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上述认识方法,以注重“参验”为主要特点。“参验”就是考核、验证。韩非有“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说法,“因参验而审言辞”就是根据对事实进行考核、验证的情况来审察言论。韩非极为重视“因参验而审言辞”。......
2023-11-20
礼乐之兴与亡国之恨的交织——黄宗羲晚年的内心矛盾
方祖猷
黄宗羲自康熙二十年左右承认了清廷统治的合法性,在其著作中经常出现“顺治”和“康熙”的年号,并与朝廷高官叶方蔼、昆山三徐来往频繁,甚至在《山西右参政吁之丘公墓碑》里,出现了“王师下江南”的字眼,他为什么在晚年出现这样大的转变?这在他康熙三十年八十二岁时所作的《靳熊封诗序》中说:“方今将兴礼乐”[1]这句话中可以找出思想原因。所谓礼乐,即帝王的制礼作乐,其制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有达到儒家典范的意思。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孟夏》的“礼乐”:“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说康熙帝方兴礼乐,意谓朝廷的统治政策已由过去的夷狄之道转而为中国之道。他在《留书·封建》中说:“古之有天下者,日用其精神于礼乐刑政,故能致治隆平。”康熙帝的右文政策,不是正符合这一精神吗?他在《靳熊封诗序》文中的“礼乐将兴”的话,表明黄宗羲对清廷右文政策的认同。
然而康熙帝短短十几年的右文政策,是否能抚平清兵入关近二十年内对汉民族的大量屠杀、掳掠,摧残经济,破坏文化,使前明礼乐制度带来的社会治平荡然无存,从而造成他心底里的深刻的伤痕呢?对黄宗羲来说,似乎是很困难的。他一方面守定“遗民”的底线,一方面在诗文中常流露出对前明的留恋,并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在他病衰几度垂危的晚年,他处于既认同当今的礼乐复兴,又心怀亡国之恨的矛盾中。
他在行动上坚守遗民底线,表现在康熙二十八年他拒绝参加绍兴府的乡饮酒礼之邀。
乡饮酒礼,是上古的礼制。出于《礼记》卷三《王制》,它属“王者之制”,即帝王行政制度之一,为在乡退守官员养老设置的一种礼节。《王制》规定:“养耆老以致孝。”其礼节为“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朱熹弟子陈澔在《礼记集说》中注:“庠,则乡之学也。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也。”地方长官在乡学内,邀请退休耆老参加射礼和饮酒礼。在举行乡饮酒礼时,可以让在乡的士人参观。《礼记》卷十《乡饮酒礼》指出,参加乡饮酒礼的“耆老”,须六十岁以上,黄宗羲时年八十,在年龄上完全符合规定。然他并非朝廷致仕的大夫,本不该邀请他,因他曾受康熙帝特旨礼聘,所以绍兴地方官不敢怠慢,邀他参加乡饮酒礼。黄宗羲自然不能参加,否则他就成了清廷的退休官员,他的“明遗民”最后一道防线就被突破了,故他在《与李郡侯辞乡饮酒大宾书》中力辞。表面理由是“秋季一病,去死无几,以是龙钟潦倒,行止须人”,而乡饮酒礼乐须“进驺中度,升降辑。竟日无倦”而后可,这对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体力上难以应付。其中还有一个理由,他说:
羲蒙圣天子特旨,召入史馆。人之义,召之役则往役,笔墨之事亦役也。羲时以老病坚辞不行,圣天子怜而许之。今之乡饮酒,亦奉诏以行者也。假若应命而赴,召之行,则避其劳而不往,召之为宾,则贪其养而饮食衎衎,是为不忠[2]。
他内心深处对前明的留恋,在他病衰的晚年,时常流露于诗文。康熙二十六年,他七十八岁时,有《应炯先九十寿》诗,应炯先为前明天启七年举人。他有感而发,写下了“铜人有泪秋风急,商女无知夜月明。多少兴亡云过眼,销除姑妇一残枰”[3]的诗句。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宦官牵车取汉武帝墓前的铜制捧露盘仙人,拆盘将载铜人时,据说铜人潸然泪下。后来唐李贺有《金铜仙人辞汉歌》记载其事,说:“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南朝陈后主生活奢靡,日与宠妃幸臣游宴作乐,令宫女唱《玉树后庭花》的艳词,不问政事,致使国亡。唐杜牧有《泊秦淮》一诗讽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黄宗羲“铜人有泪秋风急,商女无知夜月明”诗句所表达的,正是魏灭汉、隋亡陈那样的亡国之痛。但对照文天祥的“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念奴娇》)诗句,其悲愤之情,斗争的意志,就有较大差距了。
康熙二十七年,他已年近八十,从昆山抄阅传是楼藏书回来,时督学王掞表章前明天启、崇祯的忠节,立六贤书院于绍兴,这“六贤”指黄尊素、刘宗周、施邦曜、倪元璐,祁彪佳、周凤翔。六贤中除黄尊素死于天启奄难,施邦曜、周凤翔死于北京闯难,其他三位都死于抗清之难。黄宗羲特至六贤书院拜祭,他有《蠡城拜六贤书院》诗,诗中说:
六贤讲院揭碑坊,六十年来一电光。
郡守中秋来致奠,孤儿重九自拈香。
风翻菱浦寒烟满,雨湿牵牛翠带长。
为读碑文来下马,更无人不叹兴亡!
