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根据台湾特有生物中心的说法,金翼白眉虽然亲近人类,但研究者对于它们的生活史仍旧尚未建构,尚有一大片的研究空白。我赏鸟资浅,不知大雪山金翼白眉是天生不怕人类,还是进化成不畏人类,乃至把人类与食物联系在一起。回到山下,我搜寻大雪山的网页,赫然读到一行字—“眺望远山的同时,也别忘了不时在您脚边跳跃的金翼白眉”。......
2024-10-24
职人,用心守护手艺
手作的温度,在如今这个工业化的时代,越来越令人们怀念和重视。若从世界范围来看,手工艺的个中翘楚,非日本莫属。为什么日本手艺会成为细致精美的代名词?为什么我们屡屡提及日本的职人精神?有哪些地方又值得中国借鉴?
撰文/顾小白
● 日本浮世绘上描绘的制作盔甲的职人。供图/Gaopinimages
有人说,在传统手艺日渐衰落的今天,一门技艺会随着一个人的死去而消亡,但也会因为一个人用心去做到极致,而得以振兴。之前,我并不认同这番话,直到有幸接触到日本的“根付”艺术。
和服没有口袋,为了便于携挂钱袋、印笼、烟草袋等提物,也就有了“根付”。东西很简单,亦不过拇指大小,但方寸间却镌刻着深深的禅意,浓缩了匠人见微知著的本领。很难想象,这小物件为何会被日本人做得如此精致。
旅居日本四十多年的陈龙先生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在日本,每一件手工艺品,即便是这小小的“根付”,都是手艺人凭借长期积累的技艺直觉,带着对行当的尊重,用最富有耐心的方式所精心打造而出的。那么,这是日本古已有之的传统吗?
2010年6月的首届NBSK刀匠展上,职人正在展示技艺。供图/CFP
东京国立博物馆展示的传统和服,其上有精美的刺绣。摄影/小斯
手艺的历史
类似“根付”这样的手作技艺的确很曼妙,可究其历史,却能发现,日本手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大陆文化的影响。从平成四年(1992年)意外发现的三内丸山遗迹所大量出土的绳文式陶器来看,公元前的倭国就已有了陶器烧制等手工,只不过,那些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感。
改变是在飞鸟时代。“大化改新”后,日本仿照唐制建立起了完善的行政和法令机构,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先进的汉文化源源不断涌入,诸多大陆移民所带来的手工技艺和生产技术也是日本前所未有的。而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日本文化和手艺的发展,如高句丽僧昙征的东渡便是飞鸟绘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奈良朝时,“遣唐使”的派出及技艺的带回,让日本的手工业全面昌盛了起来,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贵族的宅邸、佛家的寺院,无处不在使用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直到今天,浓浓的唐风在奈良城中仍随处可寻。
相较于奈良时期的青涩、懵懂,平安时代的日本手工艺已如少年样,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那时,作坊被划分为官营和家庭两类,前者由中央各僚、司以及国衙、郡衙设置,服务于朝廷,而后者则是生产一些较为简单的平民用品。官营作坊固然更方便接触和师学到唐人技艺,但更能够发挥匠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反倒是家庭作坊。“京都西阵织”的出现便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
奈良县唐古、爱知县瓜乡、大分县安国寺等多处遗址出土的木制织机部件可以证明,养蚕缫丝技艺自中国传入后日本的纺织业已然起步了。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官家不仅设置了专司纺染宫内所需织物的“织部司”,而且还大力发展官营织物作坊,于是纺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丝织棉纺工艺的发达,使公卿贵族对服饰更为讲究精美。雍容华贵的衣着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追求风雅的所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便将那时的奢靡之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优雅浮华的贵族生活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但也为朝纲的败坏埋下了伏笔。“源平之战”后,时局动荡不安,官营的织物作坊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渐衰败了,匠人们不得不自谋生计。他们聚集定居在织部司东边的大舍人町,继续从事纺织业。没有了官府的管理,这些织工们反而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技艺,他们不仅织造出了如“大舍人之绫”、“大宫之绢”这样的名贵织物,而且还通过钻研从宋人那里传来的绫织技艺,织就出了“唐绫”这种被视作与寺院风格最为相配的典雅织品。
