创建于英国斯托克,该厂早期的发展正值工业革命的兴起,乔赛亚致力于将自己的企业从落后的手工业转变为高效率的工业生产,为推动英国陶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英国陶器之父”,在欧洲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秉持传统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有了审视艺术潮流发展趋势的锐利眼光,才会每逢关键时刻有所开创和革新,这是韦奇伍德陶瓷持续发展、历久弥新的秘诀。
韦奇伍德区别于欧洲其他陶瓷品牌的是原料与工艺的不同。比如说它最有名的产品并不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的硬质瓷,而是一种质地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制品——炻器(英文名stoneware),意为如石头般致密坚硬。这种器物胎质细腻,造型大多从金属器皿衍生而来,崇尚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装饰,雅致而有古典风味,有“碧玉”之称,是新古典主义趣味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如《绿地堆塑人物陶瓶》(图二九)和《蓝地堆塑人物陶缸》(图三〇),先制成白色素坯,通体用金属氧化物着色,产生匀净、素雅、无光泽的底色,再贴上模塑的白色古典人物浮雕装饰,与素雅的底色形成鲜明对比,装饰效果独特。由于不同颜色的陶土在烧制时的收缩比率会有微妙的变化和区别,所以看似简单其实难度极高,据说这是乔赛亚花了四年时间,历经上万次反复试验才获得成功的原创工艺。
乳陶是韦奇伍德又一强项,该产品曾经得到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夏洛特王妃的青睐,获颁“女王的陶器(Queen’sWare)”的美誉。俄国女皇凯瑟琳二世为她的宫殿定制了一套多达952件的韦奇伍德乳陶豪华餐具。在18世纪末讲究餐桌礼仪的时期,韦奇伍德乳陶制品以其高雅、时尚的外观和经济、合理的价位,受宠于当时许多英国家庭。
图二九 韦奇伍德绿地堆塑人物陶瓶,19世纪,英国
图三〇 韦奇伍德蓝地堆塑人物陶缸,19世纪,英国
4.奥地利
皇家维也纳(Royal Vienna)
1717年由杜·帕奎建于维也纳,由于贿赂并聘请了迈森瓷厂熟悉制瓷方法和程序的专业人员,该厂于1718年成为继德国迈森之后欧洲第二家烧制白瓷成功的瓷厂。为了得到政府的保护与支持,1744年该厂正式转让成为皇家瓷厂。
维也纳瓷器以彩绘见长,1718年到1744年的早期产品大多按照迈森瓷或东方国家的式样制作,走的是东方情调的路线。虽然主题纹样以模仿东方瓷器为主,但是辅助纹样的本土特征使维也纳瓷器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鲜明的洛可可风格,只不过由于东方元素的调和,使向来都流于浮夸和张扬的洛可可虚饰并不显得过分。
1744年到1784年,流行以洛可可式纹样和风景画作装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之后,虽然品质依然不如迈森瓷那样精致和细腻,但是在整体的艺术气息上却略胜一筹。1784年以后,维也纳瓷受法国塞夫勒瓷的影响而转向新古典主义风格,装饰上多见写实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如《描金彩绘人物瓷奖杯》(图三一)和《描金彩绘人物瓷首饰盆》(图三二)都是19世纪的作品,它们造型虽然不同,但装饰手法一致,先用粉红或淡蓝色釉覆盖器物,然后加以彩绘和描金。其中描金纹样为辅助装饰,保留宫廷装饰风范,彩绘人物为装饰主题,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此类作品既有高贵、华丽的外表,同时又不乏艺术气息。
图三一 皇家维也纳描金彩绘人物瓷奖杯,19世纪,奥地利
虽然以皇家瓷厂自居,又长期受到宫廷文化的熏陶,但在1815年至1845年期间却倾向于实用主义,崇尚以日常生活为本位的装饰风格,作品呈现出简洁、单纯、平静的外观而不失优雅的气质,由此可见蕴含于维也纳人民文化生活之中的感性与活力。在后来的浪漫主义艺术时期,维也纳瓷厂无法抵抗时代巨变的无情打击,制作水平每况愈下,最终随着专政王权的崩溃而于1864年关闭,从此再也没有复兴的机会而永久地成为历史。
图三二 皇家维也纳描金彩绘人物瓷首饰盆,19世纪,奥地利
戈德沙伊德(Goldscheider)
