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南普陀慈善会由南普陀寺已故方丈妙湛长老于1994年12月14日创立,原名“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后更名为“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南普陀寺慈善会标慈善会设立了三处一院,以便于广泛开展慈善活动。目前,慈善会拥有海内外会员45000余人。每年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慈善会都......
2024-10-26
第三节 东南亚 南亚地区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以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属马来亚。1946年,新加坡从马来亚分出,1965年独立为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濒临马六甲海峡、南海、苏禄海与苏拉威西海,与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毗邻,自古以来是欧亚海上交通枢纽,唐宋以来,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据《泉州市华侨志》记载,唐代马来亚沙捞越的桑多邦已出现包括泉州人的华人聚居区。宋代,赵汝适《诸蕃志》已记载泉州至马来亚吉兰丹、佛罗安、登流眉的航线、航程。明正德年间(1506—1521),葡萄牙殖民者攻占马六甲,闽南人移居马来亚日渐增多。18世纪起,开始有成批的泉州人移居马六甲、吉兰丹等地。19世纪初,新加坡开埠,不少华侨从马六甲、槟城和印尼廖内移居新加坡。
据目前所知,最早去新加坡的闽南籍僧人有转道、转岸、瑞等诸师,民国元年(1912),转道法师南渡新加坡募化创建闽南僧人第一座寺院——普陀寺,先后由转道、转岸、广懿、广周任住持。普陀寺建立后,南渡新加坡的闽南僧人越来越多,又相继营建龙山寺、普济寺、普觉寺、普照禅寺等20多座寺院。
龙山寺,先由转道请瑞等为住持,后由转逢、广洽、广净继任。
普觉寺,民国初年由转道和尚开建,属临济宗喝云派子孙寺院,一度邀请圆瑛法师代主持,在寺中开讲《大乘起信论》。圆瑛离去后,转交宏船法师主持。宏船属虎溪岩派,由转道和尚授与法席,作为喝云派的传人,自此宏船在普觉寺收度出家弟子,均以喝云派昭穆字序的广、传、道、法为序;而在厦门收度弟子,则仍按虎溪岩派下昭穆字序的宏、开、向、上、宗为序。在宏船主持下,普觉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兴办施诊所和文殊中学。
宏船圆寂后,由其弟子广声法师主持。广声主持普觉寺,自感德望不足,乃转请喝云派长老、菲律宾瑞今法师为名誉方丈,直至瑞今长老圆寂。
广声主持普觉寺,每年举办水陆法会或其他大型法会,都要回国请喝云派祖庭南普陀寺僧团前往主持。
普济寺,1949年由原南安县小雪峰寺转解和尚开建,自任住持,并先后聘请广洽、广净和妙灯主持寺务。1979年,原普济寺住地升旗山扩建货运码头,寺被征用,乃迁至直落古楼住宅区原女子佛学院,将院舍改修为寺院。因规划内该地区不许建寺,乃暂名为“普济佛学研究院”。
普照禅寺,前身为芽笼三巷普照精舍,1943年闽南僧人从厦门南普陀寺祖庭请来香火供奉;1968年广玄法师为住持,扩建为禅寺,迁直落古楼路;1972年再迁惹兰沙央路;1982年三迁樟宜罗郎马利甘路,原为民居,广玄法师含辛茹苦,几经修建,渐成规模。寺院二层楼宇,一楼前为大雄宝殿,后为大悲殿,二楼则为禅堂、僧寮,巍峨壮丽,庄严肃穆。
此外,还有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闽南籍僧人自建的寺院、精舍,如广洽和尚自建葡院,常凯自建伽陀精舍,广义创建华严精舍,晴晖兴建普明寺等。
所有旅居新加坡弘法的闽南籍僧伽,大都从厦门出国,其中绝大部分与厦门南普陀寺有直接关系。如:
转道和尚 清末,应南普陀寺住持喜参和尚的邀请,住寺襄理寺务,在南普陀寺倡建放生池,后退居养真宫。宣统二年(1910),云南虚云和尚特来厦门约请转道上北京协助迎请《龙藏》,请《藏》回滇后,于民国元年(1912)往新加坡,住金兰庙,适值金兰庙主刘金楞与人争地,转道劝说双方罢争,将地布施建佛寺以种功德,双方同意献地,遂与瑞等、转岸合建普陀寺。此后,又在新加坡募建几座寺院。
释瑞等 拜南普陀寺转武和尚为剃度师,南渡新加坡。回国后任南普陀监院,协助转逢和尚筹建大雄宝殿,佛殿建成后再度往新加坡弘法,后在南洋又捐巨资助建南普陀寺大悲殿。
释宏船 南普陀寺首任方丈会泉和尚的弟子,曾任万石岩寺监院,为太虚和尚赏识。后在新加坡广弘佛法,曾发起组织新加坡善信捐献巨资重修万石岩寺和虎溪岩寺。热心佛教教育事业,为闽院的复办奔走,并拨万石岩寺为佛学院办女众班。
