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

【摘要】:本次规划以低碳生态镇规划理念进行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规划编制,尝试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接轨,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表6-2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用地类型一览表能源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黄河三角洲园区地处胜利油田的油区腹地,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已开发的油井密集区达72.3km2。

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

2008年在山东省建设厅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完成《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的山东省北翼经济增长区和用地节约、布局紧凑的城镇群。到2020年,将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山东省乃至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生态经济区”的设想。

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处在黄河三角洲中心位置和黄河故道的入海口,成陆土地年代新,陆地面积为526.5km2,人口为13 000人,其中实际在编户籍人数仅1 700人。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碳汇资源广,具有编制低碳生态城的良好条件。该区域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渔港,近年来受行政区划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以农、牧、渔为主,碳排放少,具有发展生态与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的良好条件。

本次规划以低碳生态镇规划理念进行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规划编制,尝试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接轨,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本项规划按照国家《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按镇域规划、镇区规划两个层次展开,规划内容涉及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引和重要项目策划等多个方面。

本规划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送审稿)》、《利津县城总体规划》、《利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利津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东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东营市城镇村体系规划》、《东营市东港新区发展规划(汇报稿)》、《山东省海岸带规划(2007)》进行编制。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执行《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并参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199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199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1998)》以及其他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本次规划强调低碳经济系统和低碳城镇规划理念,在区域规划层面,强调低碳经济园区产业系统、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交通系统、低碳物流系统和扩大碳汇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在总体规划层面注重:①园区低碳经济系统设计;②低碳经济园区(城镇)整体形态把握;③低碳经济园区(城镇)土地利用形式和结构布局;④低碳经济园区(城镇)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在园区(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心区城市设计层面,也特别强调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运用,尤其注重低碳城市生活模式研究、生活居住社区规划与设计低碳编制技术研究等。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利津县刁口乡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26.5km2。其中镇区规划控制范围为96.5km2。规划期限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其中,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中期为2015年至2020年,远期考虑到2020年至2030年。

本次规划于2008年12月进行规划区考察,初步设计规划研究方案;2009年3月初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以及就初步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交流;2009年4月至5月进行规划成果的编制。

6.1 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6.1.1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1)发展优势

(1)海洋资源优势明显

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处在黄河三角洲中心位置和黄河故道的入海口,刁口港是利津唯一的出海口岸,也是历史上东营、滨州地区重要的对外海上口岸。区内海岸线长为59km,具有明显的沿海区位优势。同时,沿海地区为泥质海岸,海浪平稳,温度适中,有广阔的滩涂,主要海产品有贝类、虾蟹类和鱼类,现已建成了规模化养殖基地,鱼、虾、蟹、卤虫等渐渐由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转变,具备大规模发展滩涂养殖、海水养殖以及海洋捕捞等海洋经济的条件。此外,境内盐卤资源也非常丰富,现有盐场26家,开发面积为40.1km2(60 150亩),结晶面积为17.2km2(25 800亩),2008年产盐为20万t,仍有未开发宜盐滩涂为189.3km2(28.4万亩),具有发展盐业的良好基础条件(表6-1,图6-1)。

表6-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主要海产品一览表

(2)未利用土地面积大

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成陆土地年代新,陆地面积为526.5km2(78.98万亩),拥有宽广的待开发土地资源,土地成本价格低、开发潜力大。根据本次规划实际量算,区内自然保护区为258.7km2,占49.69%。已利用土地为189.6km2,占36.42%,其中已建设用地为7.0km2、农田为43.6km2、草地和林地为80.4km2、虾池为37.5km2、盐田为21.1km2。未利用土地为78.2km2,占15.02%,其中盐碱地为7.9km2、滩涂为58.3km2、水面为12.0km2(表6-2)。

表6-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用地类型一览表

(3)能源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黄河三角洲园区地处胜利油田的油区腹地,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已开发的油井密集区达72.3km2。黄河三角洲地区风能资源也特别丰富,可开发风能为百万千瓦,国华、华能、国电等风电项目先后落户,其中国华风力发电一、二期项目总投资为12亿元,总装机容量约为10万kW,安装58台高度为80m的风力发电机组。

(4)生态环境系统丰富完整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大物博,人烟稀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到25人,自然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较少。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现有133.3km2(20万亩)天然柽柳林,白鲟、丹顶鹤、大天鹅等大量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和鸟类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3种。现有产业以农、林、牧、渔及资源型产业为主,无环境污染源,现有工业的排放废物均在环境容量之内,不对环境质量构成影响。

2)开发劣势

(1)基础设施缺乏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油田腹地,近年来,随着油田的开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经配套。但从园区开发的要求看,快速交通体系、物流系统、防潮设施、水利设施还比较落后。尤其防潮设施建设非常迫切,按风暴潮潮位频率分析,本区百年一遇频率潮位为3.7m,50年一遇频率潮位为3.56m,25年一遇频率潮位为3.52m,20年一遇频率潮位为3.5m,要实施园区开发必须加快防潮大堤建设,并适当提高防潮标准。

(2)淡水资源不足

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现状淡水资源主要来自油田水库。从园区开发的要求看,生态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快速递增,将使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扩大。

(3)土地产权厘清难度大

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谁开荒、谁使用的格局。境内78.9万亩土地中,利津县政府为189.3km2(28.4万亩),一千二林场为196.0km2(29.4万亩),其他八个乡镇涉及207个村为128.7km2(19.3万亩),河口区飞地为10.5km2 (15 800亩),刁口乡自有土地为1.5km2(2 250亩)。目前土地、滩涂、盐场、林场、海域等多头管理,土地产权分散,整合用地难度较大,难以发挥独特的土地资源开发优势,这是制约区域开发的政策瓶颈之一。

3)发展机遇

(1)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

山东省政府1991年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和开发黄河三角洲两大跨世纪工程,2008年完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着手调研黄河三角洲开发,预计将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图6-2)。

图6-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

(2)滨海高等级公路将予规划建设

《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建设滨海高等级公路,由莱州三山岛,即莱州港作为起点,经海庙、大任家,进入昌邑,经下营港、白浪河口、老河口、羊口,进东营市,经广利港、老玉林跨过黄河,沿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西部边缘经过,经孤岛、河口区、刁口、海防、大堡、东风港、滨州港,到达鲁冀交界处。滨海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将大大改善黄河三角洲园区交通瓶颈状况(图6-3)。

图6-3 黄河三角洲滨海高等级公路

(3)东营港新城规划已启动

2007年东营提出了“东进西扩、南融北接”的空间发展战略,2008年启动规划建设东营生态临港工业新城,用地规模控制在75~80km2,人口规模25万~30万人。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将成为东港新城的生态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后方基地(图6-4)。

(4)黄河三角洲已规划为海洋经济板块

2006年中共东营三届市委第104次常委(扩大)会议做出“突破利津”战略的重大决策,在利津县委、县政府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的过程中,黄河三角洲地区被划为海洋经济板块(图6-5)。

4)面临挑战

(1)开发区竞争激烈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发展、河北沿海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和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形成大大小小数十个滨海产业开发区,这些园区的发展,无疑使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面临强烈的竞争挑战(图6-6)。

图6-4 东营生态临港工业新城规划

(2)经济基础薄弱

2008年黄河三角洲园区生产总值为6.6亿元(另油田增加值为28.9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5.26亿元,农业增加值为9 800万元,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415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4亿元。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8.3万亩,牛羊存栏数达到1 200头和4.5万只,并形成了以海产品深加工、盐化工及塑编三大主导产业。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基础仍十分脆弱,园区开发面临资金、技术、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图6-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滨海开发区海洋经济板块规划

图6-6 环渤海地区产业园区规划布局

6.1.2 总体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把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经济的生态型园区。

2)规划原则

(1)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按照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坚持生态优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特别重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保证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区域开发。

(3)构建低碳生态经济园区

发展低碳生态经济,构建低碳经济园区产业系统,应用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交通系统、低碳物流系统和扩大碳汇系统等技术,规划建设低碳经济园区。

3)空间战略

(1)集中开发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广人稀,原生态系统保存良好,采取集中开发的空间战略,主要围绕刁口乡驻地逐步外延发展,维护土地利用现状,避免大规模、低效率的联线和面状开发,实施集约化、紧凑型开发。

(2)突出重点

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非常明显的土地资源优势和重要的沿海区位,加快刁口渔港口建设,规划循环经济区、生态产业区和低碳经济园区,建设以旅游基地为特色的行政、交通和文化中心功能区。

4)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逐步开发的原则,逐步将利北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示范园区。

6.2 区域规划

6.2.1 低碳村镇体系规划

我国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规划建设低碳型村镇体系是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规划的基本框架所在。为了减少碳排放,通过劳动分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Function Urban Region),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Urban Spaces),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对于具体居民点系统,采取多中心紧凑型空间布局也能大幅度减少由于通勤造成的碳排放增加。

1)功能性城市区域规划

东营市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见图6-7。

图6-7 东营市区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1)区域空间影响分析

①东港新城的辐射与影响

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从依赖地方资源发展模式走向发展港口攫取全球资源的发展新模式,从以地方经济为主转向以港口经济为主。因此,无论是从山东省整体发展的空间布局来看,还是从东营自身的发展壮大来看,建设东营港新城成为必需。随着东港新城建设的逐步推进,其集聚与辐射作用将日趋增强。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与东港新城近乎毗邻的空间关系,决定了必须考虑与东港新城的有效合作与功能互补。

②利津县域总体布局要求

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提出全县城镇空间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中心集聚、点轴拓展的原则,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一带两心”的结构。由于黄河三角洲远离利津县城,而且是一块飞地(指被河口区隔开的区域),在利津县的规划中列为三级小城镇。因此,利津县城镇群对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的影响不大(表6-3)。

