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历史街区调查:消失的记忆现世还原

历史街区调查:消失的记忆现世还原

【摘要】:为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是无法割裂的一体两面。2015年5月,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旨在检验30年古城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质量。这或许是“历史街区保护”的一次契机,也是我们再度审视30年来保护工作的动因。

撰文/刘荣(本刊记者)摄影/徐宇峰

夜幕下的南锣鼓巷。

● 2009年,改造后的新前门大街铺设了有轨电车的铁轨,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车”重新开通。

“凶猛”的城市化未能停止它的扩张。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6%。这意味着,摩天大楼式的地标性建筑,宽广笔直的多线道公路,比比皆是的高架桥,地铁、高铁和经济特区。

与此同时,作为代价,四合院、弄堂、骑楼等特色传统建筑所在的历史空间,在扩张之下不断缩减。这种状况,在中国128个历史文化名城和252个历史文化名镇中(数据截止到2015年8月),显得更加突出。在推土机不舍昼夜的轰鸣声中,城市的一部分古老记忆永远地逝去了。

比城市扩张更为棘手的,是在保护中有意无意的破坏。(www.chuimin.cn)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直接指出“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在城乡建设中擅自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破坏文物环境和历史风貌,刻意规避考古调查勘探而进行施工,造成一些文物损毁消失”。

当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者意识到,“千城一面”的水泥丛林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城市现代化。为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是无法割裂的一体两面。他们不得不回头审视历史,开始对古老街区的亡羊补牢。

2015年5月,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旨在检验30年古城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质量。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更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不再大拆大建。因为从城市竞争力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本土特色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唯一王道。

2016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将“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这一要求,列为具体做法的第二部分,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做到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重视整体风貌,恢复老区功能和活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等。

这或许是“历史街区保护”的一次契机,也是我们再度审视30年来保护工作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