释广洽 民国十六年(1927)先后担任南普陀寺书记、副寺、堂主职务,后往新加坡为龙山寺住持,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
释常凯 曾就学于闽南佛学院与万石岩寺“万石佛学研究社”。民国三十六年(1947)南渡,初居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翌年应南普陀寺邀请回厦门襄助启建“三坛传戒大法会”,任引礼师,会后复返新加坡弘法、行医,自建伽陀精舍。先后担任新加坡佛教总会总务主任、副会长、会长职务,并倡办《南洋佛教》月刊,自任发行人。
释妙灯 祖籍莆田,11岁就漳州南山寺披剃出家,并在该寺附设的南山学校读书。16岁往泉州承天寺受具足戒,此后,先后在泉州承天寺、南安雪峰寺、泉州开元寺等任监院诸执事。
妙灯自幼只在南山学校受过五年的初级教育,深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难于研读佛学经典为憾。于是发奋刻苦自学。数十年来,除深修净业和应付执事日常事务外,经常手不释卷,孜孜苦学,从广泛阅读一般通俗的佛学书刊入手,以至精研佛教经论,并涉及相关的古典文学等书籍,每当学有所得,便发之为文或诗词,以志其感受。
1958年,一度住褡南普陀寺,后得到新加坡华僧广义、广余诸师协助,经由厦门出国,初住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不久应广洽法师之请到新加坡龙山寺任监院,后任普济寺监院。
1996年,妙灯法师应选为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法师就任后,对该会属下举办的弘法利生活动,特别是各项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尤为热心支持,成为新加坡以至世界各地佛教团体共尊仰的长老之一。
晚年,由其弟子精选法师多年弘法的各类文章、讲说经典文章及诗词等作品,辑为《净意室杂集》刊印出版行世。
现在法师已届九秩高年,仍孜孜不倦地为弘法利生及佛教文化建设事业贡献一切。
释广义 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南普陀寺书记、佛教养正院教师,参与倡办《佛教公论》月刊。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回住泉州开元寺,民国三十四年重返南普陀寺任都监兼事务主任等职,1949年往新加坡募建华严精舍住修。
释广净 民国三十七年(1948)任南普陀寺书记、副寺、堂主等职,后往新加坡任龙山寺当家。
还有抗战初期厦门南普陀寺退院住持会泉、转逢两和尚也先后到新、马弘法。转逢和尚一度住持龙山寺,会泉应信众之请往马来西亚棉兰讲经,当地信众为建妙香林寺供其安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厦门去新加坡的僧人,逐渐发展成为新加坡汉传佛教的主力。1950年宏船、常凯等倡议成立新加坡佛教总会。总会历届会长、副会长都由闽南籍僧人担任。佛教总会广泛团结新加坡全国大部分的华僧和佛教界人士,永久会员和普通会员达数千人。此外还有113个佛教团体会员。总会实际上成为新加坡全国佛教最高领导机构,带领全国佛教徒开展各项弘法活动。如:组织定期佛学讲座;创办佛教学校文殊中学、菩提学校和佛学班;倡导所属寺院团体会员创办社会福利慈善机构,如养老院、慈幼院等;协助政府开展“肃毒”运动,举办“佛教肃毒辅导组”;成立佛教施诊所;建立蔡厝港佛教义冢山。在弘扬佛教文化方面,还创办《南洋佛教》杂志月刊,每逢节日庆典,举办富有佛教特色的盛大文娱游艺演出等。
新加坡是南北传佛教的集汇点。北传佛教以华僧为主;南传佛教有来自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僧伽和教徒。一直以来,各国僧伽和教徒在新加坡都是各自开展传教活动,互不往来。佛教总会认为各国僧伽同为佛教传人,应该团结起来,共同为维护佛教、促进世界佛教的发展而努力。1965年,由佛教总会宏船、常凯等发起组织“新加坡世界僧伽联合会”。联合会成立后,推选宏船为会长,常凯任秘书长。越年,倡议南北传佛教徒联合举办庆祝“卫塞节”(释迦佛诞日)大会,同时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将每年5月15日的卫塞节定为全国公共休假日,被新加坡政府采纳。
马来西亚由闽籍僧人创建的寺院,在槟城有极乐寺、三慧讲堂、双庆寺、妙香林;吉隆坡有圆通寺、观音寺、鹤鸣寺,此外还有巴双的龙华寺,怡保的东莲小筑等。
从厦门出国往马来西亚弘法的僧尼有:
释圆瑛 曾在厦门弘法,民国初年往马来西亚,一度任槟城极乐寺住持,后转付法子释白圣。
释会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往新、马弘法,初居新加坡龙山寺讲经弘法。次年移居普觉寺。1940年受棉兰信众请至苏岛佛学社讲法5个月,后人在棉兰建菩提精舍纪念。是年秋往槟城,与太虚同住极乐寺,后应请在广福宫讲经,又移住观音寺讲《地藏经》。1942年在槟城双庆寺开讲《楞严经》。其皈依弟子林炳照夫妇在槟城建妙香林寺供其静修。1943年,会泉在妙香林寺圆寂,后人就妙香林寺为建舍利塔。1949年,释广义应邀往槟城住持妙香林寺,后由广余继任。
