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厦门佛教界南普陀寺的慈善实业:战胜困境,救济灾民

厦门佛教界南普陀寺的慈善实业:战胜困境,救济灾民

【摘要】:第五章慈善实业慈悲济世,救苦救难,是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行,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大乘佛教弘法利生诸善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后,厦门岛上街头路口,常见饥民嗷嗷待哺。时值战后,厦门百业凋敝,以南普陀寺为首的厦门佛教界也处在贫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以南普陀寺为首的厦门佛教界仍不忘拨出一定款项救济灾民。

第五章 慈善实业

慈悲济世,救苦救难,是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行,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大乘佛教弘法利生诸善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门弟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皆以济世救苦为自己修行必备的善愿和行事规则。历年来南普陀寺一直奉行这一优良传统,在赈灾救急、扶贫解困、办教助学、义诊施药、财法布施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战初期,弘一大师曾指导厦门一批青年僧伽,发起组织战地救护团,以南普陀寺的常凯、瑞今法师为首组织30多人救护队参加抗战。民国二十七年(1938),厦门沦陷前,该救护队撤入泉州内地。20世纪40年代初,日军几次在泉州沿海永宁崇武等地烧杀抢掠,常凯法师带队赶往战地,从海上救捞死伤军民数百名。抗战胜利后,厦门岛上街头路口,常见饥民嗷嗷待哺。时值战后,厦门百业凋敝,以南普陀寺为首的厦门佛教界也处在贫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以南普陀寺为首的厦门佛教界仍不忘拨出一定款项救济灾民。(www.chuimin.cn)

民国时期,南普陀寺已开始办教助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南普陀寺方丈觉斌法师在寺中养正院创办“佛化小学”,招收僧俗弟子就读,成为厦门佛教创办的首家普通小学。而新中国成立后,南普陀寺秉承这一传统,于1950年将原来佛教养正院改办为“养正义务小学”,免费招收附近学童入学,同时,特聘厦大贫困学生前后6人兼课,协助他们完成学业。因南普陀寺与厦门大学相邻,民国时期,双方关系密切,有不少厦大贫困学生常来寺中寄住,寺方给予食宿。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有赖仕长、吴文声等7人借住南普陀寺旧功德堂。

在义诊施药方面:抗战前,南普陀寺聘请在家居士医生坐诊,开设义诊所,免费为贫困患者诊病施药。转道长老素习医术,尤精于小儿科,有“儿科活佛”之称;寺僧广空善岐黄,尤精伤科,自制丹膏丸散,施济贫病;元镇、元果尽得其师妙月和尚精秘,一生行医济世,遇急症风雨无阻,见贫困则医药并施;元镇弟子常凯,从小随师习医,以骨伤科为主,医术高明,被称为“骨科圣手”,医德一如师祖妙月、师父元镇,对贫苦病人一概医药并施;会泉和尚门人宏船与常凯联手创设施诊所,开展赠医施药的慈善事业。解放初期,南普陀寺僧释瑞苗、修闻、元露等法师进入厦门中医研究所学医,毕业后,支援山区,常年在缺医少药的大田、德化等山区县行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