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文化传承: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是2015年4月,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出文评选。历史街区的价值,和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本身附着的历史文化和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但是我们要搞清楚,历史文化街区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文化传承,而非发展商业。历史文化名街也有三点标准。关键是决策者没有认识到,历史街区特别是历史风貌,作为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文明”的扩张,历史遗存被不断蚕食。如何在“唯GDP论”的当下,依法保护好城市的古老记忆?其中,历史街区保护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就相关内容,本刊专访了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以期梳理脉络,探讨历史街区的保护思路。

撰文/刘荣(本刊记者)

Q=《世界遗产地理》

A=阮仪三

阮仪三

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街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

Q:我们时常能听到某某“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某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称谓,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A:“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是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名举办,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做了5届,每届十个。已经是个法定概念。“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是2015年4月,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出文评选。每次十个。而且,在评选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必要条件里,“至少有两个历史街区”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大部分是过去的商业街。通常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历史街区里,周边还有其他较为集中的文物建筑和历史民居。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叫法是我们这批老专家提出来的,是迫于当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压力。两者叫法不一样,但是内容都和历史街区有关。

从头衔或荣誉上看,二者有时是重合的,有的街区两顶“帽子”都有,比如苏州平江路,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又是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有的街区里只有一个头衔,即住建部评选的历史文化名街,比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假设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一条入选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地方政府在上报时,会把名街所属的历史街区也报上去,于是这个历史街区就建立在城市的档案里了。不过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Q:近年来,城市中越来越多地听到历史文化街区这个词,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是什么?

A:所谓历史文化街区(也可以称历史街区)是指“风貌完整、传统建筑集中、历史遗存丰富的街区”,反映的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灵魂。

我记得到了1994年,历史文化名城有99个。但是当时一半以上的名城,都在大规模建设中,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而且我国到现在为止,有《文物法》,没有《古建筑保护法》。只重视保护文物单位,其他的则忽略。于是1996年黄山会议上再次强调“历史街区”的概念,城市保不住,总得留几条历史街道吧,在这些街区里,可以成片成片地保留着城市的风貌。

历史街区的价值,和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本身附着的历史文化和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商业和旅游都是后来派生的。但是我们要搞清楚,历史文化街区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文化传承,而非发展商业。

Q:用历史发展和文化比较的眼光,我们该怎么理解历史文化名街的“街”?

A:如果从商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唐朝以前,没有街,只有市。市在汉朝时就有明确分工,有马市,米市,酒市,柴(草)市,等等。而人们进行商业活动时,沿街挑担叫卖是被禁止的,买东西一定要去市场。

到了北宋,《清明上河图》中才出现了“街”。而到了南宋时期的杭州,街开始非常繁荣,这里说到的街的概念,是指商业街:就是政府允许,可以沿街开店买卖的街道。

现在,“街道”比较生活化了。人们对街、弄、巷的概念有些混淆。过去,街主要就是开店的,很少住人。而巷就是住人的,不开店,(比如上海的里弄,也是巷的一种。)但现在很多城市的巷、里弄都有人开店。现在,我们常看到某某街,里面都是居民,却没有店铺,相反,现在一些著名的商业街则被叫做某某巷弄,比如南锣鼓巷。

和欧洲相比,区别也很大。过去在中国的街市里,人、车和马都是混行的。尤其是小县城和农村的市集,主要的大街就是商业街,全是野马路。到了近现代,我们学习欧洲的做法,对商业街进行必要的交通管制,专门设置步行街,车和马都不能进来,只能走人。把马路和步行街区别开来,这样就有规矩多了。

保护好历史风貌才能保护好历史街区

Q:从专业角度来看,怎样的历史文化名街才是合格的,原汁原味的?

A:判定历史街区的标准是什么?归纳起来就是风貌的完整性,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生活和传统的延续性。

历史文化名街也有三点标准。首先,原真性,街区内所有历史建筑都是真实的,不是仿照的假古董;其次,风貌完整性,街区里的所有要素:文物、民居、街道、商店乃至树木河流,都是一个整体。不能说街边只有商店,把居民都赶走;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的延续性。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唐宋元明清,包括民国和建国后各个时期的建筑,居民在其中生活,构成了历史的延续。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也想搞好历史街区。于是以北京为首,兴建了琉璃厂的明清一条街,从此,全国各地都大搞“一条街”,重视商业旅游和购物。忽视了街区本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昆明最早有三条著名的历史街区,青云街、碧云坊和文明街,当时我还参与过核定。现在陆陆续续都拆掉重建,拓宽,改大,变得很现代,造出很多假古董。类似的情况还有北京的前门大街,很多城市现存的所谓历史街区都徒有其名。

我国的历史街区也包括近代的“洋人街”,比如上海的武康路和多伦路,不是商业街,而是名人居住的街区,建筑是西洋风格的。海口骑楼老街,也是历史街区,完全是近代建筑。不过这几个街区依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www.chuimin.cn)

Q:在我国文物保护的当代发展史上,八九十年代兴起过一阵大拆大建,本世纪头十年开始又兴起旅游经济,很多历史街区因此非但未能得到保护,反而因为所谓保护和开发得到了破坏,这是为什么?

