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恋爱心理学:揭秘爱情的起源与演变

恋爱心理学:揭秘爱情的起源与演变

【摘要】:1.爱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恋爱是每个人走向婚姻、家庭的必经之路,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爱情,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它要受到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另外,还有学者对作为恋人来往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后发现,对短期伴侣来说,促使他们爱情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价值观等的一致,对长期伴侣来说,则是需要的互补。

1.爱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恋爱是每个人走向婚姻、家庭的必经之路,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但关于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是两个成年异性之间强烈的感情专注,其中至少包括性的欲望和温柔体贴的成分;还有学者认为,爱情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关于两个异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制于重复的模式化了的规范结构,包含了特殊的态度和情感状态;也有的提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特定的人物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他以特定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对爱慕对象的思想、感情。总之,爱情是人类各种感情中最复杂、最微妙、最美好、最神圣的一种感情,它不仅代表着甜蜜,有时也伴随着痛苦。爱情是男女之间感情的深化和交融的结晶,它需要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慎重的审度,通常必须有一个从感性感情到理性感情的过程。爱情,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它要受到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

那么,一个人爱上了特定的异性必定有个起源,爱是怎样产生的呢?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爱作为一种特定的情绪,它是生理唤起与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个体由于一些自身不明确的原因引起了生理唤起,而这时他正与一个异性在一起,就会把这种生理唤起归因为由对方引起。在合适的生理唤起与对异性的认知的综合作用下,这种生理唤起就易被感受或命名为“爱情”。

国外心理学研究人员的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一推断。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第一组男大学生与一个富于魅力的女采访者一起走过一个悬在峡谷70米之上的吊桥,桥身狭小而且左右摇晃。第二组男大学生与同一位女采访者一起走过悬在小溪3米之上的木桥,桥身宽大而且坚固稳定。过桥途中,女采访者对男大学生进行采访:“我是专攻心理学的学生,正在调查景色优美对创作有什么效果,希望得到您的帮助。”然后,给他们看TAT个性测验图片(一些模棱两可的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编故事。最后,女采访者给他们留下电话号码:“如果您想了解这一实验的详情,有时间我可以向您说明,欢迎您来电话。”

事后,第一组男大学生中有一半人给女采访者打了电话,第二组中只有12.5%的人打电话。如果换上男采访者,打电话的人就更少(参见下表)。分析他们所描述的TAT故事,显示出第一组的故事中包含有较多的情爱成分。

与过桥时的采访有关的行为

研究者认为,当冒险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任何人都会产生生理唤起,比如心扑通扑通地跳、呼吸急促等。如果这时候有一位迷人的女性同自己交谈,并且提到打电话,被试者就会倾向于认为这种生理唤起是这位女性引起的,而由女性引起的情绪难免与爱情相关。如果同行的是一位男采访者,被试者会认为生理唤起与采访者无关,而是因为高高的吊桥引起的。由此,他们会把这时的情绪定名为恐惧。

这里的一个关键点是,生理唤起是泛化的或者是未分化的,它几乎可以由任何一种刺激引起,比如运动、恐惧、愤怒、噪音、注射肾上腺等。这些生理唤起只要与合适的认知线索结合,都可能被当做爱情。在研究中,处于恐惧状态的人更倾向于编造有色情成分的故事,愤怒者的尿液中含有浓度很高的酸性磷酸酶,这也是情欲唤起的标志。看过恐怖电影再看色情电影的女性比先看色情电影再看中性电影的女性更容易被色情电影唤起情欲。让处于运动状态的人看色情电影,他们比运动过后看色情电影的人产生了更多的性激动。

社会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有下面这样几点。

(1)身体吸引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假定:那些在智力、社交、能力、性格、身体等方面相近的男女,更可能相互吸引。为证明这一假设,他们安排了一个计算机选择伴侣的舞会,事前对被试者的人格特征与身体吸引力进行评价,输入计算机。同时,向自愿参加的被试者许诺:将根据计算机的信息,为每个人选择趣味最相投的人。在舞会上,则给这些被试者随机配对,唯一的有意安排是男性的身材比女性高。

在舞会休息时,实验者要求被试者填写一份问卷,私下回答对自己舞伴的喜欢程度。在4~6个月之后,又把这些人找在一起,问他们在舞会后是否进行过约会。

研究者发现,在所假定的能增加吸引力的项目中,只有身体吸引与男女学生的再见面或约会有关。即身体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性格等,更能引发异性间的吸引力,尤其是初次见面的异性。

(2)相似性

相似性是指在年龄、肤色、宗教、民族、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相近的异性容易相互吸引。

有一项研究发现,在所调查的纽哈芬的523对夫妻中,没有一对夫妻是不同种族的;在美国,同黑人男性结婚的白人女性只有15%,与美国白人男性结婚的黑人女性只有5%;在所调查的1 000对美国夫妻中,多数经济地位相同。

(3)互补性

互补性,是指一方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正好能满足对方的需要,男女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吸引力。

有人研究了125对结婚多年的夫妻,发现夫妻之间需求的相互补充是婚姻关系得以维持长久的基础。互补有两种类型:一是相互需求的满足,如一位母爱型女性以照顾、疼爱别人为需要和满足,她与一位依赖性、恋母性强的男性就容易相互吸引;二是自我理想的满足,如一位崇尚知识但是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女性,会感到高学历的男性具有吸引力。