释广玄 皈依南安雪峰寺瑞等法师,复礼南普陀寺转逢上人为戒师。民国三十五年(1946)南渡,住锡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于居鸾首建以南普陀前称普照寺为名的普照禅寺,以寄怀其落发出家的祖庭。此后,又先后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尼及出生地福建龙海港尾等地兴建4座普照禅寺。
附:广玄上人在海内外兴建五座普照禅寺始末
广玄(1913— ) 俗姓王,祖籍漳州海澄县(今龙海市)港尾卓岐村。民国壬子十二月二十七日(1913年2月2日)出生。生后三朝,其母即因产后失调亡故;父业船工,家境贫困。6岁随父到南安雪峰寺当杂役,后皈依转武和尚为师。自幼聪慧过人,甚得寺中诸师喜爱,转武和尚高徒瑞等法师对其尤为关爱有加,收为皈依弟子。16岁随瑞等法师来住南普陀寺,并由其正式剃度出家,赐法名广玄,进闽南佛学院学习。时大醒法师主持闽院,任教法师及学僧全都来自外省,对原来闽南籍学僧以其文化程度较低,听不懂普通话教学而全部排斥出院。时办于闽南地区的僧学院,因没有一个闽南籍学僧而受到闽南当地诸山长老的批评,广玄由此失学。
离开闽院后,广玄一度仍居南普陀寺常住。后随各地同参僧侣,往来省内外朝山、拜师、参学,学佛修道日益精进,对大乘佛教之慈悲济世、利乐众生感悟尤深。为适应济世利生之需要,乃到各地访求名师,学习利生诸术,如治病救人之医术,以及堪舆地理、星相命卜诸术,后来在海内外弘法利生,做了许多善行,备受信众的崇信和尊仰,获得丰厚的布施。日常生活朴素清淡,坚持粗衣素食为乐。丰厚收入,全部用于社会慈善事业,以及兴建寺院作为弘法利生基地。为感念剃发出家的南普陀寺恩源,曾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及其故乡卓岐,兴建以南普陀寺旧称普照寺为名的大禅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应邀往南洋弘法,住锡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于居鸾兴建第一座普照寺,占地 99900多平方米,除建有主要奉佛的殿堂外,还附建有念佛堂、法堂、养老院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将该寺献给马来西亚青年弘法团作活动基地。1968年,在新加坡直落古楼路兴建第二座普照寺,寺中附设安养院和戒毒所,收养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收治吸毒患者。该寺后因城市规划需要,1982年由直落古楼迁至樟宜罗郎马利甘路复建。1972年,在西澳大利亚柏斯兴建第三座普照寺;1981年又在印尼雅加达北部兴建占地约13320平方米的第四座普照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募集巨资在其出生地龙海市港尾镇太武山左侧,购得山坡地两百余亩,大兴土木营建寺宇殿堂,又以其父皈依佛教法名瑞成为名,兴建瑞成幸福院,收容孤老及儿童,又兴建念佛净土村、休闲静养院等佛教慈善建筑群。为纪念出身祖庭,仍以南普陀寺旧名“普照寺”命名。
广玄在海内外兴建5座普照寺后,每年安排三两次到这些寺院进行弘法利生活动,如举办各种祈福消灾、拜忏求愿与普利大法会,并为当地俗众治病疗疾、星卜吉凶等。直至90高龄,仍然如是往来奔波不息。
他为人洒脱大方,平易近人,缁衣布衲,从不加以修饰,更不虚张法师威仪,因此更能接近一般平民信众,往往是每到一处,十方俗众奔走相告,竞相能以当面趋拜为荣。有时刚到住地尚未坐息,就有千百信众聚集门外,排成长队求见。对此,他从不以为烦,总是和颜悦色一一亲切接见,亲为摩顶抚安。
他乐善好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均建有老人院和戒毒所,收养孤寡老人和孤儿,收治无人认养的精神病患者,帮助吸食鸦片者戒除毒瘾。数十年间,治愈患者无算。在行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方法:用药汤清洗肠胃,让其脉络通畅,治疗期间让患者露天住宿,大寒天清早醒来即用冷水洗澡,患者受冷水刺激,穴位顿时被打开,再施以中药调理和精神疏导,以此治愈不少被诊为“不可救药”的患者。也用此法,帮助许多吸毒者戒除了毒瘾。一些长期患精神病的患者治愈后已无家可归,广玄便让其留在老人院安养。