动乱的时代,手艺自然受到影响。室町时代中期的“东西军之争”就爆发在京都城中,为了躲避战火,工匠们不得不舍弃作坊,移居至和泉国的堺市(大阪市南部),于是大舍人町的纺织业被彻底摧毁了。
16世纪日本室町时代的莳绘工艺文台,莳绘是漆器工艺的一种。摄影/小斯
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的日本刀刀镡,刀镡即刀剑护把,其上是战争场面纹饰。摄影/小斯
战乱过后,返回京都的匠人们在白云村以及曾是西军大本营所在的大宫建立了新的作坊,这也是后来“西阵织”之名的由来。
自“应仁之乱”开始,日本陷入到混乱之中,数百年间战火不断。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战国时代诸大名征战不休,死者无数,可手工业却并没有遭到破坏,甚至依附于领主的匠人们还得到了免除诸役的特权,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专心于自己的手艺。之所以如此,是那些大名领主们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匠人们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譬如冶炼、铸造等手工业不仅可以供应农民所需的农耕工具,也为那些割据一方的大名提供战争所需要的各类兵器,甚至那些刀剑还可以和陶瓷、纺织品一样,作为对外贸易的商品。
“西阵织”及其产地“西阵”便是如此,在皇室公卿以及丰臣秀吉为代表的武家庇护下,匠人们获得了相对平和的环境,他们甚至还自主引进明人的纺织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技艺水平。
德川幕府初定江户后,世间安定,“町人文化”逐步兴起,京都西阵也由此愈发繁荣了,并与同样出产丝织的九州博多,还有盛产棉织的大阪、秋田,一同成为日本织物手工艺的主要产地。直到今天,“西阵织”依然存在于京都,而且成为日本的国宝级传统工艺品。
风土与手艺
和“西阵织”一样,大多数日本手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其实都离不开中国的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匠人们在积极学习、消化吸收中国的手工技艺时,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出了带有本国特色的技法,并对一些手工艺实施了“本土化”改造,于是鲜明的日本特色也就形成了。
这个过程被日本作家盐野米松记录在《留住手艺》一书中:“其实如果寻根求源的话,这些手工的业种和技术,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多都是来自中国。这些技艺在来到日本以后,是在风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慢慢地改变和完善的。但,还是有不少相通的东西存在至今。”
如果非要举一个例子,大概漆器是最好不过的了。英文里,“China”意指中国与瓷器,而漆器则与日本同名,都是“Japan”。源自中国、唐时方才传入东瀛的漆器,如今之所以会成为樱花之国的象征,是因为日本人采用了“莳绘”这一独特的装饰技法,从而散发出了大和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莳绘”这种工艺也是产生于奈良时期,尔后成熟在平安时代。技法种类很多,“金银研出”是最初的手法,匠人们在漆液中加入金、银屑来描绘图案,干燥后用木炭来打磨,便有了金银色泽,再加以螺钿、银丝嵌出的花鸟草虫或吉祥图案,可谓是极尽华贵之美。由于这种技艺带有浓浓的唐风,所以在当时很受皇室贵族的追捧。如今高野山金刚峰寺所收藏的泽千鸟莳绘唐柜,便是显现出了当时日本匠人们的精彩手艺。
镰仓、室町时代,匠人们开始寻求与日本风土人情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将佛教的“禅意”融入在技艺之中,于是,丰满富丽的“唐风”渐渐地被淡雅优美的“和风”所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漆器等手艺就彻底摆脱了中国元素。
● 2006年11月25日,日本京都,准备在传统的茶道仪式上表演的舞伎。事实上,舞伎身上从头到脚都是手工艺品,如图所示。此外,其经常拿来表演的京扇子、京和伞也属于此列。供图/CFP
位于京都东山灵山之麓的高台寺乃是日本名刹,传说是丰臣秀吉死后,其妻北政所为了给他求冥福,而在德川家康的赞助下,于庆长十一年(1606年)由小掘远洲所设计建造的。因寺内保存了大量桃山时期的“莳绘”,故而高台寺又被称为“莳绘之寺”。那些莳绘,以及这一时期内的多数莳绘作品,也被今人统称为“高台寺莳绘”。如今收藏于大阪的“秋草纹莳绘砚盒”便是其中的佳品。豪放粗犷的风格,奔放不羁的特点,让人很容易捕捉到其中所具有的异域元素。安土桃山时代正是战国末期,由于与明朝以及被称作为“南蛮”的葡萄牙人之间的贸易往来很频繁。这一时期,包括莳绘在内的日本手工艺自然也就难免不被中国和欧洲文化所影响了。
