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南普陀寺志:港澳台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交流

南普陀寺志:港澳台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交流

【摘要】:第一节港澳台地区一、香港香港佛教始兴于清末民初。香港的佛教组织,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有“香港佛教联合会”。厦港两地的佛教通过这个纽带往来频繁,关系密切。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各国和台、港地区的佛教界缁素人士往来更为频繁。大部分早年出国旅居东南亚和港台地区的侨僧、华僧均纷纷回大陆朝山、拜祖、访问、参观,捐献巨资修建祖庭和其他寺宇,有的还在内地收授男女出家徒众,安置在闽院修学,以培养海内外佛学接班人。

第一节 港澳台地区

一、香 港

香港佛教始兴于清末民初。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被迫将香港租借给英国后,香港逐渐成为现代化的商业港口,各国商人、游客云集,内地移民骤增,香港佛教随之活跃兴盛起来。香港佛教具有社会性的组织活动则始于民国五年(1916),由旅居香港具有佛教正信的内地商人潘连徽、吴子芹、卢家昌、罗学敏等发起组织“佛教学会”,后又设立极乐院,每周举行一次佛教演讲,民国九年,由佛学会发起礼聘太虚法师赴港举办规模宏大的讲经法会。此次法会影响甚广,其后,香港佛教徒日益增多,遂着手组织佛教居士林,设立佛经流通处,创办佛教报刊,组织佛学研究机构,并营建寺院庵堂。抗战胜利后,大陆有许多出家二众到香港或新加坡、马来西亚弘教,其中从厦门南普陀寺出发的著名僧伽有印顺、演培、元果等,他们或往来港、台,远至新、马弘传佛教;或在香港建立寺院、精舍住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佛教又有飞跃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香港地区的寺院精舍,1956年以前还不到40所,至1960年发展到165所,到1990年已有寺宇、精舍达400多所,出家僧尼3000多人,佛教团体200多个,男女佛教徒占香港总人口70%以上,约有460至470万人。

香港的佛教组织,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有“香港佛教联合会”。它不仅负责香港地区佛教的内联工作,还是“世界佛教联谊会”香港地区活动中心,负责香港佛教与世界各国佛教的外联工作。“香港佛教僧伽协会”,是香港僧侣组织,同样也是“世界僧伽协会”的分支组织。“香港佛教居士林”,是全港性在家佛教徒组织,很有影响力。此外,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斯里兰卡和韩国等国家的佛教组织和寺院,也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如“南韩佛教香港分会”等,在香港进行传教活动。

香港的佛教文化教育甚为发达,由佛教组织兴办的佛教院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东莲觉苑女子佛学院”、“凌云寺佛学院”和“东普寺佛教研究所”等,战后又建立“能仁书院”(香港佛学最高学府)、“华南佛学院”、“栖霞佛学院”、“菩提佛学院”。此外,还有佛教组织创办的面向社会的研究所、大专学校、中小学和托儿所共73所。

在宣弘佛教方面,民国十九年(1930)以来,香港佛教界曾先后创办《佛学季刊》、《华南觉音》、《人海灯》、《香海佛社》、《无尽灯》、《香港佛社》等刊物。但发行期数均不多,唯有后来香港佛教联合会创办的《香港佛教》经久不衰,发行量最大,流通面最广。还有释洗尘创办的《因明》佛学杂志,学术性强,颇受海内外佛教学术界的欢迎。此外,香港还有4座颇具规模的佛教图书馆,其中“志莲图书馆”藏有藏经和有关佛教史、志、传、理论、艺术和研究工具书六大类图书10000多册,其他如“中华佛教图书馆”、“宝筏图书馆”、“香港佛教图书馆”,藏书也颇丰富,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香港佛教界对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甚为热心,共创办有500多床位的佛教医院1所,佛教安老院和老人安乐中心等5所,慈幼院1所,青年康乐营1所。这些福利机构,基金充裕,建筑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服务良好,对弘法利生有较大的贡献。