南普陀寺接待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帷严大和尚和秘书长广声大和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侨居新、马的僧伽和佛教界人士,对祖国振兴佛教、重建寺院更是全力支援,如宏船重建厦门万石岩、虎溪岩,泉州承天寺、庆莲寺;元果、常凯重修厦门白鹿洞,泉州崇福寺;广余新建厦门金鸡亭普光寺;晴晖新修扩建惠安平山寺,并协助重修泉州开元寺和承天寺;妙华重修厦门鸿山寺大雄宝殿和寮房;广净经常回国,捐献巨资并受委托鼎力协助厦门、泉州各寺院的新修扩建,此外,还支持复办闽院和创办泉州女子佛学苑,并募集巨资,支持出版《弘一法师全集》等。
80至90年代,新、马华僧和厦门僧众相互往来十分密切。1987年元月,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应邀率团赴新访问。新加坡宏船老法师更是多次来厦。1991年1月5日,妙湛和尚与明法师一道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前往新加坡参加宏船老法师圆寂传供赞颂大法会。圣辉大和尚任南普陀寺方丈以来,加强与新加坡佛教界的友好交往,曾多次率团前往访问。1997年12月,圣辉大和尚率领理文法师、定恒法师一行多人参访新加坡(此行还到日本、香港等地)。1999年圣辉大和尚应邀赴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参加短期出家众传戒法会,任传戒和尚。2001年元月,圣辉大和尚率厦门佛教界人士一行8人应邀参加新加坡各宗教联合举办的“跨世纪温馨晚宴”。90年代至今,新、马几乎每年都邀请厦门闽南籍僧众前往协助举办各类佛事活动,每次都在10至20人之间,如养真宫住持能元曾多次带领法务团应邀去新、马。至2003年8月,闽院法师往新加坡弘法的有向学、普静、仁慈、妙真、浩宇、果利等。
2007年5月28日,以市民宗局局长陈建德,市佛教协会会长、南普陀寺方丈则悟大和尚,副会长定恒法师、法云法师,常务理事世澄法师,副秘书长能元法师及李建群居士、林钦铅居士等组成的厦门佛教代表团前往新加坡参加佛牙寺龙华院举办的庆祝卫塞节(佛历2551年)庆典,增进了两国佛教界的法谊交流。
二、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是东南亚岛国,也是闽南华侨比较集中的国家。明代,闽南人纷纷移居菲律宾南部的苏禄、棉兰佬,中部的怡朗、宿务和北部的马尼拉、大港等地。(www.chuimin.cn)
菲律宾华侨把在家乡的佛教信仰带到侨居地。清末民初,有些闽南籍的僧人,如妙月、云果等为募资修建寺院,利用乡侨关系,常至菲律宾募化,作短暂的停留。据传,清光绪十八年(1892),有一位泉州籍僧人去菲律宾募化,随带一尊观音像供养,回国时,把这座佛像留给一位信佛的华侨,让其安奉家中奉祀。附近华侨多数信奉观音,常相率来就观音菩萨像问事礼拜,祈安求福,逐渐成为香火中心,后就所居的路夏义街建佛堂祀奉,称为路夏义街佛祖堂。此后有一班具有正信的佛教信徒,常借佛祖堂聚会念佛,并组织成立旅菲中华佛学研究会。佛学会在吴江流、翁振文等居士的热心倡导下,募集资金,在马尼拉布那拉街购置地皮,筹备兴建佛寺。民国二十五年(1936),延请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奠基,创建大乘信愿寺,成为菲岛第一座佛教寺院。然而有寺无僧,难以弘教,乃于1937年,由旅菲中华佛学研究会吴江流等居士为代表,来厦门礼聘南普陀寺代住持性愿和尚,赴菲住持信愿寺。
性愿和尚应聘主持菲岛首刹信愿寺,擘划经营,扩建殿宇,塑造佛像,购置藏经,使菲律宾佛教开始具备佛、法、僧三宝。此后,又陆续延聘厦门、泉州僧众往菲助化,性愿被誉为开拓菲国佛教的开山祖师。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性愿60大寿,应厦门诸山长老和信众的要求,返回南普陀寺启建“三坛传戒大法会”。
1946年,性愿和尚以“久留外域,心力不支,应事休息,经集诸护法信众商陈告退”,并推举瑞今为信愿寺住持。时瑞今在厦门任《佛教公论》月刊社发行人,接性愿和尚聘函后,与厦门妙释寺住持善契同时申请往菲,却由于菲岛入境手续一时难办,又值性愿要回南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故延至1948年才赴菲接任信愿寺第二任住持。
瑞今接任信愿寺住持的第二年,即1949年初夏,该寺木构殿宇被邻居大火延烧焚毁,唯大殿佛像竟得完好无损,观者叹为奇迹。瑞今即发起重建,越年竣工,为二层宫殿式的钢筋水泥建筑结构。
1945年,性愿和尚在马尼拉马拉闷社创建华藏寺,从信愿寺退居后,即著力拓建华藏寺,并倡议合信愿、华藏两寺为统一领导的十方丛林。1958年,制定两寺统一行政领导章程规约,并聘请原厦门闽院导师印顺为两寺首任上座。1961年,首任上座期满,改选性愿复任。任中,性愿圆寂,公推瑞今为第三代上座,瑞今连任三届12年后(按规定上座连任不得超过三届),于1974年聘请新加坡宏船继任上座,1986年宏船告退。瑞今再度出任,以德高望重,虽已逾三届,僧众仍尊奉为上座。
两寺的寺务组织,上座之下设立三纲座首,即:事主,主理寺务;法主,负责弘法;藏主,主管财务。各座首分工负责,以辅佐上座执行“内修外弘”诸事务。