一堂香影自萧疏,正值有司将事初。
同是千秋亡国恨,分为三帝纪年书。
灵旗拂处涛江暗,朱鸟来时鬼宿虚。
后死无人追往事,空留明月照庭除。[4]
“六十年来一电光”,“空留明月照庭除”,表示无奈之情,但这无奈之中,掩不住积压在他心中“更无人不叹兴亡”和“同是千秋亡国恨”的幽怨之情。
这首诗也告诉人们,他将千秋亡国之恨寄托于他所写的“三帝纪年书”,在这诗句后他自注:“天启、崇祯、弘光。”诗句说明黄宗羲这时还在写有关天启、崇祯、弘光三朝的史书。这本史书,后称为《明史钞》。康熙三十七年春,他逝世后三年,他的弟子万斯同在京修史,请假回里省亲,顺道往余姚,访黄百家,在其黄竹浦寓所,看到了这部书。黄百家说:“(斯同)已见先遗献晚年所著《明三史钞》,大喜曰:‘此一代是非所关也。我此番了事,归来将与汝依此底本,另成《明朝大事记》一部,如何?余心甚快之。”[5]但因万斯同后猝然卒于京师,此志未遂。知师者莫若其徒。黄宗羲在《明三史钞》中所表达的正是痛于故国之亡的“国可灭,史不灭”的史学思想。
在《蠡城拜六贤书院》“灵旗拂处涛江暗,朱鸟来时鬼宿虚”的诗句,表面上是形容六贤书院建成之日的祭奠礼节。其实暗地里流露出亡国的悲痛。“涛江”,暗指钱塘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吴王夫差受谗杀伍子胥,“子胥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后越灭吴,越军在临江北岸立坛杀白马,祭伍子胥。“越军开示浦,子胥涛荡罗城,开此门”。后人因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驱北为涛,这就是钱塘江江潮,又称“子胥涛”。宋《淳祐临安志》卷十《浙江》:“又按《夫差内传》,吴王赐伍子胥死,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浮于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势不可御。于是仲秋既望,杭人以旗鼓迓之。”黄宗羲“灵旗拂处”表面上祭的是六贤,心底里祭的是前明。“朱鸟来时鬼宿虚”,这句很难理解,但是,如果与黄宗羲在《复芹堂记》的“岂不知其师平时之饮食在坠露落奠……原若化为朱鸟、飞鸣过之,不受汝招也”相对照,他心里的秘密,就容易破解了。屈原的弟子宋玉有《招魂》赋[6],以神话的口气,说天上、地下如何可怕险恶,而家乡又如何美好,招屈原魂魄归来享受安乐的生活。然而,化为朱鸟的屈原魂魄来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一片虚幻,“鬼宿虚”,当然飞走了,“不受汝招也”。也就是说,黄宗羲表达的是他坚决以遗民自处,不受清朝任何官职之招的心意。
康熙二十七年,他还有《赠诸暨傅平公》诗一首,中说:
身挂麻衣能不染,心非蜡烛未成灰。
已将前梦留《心史》,不惜人言是怪魁。[7]
“身挂麻衣不能染”好理解,“麻衣”指平民穿的衣服,宋谢翱《青薪亭》诗“归路逢樵子,麻衣草结裳”。如衣服染上颜色,成了彩服,就有可能成了官服。“不能染”,自然指不到清廷做官。唐李商隐《无题》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黄宗羲稍改其句,成“心非蜡烛未成灰”,意义就大不相同了,是他的什么心情尚未成灰呢?难道是早年推算胡翰十二运得出二十年交入“大壮”的壮志吗?自然有可能。因为六年后,在他临死前一年,他在《破邪论》中还念念不忘胡翰十二运的推算。不过他的“壮志”,已像从苏州井中打捞上来被锢在铁匣的宋遗民郑思肖所作谴责元朝的《心史》[8]那样,属于“前梦”了。
正是在这一年某天的夜里,他忽然梦见了顺治二年与他一起在钱塘江畔“划江之役”中共同抗清的战友王正中,醒来后不觉泪湿衾被。有《梦王仲》诗一首,中有
当年共有荒鸡志,今日唯闻邻笛音。
梦里数行知己泪,醒来犹自湿孤衾。[9]
“荒鸡志”,一般来说,鸡鸣三更,在三更前啼的鸡,称“荒鸡”。东晋祖逖和刘琨,有匡复晋代之志,俩人听到荒鸡之鸣,共同起而舞剑。黄宗羲用此典故,回忆起自己与王正中当年复明的壮志,不过现在已听不到荒鸡之鸣了,于是他在梦中哭醒了,梦里的泪还沾湿了衾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知缠绵于其心的仍是亡国之痛。