厦门和香港,历来为闽南众多华侨出入国门的两大桥头堡,两地之间形成一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厦港两地的佛教通过这个纽带往来频繁,关系密切。以香港为中心往来新、马、菲、印尼以及台湾等地的佛教界人士,厦门南普陀寺为必登之地,到厦门的佛教徒必到南普陀寺朝拜,年均达30多万人次。南普陀寺以及厦门佛教界缁素人士出入国门也都要经过香港,厦港两地佛教徒往来络绎不绝,其中知名高僧如太虚、转逢、转道、会泉、性愿、广洽、瑞今、印顺、宏船、竺摩、演培、元果等,都曾多次往来香港弘法。民国十六年(1927),太虚在厦门南普陀寺方丈任内,在会泉法师的大力支持下,经香港参观访问欧美各国,受到各国佛学界的盛大欢迎,香港学术界多次报道太虚访问欧美的行迹。出入经过香港时,均受到隆重的接待,并恭请他讲演访问欧美的经过和各国的佛教情况。此外,如印顺、演培、竺摩、元果、宏船、常凯诸法师,多次往来或建精舍于香港,在港布道弘教,受到香港佛教界的尊崇和敬仰。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各国和台、港地区的佛教界缁素人士往来更为频繁。大部分早年出国旅居东南亚和港台地区的侨僧、华僧均纷纷回大陆朝山、拜祖、访问、参观,捐献巨资修建祖庭和其他寺宇,有的还在内地收授男女出家徒众,安置在闽院修学,以培养海内外佛学接班人。近年来,又有闽院二批毕业生应聘往香港住持寺院或入佛学院任教,其中有净松、德辉、达常、戒胜和悟光等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热心的海外佛教徒,为厦门的佛教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如港台著名老居士南怀瑾等为南普陀寺兴建一座恢弘壮伟的大禅堂。李秀丙、施联辉和王震居士夫妇等,为南普陀寺等寺院、闽院捐赠两辆汽车和大批经书以及各项教学设施。1996年,香港钟氏财团家族捐资650万元建紫竹林闽院女众部教学楼、五观堂等5座楼房。

厦门佛教僧众前往香港参访弘法也日益增多,1984年4月,南普陀寺素食部应邀赴香港作示范表演,由于烹调技艺精湛,轰动一时,载誉而归。1989年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等5人应香港佛教总会觉光法师邀请赴港访问。1993年9月厦门市佛教协会秘书长诚信法师和闽院教务长了法法师应邀前往香港参访(此行还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1998年元月,圣辉大和尚应邀前往香港为志莲净苑大雄宝殿诸佛菩萨圣像开光。

赴港法务活动

2003年3月28日至4月8日,南普陀寺组织以则悟法师为团长的30人法务团,参加香港大屿山莲池寺启建的水陆法会,并选派闽院研究生正满、本科应届毕业生演梁等10位学僧住锡莲池寺,担任监院等职务,为期1年。5月8日至14日,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居士喜舍净资,在南普陀寺启建“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降伏‘非典’病魔(SARS)水陆法会”。6月,闽院与厦门大学筹备创办“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香港福慧寺、弘法寺住持净雄法师十分关注,表示要长期资助,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居士闻讯,十分高兴,专门派代表参加“佛学研究中心”揭碑典礼,捐资100万元,在厦门大学成立佛学研究中心,资助开展活动。

香港觉光长老参加海峡两岸四地法会

2003年7月10日,香港佛教四众弟子热烈响应圣辉大和尚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的倡议,组织近百人的代表团,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香港正觉莲社社长、观宗寺法主和尚觉光长老,香港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香港菩提学会会长、西方寺住持永惺长老,宝莲禅寺住持初慧上人,香港佛教联合会总务主任、宝莲禅寺监院智慧法师,香港佛教联合会秘书长、香港正觉莲社副社长区洁名,中联办协调部处长高闽,联泰国际集团主席、世界舜裔联谊会常务委员会主席陈守仁居士;新富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理事长陈捷中居士,厦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监事长陈成秀,香港诺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副理事长林华国,香港丰州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名誉会长林龙安,明发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名誉会长黄焕明等高僧大德与知名人士踊跃参加。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释觉光致贺辞,盛赞大法会是“新的世纪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呼吁两岸四地缁素弟子“继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提倡开放和包容,谋求合作,增进团结,共同发展”。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理事长陈捷中高度评价圣辉大和尚发起的“缘结两岸,情牵四地”的祈福法会,意义深远,功德无量。

