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有两件事情绕不开:民艺运动和“人间国宝”。所谓“民艺”,是“民俗工艺”的简称,柳宗悦将这个词汇定义为“以实用为主导、以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为目的而制作的器物”。一场名为“民艺”的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2024-10-24
有田町,在日本陶瓷史上赫赫有名,它是日本瓷器的发端之所。我们特意前往这里,采访“色锅岛”的世家——今泉今右卫门。这个家族延绵360余年,出了两位“人间国宝”。究竟是什么令他们获此殊荣?
撰文/雷蕾 供图/今泉今右卫门窑
● 第十四代今泉今右卫门的作品:色绘吹墨弹墨雪纹额皿。左页图亦为其作品:色绘蓝色弹墨葡萄纹花瓶。
色绘墨色弹墨樱纹花瓶,本页均为第十四代今泉今右卫门的作品。
色绘雪花墨色弹墨草花更纱纹花瓶。
色绘雪花墨色弹墨草花纹香炉。
色绘吹墨弹墨梅纹盖物。
第十四代今泉今右卫门近照,他是一位年轻的“人间国宝”。
我在日本十年,却是第一次到有田町。
这是一个静谧的小镇,黑色的柏油路宽阔而干净,两侧是低矮的和式房屋,中间的步道则铺满了细碎的瓷片。行李箱被碎瓷片绊得“哐啷哐啷”响。我发现隔不了几步,路边混凝土方柱上也摆放着瓷器,有花瓶、有塑像——果然是瓷器之乡啊!巧合的是,我到有田町的时候,正是有田烧创业400周年。公元1616年,日本瓷器就是从这里起步、腾飞……
一个朝鲜人的新发现
若通观日本陶瓷史会发现,在16-17世纪之前,岛国狩猎生活的原始时代持续了上万年,尽管出现了绳纹土器和一些陶器,但其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亚洲大陆。直到一场“陶瓷战争”的发生。
这场发生于1592年的“陶瓷战争”,持续了6年,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更为正式的名字:文禄庆长之役,是当时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的战争。战争直接导致了丰臣秀吉的垮台、德川幕府的开始,但另一方面也给日本带来了大批的朝鲜陶瓷工匠和陶瓷器,这也是其被称为“陶瓷战争”的原因。这批朝鲜陶瓷工匠中,有一位由佐贺藩(锅岛藩)的藩主锅岛直茂带回的,很值得一提,他的名字叫李参平。
1616年,李参平在有田町的泉山上闲逛,偶然发现这山上有白色的石英粗面岩石,他欣喜若狂,去找自己的同乡。很快,他们在上白川天狗谷筑窑安家,成功烧制出了白瓷和青瓷。这件看似偶然的事情,对有田町乃至日本陶瓷史的意义非同凡响。在此之前,日本没有发现瓷土。文禄庆长之役时,日本从朝鲜带回来一些,但几乎是杯水车薪。而李参平的发现和尝试,使日本有了最初的瓷器。
对于有田町来说,自此以后,一座接一座的瓷窑拔地而起。同时,1602年成立的荷兰联合东印度贸易公司将已拥有彩瓷技术的中国瓷器出口到了欧洲和东南亚。但由于明清交替年间的内乱和清朝的贸易限制,17世纪中期中国开始禁止瓷器出口,东印度贸易公司不得不重新寻找可以出口欧洲的代替品。恰好,刚开始生产青瓷白瓷的有田町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青瓷白瓷,并不能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欧洲人喜好有釉上彩的彩瓷制品。17世纪40年代,东印度贸易公司从中国带来了彩绘的老师和技术,这促使了“锅岛烧”的形成。“锅岛烧”指17-19世纪在锅岛藩的藩窑(官窑)烧制的高级瓷器,“色锅岛”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用青色绘制釉下彩,然后用红、黄、绿等颜色来绘制釉上彩。一般仅限于向幕府和大名们进贡或赠与,不在市场上流通。因此,色锅岛的烧制往往不计成本,会请最高级别的职人。
而这次,我到有田町,想要寻访的正是制作“色锅岛”的世家——今泉今右卫门。
随历史浮沉的今右卫门家
从1616年至今,有田烧的窑火持续了400年。而今右卫门家的家史,也可以追溯到约360年前。据说,其先祖绘制釉上彩的技术精湛一流,被指名成为色锅岛瓷器官窑的御用赤绘师。赤绘就是釉上彩,并不只是在瓷器上描绘红色,还有绿、黄、紫、青几种颜色。
2014年秋,51岁的十四代今泉今右卫门,被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色绘瓷器保持者”,成为日本陶艺界史上最年轻的“人间国宝”。而他的父亲,已故的十三代今泉今右卫门也同样是“人间国宝”称号获得者。连续两代获得“人间国宝”称号,这在日本也属凤毛麟角。
不过,在这3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今右卫门家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十四代今右卫门家的长子今泉善雄先生说,十二代今右卫门的时代,他们还经历过废窑的危机。
江户时代的今右卫门家作为官窑的御用赤绘师,是受到政府保护的。作为日本国内当时唯一的瓷器产地,锅岛藩非常重视职人们的保护和培养。所有生产出来的瓷器都由藩来收购,因此今右卫门家没有任何经济担忧,职人们的生活也有着足够的保障。为了防止技术的外流,窑都设在隐秘的地方,职人们也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为实现中央集权,推行“废藩置县”。锅岛藩窑废止,御用赤绘屋的制度也随之消失。没有了藩窑这个固定“客户”,也就意味着今右卫门从此需要自力更生。自主烧制瓷器,对于今右卫门家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www.chuimin.cn)