康熙三十年,他忽然接到当年在海上共同抗清的吴钟峦子吴裔之来信。他自然回忆起他从亡鲁王监国于浙东健跳所,因清廷有录不顺命的明遗民家口之令,他不得已陈情监国回里,时吴钟峦驾三板船相送十里之外,呜咽而别的情景,他再一次泪湿,赋诗二首:(www.chuimin.cn)
荒村接得纸零星四十三年梦又呈自注己丑至今四十三年。),。(:
战鼓夫人充健卒[10],朝仪宗伯领诸生。(自注:皆当日事。)
寒琴坠水声犹在,(自注:其地为宋高宗坠琴处,渔人得之以献,高宗流涕久之。是时诸公共赋此题。)孤堞经围血尚。
三板洋中三千里,至今耿耿此时情(自注:余行时,先生乘三板船来别)。
十里洋船上下潮,一杯相对话漂摇。
马兰万树遮荒岛,饥鹗千群泊乱礁。
公已千秋传信史,我开九袠冷诗瓢。
宫人何事谈天宝,清泪能无湿绛绡!(自注:乱礁洋,文公有诗。)[11]
两首诗都是回忆早年海上抗清情景,只是最后一联道及了黄宗羲目前的心情,“宫人何事谈天宝”,是从唐元稹《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句演化而成。天宝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关键。安史之乱后,天宝年间进宫的幼女,现在已白发苍苍,她们在宫中谈论唐玄宗的往事,成了用以打发时间的闲话。可是黄宗羲却不同,这些往事,都同他血肉相连,抗清的艰苦与失败,对他来说,有切肤之痛。虽然星换月移,时间过去已有四十三年,对他来说,往事仍历历在目,并未随时间而消磨掉,感情之强烈。使他老泪纵横,“清泪能无湿绛绡”。
二年前,黄宗羲咳嗽严重,晚上睡不着,他作《卧病》一诗说:
骚屑三秋不自宁,半床明月照零丁。
何缘肺气秋涛壮,载尽人间许不平。[12]
八十老翁,于世何求,有什么人间不平事,如秋涛那样在他胸中起伏?这当不是别的,应是亡国之恨。可是,康熙三十一年,他有《哭相国徐立斋先生》诗,说“天章照茅檐,耄倪皆惊赫”,又流出对清廷右文的认同。可以说,在黄宗羲晚年他的幽怨的亡国之恨,和他对清廷方兴礼乐的欢迎,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感情,一直缠结在他的心中。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注 释
[1]《黄宗羲全集》第十册《靳熊封诗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本。
[2]《全集》第十册《与李郡侯辞乡饮酒大宾书》。
[3]《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南雷诗历》卷四。
[4]《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南雷诗历》卷四。
[5]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一《万斯同》。
[6]《招魂》的作者和招何人之魂,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这里以黄宗羲自己的看法予以分析。
[7]《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南雷诗历》卷四。
[8]元末明初陶宗仪著《辍耕录》称宋末元初郑思肖(字所南)悲宋室之亡,作书十卷,名《心史》,中多诋刺蒙古事,锢书于铁匣,沉于苏州承天寺井中。明末崇祯时,寺浚井后发觉,上于巡抚张国维,张刻之印行,一时传为异事。万斯同《宋季忠义录》记载此事。
[9]《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南雷诗历》卷四。
[10]“战鼓夫人充健卒”,当指以军解鲁王健跳之围的水军大将阮进之女。钱谦盖《牧斋有学集》的《投笔集·小舟惜别》有“娘子绣旗营垒倒”句,自说:“张定西(张名振)谓阮姑娘,吾当派汝刀侍柳夫人。阮喜而受命。舟山之役,中流矢而殒,惜哉!”