二、澳 门

澳门的佛教,来自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其渊源可追溯至唐。澳门境内,现仍可稽考的佛教流传史料,较早期的应为位于望厦的普济禅院。考其起源,可追溯至明天启二年(1622)。现今堂院内仍存有一块刻着“天启二年祀坛”字样的石碑。于后山还有一普济寺普同塔志可作佐证。今录如后:“普济普同。本山自天启三年,由循智祖师斥衣钵资下,崇祯五年建斯普同塔,雍下癸卯比丘天树、乾隆丙午比丘静持、同治癸酉比丘畅澜均重修之。至民国丙子塔渐颓毁,比丘遐龄、比丘济航经营之,遂成今观焉。慧因志”由此碑志我们可以推知普济禅院或最近于明。民国三十六年(1947)农历八月初一日,当时著名的高僧虚云大师曾至澳门,在新马路的平安戏院说法,皈依座下的信徒多达数千之众。

抗日战争时期是澳门佛教界与内地佛教界关系最紧密的时候,20世纪30年代末,竺摩法师从内地来到澳门,不久,便创办了《觉音》杂志,这是澳门佛教界有史以来第一份自己编辑出版的刊物。编辑部就设在功德林,主编竺摩法师。提供稿件的都是当代大德和文化名人,如太虚、巨赞、惟贤、大醒、源明、白慧、老舍和林语堂等。1951年8月17日出版《无尽灯》创刊号,社长为著名的竺摩大师。

澳门健钊长老在海峡两岸四地法会上

2006年10月29日,应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邀请,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为首组织代表团60人参加“祈福祭典妈祖法会”活动,其中南普陀寺以传明法师为团长、德煌法师为副团长等30人组团参加。

2008年2月25日,在澳门无量寿功德林住持戒晟法师的带领下,“澳门无量寿功德林朝圣团”一行45人前来南普陀寺朝拜。

三、台 湾(www.chuimin.cn)

厦、漳、泉闽南地区,是台湾移民主要祖籍地。现在台湾民间流行的语言,仍以闽南方言为主。明末清初以来,闽南大量移民涌向台湾,他们把在祖籍地的宗教信仰带到台湾衍传下来。据台湾当局1987年统计,全台湾登记的佛教寺院共1157座,其中,认同泉州安海龙山寺为祖庙的台湾龙山寺就有441座。台湾最早的龙山寺,是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的鹿港龙山寺,由泉州僧肇善奉请安海龙山寺观音菩萨铜像一尊往台倡建,是聘请安海建筑师按安海龙山寺原形建造,连木料都是从安海运送至台湾。而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是建于乾隆三年(1738)的台北艋舺龙山寺,曾经多次重修扩建。最大一次修葺是在民国八年(1919),由从厦门往台的释福智(晋江人)倡修,请泉州名建筑师傅聚发和其养子王世南精心设计,全面新修扩建,成为全台最为华丽的佛寺。

台北另一古老的佛寺剑潭寺,原名观音寺。据传说,创建观音寺的是厦门僧人华荣,他于康熙初年,从厦门奉请一尊木雕观音菩萨像去台湾,行经八芝兰的大直山东麓时,忽然有一条红蛇挡路,以为神灵显圣,就在当地搭建茅亭奉祀这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亭”。此后声名远播,香火鼎盛,信众集资将茅亭扩建为壮丽的寺院,改称观音寺。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将寺院迁建于北势湖附近,改称为“剑潭寺”。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厦抗清时,有一批明朝的富有民族气节的人士避乱流入厦门。他们深怀国破家亡之痛,有些人即遁入空门,削发为僧,如林英、李茂春、张士郁等。这些人在厦门出家后,又随郑氏东渡台湾,他们在台湾虽栖身山寺,却与流寓台湾的明朝遗臣时相往来,由于他们的气节和文才普遍受到人们的尊崇,对始兴的台湾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占台湾后,开始在台湾推行日本佛教。日本佛教曹洞宗、临济宗、净土宗、净土真宗、真言宗、日莲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等八宗十二派纷纷派僧侣到台湾布教。在政治压力下,台湾原有的大陆汉传佛教被迫归属日本佛教系统。僧人全加入禅宗,曹洞宗和临济宗各半;居士一部分加入禅宗,大部分加入净土宗和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派。由于不愿受日本的殖民压迫,不能接受日本和尚娶妻养家吃荤等特色,不少大陆赴台的佛教精英分子纷纷回国。民国十一年(1922)4月4日,台湾成立了名为民间团体,实以日本官员为会长的全台性佛教组织——“南瀛佛教会”。七七事变后,日本在台推行“皇民化”政策,规定凡未归属日本佛教的寺庙、斋堂都改为神社,佛寺器物、制度、仪轨均仿效日本,造成台湾佛教彻底日本化的局面。