表6-3 利津县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表  单位:万人

③利津县域产业布局要求

利津县产业布局形成“一带两园三板块”的结构,黄河三角洲地区属于三板块之一的海洋经济板,其主要产业门类为渔业和盐业。

(2)基本区域功能分析

以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的发展拟应主动接受东港新城辐射,构建与东港新城、利津城区双向互动的局面,形成功能相对独立、可为东港新城和利津县提供高质量生态旅游、低碳经济为主的产业园区。

2)村镇体系规划

在充分尊重现状村镇体系基础上,以集约、高效、生态、低碳为基本目标,以黄河三角洲刁口乡驻地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发挥刁口港的作用,形成一镇一港一村的村镇体系。

(1)利北镇

以黄河三角洲刁口乡驻地为基地,依托低碳经济园区发展,规划建设利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功能相对完整的现代化小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5万人以内。

(2)港口区

在刁口渔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增强商贸物流功能,发展水产品加工、渔船维修等,按照生态、低碳理念建成国家一级渔港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 000人以内。

(3)渔民村

以渔民村为依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吸引周边农区农户集中居住(图6-8)。

6.2.2 低碳型产业体系规划

1)现状与问题

(1)产业现状

2008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 800万元,占14.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2 600万元,占79.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 600万元,占5.50%,第三产业明显偏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以农业和盐为主,目前形成棉花种植、畜牧养殖、海洋渔业、盐及盐溴化工四大产业,资源型经济比较突出。全区棉花种植面积为50km2(7.5万亩),2007年棉产量为13.1万t,2007年生猪出栏量为6 000头、存栏为11 000头,浅海护养面积为83.3km2(12.5万亩),池塘养殖面积为55.3km2(8.3万亩),工场化养殖面积为3.5万m2,2007年贝类产量为3 392.8t,低值海产品产量为1 484.6t,育苗为20亿尾,海珍品产量为131.4t,育苗为471.7万尾。现有一批龙头企业,利美生猪养殖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安源公司海参养殖场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池养海参基地,丰泽公司为省级半滑舌鳎原种场。

图6-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村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图

(2)发展过程

——农业。以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为主。自1995年以来,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从3 53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3 985万元,增长了3.95倍(图6-9)。主要产业门类从最初的种植业、海上捕捞业为主,到开发虾池、虾蟹混养、建设贝类护养区,再到建设育苗场,建立工场化浅海养殖、工场化陆上生猪养殖、海珍品工场化养殖等(表6-4)。

图6-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表6-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农业产业门类结构变动简况

——工业。黄河三角洲工业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原盐、溴素为主。1970年6月黄河三角洲地区即开采石油(埕东油田),1988年又开采飞雁滩油田,现有油、气井1 194口。1991年开始盐业生产。根据统计资料,2007年全区石油产量为96.5万t,天然气产量为2 596万m3,原盐产量超过10万t。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方工业开始起步,已有民营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34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89 776万元,增长了850倍(图6-10)。

图6-1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工业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3)存在问题

——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以海产品养殖、生猪养殖、棉花种植业、原盐、石油天然气为主,基本没有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和原盐、石油天然气等化工产业。

——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黄河三角洲地区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产品加工仍停留在腌制、晒干等简单加工状态,产品档次低,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原盐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布局分散,刁口乡盐田面积为40.1km2(60 150亩),有盐场26家,平均为1.54km2(2 310亩),只有兴盛盐业过万亩,是13.1km2(19 600亩)。盐化工企业生产工艺仍处于渔盐结合、盐溴结合的初级阶段,盐化工产品主要为溴素,资源利用率低。

2)产业规划思路

(1)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优势,依托黄河三角洲和东营港的开发建设,以低碳、生态理念为指导,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2)低碳产业体系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所谓低碳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其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黄河三角洲的地方特点,低碳产业体系构建主要在于:利用传统产业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绿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新能源风能发电等低碳产业,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石油天然气采掘业和油田机械制造业,发展绿色仓储物流业,构建完整的低碳产业体系。

(3)产业发展思路

黄河三角洲园区产业发展思路是:从低碳经济入手,培育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低碳产业体系,发展更清洁、更有效和尽可能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产业,选择最佳的开发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园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按循环经济理论框架设计园区低碳产业系统。

第一,动脉产业。

——做强、做大第一产业。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第一产业是黄河三角洲的主导产业。①充分利用土地、淡水、滩涂和浅海的自然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建设绿色畜牧产业发展区和海洋产业发展区,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和海洋产业,节能减排推进农业工业化,稳步提高产品专业化生产程度和全国市场占有率。②发展绿色石油天然气采掘业,油田开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力争钻探过程保护生态环境,开采过程注重节能减排和美化生态环境,资源枯竭时能形成接续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根据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和第一产业特点建设绿色加工制造业体系。围绕城镇集中布局低碳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①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棉花加工为主的纺织服装业,以绿色生猪为主的生畜养殖——饲料和畜产品加工业,以工场化海水养殖为主的海产品养殖——饵料和海产品加工业。②发展绿色基础化工原材料产业。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晒盐提溴,提高盐、溴等初级资源的生产规模和供给能力。③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滨海滩涂的空间资源,积极发展风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④逐步建立轻工机械制造产业体系。利用地域柽柳林、苇场、农畜渔产品和油田开采需要,积极发展轻工机械制造产业体系,推行清洁生产,构建符合低碳产业理念的绿色轻工机械制造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黄河三角洲地区现状是第三产业很不发达,规划重点应放在:①生态旅游度假业。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国家自然保护区为品牌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利用黄河三角洲园区滩涂和海水资源以及海珍品养殖产业,发展旅游度假业。②交通仓储物流业。利用广阔的用地空间和滨海区位,借助滨海高等级公路,发展仓储物流业。③房地产业。借助低碳、生态理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低层、低密度花园别墅类住宅区,发展低碳、生态房地产业。④消费性服务业。为东营港新城配套建设后方服务基地和餐饮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

第二,静脉产业。

建立废物资源化加工业体系,逐步形成黄河三角洲园区强壮的静脉产业链。①根据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短缺,建设雨水收集体系、中水回用系统、海水淡化装置。②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碳汇秸秆沼气化工程、垃圾和秸秆发电、太阳能利用、风能发电等。③可再生废旧物质(如金属、玻璃、塑料、废纸)回收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最终生产有机肥料等。④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转运—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3)低碳产业体系设计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在于:把以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系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循环型生态农业和绿色海洋业

第一,生态农业系统。

黄河三角洲具有棉花种植的传统优势,在此基础上发展棉花种植、芦苇、柽柳种植和饲料种植等优势项目,建立包括原棉加工、草类编织和其他农产品加工的生态农业产业区,远期还可承接批量成衣生产等项目。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环节,对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和督促畜产品生产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标准化程度,改进生产工艺,严格产品监管,才能占领市场,获得长远发展。利美养殖公司的生猪产业化项目顺应市场要求,积极推行生猪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是集饲料生产、种猪培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联合标准化养殖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黄河三角洲地区依托利美养殖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优势,建立包括生猪养殖、饲料工业化生产、有机肥生产、畜产品加工和废水处理一体的低碳生态畜牧区,将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重要的现代生猪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图6-11)。

第二,绿色海洋产业系统。

图6-1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农业工业化系统

——海洋捕捞。①发展远洋捕捞。目前黄河三角洲的海洋渔业处于“探索起步期”,属于近海小规模的捕捞。远期可以近海和大洋性捕捞为重点,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打造一支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不断提高大洋性渔业在捕捞业的地位和比重。②建设海洋渔业生产基地。近期建立以渔港码头、冷库和海产品加工厂为依托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远期建立以大型冷藏运输船为依托的海洋流动渔业生产基地。③发展海洋捕捞配套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捕捞的物资供给、冷藏加工和渔货销售,以此逐步向海水养殖、渔船修造、渔具生产、冷藏加工等延伸发展,形成捕、养、加工综合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海水养殖。安源公司海参养殖场为黄河三角洲最大的池养海参基地,丰泽公司为省级半滑舌鳎原种场,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这些传统海水养殖优势,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原则,重点发展具有主产地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海参、对虾、海蜇、牙鳎、黑石斑等名贵鱼类品种的养殖,并配工场化养殖套饵料卤虫,实施高标准规模化养殖,构筑一条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和研发区,逐步成为东营市重要海珍品养殖基地。

——海产品加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洋产品加工比较薄弱,水产品加工仍停留在腌制、晒干等简单加工状态,产品档次偏低,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基于此,园区将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主导,紧紧抓住东营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有利时机,组织实施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近期依据自身海水养殖的规模优势,着力规划建设养殖产品、渔港码头区水产品鲜活供给、冷冻、干制品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布局合理的水产品加工区;远期可实行海洋产品的精深加工策略,展开食品、保健品与海洋药品梯级开发,鱼虾、贝藻齐头并进,走企业布局园区化、资源配置全球化、产业结构链条化、产品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路子。

——海水淡化与盐溴生产。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应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海水淡化工业。实现海水梯级利用,发挥规模优势生产原盐和溴素,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东营市重要的盐溴原料供给基地。建立海水循环经济系统:用海水放养贝类、鱼虾等海产品;海水淡化后的浓缩卤水用来提取溴、盐;海水蒸发后的初级卤水放牧卤虫;中级卤水送溴素厂吹溴;吹溴后的卤水送盐场晒盐。根据上述发展内容形成如下海洋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图6-12)。

图6-1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海洋循环产业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型工业