A:因建国以来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导致,80年代,很多历史街区里人口密度过大,生活设施陈旧,违章建筑过多,交通不便利。为了改善民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历史街区整治。因为缺乏经验和对历史街区的认识不足,拆掉了很多不该拆的历史建筑。但是对历史街区危害更大的是后来的商业地产和旅游经济,拆掉老建筑,造出假古董,这一波破坏更多的是“罔顾法律,明知故犯”。

经济的一个个高潮兴起很正常。关键是决策者没有认识到,历史街区特别是历史风貌,作为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他们只看物质发展的指标:高楼,马路,GDP等等。

我经常劝一些(部门的)领导人,去欧美学习一下。欧美不进步吗?人家照样保护了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和传统文化。而且在纽约的历史街区里,老工厂保住了,变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苏荷街区,有重要的世界影响。我觉得利用历史传承发展经济,和保护并不矛盾,方法对了,大有前途。

Q:在30个已经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的历史街区里,有没有大拆大建之下劫后余生的例子?突出问题是什么?

A:很多都是啊,几乎没有哪个是没走过弯路的。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这是本人保下来的,当时李嘉诚做了个投资,要拆掉那里变成商业区。这个街区拆掉了非常可惜,它保留着从唐朝延续下来的坊里制,坊墙和坊门都在,里面还有二十几处大名人故居,包括林则徐、严复和冰心。于是,在2009年崔永元《实话实说》的一期节目里,我曝光了这件事。节目播放后,当时的中央领导过问了一下建设部,点名要我去做规划。

我去时其实已经拆掉了一坊两巷。虽然保下来了,也修缮得不错,但依然有遗憾,很多东西修得不够真实,太夸张了,浓妆艳抹的。一是容易出假古董,二是容易破坏真实的风貌。包括山东的芙蓉街和北京的鼓楼在内,不少历史街区都有这种问题——商业主导,修缮过度。

● 忠于历史,绝不乱拆,也不胡乱修缮,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 。供图/全景图片

修缮保护要修旧如故,反对商业利益至上

Q:对于单体建筑,或是对于整个街区,这些年人们的保护意识整体还是有所提高。虽然假古董不少,但“修旧如旧”的意识还是普及了。不过,修旧如旧有什么标准?

A:我不赞同“修旧如旧”的说法,虽然这是梁思成说的,我更赞成我的老师冯纪中先生说的“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修旧如故最早被意大利提出。)你们说的“修旧如旧”,旧到什么程度?有标准么?现在有人打着“如旧”的旗号,为做假古董当幌子。当年我们国家有14个城市要申报古城墙为世界文化遗产,我说你们这些有一半是假古董,都是拆掉历史上的老东西,后来修的“如旧”的东西。

故和真怎么体现?古建筑修缮和街区一样,追求原真性、整体性和延续性。但还有一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则:可读性。很多古建筑、古城镇都延续了千百年,修缮时就该承认这个历史的延续性,它含有岁月的痕迹。保护修缮要怎么做?《文物保护准则》中提出了“可读性”原则,历史遗迹是可以读取的,不能抹杀它。

唐宋元明清,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建筑样式和营造方法,“修旧如故”就是对保护修缮的对象,要研究如何通过修缮留存和保护成什么样的历史形态,一个城市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你以哪个时期为准,也就应该留存它这种历史岁月绵延的痕迹。

Q:现在国内地方财政吃紧,谈到保护历史街区问题,引入商业资本估计很难避免,在保护和改造的时候,如何和资本处理好关系?

A:首先,不能把主导权完全让给商业资本,开发和保护要在政府的直接控制下,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公权力,代表公德心。

商业资本乱来的典型例子就是凤凰古城,古城原来只有13座半吊脚楼,现在有130座!假古董掩盖了真古董。政府放任自流,甚至从中牟利。好好的古城,被搞得一塌糊涂。

其次,对商业要有所选择,不要急于开发。历史文化名街应该开什么样的店?四个字“名特优老”,全聚德里有北京味道,稻香村里有苏州味道。中国的老字号多了,可以做文化品牌的多了,有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的商品,欢迎他来开店。

最后,多给些好的政策。各种灵活的减税、减免和补贴。上海的田字坊为什么搞得好?因为政府默许了一部分探索。按规定,历史街区里的居民以前是不可以开店和旅馆的,现在一部分居民可以开店,一部分艺术家可以进入废弃的工厂和房子里,开画廊,并且进行营业。个体赚钱了,政府得利了,街区得到保护了,文化也繁荣了。

Q:自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我国才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走过了30年的保护之路,和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A:其实我们的名城、名镇、名街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首先在立法上,我们没有《历史街区保护法》,也没有《历史建筑保护法》和《历史城镇保护法》。而西方1933年在《雅典宪章》就已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1962年,法国已经有了《历史街区保护法》。《历史建筑保护法》更是在1840年就出台了,差距太远了,差了将近两百年。

还有一个很大的差距是,人家有法,还有钱。他们有各种政府补贴和民间基金会,我们没有。确实,外国过去也有拆老城,盖新城,破坏历史环境的经历,但是没有我们这么激烈。

还有就是老百姓的觉悟上差距很大,日本有历史村镇保护民间协会,有164个历史村镇加入。这些历史村镇认为,他们生活得很安详,不需要现代化的设施进来。

现在,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国家拨出一大笔钱,每个村落一年补助300万。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就是来得晚了点,每天仍有六七十个传统村落在消失。城市保不住了,看看乡村吧,这是我们的根,反思一下30年来的建设,走得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