江户时期,漆器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多手艺高超的艺匠穷极一生,研习技艺,极尽自己所能地去将漆器工艺推至大乘的顶峰。这些大家中,本阿弥光悦必是要被提及的。此人是江户初期的艺术大家,擅于书法、绘画、陶艺,长于鉴定刀剑,亦精于茶道、造园之艺。(www.chuimin.cn)
元和元年(1615年),光悦率众多工匠在德川幕府初代将军家康公赏赐的京都洛北鹰峰之地兴建了当时广为人知的艺术村,专门从事手艺。光悦是个虔诚的法华宗信徒,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书画,或是陶艺,都带有浓浓的宗教色彩,莳绘作品也不例外。闲暇时,光悦会提笔绘以四季花草,又画鹿、鹤之类,并将之与和歌结合起来,髹涂到漆器之上,从而创作出了不少图案新颖、造型独特的传世名作,东京国立博物馆所收藏的“舟桥莳绘砚盒”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如本阿弥光悦这样一代代工艺大师的发展创新后,到江户中期,日本漆器不仅在制作技艺和中国漆器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风格也更加自然、深沉、含蓄,甚至当其流入中国时,还为满清皇家所热捧。史载,雍正皇帝对日本漆器甚爱之,如今故宫收藏的众多江户时代的莳绘工艺品,便大多是当时由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江苏巡抚进献给皇帝的。
雍正帝还时常命造办处仿做“洋漆”,并要求工匠们将日本漆器的装饰风格及纹样广泛运用到其他物件上,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雍正画珐琅纹穿带盒”便是一个例子。这个盒子的造型其实就是仿日本印笼,其以黑色为地显然是刻意模仿的黑漆效果。皇帝对“洋漆”的兴趣,自然会对民间手艺产生影响了,譬如雍正朝一度非常流行的描金工艺便是源自于仿东洋漆器的消粉莳绘。
在众多的日本手工艺中,如漆器这样,是在日中交流中被引入,经过本土化,继而被发扬,甚至超越中国手艺的,其实有很多。
这些手艺的确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日本工匠们在漫长的技艺传承中,通过对“手的技巧”以及“美的感觉”的追求,将这些技艺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并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于是也就使之成为日本式的、焕发着别样生命的技艺。
东京,一位职人Shinko Oishii在展示她制作的刀剑。
摄影/Antonio Pagnotta-DragonImage
一位全神贯注在制作陶器的职人。供图/全景图片
职人精神
如今谈到日本的手艺,都会提及“职人精神”,那什么是职人精神?如漆匠、织工这些从事手工业的匠人,在日本被叫做“职人”。日文中有两个词是专门用来形容他们的:一个是“一生悬命”,也就是把一辈子的时间都贡献在所从事的职事上;另一个,则是“一筋”,“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决不变心”的意思。这两个词代表的是近乎偏执的苛求完美,同时也是一种信念的寄托。
“职人精神”的出现和江户时代的等级划分制度有很大关系。当时,德川幕府将整个日本社会分为了“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属于“工”一类的“职人”虽然自古以来,就一直备受尊重,但终究上不得台面。虽然身份地位不高,但职人们认为“一个做手艺的人有没有自豪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尊重自己的手艺,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崇敬,只有如守护自己生命那样去守护手艺,手艺才能够被延续下去”。正因如此,职人会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手艺之中,久而久之,对于技艺的执着和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便化作了职人在造物中全身心投入的动力,于是也就有了职人精神。
近代日本作家幸田露伴的小说《五重塔》中有这么一个片段:五重木塔在落成仪式的前夕,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忽然降临下来,负责造塔的木匠十兵卫怀揣六分凿登上了塔顶,他打算一旦塔在风雨中损坏,那就自杀以身殉塔。十兵卫是在用生命为塔的品质负责,也是在捍卫自己的荣誉与尊严,而这其实就是职人精神的表现。
精湛的手艺、虔诚的态度,以及在一定不是轻松的条件下,只管一心去做,这就是“职人精神”。当这种精神被注入到现代工业中后,带来的会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日本的尖端制造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材料、化工、精密机械、精密测量仪表仪器等行业。而支撑起“日本制造业帝国”的,不仅有那些大型企业,还有众多流淌着职人血液的中小微企业。它们的规模虽然不大,也多只是为一些大企业提供某种零部件或原材料,但每一家都拥有很强大的制造能力。这些企业的员工人数尽管大多只有几十人,甚至只有几人,却都拥有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他们专注在某件产品上,用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和精湛绝伦的技艺,将之做精、做细、做专、做深。正是这样,“日本制造”才会成为高品质的象征。