菲律宾佛教寺院,初集中在马尼拉市内,后随新市镇开发,逐渐向市郊和各镇市延伸,如宿务、纳卯、三宝颜、描戈律等,凡有华侨集居的大市镇,都有寺院分布。至1988年,全菲总计佛教寺院27所,其中首都大岷区18所,其他各省市9所。在大岷区,由僧伽主持的有信愿寺、华藏寺、普陀寺、隐秀寺、普济寺、崇福寺等6所;比丘尼住持的有宿燕寺、宝藏寺等2所;菜姑住持的有莲华寺、观音寺、灵鹫寺、圆通寺、天莲寺、海印寺、文殊寺、天竺庵等8所;此外有罗汉寺、清香寺则是在家居士私人创建的梵修道场。分布在其他岛市的佛寺有:碧瑶市的普陀寺,宿务市的佛光寺、普贤寺(原名定慧寺,后释唯慈择地重建,改称今名),纳卯市的龙华寺,三宝颜的福泉寺、三宝寺,描戈律的法藏寺,独鲁曼市的南华寺,甲万那端市的灵峰精舍等。
菲律宾寺院和信众的大量增加,有识之士深感寺务管理和弘法人才不足,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招聘一批厦门和泉州的闽南籍僧侣入菲助化,其中有如满、印实、妙钦、觉定、广纯、善戒、妙戒、心理、瑞耀、传贯、道律、传海等10多人。近年又有闽院法师道黉、果利等。此外,还有菜姑30多人。至90年代初,全菲共有僧众30多位,菜姑50多人(部分是在菲岛收度的徒众)。10多年来,菲岛许多年轻的菜姑,相率往台湾佛学院修学,他们在台湾接受正规的佛化教育,并受台湾众多削发出家比丘尼的影响,有些菜姑发心落发,现比丘尼相。现在全菲已有削发出家的比丘尼10多人。
菲律宾的佛教团体有:“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菲律宾分会”和“佛教居士林”。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菲律宾分会成立于1953年,会址设在信愿寺,会长瑞今和尚。该会对外代表菲律宾佛教,与世界各地佛教组织保持联系。1953年以来,曾由瑞今多次组团往世界各地参加“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世界僧伽大会”、“世界华僧大会”等国际性佛教会议,与世界各地的佛教团体进行佛化交流。对内则团结全菲佛教界缁素人士,开展弘化和各项慈济活动。
菲律宾佛教居士林是团结菲侨在家奉佛居士的组织,林址设在马尼拉怡干洛街。每月有定期的念佛会和佛学讲座,并经常参加各佛寺的各种法会和各项弘法、慈济等活动。
性愿、瑞今、正宗等在菲律宾,以信愿、华藏两寺为中心,开展各项弘法传教活动。如:定期举行“共修法会”。每星期日上午集会念佛和修持;每年正月和七月,分别举行“千佛法会”和“普利法会”;及逢诸佛菩萨诞辰节日,举办各种纪念性法会。
以殊胜因缘,举办各种特殊大型法会,如1979年10月,信愿寺万佛塔落成,举办开光大典,启建三千佛法会7天,由释宏船率领新加坡诸僧来菲主持。1984年,瑞今和尚八十寿诞,传授三坛大戒,并启建水陆道场大斋巨型法会,邀请新、马,以及港、台各地高僧大德数十人到菲襄助主持法会,为菲岛开教以来最隆盛的一次殊胜大法会。
举办星期日佛法讲座,创办信愿静修班,每周日上午举行佛学座谈会,研讨佛学理论,下午念佛、讲经和静坐修持。
每周二、五晚上,在DWXX─1026电台播音,广播《佛陀法音》,宣讲佛法。1983年增设三宝颜分播站,1984年又增设宿务市分播站,法音广播站由正宗法师主持,将讲经内容制成录音带向各地发行。
采用各种形式,广结善缘,开展弘法活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释广范倡导组织佛教精进音乐团,排演《观音得道》、《杨贵妃》等剧目,在马尼拉市各地巡回公演,深得各界好评。1971年夏,以董云卿、王晴霞、庄少智等居士为主干,组织“佛教青年活动中心”,聘请瑞今、妙钦、正宗等为导师,举办周日青年虔祷会、儿童佛学班、学生佛学讲座,编印青少年念诵本,以探访、慰问等方式,深入家庭布教,宣传佛教教理,印送多种佛教书籍,赠送佛像、念珠、佛坠等物,以广结善缘,有时还应聘到各大学、社团、学术机构介绍佛学。1981年,活动中心改组为“信愿合唱团”,以歌唱佛曲引导青少年信仰佛教。1986年又改组合唱团为“青年佛学社”,继续开展各项弘法活动。
举办佛学讲习班,提高年轻僧、尼、菜姑的佛学理论水平。自1985年起,每年暑假在信愿寺开办讲习班,聘请释自立、传印和大陆的陈珍珍居士等为讲师,讲授主要课程有:佛经讲解、梵呗实习、专题探讨、佛学常识及文史知识等。正修学员大都是来自各寺院新出家的男女青年,每期约30多人,此外还有旁听生40多人,多数为知识青年和侨校教职员。
创办佛教学校,优待贫苦青少年入读。1947年,旅居马尼拉华侨刘胜觉居士发起,联合佛教界热心教育的侨胞创办“马尼拉普贤中学”。不久又在宿务市创办普贤中学分校,聘请出家人主持校务,以学风良正,为菲律宾佛教界和华侨社会所重视。1960年,信愿寺创办能仁中学,现有学生1000多人。1971年,华藏寺创办乘愿纪念学校,现有学生500多人。三宝颜市福泉寺主办观音学校。