加强可循环技术运用,大力推广以产业链为主体的循环生产模式,重点建立以绿色石油天然气采掘业产业链、以风能为主干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和以轻工、纺织和油田机械为主的传统低碳制造业系统。

①绿色石油天然气采掘业

发展绿色石油天然气采掘业,油田开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力争钻探过程保护生态环境,开采过程注重节能减排和美化生态环境,资源枯竭时能形成接续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②可再生能源系统

黄河三角洲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建设可再生能源基地的条件,主要包括碳汇秸秆沼气化工程、垃圾和秸秆发电、太阳能利用、风能发电等。其中,风能是最便宜并被广泛应用的可更新零碳能源,黄河三角洲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力发电资源上百万千瓦,潜力巨大,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具有商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潜力。黄河三角洲园区将依托风能和滩涂资源优势,积极建造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成为东营北部以及渤海湾南部重要的风力发电基地和国家级低碳城镇发展新能源产业示范点(图6-13)。

图6-13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可再生能源系统

③传统低碳制造业系统

黄河三角洲现状是轻工机械制造产业比较落后。东营是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随着胜利油田的企业改制剥离,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东营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黄河三角洲园区可充分发挥离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近的优势,重点发展为东港区工业企业配套、为胜利油田服务的以石油钻采设备、工具和配件制造为主的装备精良、测试手段完备的综合性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黄河三角洲还是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园要主动与黄河三角洲整体发展对接,发展与纺织、农用机械配套制品的生产。利用地域柽柳林、苇场、农畜渔产品和油田开采需要,积极发展轻工制造产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指导,建立包括各种产品、各种资源、能源、各种制造企业、各种消费群体、物资回收企业以及相关的各种信息、物资循环载体等构成的工业生态系统,推行清洁生产,构建符合低碳产业理念的绿色轻工机械制造产业体系(图6-14)。

图6-1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传统低碳制造业系统

(3)循环型服务业

生态旅游业重点发展循环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业。

——低碳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人文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国家自然保护区为品牌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利用黄河三角洲园区滩涂和海水资源以及海珍品养殖产业,发展旅游度假业。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生态旅游资源,规划、设计并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多彩,规划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滨海休闲旅游、特色农业旅游等。突出“神奇黄河故道入海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循环经济典范”的主题,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要求,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

根据黄河三角洲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结构、交通区位、旅游开发基础、旅游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发展:①黄河故道入海口湿地生态旅游区。该旅游区突出生态旅游,包括黄河三角洲湿地、黄河故道入海口、飞雁滩、挑河、柳林等,盐碱地治理示范旅游区。②生态农业旅游。包括农业旅游示范项目群,如渔业观光园、棉花观光、柽柳林芦苇种植观光等。③工业旅游。包括采油树、国华风力发电厂、黄河三角洲盐田等。④文化民俗会展旅游。⑤休闲度假。高起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度假等配套设施,构筑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网络配套、服务完善的生态旅游体系(图6-15,图6-16)。

图6-1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旅游系统

图6-1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旅游线路组织图

——绿色仓储物流系统。利用广阔的用地空间和滨海区位,借助滨海高等级公路,发展仓储物流业。根据黄河三角洲的区位条件,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渔港和小型商港的优势,对接东营港的发展需求,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地、配送中心、转运中心,逐步形成集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网络和绿色通道。

确定以港口片区为中心的物流区,制定港口交通、物流业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措施,鼓励建设高标准多层仓库,提高仓储物流用地容积率和投资强度,提高物流业用地的综合效益。发展减排物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规划网络式的无缝物流系统;构建物流系统与供应链的无缝管理(图6-17)。

图6-1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绿色仓储物流系统

——低碳社区与消费性服务业。①房地产业。借助低碳、生态理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低层、低密度花园别墅类住宅区,发展低碳、生 态房地产业。②消费性服务业。为东营港新城配套建设后方服务基地和餐饮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

4)循环经济系统

(1)循环经济体系

构筑企业、园区、城镇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企业层面,选择龙头企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行试点,推广清洁生产,逐步实现“资源→加工→废料→原料”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园区层面,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群。城镇层面,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特别要加快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

(2)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规划支撑体系、法律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支撑体系(图6-18)。

图6-1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3)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根据黄河三角洲园区的现状基础和资源条件,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组织为:①依托土地资源发展棉、粮、饲料种植和生猪养殖;②围绕海洋资源、滩涂资源发展海洋捕捞、水产育苗、海产养殖、盐溴初级加工提取;③以初级农产品为原料发展畜产品、海产品加工业;④借助油气资源继续发展原油开采业;⑤依据关联产业发展理论发展油田机械、纺织服装、轻工、农机、渔船修造业等;⑥发挥风能优势、发展风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⑦利用即将修建的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刁口港口和空间及土地优势,发展仓储物流业;⑧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低碳生态型社区和东营港新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休闲度假基地。黄河三角洲产业循环产业体系组织和空间布局如图所示(图6-19,图6-20)。

图6-1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6.2.3 低碳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

1)现状与问题

(1)路网现状

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油田公路和县乡公路21条,可以连接区内各工农业生产点、旅游景点以及采油点,道路总长度为162.13km(表6-5,图6-21)。

表6-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公路状况

①对外公路

桩埕路、河埕路两条公路在刁口乡驻地呈十字相交。

图6-2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道路现状图

——桩埕路。由河口区的桩西至埕子口(即黄河三角洲驻地),呈东西向经过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内总长为16km,东部连接东青高速公路,是黄河三角洲与东营港、东营港新区、仙河、孤岛等地区联系的主要公路。

——河埕路。由河口区至埕子口,呈南北向经过黄河三角洲,并与312和310省道连接,是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公路。

②油田公路

油田公路共有5条:采油四队生产路长为35km,宽为5m;飞雁滩公路长为28.5km,宽为5m;林场路长为8.8km,宽为4m;三河公路长为9km,宽为5m;埕东联合站路长为17.1km,宽为5m。

③乡级公路

渔民村公路,由祥龙盐场至渔民村,长5km,宽4m。

(2)存在问题

黄河三角洲园区路网以桩埕路、河埕路为骨架,向南北或东西两边伸展,成鱼刺形状或树枝形状,大多数为断头路、尽头路,进出后需原路返回至桩埕路或河埕路,没有环路。

2)区域高效高速交通系统规划

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直线距离距东营机场为60km、东营港新城为30km、河口区为16km、利津县城约为60km,为了减少因交通造成的碳排放,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需要规划与外部联系的高效高速交通系统。根据未来客货交通量预测,修建快速轨道(轻轨和地铁)交通的可能性不大,以高速公路和快速公路为主进行高效高速对外交通系统规划(图6-22)。

图6-2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道路规划图

(1)滨海高等级公路联络线

滨海高等级公路从镇域南部穿过,规划自滨海高等级公路出口经园区中心区至渔港建设滨海高等级公路联络线,将物流片区、产业园区、汽车站、中心区、旅游服务中心和渔港由高等级快速公路连接起来,可极大方便黄河三角洲向周边地区的对外出行。公路为一级道路,宽度16m;穿入中心区地段可扩展至双向四车道。

(2)东环城路

自二河坝路向南北伸展。向南穿入区域中部地带,并与渔民村相接;向北沿海水养殖场分叉,西拐止湿地滩涂公园直至新建海堤处,东拐止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飞雁滩。公路为二级公路,宽度为10m。

(3)西环城路

自西环城路向南、向东伸展。向南下穿滨海高等级公路与河埕路相接;向东先形成环城北路,再向东延伸至国家自然保护区入口处。公路为二级公路,宽度10m。

(4)桩埕路

根据东营港新城建设,改造现有桩埕路为一级公路,宽度为16m。

3)区域慢速交通系统规划

为了节能减排,可结合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规划区域慢速交通系统。

(1)自行车专用道系统

自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三条自行车专用道,一条至湿地停车场,另一条至飞雁滩,再一条至自然保护区停车场。

(2)自然保护区内慢行系统

自然保护区内不设机动车道,但仍设置一些木栈道或土路,可供游人步行、骑自行车或骑马游览。

4)渔港规划

(1)现状与问题

刁口渔港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在的渔港重建于2003年,位于挑河东支流,距海为2.6km。现有码头长320m,水深3m,生产季节日均可停靠渔船120艘,河北、沾化、寿光、东营等外地渔船日均停靠60余艘,是环渤海南岸重要的渔港码头,也是该地区良好的避风渔港,在风暴潮期间附近海域的渔船都在该渔港避风靠岸。目前刁口港口年吞吐水产品为1万t,其中贝类为8 000t,鱼虾蟹类为2 000t,实现年产值约3 000万元。2008年建设了50m主体货运码头和440m高标准货运路,拓宽加深了现有航道及避风港,初步具有了商港的功能,可以停靠1 000吨级以下的货船(图6-23)。

图6-23 刁口渔港现状情况

(2)港口规划

刁口港是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重要的海上口岸,将成为与海洋产业配套发展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也是产业园区进出口大宗货物的主要口岸,规划建设将以渔港为主、商港为辅,由渔港码头、商港码头和港口陆域组成,按照生态、低碳理念建成国家一级渔港[1]旅游小镇。

①渔港

按照国家一级渔港规划:岸线长度1 100m,码头长度700m,码头前作业水域宽150m,码头前沿水深不小于4.1m,航道宽度60m,陆域面积7.2ha,码头前沿陆域纵深100m,鱼货卸港量3万t。将原有避风港拓展到10万m2,建设船只坞道和渔港码头,增加水产品吞吐能力。经扩建后的黄河三角洲渔港可同时停靠渔船400余艘(图6-24)。