台湾佛教是随着大陆的多次移民而发展起来的,与闽南的大批移民关系更为密切。长期以来,厦门与台湾的佛教交流往来频繁。民国初年,厦门南普陀寺首任方丈会泉和尚多次应聘前往台湾讲经说法。民国元年(1912)7月,会泉首次应邀前往基隆月眉山灵泉寺,开讲《金刚经》、《心经》和《大乘起信论》。民国九年再次受聘往台,在大同山龙湖庵讲《金刚经》,后又应请在超峰寺讲《大学之道》。民国十二年第三次应聘去台湾龙湖庵主讲《唯识论》、《心经》和《地藏经》,同时为数十名在家男女居士皈依受戒。民国二十二年(1933)又两次东渡。3月,在龙湖庵开讲《金刚经》和《大乘起信论》,并为台湾僧尼传授唱念梵呗和拜万佛、做水陆法会及法事规仪。10月再度赴台主讲《地藏经》,并主持启建台湾佛教史上第一次水陆大法会。法会后又为100多名在家男女居士传授三皈五戒,盛况空前,轰动全省。此行有20多位台湾僧人随其来厦门,进入他主办的“万石岩佛学研究社”修学。会泉和尚多次赴台弘法,促进厦门、台湾两岸的佛教交流,自此相当一个时期,两岸佛教界人士往来无间,关系密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台湾光复后,大陆的佛教即受到台湾的欢迎。1949年后,许多闽院的师生,纷纷赴台弘法,如印顺、大醒、慈航、演本、演培等。台湾当局以为大陆赴台僧侣都是“危险分子”,1950年6月慈航、道源、星云等法师被官方拘捕,形成所谓的台湾“法难”。李子宽、董正之、丁俊生、孙张清扬等居士奔走营救。他们约同南亭法师、白圣法师成立“中国佛教会驻台办事处”,由东初法师担任主任,南亭法师任秘书,白圣法师任干事,出面保释被拘僧侣。这些从大陆赴台的僧侣、居士,从事寺院的经营、佛学的开创、经书杂志的发行,以及大藏经的影印等,使得台湾佛教兴盛一时。

1952年秋,印顺法师赴台后,为台湾佛教的学术化注入新的营养。在台期间,他先后写成《中国禅宗史》、《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等书籍,并修建新竹福严精舍、台北慧日讲堂和嘉义妙云兰若,成立“新竹女众佛学院”。大醒法师赴台后,先后担任善导寺、新竹寺导师,讲习佛法,培育僧才。演培法师在台湾期间,除任善导寺住持外,还任太虚图书馆长、太虚佛学院院长、新竹壹同女众佛学院副院长、慈航中学常务董事、中国佛教会理事、星洲灵峰般若讲堂住持、新竹福严精舍舍长、日月潭玄奘寺住持、越南妙法寺住持等职,弘法利生,不遗余力。

1988年以来,台湾当局放宽政策,台湾佛教徒开始组团回大陆朝山拜祖或旅游观光。近年,南普陀寺多次接待回大陆朝山、拜祖、寻亲、旅游弘法的台湾佛教团体或个人,通过交往,增进两岸佛教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并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做出重要的贡献。

1992年7月,台湾佛教徒组织“能仁全国斋僧团”一行64人,来南普陀寺举办“千僧斋”,拉开当代海峡两岸佛教界紧密交往的序幕。是年8月,台湾香光女众佛学院院长释悟因尼师一行4人来厦与闽院交流教学经验。此后释悟因尼师多次来厦,并为闽院女众部在紫竹林建校捐资200万元人民币。台湾前后来厦的佛教界著名人士,还有台湾圆光学院教务长惠空法师、佛学法师印顺长老。特别是在2002年10月台湾大德圣严法师率领一个由500人组成的“大陆佛教圣迹巡礼团”参访南普陀寺,受到圣辉大和尚和厦门佛教四众弟子的隆重欢迎,这一事件堪称两岸佛教界友好交流的一大盛事。是年台湾中坜圆光佛学院如悟法师带领该院第15期毕业生参修团来厦参访佛教寺院,并与闽院以“现代僧教育”为主题举行专题座谈会。

2002年2月23日,圣辉大和尚代表大陆佛教界护送佛教圣物“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并由闽院学僧20名组成护法二团前往,圆满地完成护送任务。