戈德沙伊德是奥地利的另一家很有特色的陶瓷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颇多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其彩釉陶人物系列,拥有华丽的衣饰和写实的造型,神采奕奕,具有动态美。如《彩釉陶舞女》一反古典主义那种崇尚理性、追求静穆与庄严的艺术观,而以色彩营造气氛,利用冷暖色调的反差所创造出的特殊气氛,来统率整个作品的精神。通过热忱奔放的自由描绘,以及对抒情和动感的强化,将艺术家个人的感受摆到了首要地位,“个性美”替代了古典主义旗帜下那种唯一而绝对的“理想美”(图三三)。
5.丹麦
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
哥本哈根瓷厂是在丹麦波恩荷姆岛上发现优质高岭土之后,在国王和王后的财政援助下,由化学家缪勒创建于1775年,最初完全模仿迈森瓷样式,接着受法国洛可可艺术的影响,1779年成为皇家瓷厂,1780年以后的产品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品质卓越,令该厂声望日重。
图三三 戈德沙伊德彩釉陶舞女,20世纪20—30年代,奥地利
1848年,丹麦实行君主立宪制,在自由竞争的形势下,该厂无法为了维持王室的虚荣和趣味而扭转濒临倒闭的趋势,丹麦王室遂于1883年以保留皇家瓷厂的尊号为条件,将产权售于企业家菲利浦·谢乌。1885年,谢乌任命年仅29岁的建筑师阿诺德·克罗格为设计师和艺术总监,期望他能够扭转模仿的局面,设计出具有丹麦特色的瓷器。
克罗格反对当时盛行的在彩金上彩绘古典装饰的套路,深受中国、日本釉下彩画法的影响,决定以此来彻底改变哥本哈根瓷器的传统装饰,即用釉下彩的方式来实现白瓷与彩绘的结合,表现出更高层次的美感。同时,产品的定位从豪华的陈设瓷转型为美观的实用瓷,赢得了更大的消费群体。克罗格设计的产品在1888年斯堪的纳维亚博览会和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皇家哥本哈根由此转变为世界顶尖品牌,俨然丹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世纪之交的作品颇多生趣盎然的纹饰,富有旋律的构图,展现出新艺术风格的理想世界,部分作品呈现幽静淡雅的灰蓝色调,常见像《灰釉瓷狗》和《彩绘水凫瓷挂盘》这样动物形象的瓷塑和瓷画(图三四、三五),像《彩绘花卉双耳瓶》和《彩釉风景瓷瓶》这样植物和风景的题材更多(图三六、三七)。这些作品乍看并不起眼,其实耐人寻味,它们纹饰简洁,色调谐婉,极富感性色彩,一改欧洲主流陶瓷极尽绚烂华丽的作风,追求平淡自然的更高层次的美感,对20世纪的欧洲瓷器生产起到了表率作用。
图三四 皇家哥本哈根灰釉瓷狗,1897年,丹麦
图三五 皇家哥本哈根彩绘水凫瓷挂盘,20世纪初,丹麦
图三六 皇家哥本哈根彩绘花卉双耳瓷瓶,20世纪初,丹麦
图三七 皇家哥本哈根彩釉风景瓷瓶,20世纪初,丹麦
6.荷兰
皇家德尔夫特(Royal Delft)
皇家荷兰德尔夫特陶瓷厂创立于1653年,早期以意大利“马约利卡”陶器为楷模,后来以仿制中国青花瓷器而获得极大成功。该厂虽几经易主,但一直保持着早期的白釉蓝彩风格。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德尔夫特陶器曾经和中国瓷器一样,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德尔夫特的成功是荷兰17世纪海外贸易不断扩大并成为欧洲商业中心的结果。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和日本带回了造型丰富、纹饰精美的青花瓷器,德尔夫特的陶工们颇受震撼,立刻被中国万历时期的青花瓷所吸引。为了满足欧洲人对东方瓷器的需要,德尔夫特改变长期仿制意大利“马约利卡”陶器的传统,转向模仿中国青花瓷的白釉蓝彩陶器的生产,将东方瓷器设计美学与欧洲装饰题材结合起来,融合东西方工艺美术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风格初定的德尔夫特青花产品仍然属于锡釉彩绘陶器,虽然在德尔夫特近郊已经发现了精细的白色制陶原料,但是它的进步并不在于质地的改良,而是在于装饰风格的彻底转变。同时,这种蓝白陶器的成功完全得益于东方瓷器的魅力,作为廉价的替代品,它使买不起昂贵瓷器的平民阶层同样能够享受到瓷器所带来的高尚优雅的气质生活,至今仍然作为荷兰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拥有众多的爱好者。