创办各种慈善机构,矜孤养老,恤寡济贫,施医赠药,救急解困。1956年,信愿寺发起组织佛教岁暮慈赠会,向热心公益的佛教徒募捐慈善基金。每年岁暮天寒时节,往安老院、孤儿院、贫民窟、儿童感化所、精神病院、难民营、监狱等处慰问,赠送物品和救济金。1976年,华藏寺收容年老无所依归的孤苦妇女,让其安度晚年。1978年,宿燕寺创办文莲施诊所,每星期二免费为贫民施医赠药,施诊对象,不分种族、信仰,一视同仁,救人无数。信愿静修班诸善友发起,举办菩提念佛会,每月3次到华侨养老院、妇女养老院慰问布施财物,开示佛法,引导老人念佛修持。1984年,组织菩提福利会,募集资金,对国内外开展施赈救灾活动,慰问并施赠物品给孤儿院、安老院等慈善机构。
在菲律宾弘传佛教的出家僧尼和菜姑,绝大部分是由厦门出国的,其中有许多人曾在厦门常住寺院,或执教、就学于闽院的师生,如信愿寺、华藏寺的几代上座性愿、瑞今、印顺、宏船和其他寺院的主持或执事善契、广范、妙钦等,他们与厦门的关系密切。性愿和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多次寄汇巨资和药品分送厦门各寺院,支援各寺院建设,并在厦门创办觉华女子佛学苑。民国三十七年(1948)还在南普陀寺启建“三坛传戒大法会”。瑞今、宏船、善契等对厦门各寺院建设也常予大力资助。他们在菲岛弘法所传授的在家二众弟子和广大信徒,大部分是闽南的华侨,这些弟子、信众,回国时都要到厦门各寺院参佛、拜祖或观光,并对厦门佛教寺院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闽南人移居历史最早、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华人、华侨大都信仰汉传佛教。清乾隆年间(1736─1795),虎溪岩僧释如宜“出居三宝垄”,在印尼弘传佛教。以后一些闽南出家的僧尼和菜姑经常到印尼各地弘法和募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尼不少佛教寺院举行重大佛事活动,都来厦门邀请佛教界高僧大德前往协助,而厦门的一些寺院佛堂的兴建和修复也都得到印尼华僧和菜姑的捐助。
三、 缅甸、越南和泰国
缅甸,东南亚中南半岛国家,与中国相邻,主要信仰南传佛教。首府仰光,是闽南华侨聚居地之一。清末民初,有不少闽籍僧人前往拜塔礼佛,宣扬汉传佛教。又有许多旅缅华侨,皈依佛教,组织居士佛教团体,举办学佛、弘法等法务活动。抗战初期,太虚法师组织“国际访问团”访问缅甸,号召以佛教团体组织为核心,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呼吁旅缅四众弟子募集资金救援祖国难民。
1933年,以厦门籍佛教居士曾双堂、陈步墀、丘贻厥等为首,在慈航和尚的引导下,发起建立“仰光中国佛教学会”,组织旅缅佛教信徒学习佛教经典,举办各种法会以及开展佛教宣传等活动。翌年创办“佛学义务学校”,由曾福安、曾海音、丘登富主持,讲授佛教经典。1935年11月,又于仰光百尺路成立“佛教青年会”。青年会除组织佛教法务活动外,还通电回国,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吁,同时在侨居地佛教信徒中展开“念佛救国”宣传。后又组织“佛教妇女促进会”,由林妙香、陈秀莲、陈金宝主持,联络华侨各界妇女,宣传“佛学救国”,举行义卖,劝募救国救民义捐,支援祖国。迨至日寇南侵,仰光沦陷,佛教学会主要成员,一部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大部分避居山芭,学会自然解体。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原佛教学会成员陆续返回仰光,次年由林妙香、陈金宝、曾海音发起复办佛学义务夜校,讲授佛学和普通文化课。1948年10月,佛教学会恢复组织,推选丘贻厥、陈广治为正副主席,丘登富为秘书,继续组织教徒修学佛教经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仰光中国佛教学会特意在藏经楼上升起一面五星大红旗,以示庆祝,因之被誉为旅缅爱国侨团。
长期以来,佛教学会以佛学义务夜校为中心,广泛组织当地华人信徒,讲授佛教经论,举办各种法会,宣扬汉传佛教。1965年,缅甸当局取缔外侨办学,佛学义务夜校转以讲经形式继续坚持,并吸收部分失学的华人儿童,进行普通中文教学。
1989年,鉴于老一辈佛教学会主要负责人曾双堂、曾福安、丘贻厥等先后逝世,乃对佛教学会人事进行调整,推选杨允钦、叶孙绸、黄再玉为正副主席,任命戴炎鼎为秘书长。
仰光中国佛教学会自创办以来,历届所有负责人和主要骨干人物,除胡肯堂、黄再玉分别为漳州和安溪籍外,其余均为厦门人。他们既是佛教学会的主干,同时也是“旅缅厦门联合会”的负责人或主要骨干,有的还担任地方政府要职或主持其他群众团体。如丘贻厥(厦门新安人),原为缅甸立法会议员、市政厅财政厅长、华商商会会长、华侨中学董事长,他既是政府的要员,又是当代缅甸华侨、华人的爱国领袖,在华人社会中卓有声望。又如秘书长戴炎鼎,原籍厦门市人,曾任缅华互助会(原名“缅华店员联合会”)主席、缅华慈善公会秘书长、旅缅厦门联合会秘书长等职务,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0周年国庆大典,应邀回国观礼,曾返厦门祖籍寻根问祖,并朝参南普陀等厦门各寺院。
