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南普陀寺志:南普陀西序楼堂建筑拓建与翻修

南普陀寺志:南普陀西序楼堂建筑拓建与翻修

【摘要】:因此相应建有方丈楼、侍者寮、西堂、后堂、班首等各堂主的寮房,闽南佛学院建筑群,接待外来诸山长老的上客堂,供僧人修行的禅堂,慈善大楼以及功德楼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普陀西序片区所有的院舍先后得到全面的翻修和拓建。禅堂左右两旁分别为各三层的法主楼和班首楼,九脊歇山黄色琉璃瓦屋顶,与禅堂建筑格局呼应。

第四节 西序楼堂建筑

西序片区向来为丛林主持及诸大德长老住修、弘法、及引导僧众修行的活动场所。因此相应建有方丈楼、侍者寮、西堂、后堂、班首等各堂主的寮房,闽南佛学院建筑群,接待外来诸山长老的上客堂,供僧人修行的禅堂,慈善大楼以及功德楼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普陀西序片区所有的院舍先后得到全面的翻修和拓建。

方丈楼 位于寺院主体院落西序,座于五老峰脚下。两层楼阁建筑,九脊歇山绿琉璃瓦屋顶,玲珑剔透。为一寺之主方丈和尚禅居之处所。

方丈楼两边分别为正定楼、正业楼,是寺院僧众住寮。

方丈楼

闽南佛学院 民国初年,南普陀改制为十方丛林后,民国十四年(1925)开办闽南佛学院(简称闽院)时,即就西侧禅堂和法堂的旧址上,辟建闽院校舍,建有讲堂、教室及教授、导师住宿的二层楼房,此外,还分别修建两排学僧宿舍,上下共8间。由是当时寺中常住师生及大众骤增至一二百人,原靠后山竹笕引泉的日常用水不足供应。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太虚法师住持下,于后山辟建蓄水池,称“阿耨达池”。为保护水源的洁净,又于池边山地上兴建“兜率院”,作为寺院退休长老静居安养的处所。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南侵时,闽院校舍被炸毁,师生分别疏散内地,闽院就此停办。民国三十年(1941)沦陷期间,曾拟复办闽院,修复被炸院舍,后因师生俱缺,复办不久又再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重新修复院舍,复办佛教养正院。1950年初,就养正院的设施开办“养正义务小学”,免费招收附近农村的学生入学。随后,厦门大学附属小学停办,并入“养正义务小学”,小学增设4个教学班级,归属地方经办,称“东沃小学”。不久学校迁出,旧院舍就此闲置30多年,直至1985年闽院复办,方又重新翻建。翻建后的闽院校址与西庑廊隔墙紧连,有几道小门可通主殿,前向为西外围墙,围墙西端即为闽院正大门。(见插页图66)

综合教学楼 20世纪80年代闽院复办时,就旧院址新建一栋综合教学楼。楼高二层,作“凹”字形,一二层各设两间大教室和两间综合办公室。(见插页图69)

太虚图书馆 楼新建于1990年,系由知名居士蔡吉堂往新加坡募资捐建。图书馆与教学楼前后对齐,立于教学楼之后,高2层半,顶层采用砖石结构的平台式建筑,平台右内角另建一间台阁式的楼房,以供主管办公起居之用。(见插页图68)(www.chuimin.cn)

学僧寮房 居西楼右侧,高二层共三栋42间,楼房均以八“正”道的“正念”、“正见”、“正精进”冠名。(见插页图67)

佛教协会办公楼 在西外围墙之内,高二层,下为办公室,大小共6间,上为会议大厅,右侧即闽院门楼。

禅堂 紧靠后山,三层高,底层为云水寮,二层为讲堂,三层为禅堂;建筑呈八角形九脊歇山重檐,覆以黄瓦皇冠式大屋盖,造型新颖,气势非凡,系由香港著名居士南怀瑾的学生李素美、李传洪捐资40万美元,于1993年建成。(见插页图28)

禅堂左右两旁分别为各三层的法主楼和班首楼,九脊歇山黄色琉璃瓦屋顶,与禅堂建筑格局呼应。法主楼是法主禅居之所,班首楼是寺院班首居住之所。

慈善大楼 建于1994年,高三层,“慈善”牌匾为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题。(见插页图27)

上客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普照楼同期修建,后做为寺院客人挂单之处,名之“上客堂”。因修建年代较早,设施陈旧,2007年寺院将之拆除改建,在原址上修建一座高五层、设施齐全的新楼,以迎接四方宾客,将于2009年底正式启用。(见插页图98)

功德楼 原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在寺院东区,用来寄放僧俗历代祖先牌位。此功德堂也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故2007年寺院在西区另外辟地新建了一座功德楼,将于2009年底使用。(见插页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