19世纪的《青花风景陶水壶》和20世纪初的《青花海景扇形陶挂屏》显然已经摆脱了单纯模仿中国青花瓷的局面而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风格,白地蓝花,微妙的色调变化代表了德尔夫特青花陶的主要特色,画面效果恬淡宁静,颇有东方水墨画的意境(图三八、三九)。
7.瑞典
罗斯特兰(Rorstrand)
罗斯特兰是北欧最大的瓷厂。早在1726年罗斯特兰建厂之前,荷兰德尔夫特厂的窑工就来到了瑞典并且带来了技术。此后,罗斯特兰一直都在效仿其他的陶瓷名厂,尤其是英国韦奇伍德厂的有“碧玉”之称的炻器成了罗斯特兰积极仿制的对象。在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罗斯特兰获得名誉奖章,奠定了它步入欧洲陶瓷名厂行列的基础。
图三八 皇家德尔夫特青花风景陶水壶,19世纪,荷兰
图三九 皇家德尔夫特青花海景扇形陶挂屏,20世纪初,荷兰
罗斯特兰简约的风格被称作“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或称作“北欧现代设计”。从呈现灰蓝色色调的《彩釉堆塑虾瓷盆》上就能看出,罗斯特兰制品通常采用北欧自然环境中的题材,融入包浩斯的机能主义,摒弃虚饰,实用而美观(图四〇)。这种格调能带给人宁静与安详的感觉,同时也让世人对工艺品的艺术美感有了全新的认识。
瑞典在1915年开展了“艺术家投身产业现场”的宣传活动,旨在推进艺术家与工厂的合作,这一举措使得代表北欧工艺改进成果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落到了实处,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卓越的地位和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罗斯特兰聘用了杰出的设计大师和艺术家参与产品的开发,将产品推入国际市场,从而升格为世界级陶瓷名厂。
图四〇 罗斯特兰彩釉堆塑虾瓷盆,20世纪初,瑞典
8.其他
未提及的欧洲其他国家的作品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还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俄国《彩绘人物风景瓷挂盆》(图四一),意大利《彩釉陶河马驮女孩》(图四二)、捷克《包银彩釉瓷茶具》(图四三)等,虽不是名厂出品,也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们工艺精良、艺术气息浓厚,超凡脱俗的设计和制作,同样体现着工匠和艺术家的默契。
图四一 彩绘人物风景瓷挂盘,19世纪,俄国
图四二 彩釉陶河马驮女孩,20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
图四三 包银彩釉瓷茶具,20世纪初,捷克
结 语
欧洲的玻璃、陶瓷器在短短的时间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不仅得益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还有赖于艺术家的关注和参与。科技与人文往往意趣不相通,但它们都致力于相互了解与合作,最终难解难分从而共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回眸欧洲近现代玻璃、陶瓷的发展,从单调到精彩,从庸俗到高雅,这些质的变化不仅揭示着科技与人文之间的隔阂,更见证了艺术家们为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所做的努力与尝试。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
参考文献
《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世界工艺史》,[英]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朱淳译,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
《西方新艺术发展史》,[英]拉雷文卡·马西尼著,马凤林等译,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
《世界ガラス美術全集》2(ヨ—ロツパ),由水常雄编,求龍堂,東京,1992年。
《世界ガラス美術全集》3(ァ—ル·ヌ—ヴオ—,ァ—ル·デコ),由水常雄编,求龍堂,東京,1992年。
《L’art Nouveau》,Fahr-Becker, Konemann, Cologne,1997.