2003年6月11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圣辉大和尚率两序大众,发起倡议“海峡两岸暨港澳佛子,会集南普陀,以佛法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众生苦,发菩提心’,聚僧尼一千,居士一万,设护国坛、药师坛、普门坛,同诵《仁王护国经》、《药师经》、《普门经》”,举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祈福大法会。

7月10日在南普陀寺正式举行祈福大法会。台湾应邀参加的法师有:台湾佛光山开山法师星云长老、台湾中佛会净良长老、台湾世界佛教僧伽总会护持会主任委员郭俊次博士、台湾佛光山教育院院长慈惠法师(女)、台湾中华佛光总会署理会长慈容法师(女)、台湾南华大学教授依空法师(女)等60余人。郭俊次博士代表台湾佛教界在大会上发言:在“非典”侵袭两岸四地的非常严峻时刻,海峡两岸人民“大家‘同病相怜’,没有仇恨,只有恩爱。两岸同胞,相互关心,互相加油,情同手足,血浓于水,关怀之情,祝福之语,溢于言表。中国人‘关照’中国人,非常感人”。充分肯定圣辉大和尚大发慈悲,大行愿力举办这次大法会是一个“创举”。法会期间,台湾中台禅寺住持释惟觉致电大法会,其电云:“欣闻贵寺订于本年七月十日,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抗“非典”成功,并为不幸死难同胞举办消灾祈福暨超荐大法会,南普陀寺亦秉持佛陀圣教,以慈悲心、平等心、至诚心,祈求三宝慈光加被,众生苦海永离,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逢此殊胜因缘,特申贺忱,并祝法会顺利圆满成功。”

参加海峡两岸四地法会的法师们

台湾星云长老在海峡两岸四地法会上

台湾净良长老在海峡两岸四地法会上

2004年6月13日,南普陀寺一行66人,组成以圣辉大和尚为名誉团长、慧然法师为团长的法务团乘坐“同安”号客船前往金门,举行金门有史以来最隆重的水陆大法会,两岛佛教界人士数万人共同祈祷世界和平、祖国早日统一。(见插页图47、97)

南普陀寺僧众首赴金门参加两岸“祈祷世界和平消灾祈福水陆法会”法务团合影

2005年8月15日 ,厦门、金门佛教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祈祷和平法会在南普陀寺举行。2006年10月21日,由金门佛教理事会发起举办的“两岸和平消灾祈福水陆法会”在南普陀寺举行开幕式,随后由南普陀寺法主圣辉大和尚、方丈则悟法师为首的一行57人法务团赴金门参加法会。(见插页图96)

2007年4月1日(农历二月十五日),适逢释迦牟尼佛涅img344纪念日,由台湾嘉义县竹崎乡文丰村大坑凌云岩朝拜团150人在乡长王img345弘带领下到南普陀寺进香,受到南普陀寺两序大众热情接待,该团离厦前特地送来一方“阿里山风景”画匾,以表谢意。

2007年5月1日,南普陀寺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温馨之夜”传灯祈福法会,法会的主题为“祈祷和平 ,传递和谐”。此次法会恭请南普陀寺法主圣辉大和尚为名誉主法,方丈则悟大和尚为主法,金门佛教会理事长性海大法师和澎湖佛教会理事长心舫长老(尼)为主礼嘉宾,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及全寺僧众千余人共同参与传灯,共同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两岸民众安居乐业。

同年9月13日,由闽院、香港《文汇报》、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的“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在南普陀寺讲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旨在研讨如何加强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使中国佛教的社会公众形象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参加会议的领导与嘉宾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惟贤长老、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良长老、台湾观音寺方丈明乘长老、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香港《文汇报》社长助理王陶先生、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吴帆局长、中央统战部一局朱越利处长、厦门民宗局陈建德书记、北大哲学系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研究员、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新加坡天竺山毗卢寺方丈慧雄法师、香港三德弘法中心主席净雄法师、台湾佛教联合会莲海法师、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普法法师、九华山佛学院延续法师、贵州弘福寺方丈心照法师、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则悟法师等,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大德法师、30多所知名学府的教授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这些活动,把厦台、厦金两岸法门弟子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海峡两岸弘法利生、慈悲济世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增进了海峡两岸佛教界之间的法谊和教情,也充分展现了两岸同胞之间的亲情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