职人精神不仅成就了佳能、尼康等精密的工业产品,也延续了众多的作坊老铺。韩国中央银行曾对全球41个国家经营历史超过百年的老铺企业做过统计,两百年以上经营历史的企业共有5586家,日本占了3146家,位居榜首。而支撑着这些老铺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手工技艺传人。
位于东京中央区的“漆芸中岛”便是一家典型的老铺,这家漆器店创立于德川幕府吉宗将军时,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了。当时江户城中的大老爷们喜欢订做的漆器,虽然对质量的要求很高,但却并不在意交货时间。于是,中岛家创始人也就雇佣了二十多个匠人和帮工做起了这门生意,就这样,有了“漆芸中岛”。
中岛家始终把质量看作安身立命的根本,“材料必须使用优质木料和漆液”这一从江户时代定下的规矩直至今天依然延续。就连一双筷子,中岛家也做得很认真。店主中岛泰英是第11代传人,制作一双筷子要耗费他一整天的时间。这并不是老人已经年过七旬的缘故,而是因为对品质的执着。可以说,诸如“漆芸中岛”这样的老铺子能够延续至今,所依靠的便是匠人的用心。正如记录日本老铺兴衰的《东京下町职人生活》所说的那样:这些职人“以精纯匠艺之心守护自己的行当和生活”。
日本鹿儿岛的传统木偶。摄影/Sylvain Grandadam-DragonImage
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的几个世纪的许多日本艺术杰作。
摄影/Sylvain Grandadam-DragonImage
中国需要什么
为什么如“漆芸中岛”这样的百年老店,在中国却少有存在?
“这和中国的职业认知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从事手工艺多年的李华这样认为。研习传统工艺多年的她,在杭州有个小小的工坊。在她看来,对于职业,国人是有着贵贱之分的。在很多手艺人的眼里,所谓“技艺”只是不得意之时,用来谋生的,换而言之,就是“糊口”之技。这种心态自然也就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手工艺的发展。此外,多数匠人们就算是自己花了一辈子从事某个手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极不愿意让子孙来继承衣钵的,毕竟在中国人的认知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子女能够寻个好前程、有份体面的职业,要比自家技艺的传承更重要。
“传承”对于技艺很关键。出于自身技术的保护意识,日本匠人们在传授技艺时,更多的是偏向于家族传承这一方式。通常手艺人的儿子会去子承父业,数代人、十几代人通常只做一件事,从而以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延续着手工业制造技术。今天的日本职人大多都是将祖上传承下来的手艺视为“神业”,他们会带着十二分的虔诚和敬畏,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祖先传下的技艺,而这种制作手艺和传承手艺所具有的精神和情感,恰恰是中国没有的。
当然,除了文化思想有所不同之外,社会、政治等因素也是导致中日两国手艺发展现状不同的原因。一类手艺、一个手工作坊是否能够长久存在,除了传承,还与大环境是否安稳有密切的关系。江户时代以来,日本相对较为和平安稳的环境,为其“职人文化”提供了延续和发展的土壤。就算是近代的军国主义思想泛滥以及残酷的太平洋战争,还有战后的政治制度改革,也都没有改变或是伤害到“职人体制”。而中国则不同。清末、民国,一场场战争、一场场流血对手工业的发展和延续,所带来的冲击是极大的。至20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以工场化的批量生产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师承模式和技艺积累,是中国手工艺的又一劫难。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以宜兴紫砂为代表的一些手工艺已在悄然回归。寻访“匠人文化”成了中国手艺人行旅日本的切口,他们都认为: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工匠也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却是当今中国最为稀缺和最需要呼唤的东西。只有找回那些我们所失去的,手艺和制造业在中国才能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这个春天,当李华离开杭州,开始寻访日本手艺的旅程时,“工匠精神”—这个带着古早味的词语,在北京被写入到了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中。