[11]《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全祖望选本南雷诗历》卷五《得吴公及(自注:名裔之,霞州先生子)书》。
[12]《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南雷诗历》卷四。
有关浙东文化论丛:二0一0年第一.二合辑的文章
韩非的上述认识方法,以注重“参验”为主要特点。“参验”就是考核、验证。韩非有“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说法,“因参验而审言辞”就是根据对事实进行考核、验证的情况来审察言论。韩非极为重视“因参验而审言辞”。......
2023-11-20
导读本篇由孔子参礼蜡祭而讲到“礼之所兴”,礼的作用及各种礼节,故以“礼运”名篇。关于礼的起源,孔子认为,“礼之所兴,与天地并”,那是先王“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关于礼的作用,孔子认为是圣人用礼教化、治理百姓,“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
2023-11-01
柒 儒家士族与法家寒族的矛盾三国末年,经过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大洗牌后,原为魏臣的司马氏家族夺去了曹魏的社稷,最终三分归晋,天下大流。两个政权的兴替实际上是东汉末期这两股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之间的较量,而不仅仅是曹家人与司马家人的矛盾。最终,司马氏建立晋朝,标志着儒家士族恢复了东汉时期的统治地位。故而,陈寅恪又将曹操定位为法家寒族的代表。这使得法家色彩浓厚的曹魏政权与儒家士族的矛盾一直很深。......
2024-01-23
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余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在《陈书》中,仅本纪中有姚察史论两篇。看来思廉写《陈书》因袭父亲的成果较少,自己创作的居多。《陈书》36卷,有本纪6卷,列传30卷。在文风上,《陈书》与《梁书》是一致的。为个人恩怨而上下其手的事情,在《陈书》、《梁书》中也有一些表现。......
2023-12-03
在“区块链+政务”结合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个悖论,那就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一方面,政府是天然的中心化管理机构,不可能接受完全去中心化的业务流程重塑。在这个过程中,去中心化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相比于传统政府体系,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政务平台,赋予了政府数据安全保密、不可篡改、可访问和无第三方等特性,具备点对点加密传输、智能合约快速审批,以及公共账本透明可追溯等功能,打破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悖论。......
2023-07-02
“见素抱朴”与“文不足”正相反,它是老子所崇尚的美学风格。与“道”相比,“朴”是一个具象化的名词,更容易体现道在美学风格上的意义,它指的就是天然之美。合前而言之,“朴散则为器”意味着从形而上之道衍生出形而下之器。中国美学史上,老子提倡的“抱朴”引发了回归自然的运动,正所谓“自然朴素”,自然之美的发现与此密切相关。......
2023-11-24
讲到亡国之音,有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曲子刚刚弹到一半,乐师师旷突然抓住师涓的手,让他停下来,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要再弹了!”灵公借鉴商纣王亡国的惨痛教训,亲临政务,发奋勤勉,很快把一个不足5000人口的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兴旺,在当时被誉为“天下之中”。这段小故事的某些情节固然有些荒唐,但琢磨一下师旷辨乐的道理和晋平公、卫灵公对待乐曲的不同态度,对我们不无启发。......
2023-0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二胡界就将蒋风之先生和二胡名家陆修棠先生并称为“南陆北蒋”。蒋风之先生《汉宫秋月》是蒋派二胡演奏风格的经典代表,也是蒋派艺术风格形成的奠基之作。《汉宫秋月》源于同名古琴曲,后被刘天华先生记录、整理并改编,而现在最受欢迎的还要数蒋风之先生修订并传谱的版本。......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