越南,旧名安南,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国家,与中国接壤,是一个信仰北传佛教的国家。宋代,闽南一带民众前往占城(今越南中部)渐多。明初,不少闽南人随三宝太监郑和往占城,一部分留居其地。后来,许多人随运粮艚船移民越南。清乾隆年间(1736─1795),虎溪岩僧如珠到安南弘法。民国初,菜姑陈妙卿前往越南筹募资金,创建妙清寺。侨居越南的闽南籍僧人与厦门佛教界关系密切,有重大佛事活动,经常邀请厦门僧人前往襄助。
2001年秋,闽院接受越南派遣留学生释勇莲等4位比丘尼,编入闽院女众部本科班修学。2003年夏,释勇莲等4人完成学业,分别回国或转其他院校继续深造。她们对在闽院2年的学习与生活十分留恋,对闽院师生对她们的关怀表示终生难忘。2008年5月13日,以定恒法师为团长、了法法师为副团长及市民宗局钟晓波先生一行11人组成的闽南佛学院代表团赴越南出席“第五届联合国卫塞节国际佛教大会”。
越南四位学僧在闽南佛学院学习圆满毕业
泰国,旧名暹罗,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国家,主要信仰南传佛教。宋元时期,有一些闽南工匠和商人便已侨居泰国,后来经常有人随贩粮船舶移居泰国。
民国初年,厦门菜姑开胜、胜清联袂南渡,往泰国募化,创建净莲堂。旅泰闽籍佛教徒与闽南佛教界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往来,凡举行重大佛事活动,多邀请厦门或新加坡闽籍僧人前往主持或开讲佛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佛教界与泰国佛教界交往频繁:1993年泰国副僧王一行来访;1994年11月,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率团护送佛牙赴泰国供奉,受到泰国僧王智护尊者和善信的热情接待;1999年11月,泰国上议院议长米猜·雷初攀一行多人参观南普陀寺。
2002年10月,泰国王室公主诗琳通参访南普陀寺,受到圣辉大和尚和两序大众的热情接待,并在大雄宝殿为泰国贵宾诵经祈福。
泰国诗琳通公主参访南普陀寺
泰国华人、佛教徒许木水(祖籍泉州安溪)捐献人民币200万元,在厦门集美区建观音堂一座,并于2002年10月3日送三位女儿来闽院女众部学习,且要求落发出家。经国家外交部和宗教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佛协副会长、南普陀寺方丈圣辉大和尚为其剃度落发,赐法名果辉、果圆、果蒂,并送进闽院女众部修学。闽院接受外国留学生,特别是由德僧亲自剃度外籍弟子,是近百年来中外佛教交流史上仅见的一大盛事。
2003年1月,厦门闽院奉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之命,组成以了法法师为团长,由在校学僧界淞等19人参加的“中国佛牙舍利赴泰供奉护法三团”,与其他两个团队一道前往泰国执行为期31天(1月30日至3月1日)的护法任务,后荣获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授予的“优秀护法团”殊荣。
2007年9月,以传明法师为团长的闽院代表团赴泰国参加为庆祝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达玛库塞迦博士的诞辰,并进行两国佛教学院之间的法谊交流。
2008年1月22日,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分校副校长Phramaha Boonchuay一行到紫竹林闽院女众部参访。同年2月27日,泰国大塔寺代表一行护送泰文《大藏经》赠送南普陀寺闽院。
四、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旧名锡兰,南亚岛国。公元前3世纪曾是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大多数居民信仰南传佛教。早期移居锡兰的闽南人多做苦工,后转营小杂货、小百货,大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笃信释迦佛陀。因年代久远,资料缺乏,于今尚未发现早期厦门与斯里兰卡宗教往来的记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太虚法师组织“国际访问团”到锡兰,宣传抗日,发动旅居锡兰的佛教弟子支援祖国抗战。