图6-2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渔港规划示意图

②杂货码头

随着刁口渔港的建设,将建设5 000t级货运码头,延伸航道并拓宽加深,吞吐能力达到50万t。

③观光度假休闲娱乐功能

打造渔港生态环境,发掘渔港的旅游资源,将观光、垂钓、度假旅游和休闲娱乐功能纳入渔港规划建设之中,打造具有新鲜、奇特、空旷、野趣的景观效果,构筑以步行、舢板、太阳能等独特低碳休闲旅游模式,按年接纳游客可达2万人次规划相关接待设施。

④港口规划结构

整个渔港码头划分为码头综合区、水产品服务及商业区、船舶维修区、污水处理及油库区、供应设施区、综合办公区、商业服务区、生活居住区、绿化景观及垂钓休闲区计9个功能区,逐步建设海产品加工及交易市场、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海滨公园,同时依托国华、华能风电项目的带动,把港口建设成为集海产品加工、物流商贸、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低碳渔港旅游小镇(图6-25)。

图6-25 刁口渔港垂钓休闲区规划意向图

5)低碳物流系统规划

(1)物流园区

遵循低碳原则,依托黄河三角洲港和滨海高等级公路,在产业园区南部就近布局黄河三角洲物流园区,面积42ha。

(2)无缝物流系统

黄河三角洲物流园区承接东营港部分功能的外部分工,接轨东港经济开发区,建设集货运、渔业、油田机械、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为一体的绿色无缝物流系统。

(3)无缝物流管理系统

黄河三角洲物流园区实现物流系统与供应链的无缝管理系统。

6.2.4 低碳市政设施规划

黄河三角洲地区现状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目前黄河三角洲驻地与油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混合使用。从长期发展看,需尽快规划建设下列市政设施。

1)供水系统

(1)平原水库

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短缺,需要引黄河水作为主要水源。按照日需水5万t计算,在二河以西、渔民村南2.5km处规划建设1 000万m3的平原水库一座。按平均深度3.0m计算,去除水利库容深度0.5m,则平原水库平均水面面积为400万m2。按周围1km防护距离规划湿地、草场和林地防护绿地系统,增加碳汇2 000t/d。

(2)水厂

为满足全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在产业园区东部规划新建一座规模为5.0万m3/d的水厂,水源取自平原水库。

2)输变电系统

(1)电网

配合产业园区风电、太阳能、垃圾和秸秆发电,规划建设220kV电路上接山东电网。

(2)变电站

在产业园区南部新建一座110kV的变电站,供全区用电。

3)信息基础工程规划

(1)邮政通信“三网”

邮政通信“三网”即邮政投递物流网、邮政综合计算机网、金融绿卡网的建设并有机整合,发挥综合优势。以邮政投递物流网为基础,打造实物投递平台;完善综合计算机网,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扩大邮政金融网功能。

(2)长途通信网

建设光缆骨干传输网络、宽带市域主干网和光纤接入网,完善和改造现有电信、广电等通信基础设施网络。规划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传输网采用分层结构:即分为骨干层和外围层两个层面,各形成闭合网路,实现中继传输数字化,采用光缆连接,各个乡镇逐步建立交换机房。

(3)移动通信网

建成较完善的覆盖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的移动通信网,实现可以与固定网络服务相比拟的通讯质量,并且能够适应移动蜂窝、无绳、卫星、PSTN、Internet网、IP/数据网,实现个人移动性、终端移动性的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

(4)宽带网(有线、无线)

宽带专线网络采用FTTB+LAN技术以及无线宽带技术,以光纤为传输媒质就近接入商务楼,出口上联至高品质宽带城域网。采用千兆路由交换机+千兆以太网技术,超五/六类双绞线、无线宽带设备等百兆连接用户局域网,构造一个可以拓展到千兆接入的网络结构。数码通提供的各种无线宽带以及FTTB宽带不需要拨号,而是专线接入互联网,用户只要开机即可接入Internet网(图6-26)。

图6-26 宽带网接入网络结构

4)水资源循环利用

(1)污水处理厂

在产业园区西部地势低洼地带新建一座规模4.0万m3/d的污水处理厂。

(2)中水回用系统

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废水实施中水回用,建立中水回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生活冲厕、景观用水和生态用水。

黄河三角洲重要市政设施规划布局如图6-27所示。

6.2.5 扩大碳汇系统规划

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CO2,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自然生态系统组成了自然界的碳汇系统,其中森林、草地和湿地系统是我国城市碳汇的主体。黄河三角洲低碳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方面需要重视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培育碳汇系统,增加碳汇总量。

1)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1)基质

所谓基质,是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以滩涂基质、林地与草地基质和耕地基质为主。林地、耕地基质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与斑块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滩涂基质是海陆交融的缓冲地带,具有重要的边缘效应,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图6-2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市政设施规划图

(2)斑块

斑块是基质环境中的块状异质景观,具有明显的边界和空间尺度范围,其边界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地貌和人类活动干扰状况决定。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斑块主要包括村镇斑块、盐田斑块、虾池等水体斑块。村镇斑块主要是黄河三角洲乡政府所在地和渔民村。盐田斑块主要是原盐生产区。水体斑块主要包括海水养殖示范区和一般养殖水面。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本次规划充分尊重现状斑块,重视斑块与周边基质、廊道的相互关联,加强各类边界的缓冲区建设。

(3)廊道

廊道是基质环境中的线状异质景观,它们往往与斑块相连,引导斑块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廊道根据其主要构成要素可分成两大类:即以生态防护绿地为主的绿色廊道和以水体为主的蓝色廊道。黄河三角洲绿色廊道包括滨海高等级公路防护绿地,连接飞雁滩和河口区的公路防护绿带,以及由黄河三角洲镇区分别至渔港、保护区、海堤的防护绿带等;蓝色廊道包括挑河、二河、三河以及黄河故道(图6-28)。

图6-2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的廊道景观

(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以滩涂、林地与草地、耕地等为基质背景条件下,充分尊重现状的盐田、村镇和水体斑块,通过绿廊和蓝廊相互连接,形成自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四条河流廊道和五条生态防护绿地廊道构成两个生态节点,其中之一是桩埕路、滨海高等级公路以及三河三者交汇之地,周边以草地和水体为基本自然环境;其二是处于镇区北部,二河、三河,以及去飞雁滩、海堤等多条廊道的交汇之地,周围具有大面积的林地、草地基质(图6-29)。

2)碳汇系统培育规划

黄河三角洲所在之地,成陆时间较短,泥沙、海潮、盐碱等不利于湿地、草地、林地等碳汇系统发育,因此,需要培育区域碳汇系统,根据不同森林类型的不同固碳潜力,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固碳效益配置郊野生态系统、城镇生态公园和道路林网系统。与此同时,由于湿地系统的CO2排放量大于吸收量,因此,应尽量避免规划大面积的湿地空间,必要时可尽量将水源地保护与湿地系统相结合进行规划布局。

图6-2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的景观格局(卫星影像图)

(1)基质碳汇系统改善与修复

对于滩涂、林地、草地基质,在封育和维护荆条、柽柳、毛白蜡、芦苇等原有植物基础上,合理引进其他喜碱性土壤的植物,例如紫穗槐、沙枣、沙蓬草等(图6-30)。

图6-30 基质系统建议种植植物物种

对于耕地基质,应充分考虑其与周围灌渠、林地、草地的衔接。一方面在完善灌溉水渠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另一方面建设耕地、农田等防护林体系(图6-31)。

图6-31 农田基质与周边环境衔接处理示意图

(2)生态廊道碳汇的保护与修复

在道路防护绿地两侧,配合生物活动要求,拓展生态廊道宽度,建议鸟类活动频繁地区两侧为200m,一般动物迁徙、栖息两侧为60m(图6-32)。

图6-32 道路防护绿地廊道建设策略

对于河道生态廊道,保护现有河岸湿地,实现湿地的自然修复,不主张片面扩大湿地面积(图6-33)。

图6-33 河岸防护绿地建设示意图

从气候和水文条件出发,注重塑造河岸景观,营造多层次生态群落系统(图6-34)。

(3)生态节点碳汇保护

生态节点是黄河三角洲产业园区重要的自然生态遗产,在区域发展的早期必须实施保护措施,主要遵循有利于动物、植物穿越不同基质、斑块,即保护各种基质斑块之间的渗透性。根据节点交汇要素构成,主要分成道路穿越林地或草地、道路与河流交汇等几种模式(图6-35)。

(4)城镇边缘界面建设策略

图6-34 河岸群落系统完善示意图

图6-35 生态节点立体交汇策略示意图

对于城镇与周围环境的交汇界面,一方面通过不规则的形态,拉长其与外界生态环境的接触界面,提供多元生态接触。另一方面,通过大范围绿化缓冲,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活动对周边环境的破坏,营造良好的城镇、郊野共存局面(图6-36)。

图6-36 城镇边缘界面建设策略示意图

6.2.6 建设用地空间划定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高速城市化仍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如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就要求在区域规划层面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空间范围。在区域规划层面划定建设用地空间,主要通过生态环境容量和开发空间分析进行划定。

1)生态环境容量分析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已经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极易遭受人工开发的影响,因此,在园区规划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格局,避免过快的人工开发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人工开发的可能规模主要与影响生态环境容量的用地、淡水和大气容量相关。

(1)土地资源

尽管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有陆地面积为526.5km2(78.98万亩),但各类生态景观用地已经形成,不宜占用这些景观用地破坏区域生态景观安全格局。根据本次规划实际量算,区内未利用土地为78.2km2,占15.02%,其中盐碱地为7.9km2,滩涂为58.3km2,水面为12.0km2。因此,最有可能的建设用地主要是7.9km2盐碱地。由此可见,可以用于建设的用地潜力不大。