彼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都是古伊万里瓷器,长期作为贡品的色锅岛瓷器在一般市场上不被所知,购买的人也逐渐消失。十代今右卫门经过两年准备时间,在明治六年(1873年)建造了自家窑。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他们不止是在瓷器上绘彩,而在自家实现了色锅岛瓷器从开始制坯到最后赤绘的全部制作过程。
还有少数客人赏识今右卫门家的技术,使其能够勉强维持下来。比如: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巴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曾是今右卫门家的重要客人,两年时间内曾预定了2500只七寸碟子。1933年,日本皇室的事物机关宫内厅,任命今右卫门家重新振兴色锅岛瓷器技术,经过十一代和十二代两代人的努力,成功让色锅岛瓷器重回人们的视野。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社会进入经济高度发展期,日本也掀起陶瓷热潮。新闻社还企划了全国性的“三右卫门展”,分别是有田的“柿右卫门、今右卫门”和唐津的“中里太郎右卫门”,在全国范围取得不错的反响。于是,今右卫门窑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渐起,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陶瓷窑口。
今右卫门窑的工作室内,职人正在修坯。摄影/小斯
给瓷器上彩的工序,这正是今右卫门窑最值得称道的技艺。摄影/小斯
给瓷器上彩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多次上彩烧制,图为半成品。摄影/小斯
职人在擦拭素坯内部,使其更加光滑。摄影/宗波
有田町,这里是如今日本的陶瓷圣地。图片来源/有田观光协会
有田町的街道两侧都是瓷器店铺,售卖各种瓷器,图为一个别
出心裁的瓷器琴,用手敲击即可演奏。摄影/小斯
代代传承的背后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那块“今泉今右卫门”的牌子,它隐没在街道两旁林立的小楼中。北侧是其展示厅,马路对面就是窑厂。今泉善雄笑意盈盈,给我们呈上了抹茶与和果子——那杯子碟子,都是今右卫门窑的经典之作啊!
聊起来,今泉善雄说,童年时并没有被父母教育一定要成为家业继承人。不过,从小时候开始,瓷器就与他们的日常密不可分。家里所有的瓷器都是来自今右卫门窑——完美的瓷器都作为商品卖出去,而有小瑕疵但在使用上没有问题的就成了家里的日用品。今右卫门的窑就在家对面,而家里就是客人的接待室。一旦来客人,父亲就得马上接待,从来没有固定的假期。任何和父亲约好的小小的外出,都可能因为客人的光临而取消。
在代代相传的历史中,今右卫门家深知,制作和销售不可由一人来同时兼顾,必须分工才能保证各自的专业性。十一代、十二代是长子负责制作,次子负责销售。而在十四代却恰恰相反,长子今泉善雄负责销售,次子负责制作。
次子即今泉雅登先生,也就是后来的十四代今右卫门。他从日本武藏野大学工艺工业设计学科的金工专业毕业后,于26岁那年到了京都,师从陶艺家铃木治。两年多的学习之后才回到有田,进入家业。一开始的数年,他的工作只是模仿绘制代代传下来的色锅岛花纹。2002年,今泉雅登继承父亲的称号,成为“十四代今泉今右卫门”。
“没有挑战精神,谈何制作”。创新,挑战,这些字似乎离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看法相去甚远,但却是今右卫门瓷器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十三代在制作中引进了“吹墨”手法,十四代则引进了“弹墨和白金彩”。釉上彩的染料的重叠,原本也是技法中的禁忌。当十四代今右卫门开始尝试应用这个技法时,老一辈的职人们并不看好。但在反复的尝试、反复的失败中,十四代最终确立了“层层弹墨”的技法,用此技法创作的作品也在1998年日本传统工艺展中获得优秀奖。
传统的色锅岛瓷器的图案大多偏平坦,但十四代今右卫门却在瓷器上绘出了空间感、深远感。“美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培养出来的。”在十四代今右卫门还是学生时,偶然被夜空中飘着的雪花深深感动,他希望有一天能将这样的美在瓷器上表现出来。后来,他冥思苦想怎样在父辈传下来的花纹和样式中加入自己的感性,在某次用弹墨技法制作瓷器时,偶然发现制作的花纹很像学生时代看过的雪花。在他不断地尝试中,瓷器上终于出现雪花飞舞夜空的唯美世界,一如他最初所想。
然而,由于技法的特殊性和材料的复杂性,十四代作品的烧制工序也比一般瓷器复杂。他的弹墨技法,要求素烧阶段就需要两到三次烧制,而最后阶段如果使用白金装饰的话,赤绘窑里的烧制也需要两次,因此,算下来,他复杂的作品需要反复烧制6次。
很不巧,我在今右卫门窑没有遇见今泉雅登先生。不过,却在他哥哥的引领下,参观了窑厂。这里并不大,但每个人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一位年过半百的妇人,用手中的布蘸了一点水,悉心地擦拭着瓷坯的内壁,就像是捧着珍宝一般。今泉善雄告诉我,这是在修坯,为了让瓷器的内壁更平整、更完美,“她在这差不多30年了,三十年如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的人,就是职人”。