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
有关世界遗产地理·日本匠心——人间国宝与职人(总第18期)的文章
事实上,根据台湾特有生物中心的说法,金翼白眉虽然亲近人类,但研究者对于它们的生活史仍旧尚未建构,尚有一大片的研究空白。我赏鸟资浅,不知大雪山金翼白眉是天生不怕人类,还是进化成不畏人类,乃至把人类与食物联系在一起。回到山下,我搜寻大雪山的网页,赫然读到一行字—“眺望远山的同时,也别忘了不时在您脚边跳跃的金翼白眉”。......
2024-10-24
记得读过一篇日本研究学者的文章《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一位日本朋友来中国,在一处刚装修好的店铺前,指着新装的铝合金窗框说:“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啊。”无独有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或许可以成为镜鉴。......
2024-10-24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有两件事情绕不开:民艺运动和“人间国宝”。所谓“民艺”,是“民俗工艺”的简称,柳宗悦将这个词汇定义为“以实用为主导、以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为目的而制作的器物”。一场名为“民艺”的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2024-10-24
此类援助申请可能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或秘书处提出。某项遗产一旦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经过一系列努力措施后,如果解除了相应的危险和威胁,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可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去。之后,陆续有遗产项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也有遗产在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后因为得到了及时、科学的保护而从该濒危名录中除名。......
2024-03-29
京都古韵在日本历史上,京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不仅仅因其古都的身份,更因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精心打造出为数众多的“京”派手艺。这些缤纷鲜美的花朵出现在纵横的街道深巷,环绕每一处装饰优雅的民宅,使京都成为花朵盛放之城。乘坐出租车穿行在京都市区,通过自己的眼睛,也通过川端康成的眼睛观察这座繁华而静美的古都。当年使川端康成忧虑的京都,正在发生着变化。雕刻师只是京都的职人之一。......
2024-10-24
人间国宝访谈录“人间国宝”,在日本的手艺人眼中,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些“人间国宝”是怎样做出使人惊叹的工艺品的?借日本东京和光百货举办人间国宝作品展之际,本刊特专访四位参展“人间国宝”,听他们讲述其中的故事。2015年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锻金’的保持者”,也是该领域唯一一位女性“人间国宝”。传承历史的心情Q:获得日本“人间国宝”的荣誉,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对工艺水平的极大肯定。......
2024-10-24
关于历史风貌的一种查漏补缺撰文/刘荣● 平江路逐步将“文化”和“商业”结合起来。苏州平江路,是古城风貌保护的一个代表性实验。价值评估是指对这一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定,包括对街区的整体格局、风貌特色和历史街巷空间特色等等的评估。而可持续性评估则包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状况、现有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现有居民基本诉求等等。......
2024-10-24
日本手艺中,除了传统的瓷器、漆器,还有一些携带着现代基因的门类,比如玻璃器。荒川尚也的玻璃器,流畅、生动又前卫,但骨子里却是与自然、与日本文化紧紧相连。初识荒川先生的玻璃器是在京都街角的一家小画廊。而荒川先生的师父已亦先生则开始另辟蹊径,制作民艺风格的玻璃器。荒川先生对玻璃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制出严格的提纯技术,提纯出的玻璃器皿通透得融化人心。......
2024-10-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