(2)淡水资源

黄河三角洲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浅层地下500m之内基本无淡水,目前水源主要来自油田水库,未来需要修建平原水库,引黄河水作为淡水资源。近年来,黄河尾闾时有断流,安全的水资源供给已经受到威胁。因此,淡水资源将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因素。

(3)大气环境

根据2008年的监测结果,黄河三角洲空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日均值及年日均值均优于二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优秀,适宜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

(4)开发容量估算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土资源的人工开发容量非常有限,开发用地规模不应超过20km2(含滩涂和水面),人口规模控制在5万人左右(图6-37)。

图6-3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现状

2)开发空间区划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开发空间区划应充分尊重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在实施保护优先的基础上选择可开发空间。

(1)优先保护空间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划定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这两类区域面积达451km2,在园区规划中作为优先保护空间予以保护。

①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生态公益林区、饮用水源地及其一二级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特殊生态产业区内需要保护的红线区域等。黄河三角洲的禁止开发区主要指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面积为27.3km2,占总面积的5.24%。本次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禁止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

②限制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涉及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生态林地、重要渔业水域、海岸带防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及其他区域。黄河三角洲的限制开发区域指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滨海渔业养殖区、水源保护和涵养区、海岸带防护区,面积为91.6km2,占总面积的68.3%。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2)可开发空间

可开发空间有优化开发区域和适宜开发区域,面积为75.5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4.3%。

①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指目前已经开发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区域。黄河三角洲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刁口乡驻地、油井区等,面积为1.3km2,占总面积的0.2%。

②适宜开发区域

适宜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用于开发的区域。这一区域是一般现状开发强度不大、具有开发潜力的区域。黄河三角洲适宜开发区域主要是未利用的盐碱地、滩涂地和部分水域,面积为78.2km2,占总面积的15.02%(表6-6,图6-38,图6-39)。

表6-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开发空间分类统计

图6-3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主体功能区规划面积示意图

图6-3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开发空间区划

3)可建设用地评价

(1)基底要素分析

基地总面积为526.5km2,以自然保护区、草地和滩涂居多,其次为养殖水面、盐田以及耕地。按照林地草地、主要道路、河流、耕地、滩涂、虾池、盐碱地、盐田、村镇建设用地、油井密集区、自然保护区等进行如下分要素分析(图6-40~图6-50)。

图6-4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林地和草地)

6-4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主要道路)

图6-4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河流)

图6-4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滩涂)

图6-4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虾池)

图6-4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盐碱地)

图6-4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盐田)

图6-4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油井密集区)

(2)可建设用地评价

根据上述基底要素分析,对土地利用图进行实际测量(表6-2),可建设用地面积为78.2km2,主要由盐碱地、盐田、虾池、滩涂和部分水面组成,并分布于刁口乡驻地的南、北和西侧(图6-51)。

图6-5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基底要素(自然保护区)

图6-5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可建设用地评价图

(3)建设用地空间选择

根据上述可建设用地评价结构,参考城镇合理开发空间容量20km2,鉴于西部用地是盐田和虾池,桩呈路北低于30年一遇风暴潮防潮高度,建设用地空间主要选择在桩埕路南的盐碱地(图6-52)。

图6-5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空间选择

6.3 园区总体规划

6.3.1 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1)功能定位

(1)功能定位回顾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定位是长期作为乡驻地,即以石油开采、盐化工及水产养殖业为主的现代化小城镇,也是海洋资源开发带动型小城镇,曾经在以下四次规划中有所论及(表6-7,图6-53)。

表6-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回顾一览表

图6-53 利津县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海洋经济板块发展规划设想

(2)主要职能

基于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城市规划发展的新趋势,可能发挥的主要功能概括如下。(www.chuimin.cn)

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

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北翼,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将纳入“十二五”国家发展战略,高效、生态、经济成为主要发展模式和目标。在利津县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黄河三角洲被列为全县“一带三园区”之滨海经济园区。在县域发展新格局中,黄河三角洲所在区域是最重要、最具潜力、最具爆发力的经济板块。黄河三角洲与东营港的距离均近于利津县其他地区,且滨海高等级公路在附近穿越,可以迅速启动,全力突破,有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先行区的潜力。

②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城镇示范点

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家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的科学问题,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黄河三角洲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碳汇资源广,人口稀少,产业以农、牧、渔为主,碳排放少,具有发展生态与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的良好条件。从生态、低碳规划理念出发,有可能先行建成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城镇示范点。

③东营市东港新区重要后方基地

2006年东营市制定了《黄河三角洲(东营)生态高效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被划为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北部产业开发片;2007年又提出了“东进西扩、南融北接”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把东营港作为重点突破环节,黄河三角洲与东港新城之间的空间关系,应该也可能成为其重要后方基地。

(3)园区性质

以新能源开采利用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新型低碳生态产业园区。

2)发展规模

(1)经济规模

2008年刁口乡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0.54亿元增加到6.6亿元,年递增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500元,年递增14.49%(表6-8,图6-54,图6-55)。

表6-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注:由于行政管辖的调整,数据以原刁口乡为参考。

图6-5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GDP变动情况(2000—2008)

图6-5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GDP增长率变动情况(2000—2007)

近10年来,刁口乡经济保持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尽管波动较大,但平均增长率均保持在30%,发展潜力巨大,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石油开采、风能发电、海洋渔业、工场化畜牧业、低碳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迅速,可以预测未来几十年经济仍将以超历史发展速度的方式快速发展。

在本次规划中,2009年至2015年确定经济增长率为15%,2016年至2020年增长率有所递减,并采取低、中、高三种方案对黄河三角洲经济生产总值进行预测(表6-9)。

表6-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测方案(2009—2020)  单位:%

根据上述增长率,可以相应得到黄河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预测的低、中、高三种方案(表6-10)。

表6-1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国内生产
总值预测方案(2015—2020)  单位:亿元

(2)人口规模

2008年刁口乡户籍人口为1 700人,流动人口为11 300人,总人口为13 000人。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刁口乡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和本地区年龄结构有关(图6-56~图6-58)。

图6-5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人口年龄结构情况(2007)

图6-5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户籍人口变动情况(2000—2008)

图6-5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2000—2007)

在本次规划中,黄河三角洲地区总人口预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户籍人口预测和流动人口预测。根据以往数据,户籍人口预测方面采用平均自然增长率法和分段回归分析(三次方程曲线拟合)(表6-11)。

表6-11 黄河三角洲总人口预测表

在规划期,黄河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较大的关联性,新的投资开始,加上黄河三角洲的地理面积比较大,会吸引较多的流动人口,同时低碳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增加黄河三角洲的吸引力,所以流动人口比例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依据已有数据进行流动人口预测(图6-59,表6-12,表6-13)。

图6-5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流动人口变化情况(2000—2008)

表6-1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流动人口预测表

综合上述两项预测,黄河三角洲总人口预测如表6-13。

表6-13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总人口预测表 单位:万人

(3)城镇化水平

2000年末刁口乡总人口为2 060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 071人,非农业人口为989人,城市化水平为48%。考虑到未来刁口乡的规划区域空间结构是一村、一镇、一港,而现实人口中自然增长很少,且因为年龄结构的原因呈下降趋势,刁口乡的人口主要靠机械增长的,也就是流动人口的增长,外来人口与人口机械增长都将集中在城镇,即增长人口大部分为城镇人口。再根据山东省2008年整体城市化水平为47%,预计2015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8%,2020年将达到62%。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预测如表6-14。

表6-1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城市化水平预测表(2015—2020)

(4)用地规模

按照国家相关用地标准,本次规划中,黄河三角洲园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2.5km2,其中起步区面积为5.0km2,中心区为2.1km2。规划区范围控制在96.54km2以内。

6.3.2 空间布局结构

1)用地现状分析

在规划区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为3.13km2,占总面积(96.54km2)的3.24%;已利用的非建设用地为75.22km2,占77.92%;未利用的非建设用地为18.19km2,占18.84%(表6-15)。由此可见,园区规划建设用地可以控制在20km2左右。

表6-1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区范围内现状用地一览表(2009年)

从园区现状用地空间分布看,主要沿桩埕路两侧分布,工业和工场化养殖场用地比较分散(图6-60)。

图6-6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镇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2)空间布局结构

本次规划以低碳、生态城市为规划理念,力图塑造低碳经济园区(城镇)的整体空间形态,采取集中式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形成“一心、一点、一轴、一廊、四片区”的总体布局结构,创造融“海、滩、水、城、绿”为一体的整体意象,建设集中紧凑、蓝绿廊道楔形相隔、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低碳交通方式齐备、风貌特色突出的低碳生态型园区。其中:一心,是指城镇综合生活服务中心;一点,是指渔港区;一轴,是指大型水面的蓝色景观轴;一廊,是指贯穿全区的绿色生态廊;四片区,即北部低碳生态产业居住综合片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居住综合片区、中部服务居住综合片区、西部度假及高级居住综合片区(图6-61)。

图6-6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结构图

3)功能片区组织

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城镇)土地利用形式和结构由中心区、北部住区、南部住区、低碳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渔港区、生态绿地等功能片区组成(图6-62,表6-16)。

图6-6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主要功能片区示意图

表6-1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主要功能片区及发展规模

4)规划总图

黄河三角洲园区土地利用规划总图如图6-63所示。规划建设用地总计12.5km2,其中居住用地为2.40km2,占19.30%;生产设施用地为4.10km2,占32.90%;公共设施用地为0.90km2,占7.20%;绿地为2.20km2,占17.60%;道路广场用地为1.80km2,占14.40%(表6-17)。