简单的一句话,却似乎可以概括很多。现在今右卫门窑共有30余名职人,最年轻的也已经在这里17年,30年的职人也不在少数。今右卫门窑,同时也是“色锅岛今右卫门技术保存会”,早在1976年就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团体”。实际上今右卫门家同时拥有组织性的和个人性的“国宝”认定。要想把色锅岛瓷器的技法和工艺永久地延续下去,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十四代今右卫门的背后,正是这些职人们,在支撑着整个工艺的传承。
今泉善雄先生谈到今后,他的脸上却没有乐观的笑容,也看不到焦虑或不安。“这是个没有期限的坚持”,他说:“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但是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永世的传承。”
有关世界遗产地理·日本匠心——人间国宝与职人(总第18期)的文章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有两件事情绕不开:民艺运动和“人间国宝”。所谓“民艺”,是“民俗工艺”的简称,柳宗悦将这个词汇定义为“以实用为主导、以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为目的而制作的器物”。一场名为“民艺”的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2024-10-24
人间国宝访谈录“人间国宝”,在日本的手艺人眼中,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些“人间国宝”是怎样做出使人惊叹的工艺品的?借日本东京和光百货举办人间国宝作品展之际,本刊特专访四位参展“人间国宝”,听他们讲述其中的故事。2015年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锻金’的保持者”,也是该领域唯一一位女性“人间国宝”。传承历史的心情Q:获得日本“人间国宝”的荣誉,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对工艺水平的极大肯定。......
2024-10-24
京都古韵在日本历史上,京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不仅仅因其古都的身份,更因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精心打造出为数众多的“京”派手艺。这些缤纷鲜美的花朵出现在纵横的街道深巷,环绕每一处装饰优雅的民宅,使京都成为花朵盛放之城。乘坐出租车穿行在京都市区,通过自己的眼睛,也通过川端康成的眼睛观察这座繁华而静美的古都。当年使川端康成忧虑的京都,正在发生着变化。雕刻师只是京都的职人之一。......
2024-10-24
漆盒上的流韵清风沈金漆艺“人间国宝”前史雄一缕清晨的阳光,给瞬间飞过的群鸟轻撒了一层金粉,随风摇曳的竹叶上一颗颗露珠,晶莹闪烁。这是出自“人间国宝”——前史雄之手,镌刻在漆盒上的沈金画面,犹如一股流韵清风。此行的目的,是与前史雄先生和轮岛漆器组合团体的漆艺家们,相约于轮岛漆艺技术研修所,举行中日漆艺家学术交流研讨会。......
2024-10-24
记得读过一篇日本研究学者的文章《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一位日本朋友来中国,在一处刚装修好的店铺前,指着新装的铝合金窗框说:“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啊。”无独有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或许可以成为镜鉴。......
2024-10-24
用手艺人的语言记录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技艺精髓,在日本作家中被公认为采写第一人。40 年来,盐野米松奔赴日本、英国、中国各个地方,访问朴实无华的手艺人,把手艺人讲述的工作和人生记录下来。就这样,40年来盐野采访了2000多个职人,出版了近30本有关传统手艺人的书,多次入选芥川龙之介奖提名。......
2024-10-24
淬炼匠人心作为日本著名的“秋山木工”的创始人,72岁的秋山利辉的心里装着很多棱角分明的“规矩尺度”。他要淬炼的是一颗纯净、坚韧、浓缩的匠人之心。在日本,类似秋山先生的匠人有很多,他们毕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但那不是简单枯燥的重复,而是心物合一的禅界。《匠人精神》为“秋山木工”代表——秋山利辉关于如何培养具有日本特色的合格“匠人”的著作。......
2024-10-24
此桥当地村民称为吴家便桥。当地村委为了行人摩托车往来的安全,已在桥上安装了铁管作护栏,并在桥面浇筑了水泥。而据王同《唐栖志》记载:大悲桥在南鲍桥北,永乐八年重建。在南鲍山之麓,明太师朱国桢之墓道,即在桥之西岸。《唐栖志》卷十七·冢墓载有:吏部尚书朱国桢墓在南鲍山。证明此桥重建至今已历183年岁月了。查阅府、县、镇各志书,均无南溪桥的记载。延至后世此桥重建时,又被改成南溪桥。......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