还有学者认为,互补性产生吸引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角色期望与需求的配合。比如,一位女教师依赖性很强,她很可能会喜欢一位支配性、主动性都很强的成年男性,但是不一定喜欢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因为她认为,丈夫应该积极、主动,而学生应该服从、听话。

另外,还有学者对作为恋人来往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后发现,对短期(18个月之内)伴侣来说,促使他们爱情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价值观等的一致,对长期(18个月以上)伴侣来说,则是需要的互补。(www.chuimin.cn)

根据这一结果,研究者提出了“配偶选择的过滤假说”,即两个原来互不相识的异性在成为爱情伴侣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几道关卡,而每一道关卡的过滤因素都不同。第一道关卡是空间距离,距离近的能通过过滤闯关成功;第二道关卡是人身因素,包括经济地位、教育水准、宗教信仰等;第三道关卡是态度与观念的相似;第四道关卡是需要的互补。

(4)社会交换

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把求爱的人视为理性主义者,他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幸福的人为伴侣,而所有导致吸引和排斥的因素都可以归于一个,即利益和价值。利益和价值可能是物质的、经济的,也可能是精神的、社会的。

根据这一理论,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爱情发展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选择。素昧平生的男女在可能交往的一群人中,选择愿意持续交往的对象。选择中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所得到的(即收益)与所付出的(即成本),以及收益与成本相抵后的净余(即剩余的部分)。如果收益和净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对方就成为所追求的对象。

第二阶段:交易。在这一阶段,双方都尽可能地交换收益,即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得收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比如一块聊天、互赠礼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避免进入双方敏感的领域等。在平等交换中,给予对方的收益多,自己得到的收益也多,因此两个人的亲密感就会不断地螺旋上升。

第三阶段:固定。双方都感到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因此停止对其他交往对象的选择与交易,彼此的关系相对固定起来,开始一对一的频繁来往。

第四阶段:制度化。由于亲密感逐渐增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也担心对方离自己而去,就希望通过某种契约的形式将关系制度化,比如订婚、办理结婚手续等。契约也包括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确认,既获得要求对方忠于自己的权利,也承担忠于对方的义务。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哪些因素促进了爱情的产生与加强呢?

(1)难得到的人

在心理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安排一位女实验助手,让她假装是由计算机约会程序安排她来回答电话询问的。她对一些人说:非常渴望和任何人约会(表示容易得到);对另一些人说:自己不是愿意见任何人,但是愿意有选择地与他约会(表示难得到)。结果后一种做法使她被男性认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即是说,难以得到的女性比容易得到的女性更令异性喜爱。

(2)冷落与分离

冷落的作用与难得到的作用是相近的。当一个人受到异性冷落时,会觉得自己的价值量降低,对方的价值量增加。因此,更希望得到对方,以此证明或者恢复自己的价值。

在心理学的一项实验中,让一位相貌英俊的男性冷落一位姑娘,时间为几分钟。结果发现,这位姑娘更容易接受约会邀请。不过,她不但更可能接受这位男性的邀请,也更可能接受其他男性的邀请。因为她此时的注意中心是恢复自尊。

冷落的作用也限于一定范围,并且需要冷落者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如果自己缺乏吸引力而又故意冷落别人,那么结果只能是孤家寡人。

分离是一个时间因素,即恋爱的双方分开一段时间。一般而言,一定时间的分离可以增强具有一定爱情基础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却可能使爱情比较薄弱的男女分手。

(3)权力欲与机敏果断

有三位心理学家研究了波士顿城的231对恋爱对象。在两年研究结束时,其中的103对分手了,65对仍然维持着,9对订婚了,43对结婚了,11对失去了联系。对当初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男方的权利欲分数越高,双方的关系越容易紧张。在两年后分手的男女中,有50%是出于这一原因。而在男性权力欲弱的情况下,只有5%的男女是由于这一原因分手。然而,女性的权力欲与爱情的进展无关。

与权力欲望相反,机敏果断的品质能够赢得或者增加异性的好感,而且男性的这一品质显得更为重要。在一项研究中,让一个情场得意、同时与几个女性约会的男性和一个情场失意、受到女性冷落的男性分别参加三个阶段的实验。第一阶段,与一个有吸引力的姑娘交谈10分钟;第二阶段,了解这位姑娘的看法,达到可以跟她约会的程度,或者交谈之后给她打电话;第三阶段,进行一次录音谈话测验。测验的内容是:让被试设想自己在一个晚会上打电话邀请一位姑娘跳舞。接着,录音机中的姑娘说“我对跳舞真的不行”,要求被试者予以应答。实验者认为,出色的回答应该是:“是呀,我也不在行,我们出去散步吧!”笨拙的回答是:“唔、嗯……”不知所措。研究结果表明,能够吸引女性的最重要的品质是说话的机敏果断,即能够快速、流利、干脆地说出正确的话。就像当听到录音机中的女性说“跳舞不在行”的话时,如果能够果断地进行回答,这样更能吸引女性。

(4)关系的平衡

关系的平衡与前面提到的社会交换理论关系密切。关系平衡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时会计算收益和成本,当自认为收益与成本大致相当时,会认为这种关系是平衡的,产生公平感;当自认为收益大大小于成本或者大于成本时,会认为关系是不平衡的,产生不公平感。平衡关系和公平感有利于关系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公平感会阻碍关系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