图6-63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总图

表6-1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续表 6-17

6.3.3 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网规划

黄河三角洲园区道路系统的对外交通主要与滨海高等级公路相连接(图6-64)。

图6-6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道路网等级规划图

园区路网采取棋盘式布局模式,将镇区内分成若干个组团,每个组团内部设置十字形或井字形的次干道,疏解内部交通。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片区组织结构和TOD开发模式,选择主、次干道道路网规划方式进行规划,形成“三纵六横”主干道网道路框架。其中,主干路间距按800~1 200m控制,次干路间距按300~500m控制。

(2)道路功能规划

道路功能规划可参见图6-65,按照道路交通性质将黄河三角洲园区划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综合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四种类型。

图6-6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道路网功能规划图

——交通性道路。河埕路、渔港西路、二河坝路、公园路规划为交通性道路。交通性道路从各片区外围穿过,避免日常交通对其产生干扰。道路断面采取四块板的形式,红线宽度为40m,两侧设置辅路,有效分离快速及慢速的机动交通(图6-66)。

图6-6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道路断面示意图

——生活性道路。主要分布在各组团内部,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两侧布置商店等生活用地。道路断面采取一块板的形式,红线宽度为20m(图6-66)。

——综合性道路。渔港东路、兴致路、利新路规划为综合性道路。综合性道路是商住片区与工业片区连接的通勤走廊,也是工业片区货物集散的重要通道。道路断面采取三块板的形式,红线宽度为30m,实现机非分离,通行快速公交的综合性道路则在中央隔离出专用车道,红线宽度为40m(图6-66)。

——景观性道路。桩埕路规划为园区内重要的景观大道,两侧集中重要的公共建筑,并控制出宽阔的绿化带,作为园区对外形象的展示。道路断面采取四块板的形式,红线宽度为45m(图6-66)。

2)低碳交通系统组织

(1)快行交通系统组织

为了使低碳的道路系统规划目标高效化,除了普通的机动车交通道路外,园区内规划设置了三条快速公交线路。

——公交1号线,北部工业园—南部工业园。可连接镇区内的居住区和工业片区,方便居民的上下班通勤。

——公交2号线,黄河三角洲渔港—桩埕路东口。考虑到通勤及旅游需要,园区规划了镇区至渔港的快速公交线路。

——公交3号线,黄河三角洲汽车站—自然保护区。考虑旅游需要,园区规划了镇区至自然保护区的快速公交线路。

为了方便市民和游人出行,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污染和碳排放,快速公交可采取清洁能源为动力,例如以电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汽车。公交线路之间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均可方便地换乘,以增加市民的出行容易程度(图6-67)。

图6-6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快行交通规划图

(2)慢行交通系统组织

在大力发展快速公共交通线路的基础上,为方便市民的日常出行,园区规划建设了供多种选择的慢速交通系统(图6-68)。

图6-6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慢行交通规划图

——电瓶车环线。在商住综合片区规划电瓶车环行线路,使其从各个居住组团中穿行而过,同时联系着镇区中心的商业中心等重要公共建筑设施。车辆使用清洁电能。

——专用自行车道。鼓励市民采用自行车通勤模式,在居住片区与产业片区之间规划建设专用自行车道通勤系统。结合滨水空间,临河两侧设置相应的专用自行车道,供市民休闲健身。

——专用步行道。专用步行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商住综合片区内的步行商业街,方便居民对日用品、服装等东西的购买,以及外地游人的旅游购物;另一种则是结合滨水绿化空间及周边的公园设置的休闲健身用步行场所。

——水上巴士。根据园区内河网系统特征,设置若干条水上巴士线路,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利用水路解决通勤和休闲娱乐交通,减少路面的汽车流量。

6.3.4 绿地景观规划

依托基地现状绿地格局,着力改造基地的绿地总量贫乏和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结合园区建设土方平衡,形成绿化空间与水空间有机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

1)绿地规划

黄河三角洲园区绿地规划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

(1)绿地系统规划

黄河三角洲园区按“三心三带六轴”规划绿地系统,建设生态绿地城市(图6-69,图6-70)。

图6-6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示意图

图6-7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绿地规划图

三心——分别在镇区中心区、北部旅游度假区、南部住区附近布置大片绿地,作为基地内最主要的三大绿心,既可保证人口集中地区对绿地开敞空间的使用需求,也可使之成为基地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战略基石。

三带——依托基地内发达的水系,形成基地内纵横交错的三条绿化带,使之成为贯穿基地的主要绿脉,并与基地外区域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整体的贯通联络的绿地开敞空间。

六轴——在三心、三带的基础上,依托基地内片状绿地、组团间的隔离绿带和主要交通绿廊,布置“横四纵二”的六条主要绿轴,使之与基地内主要开敞空间串联相通,呈现出网络状的绿地均衡结构,不仅利于提高镇区环境质量,同时也确保了每位居民对城市休憩空间的公平使用。

(2)绿地景观规划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使用需求,在各地段分别设置具有特色的绿地空间,形成丰富多样的绿化景观,主要示意为以下四类绿地景观(图6-71)。

图6-7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绿地景观规划意向图

——滨水绿化空间。充分利用基地内丰富的大尺度滨水开敞空间,沿池塘水域边岸布置绿地,塑造以天然为主的人工结合自然的绿化景观。

——景观绿化空间。发掘基地内河渠众多、水路结合的天然优势,沿河岸布置宜人尺度的景观绿地系统,塑造亲水亲绿的景观绿化空间。

——防护绿化空间。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易产生相互干扰的组团之间布置防护绿地,隔离污染,优化市民生活环境。

——生态绿化空间。为了平衡绿地布局,强化自然与人工开敞空间环境的紧密联系,大力修复并建立以草地、林地、农田和湿地为主的绿地生态系统。

2)水系岸线景观规划

(1)水系现状要素分析

在本次规划范围内,拥有一个多样化的水系统,主要包括天然河流、人工水渠、养殖池塘、盐田、湿地等。这些水体拥有不同的形态和大小,承担着多样生态、经济和景观作用(图6-72)。

——天然河流和人工水渠。河流和水渠构成了规划区范围内水系统最基本的脉络骨架,串联贯穿着整个水系统,维持着整个水系统吐故纳新的动态平衡,是水系统内最富生命力与动感的部分。本次规划围绕水网组织,既结合自然现状,又创造富于生活情趣的滨水空间,也为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图6-7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水系要素分析图

——养殖池塘和盐田。养殖池塘和盐田是规划区范围内水系统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但现状仅将其作为水产养殖与晒盐制盐的生产用地使用,功能单一。本次规划拟将其与工业观光、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相结合,打造成集生产、生态、旅游、景观等功能为一体的水空间系统。

——湿地。规划区范围内分布有大片湿地,其中多为沿海滩涂,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次规划将其加以保护和改造。一方面,发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加强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利用湿地自身的净化功能,对园区排放的污水、废水进行自然净化。此外,利用部分湿地资源发展观光旅游业,打造本地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2)水系统规划

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现状水系统格局,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园区规划了“四湖三横四纵”的水系统格局(图6-73,图6-74)。

图6-73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水系统规划结构图

——四湖。为了平衡园区土方,利用镇区水域现状,加以改造修整,分别在园区的东、南、西、北规划建设4个面积较大的水域,围绕水域周围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和景观系统。四湖分别为利北湖、埕湖、北湖、南湖。

——三横四纵水网。以现状河流水渠系统为骨架,结合规划道路,在东西向规划三条河流、南北向规划四条河流,形成纵横交织、环抱园区的水网体系,为园区生态廊道系统与休闲观光线路提供基本的网络骨架。

(3)景观岸线规划

规划区水系在不同地段建设不同的岸线形式,主要分为四类:自然生态岸线、生活游憩岸线、旅游观光岸线、行政中心岸线(图6-75,图6-76)。

图7-7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水系统规划图

——自然生态岸线。基地外围水系岸线以自然本色为主,形成具有良好自然景观的生态岸线。

——生活游憩岸线。在基地内部的居民生活地段,将水系岸线营造成富于人情气息的宜人的生活游憩岸线。

——旅游观光岸线。在水系岸线与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地段,建设滨水旅游休闲观光岸线系统,让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最大限度地融合。

——行政中心岸线。在规划基地中心,水系岸线的处理注意营造开阔、大气、通透的氛围,以宽阔的水面和人工水景为主。

图6-7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水系统岸线剖面示意图

图6-7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水系统岸线规划意向图

6.3.5 市政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由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和过境水(黄河故道)三部分组成。其中,地下水基本上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属于咸水和微咸水水质,因其矿化度高,目前在工农业生产上较难利用。现状用水由镇域南部的孤岛水厂(位于河埕路与河孤路口向东500m)统一供给。

(1)用水量预测

依据本次规划,规划期末园区人口为5万人,总用水量为5.02万m3/d,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预测(表6-18)。

表6-1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给水工程规划计算表

续表 6-18

北区选用:出厂管径d=600mm,流速v=1.8m/s

南区选用:出厂管径d=600mm,流速v=1.3m/s

*:1L=10-3 m3

①南区用水量

——综合生活用水量。规划服务人口为2.6万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按照二区小城市的标准取定为220L/(人·d),则规划生活用水量为0.57万m3/d。

——工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按照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估算。工业用地分为一、二、四类三种用地,分别对应1.2万m3/(km2·d)、2万m3/(km2·d)、2万m3/(km2·d)标准,规划工业用地面积分别为一类工业用地0.39km2,二类工业用地1.65km2,四类工业用地0.90km2,则工业用水量为1.76万m3/d。