2003年,斯里兰卡阿斯羯利寺国际佛学院同意接受厦门闽院选派应届本科毕业生5人赴斯留学1年。闽院经过精心挑选,决定派遣道峰、通德、达因、悟性、界淞5名学僧留学。7月19日,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为团长,云南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陆昭明和闽院常务副院长诚信法师为副团长,国家宗教局政法司院校处副处长李革、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喻臻和云南省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康南山等为团员的护送团,从厦门出发,经泰国前往斯里兰卡。21日,代表团抵达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当晚,阿斯羯利寺国际佛学院举行有花园寺长老及阿斯羯利寺副长老等大德法师、教授60多人参加的欢迎仪式。22日晚,阿斯羯利寺国际佛学院举行研讨会,院长蒙格拉博士及主管教学的教授、讲师与代表团及中国驻斯里兰卡使馆官员,具体探讨留学学僧的学习课程安排,深入讨论和研究中斯两国佛教今后的发展与交流。在斯期间,代表团还朝礼佛牙寺、花园寺,参观访问斯里兰卡佛教部、佩拉德尼亚大学,看望在智增佛学院、凯拉尼亚庙佛学院留学的云南上座部5位比丘。
斯里兰卡佛教长老莅临南普陀寺参访
有关南普陀寺志的文章
第一节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南普陀慈善会由南普陀寺已故方丈妙湛长老于1994年12月14日创立,原名“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后更名为“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南普陀寺慈善会标慈善会设立了三处一院,以便于广泛开展慈善活动。目前,慈善会拥有海内外会员45000余人。每年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慈善会都......
2024-10-26
第五节其他建筑南普陀寺规模宏大,至2008年底,全寺总占地25.8公顷,建筑总面积21270平方米。高耸的双塔俯览全寺,成为南普陀寺崭新而醒目的标志性建筑。清乾隆五十三年,厦门奉敕在南普陀寺天王殿前兴建乾隆皇帝御书碑文的“御碑亭”,厦门官员及各界人士,咸认为此举乃厦门之殊荣,特从各地聘请能工巧匠精工雕造,并建四座碑亭庇护。斗拱结构的无梁殿阁,因其工艺庞杂繁细,紧密榫合的精密度要求极高,历来都用于宫廷无梁殿阁的建筑。......
2024-10-26
毓秀钟龙象,丛林第一家。高年石骨坚如铁,列坐霄中不怕寒。顾影自联翩,云开时纺绋。论年多甲子,阅世几荣枯。石笕〔清〕胡建伟山石易苍莨,蒙泉泄真宰。爽籁天然至,无劳展动工。为问文殊诗集未,漫披诗稿乞加删。和答前韵释太虚诗入荣杖叩禅关,几度行吟曲径间。南普陀题石释太虚南海普陀崇佛刹,虎溪白鹿拟匡庐。......
2024-10-26
今本寺已次第植树造林以期为厦市培成一名胜形胜之山林区域!民国二十二年二月一日,南普陀住持太虚谨记南普陀寺寺考虞愚五老山拱隔江太武而峙,为厦门八景之一,寺奉观音为主,弥勒罗汉天王亦与焉。南普陀寺建筑物沿革释寄尘(一)佛殿及走廊天王殿此殿五间,中三间供奉弥勒如来。其左右各一间,则供奉四天王相。有私院一,自成院落,后面有披厦多间;为常住重要执事及小厨房工人宿舍。水池区此水池区,为本寺之最新建筑。......
2024-10-26
第一节闽南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经历民国时期的创办和发展与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复兴和提高等两个历史阶段,具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由于瑞今、广箴法师的居中联络,会泉法师乃和转逢和尚商议,决定在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当即延请常惺法师来厦门着力筹办。民国十四年9月,闽南佛学院正式开学,公推会泉、常惺为正副院长。......
2024-10-26
第二条本慈善会的性质为地方性联合性社会慈善团体。第五条本慈善会的住所在厦门南普陀寺寺内慈善大楼。第二十四条本慈善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第三十二条本慈善会修改的章程须在常务理事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市民政局核准后生效。......
2024-10-26
第二节南普陀寺实业社一、创办与发展1978年2月,企业依据厦门市革委会批准成立的“南普陀管理处”大集体所有制编制而创办,1982年更名为“南普陀寺管理委员会”,1990年12月,由厦门工商局注册变更为“厦门市南普陀寺实业社”。......
2024-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