《Twentieth Century Glass》,Mark Cousins,Grange Books,London,1995.
《Emile Galé》,Philippe Garner,Academy Editions,London,1990.
《Daum》,Noēl Daum,Edita S.A.,Lausanne,Switzerland,1985.
《Rene Lalique》,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Union des Arts décoratifs,Paris,1991.
《Lalique Verrier》,Christopher Vane Percy,Edita·Denoēl,Lausanne,Suisse,1977.
《Lalique》,Jesse McDonald,Crescent Books,Avenel,New Jersey,U.S.A.,1995.
《Colecting Lalique Glass》,Robert Prescott-Walker,Francis Joseph,London,1996.
《欧洲瓷器史》,[英]简·迪维斯著,英国伦敦布拉格出版社,1983年;熊寥译,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
《欧洲名窑陶瓷鉴赏》,吴晓芳,(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5年。
有关浙东文化论丛:二0一0年第一.二合辑的文章
陶瓷砖按应用特性分为釉面砖、陶瓷墙地砖、陶瓷锦砖3类。陶瓷墙地砖陶瓷墙地砖为陶瓷外墙面砖和室内外陶瓷铺地砖的统称。彩釉砖是彩色釉面陶瓷墙地砖的简称,是以陶土为主要原料,配料制浆后,经半干压成型、施釉、高温焙烧制成的饰面陶瓷砖。其胚体一种是直接采用瓷质砖胚体为原料,烧成后的吸水率在3%左右,即瓷质仿古砖。通过上网查询或去建材市场调查,统计出5~10个较大的生产陶瓷墙地砖的品牌。......
2023-10-10
品牌忠诚的测量维度与其概念的发展保持一致,经历了“行为忠诚” 测量、“态度忠诚”测量和“复合忠诚”测量这三个阶段。诸多学者认为品牌忠诚应该包括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两部分,态度忠诚即消费者对该品牌有符合自己个人特征的特别偏爱。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合理地对品牌忠诚进行测量。本研究将采用“复合忠诚”的模式来测量听众的忠诚,即通过融合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两方面的测量指标,来测量听众对音乐广播频率的品牌忠诚。......
2023-11-04
(二)基于认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框架使用与满足理论框架,描述的是通过“使用”媒体,“学习”媒体的各种价值,形成了对该媒体的认知;而这样的认知,一方面体现了媒体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受众下次使用该媒体的意愿,这样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忠诚”的行为和态度上。图3-2“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2023-11-04
市场调研是进行市场运营、品牌决策的前提,是进行品牌定位差异化决策的重要基础,即基于听众多维度的调研结果,识别听众群体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确立各个频率多样化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根据我国学者胡正荣对美国的考察发现,美国的音乐电台想要办好,必须要投入相应额度的资金,他对所用资金分配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一半用于每周调查听众喜好以及需求,四分之一用于开办一年两度的音乐测试会。......
2023-11-04
人们都爱听音乐,受众需求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建设。所谓音乐广播集团品牌,即音乐广播的品牌建设与整个集团相一致,运用集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辐射到该集团旗下的音乐广播业务。和中国较为盛行的音乐广播频率品牌不同,西方国家的音乐广播品牌,从品牌命名到品牌运作,都是通过集团层面表达的。其次,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西方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媒体强势来袭。......
2023-11-04
在本研究中,将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建设的个案进行“归纳”,提炼音乐广播产业共同面临的趋势与问题;亦将经典的传播学和品牌学理论框架,深化“演绎”,并应用到音乐广播频率建设这个领域。第六,比较研究法:即对事物、群体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进行研究与判断的方法,一般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研究考察,识别其异同,从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2023-11-04
第一组研究,拟探索音乐广播频率听众的个性、对音乐广播频率的使用与满足,与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之间的关系。构建并检测本书的第一个结构方程模型。......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