——其他用水量。其他用水量按照单位其他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估算。指标分别选用仓储用地为0.20万m3/(km2·d),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0.25万m3/(km2·d),对外交通用地为0.30万m3/(km2·d),道路广场用地为0.20万m3/(km2·d),绿地为0.10万m3/(km2·d)。分别与相应用地面积相乘,得到其他用水量为0.57万m3/d。

综上分析,南区规划总用水量为2.9万m3/d。

②北区用水量

——综合生活用水量。规划服务人口为2.4万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按照二区小城市的标准取定为220L/(人·d),则规划生活用水量为0.5万m3/d。

——工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按照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估算。工业用地为四类用地,对应2万m3/(km2·d)标准,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1.1km2,则工业用水量为1.32万m3/d。

——其他用水量。其他用水量按照单位其他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估算。指标分别选用仓储用地为0.20万m3/(km2·d),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0.25万m3/(km2·d),对外交通用地为0.30万m3/(km2·d),道路广场用地为0.20万m3/(km2·d),绿地为0.10万m3/(km2·d)。分别与相应用地面积相乘,得到其他用水量为0.3万m3/d。

综上分析,北区规划总用水量为2.12万m3/d。

(2)水源地规划

黄河三角洲园区近期用水由孤岛水厂供给;远期引黄河水作为主要水源,并规划建设1 000万m2的原水库一座,选址在二河以西、渔民村南2.5km处。

(3)水厂规划

远期在产业园区东侧、桩埕路以北、二河以西规划新建一座规模为5.0万m3/d的水厂,水源取自平原水库,规划水厂占地4.0ha(1ha=1hm2=104 m2),水厂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加压工艺,出厂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管网供水水压按照20m水压考虑,管网最不利点满足0.28MPa水压要求,个别对水压要求高的用户自行加压解决。

(4)给水管网规划

供水管网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置,主干管沿主干道敷设,并尽量布置在用水量大且要求保证率较高的区域。

结合园区用地开发时序,可将镇区给水系统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分期实施。南区管网在现状管网基础上结合规划用地进一步完善成环;北区规划管网配合镇区用地开发时序修建,初期可采用枝状管网供水,后期逐步完善成环状(图6-77)。

2)排水工程规划

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仅有部分排水明渠。挑河是本地区的主要纳污水体,废水经挑河进入渤海湾。园区排水系统存在如下问题:①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部分水体及环境污染;②由于基地地面平坦,雨季易形成内涝;③雨污合流,不利于污水的集中处理。

(1)排水体制的确定

为提高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环境质量,防止水体污染,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为中水回用创造条件,打造低碳城镇、生态城镇的城镇水处理模式,本次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2)污水工程规划

——污水排放量。规划城市污水量按照镇区用水量的80%计算,则平均每天污水产生量为5万m3/d×80%=4.0万m3/d。

——污水排放标准。生活污水需经化粪池处理后,再排入镇区污水管网;工业废水凡含有毒、有害及不易生物降解物质的,不允许直接排入镇区污水管网,需自行处理,达到国家现行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

图6-7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给水工程规划图

——污水管网布置。结合地形,污水主干管以最短距离通至污水处理厂,沿南北向的河埕路进行铺设。在管道埋深过大或局部低洼地带增设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经污水管网汇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污水处理厂。在园区西侧、河埕路以西、渔港路以南的地势较低洼处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图6-78),设计规模为4万m3/d,占地4.0ha(1ha=1hm2=104 m2)。

——中水利用。经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的污水主要用于家庭冲厕、景观用水和生态用水。

图6-7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污水工程规划图

(3)雨水工程规划

①雨水量计算

雨水管道流量计算的设计暴雨强度公式采用东营地区数据。即

雨水量:Q=qF。

其中,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重现期:P=0.5~1a,

降雨历时:T,单位为min,T=t1+mt2(其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取10~15min;m为管渠延缓系数,暗管取m=2,明渠取m=1.2;t2为雨水在管渠内的流行时间);

平均径流系数:=0.35~0.55;

汇水面积:F,单位为hm2

②雨水管渠布置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形条件,遵循分散就近排放原则,沿主、次干道布置生态型雨水沟,就近汇入河渠,经湿地系统汇入“三横四纵四湖”的园区水系统。与此同时,在主、次干道一侧布置雨水井、雨水管,接纳暴雨洪水直接排入外海(图6-79)。

图6-7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雨水工程规划图

3)电力工程规划

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两个变电所:(1)方供电所。35kV地方变电所,位于乡驻地东侧,供电电源引自河口变电站。变电所电压等级为35kV/10kV,容量为6 300kVA,可以满足乡域及油田用电负荷。2007年总用电量884万kW·h,其中农业用电176.8 万kW·h,工业用电680.68万kW·h,公共服务设施用电26.52万kW·h。(2)油田供电所。电压等级6kV,变压器变电容量380kVA。上一级供电来线方向为渤三变至埕一变。2007年总用电量2.851亿kW·h,其中农业用电1 000万(包括地方企业)kW·h,工业用电(油田)2.75亿kW·h,公共服务设施用电10万kW·h。从园区发展看,两变电所无法满足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和生活需要(图6-80)。

(1)电力负荷预测

本次规划采用单项建设用地供电负荷密度指标进行预测,负荷预测如表6-19。

到规划期末,黄河三角洲地区最高用电负荷将达到97.4MW,人均用电指标为1.98kW/人,每平方千米用电负荷密度为7.79MW/km2

(2)高压走廊预留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重要的风力发电区,预测风力发电量可以达到100万kW,目前国华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实施,需要配套建设黄河三角洲风电变电站至山东电网的高压输电线路。

根据山东电网的走向,规划预留沿河埕路—风电变电站高压输电走廊。

表6-1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电力工程规划计算表

*1ha=1hm2=104 m2

(3)输变电设施规划

根据园区用电负荷需求,在园区南部规划建设一座110kV变电站,装机容量2× 60MVA,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电网的主电源。

(4)园区电网敷设

10kV线路一般采用架空与地下电缆敷设相结合的方式,并与路网统一考虑,以保证线路通道的位置,使通道安全可靠。

城区繁华地段和主要景观地带,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尽量采用电缆线路,当电缆数量较多时,可采用电缆隧道或排管敷设,但电缆数量较少时,可采用直埋敷设。

完善配电设施,实现双回路供电,增强供电可靠性。

6.4 起步区规划

6.4.1 起步区总体规划

1)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起步区控制在5.0km2,以桩埕路为中轴线,向南北两侧拓展(图6-81)。

图6-8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区位及范围示意图

2)空间结构

起步区规划以现状水系为基础,建设绿色廊道和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两心、两廊、一轴、三片”的空间结构(图6-82)。

3)用地布局

起步区土地利用规划如图6-83~图6-85所示,以生产用地、居住用地、绿地、水域等组成(表6-20)。

图6-8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空间结构图

图6-83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规划层次结构图

图6-8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规划功能结构图

图6-8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土地利用规划总图

表6-2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用地构成汇总表

4)“五线”控制

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起步区用地实施用地控制,其中除道路红线外还有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黄线和城市橙线为强制性内容(图6-86)。

图6-8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道路系统规划图

(1)道路红线

道路红线,是指规划中用于界定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的控制线。红线导控的核心是控制道路用地范围、限定各类道路沿线建(构)筑物的建设条件。本次规划道路红线包括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道路红线(图6-87)。快速路(桩埕路、河埕路)红线宽度为40m;主干路红线宽度为30m;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5m;支路红线宽度为15m。

道路红线控制要点:严格控制道路及立交设施用地红线,红线内土地不得进行与道路功能不符合的使用;新建道路应实行统一的城市道路断面、道路退缩距离,保障城市道路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道路红线两侧建(构)筑物应根据相应规划管理要求由规划红线两侧分别向外退缩,退缩范围内属道路防护绿地,不得建设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道路红线中高速公路、快速路、主次干路红线为强制性内容,支路红线为引导性内容,可根据实施需要履行相应程序后作适当调整。

(2)城市绿线

图6-8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道路红线控制图

城市绿线,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区、山林绿地等的用地范围界线。本次规划中城市绿线包括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的控制绿线(图6-88)。

城市绿线控制要点:城市绿线控制范围内,应严格保护绿化植被和河流水域,加强绿化造林,严禁与绿地功能无关的建设。现状与绿地功能无关的建设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限期迁出;居住社区绿地应结合居住社区中心布置,其绿地规模为强制性指标,具体位置、形态为指导性指标。

(3)城市蓝线

城市蓝线,是指用于划定较大面积水域、水系、湿地、水源保护区及其沿岸一定范围陆域地区保护区的控制线。本次规划中城市蓝线包括规划水面的控制蓝线。

城市蓝线控制要点:原则上不得改变其原有水域形态,不得减少水域;在城市蓝线控制区内的陆域内不得建设除防洪排涝必需的设施以外的任何其他建(构)筑物;河道两侧的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沿河道两侧的建筑,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有关的规定外,不得小于30m。

(4)城市黄线

城市黄线,是指市政设施用地的保护线。本次规划中城市黄线包括排水设施、电力设施、供热设施、燃气设施、消防设施、交通设施等。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等活动;禁止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图6-89)。

图6-8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城市绿线、蓝线规划控制图

(5)城市橙线

城市橙线,是指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居住区教育和社会福利设施等公益性公共设施的用地范围界线,并提出控制要求。城市橙线确定的设施规模,不得随意减少,设施位置和布局可根据具体需要,在其所在街坊范围内做合理调整;禁止擅自将公益性公共设施转变为经营性相关设施等行为(图6-89)。

公益性公共设施控制:规划社区文化娱乐中心1处,用地为0.80ha;规划医院1处,结合医院设置社区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用地为4.3ha,位于桩埕路与利新路交叉口东南方向。

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控制: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规模45班,用地面积为12.1ha,位于桩埕路与河埕路交叉口东南方向;规划幼儿园5所,用地面积均为0.2ha,分布在各居住区内。

5)高度分区

为保证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片区所处大区域的天际轮廓线,突出片区空间特色,结合片区用地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确定片区高度共分四级:(1)低层区:≤10m。(2)多层区:10~15m。(3)中层区:15~20m。(4)小高层区:20~25m。小高层区、中层区主要围绕片区中心、沿河、沿主要景观道路设置;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建设集约发展型城市,桩埕路两侧以小高层建筑为主(图6-90)。

图6-8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城市黄线、橙线规划控制图

6.4.2 控制性详细规划

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用于落实并完善总体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实施起步区开发建设,对道路、绿化、水、电等市政设施以及必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开敞空间等实施规划控制,为编制下层次详细规划提供依据(图6-91)。

1)规划分区

本规划采取全覆盖无缝衔接原则进行分区,以城市道路、河流等为界线将起步区划分为4个规划分区,分别命名为桩埕片区(ZC)、河埕片区(HC)、兴牧片区(XM)、埕东片区(CD)。

地块编码系统由“分区—街坊(片区)—地块”三级地域划分体系六位编码构成(图6-92),即桩埕片区(ZC)、河埕片区(HC)、兴牧片区(XM)、埕东片区(CD)。分区码为2位代码——01,片区码为2位代码——01,地块码为2位代码——01。

2)指标控制

本次规划重点对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出入口方位、建筑高度等指标进行控制。

图6-9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图

(1)用地性质

用地性质是对规划地块主导性质的概括与描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别,属强制性指标。此次用地性质分类控制到中类,即R1、M1等。

(2)用地面积

用地面积是地块的净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内除主次干道以外的建设用地面积,属强制性指标。

(3)容积率

容积率为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值。本规划所提供的容积率为上限值,即需小于或等于,属强制性指标。考虑到起步区位置的特殊性,容积率控制指标相对宽松,居住用地一般在0.5~1.0范围,工业用地控制在0.4~0.7范围,公共建筑用地控制在0.5~0.7范围。

(4)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之总和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率。本规划提供的建筑密度一般为上限值,即需小于或等于,属指导性指标。居住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0%~45%范围,公共建筑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25%~40%范围。

图6-9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图

(5)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指地块内的规划控制高度。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高度上限值(即需小于或等于)应按照高度分区和特定意图区要求,合理确定地块控制指标;一般规定高度上限,如有特定空间轮廓意图和要求的,可同时规定高度下限。本次规划建筑高度属指导性指标,居住控制在6层以内,公共建筑控制在4~6层,厂房控制在10m以内。

(6)出入口方位

出入口方位指地块适宜出行的方位,属指导性指标。

(7)绿地率

绿地率是指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面积的计算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但不包括屋顶、天台和垂直绿化。分则中所提供的绿地率一般为上限值,即需小于或等于。起步区内绿地率以30%为最低线,属强制性指标。

3)分区控制图则

图6-9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起步区地块划分示意图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下列9张分区控制图则:①桩埕分区ZC-1,ZC-2,ZC-3, ZC-4片区图则(图6-93);②桩埕分区ZC-5,ZC-6,ZC-7,ZC-8片区图则(图6-94);③河埕分区HC-1,HC-2,HC-3,HC-4片区图则(图6-95);④河埕分区HC-5,HC-6,HC-7,HC-8片区图则(图6-96);⑤兴牧分区XM-1,XM-2,XM-3片区图则(图6-97);⑥兴牧分区XM-4,XM-5,XM-6片区图则(图6-98);⑦兴牧分区XM-7,XM-8片区图则(图6-99);⑧埕东分区CD-1,CD-2,CD-3片区图则(图6-100);⑨埕东分区CD-4,CD-5,CD-6片区图则(图6-101)。

6.5 中心区城市设计

黄河三角洲园区中心区,位于桩埕路与河埕路交叉地带、兴牧村北侧(图6-102),规划总面积约为2.35km2,其中陆域面积为1.73km2,水域面积为0.62km2

图6-10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位置图

6.5.1 中心区规划导则

1)指导思想

结合刁口乡驻地用地现状,在各类公共设施需求预测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新的园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交通换乘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通过合理规划,全面提升地区活力,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生态良好、低碳环保、换乘便捷、运行高效,并具有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中心片区。

2)规划目标

中心片区集行政、商业服务、交通换乘、文化娱乐、旅游接待、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将被打造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活力的滨水标志区域,并构筑完整的新区中心体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3)功能片区组织

针对中心区水系分布及特点,结合交通区位和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四心、三片、一廊”规划功能片区规划结构(图6-103)。

图6-103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功能结构图

(1)四心

“四心”主要指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文教中心。

——行政中心:主要承担园区行政管理、企业办公、信息服务等功能。

——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园区内大型卖场、银行、信用社、饭店、饮食店、小吃店等设施。

——交通中心:除了承担区域长途客运职能,同时也是主要换乘中心(可换长途汽车、旅游车、电瓶车、自行车和船)。

——文教中心:主要设有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初中和小学、运动场、灯光球场等。

(2)三片区

三片区由生态娱乐休闲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组成。

——生态娱乐休闲区:充分利用地段内水池、洼地、沟渠等自然条件,围绕娱乐休闲、生态观光为主题,将其建造为活力十足与趣味横生的生态娱乐休闲片区。占地面积为1.03km2

——居住区:依托呈祥小区(原油田职工小区),扩建居住区,主要解决行政办公人员居住、生活问题。占地面积为0.18km2

——工业区:工业区主要集中在河埕路西侧,以现代化水产养殖为主。占地面积为0.27km2

(3)一廊

依托桩埕路两侧公建及宽阔道路绿化,将其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空间廊道。

6.5.2 中心区城市设计

1)用地布局

根据上述规划目标和功能片区组织结构,中心区土地利用规划如图6-104所示。

2)城市设计

根据功能片区结构和用地布局,中心区城市设计总图如下(图6-105~图6-107)。

图6-10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土地利用规划总图

图6-10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规划总平面图

3)交通组织

中心区规划以原有桩埕路、河埕路为主要道路骨架,构建一个层级分明的方格状城市道路网(图6-108,图6-109),同时从生态低碳的角度引入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系统,利用现有条件,考虑多种出行方式。

图6-106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鸟瞰图

图6-107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局部节点示意图

图6-108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道路规划图

图6-10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交通组织分析图

4)绿地生态景观

充分尊重基地内现有的地形地貌和生物的多样性,在保留大面积水面的同时,将其串联成水系。通过将公共绿地、道路防护绿地、庭院绿化结合起来形成绿网系统,构建一个由外环湖区向中心片区绿蓝渗透的景观格局(图6-110,图6-111)。

图6-110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绿地景观分析图

围绕滨水地区建设生态科普公园,恢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为动植物的迁徙、传播提供更为安全、便捷的廊道(图6-112~图6-115)。

图6-11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绿地景观规划图

图6-11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生态基质的构建图

图6-113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北部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

图6-114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南部景观(以人工景观为主)

图6-115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中心区景观意向图

6.6 规划实施

6.6.1 重大项目策划

1)滨海高等级公路

滨海高等级公路是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大通道,也是连接东营港新城的快捷通道。该公路选线在刁口乡范围内长度为10.5km。并建设有滨海高等级公路—河埕路的连接线和互通口,可实现滨海高等级公路与园区、渔港的高效快速路连接(图6-116,图6-117)。

2)平原水库

在二河以西、渔民村南2.5km处建设平原水库,库容1 000万m3。按平均深度3.0m计算,去除兴利库容深度0.5m,则平原水库平均水面面积为400万m2(图6-118)。

图6-117 跨河桥梁

图6-118 平原水库

3)污水处理厂

在黄河三角洲园区西部规划污水处理厂一座,污水处理能力为4万m3/d。

4)防潮海堤

按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的标准建设环园区防潮海堤,总长度约33.5km。

5)仓储物流园

配合渔港和养殖业发展,建设仓储物流园一个,占地面积约0.42km2

6.6.2 开发时序与投资估算

1)用地开发时序

本规划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期实现。

——近期。以刁口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桩埕路为依托,建设4.5km2的起步区,建设南部循环经济产业片区和西部生态产业片区,行政商贸、交通和文教中心,并配套生活居住区。与此同时,建设刁口渔港。

——中期。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和生态低碳旅游度假区,拓展北部低碳产业园区。

——远期。完善园区绿化、水系统,建设生态绿地和廊道。

园区开发时序示意图请参见图6-119。

图6-119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开发时序示意图

2)投资估算

本规划估算建设总投资额为5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为16亿元,土地开发投资为34亿元。

(1)基础设施投资(表6-21)

表6-21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估算

(2)土地开发投资(表6-22)

表6-22 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土地开发投资估算

续表 6-22

(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规划编制组成员:顾朝林、韩春强、张敏、韩青、刘合林、戴荣、朱俊峰、操毓颖、刘晓斌、林天鹏、王春丽、张玲、毕延峰、王希红、袁如江)

【注释】

[1]国家一级渔港的要求,岸线长度不少于900m,码头长度300m以上,码头前作业水域宽140m、面积4.2ha (1ha=1hm2=0.01km2),码头前沿水深不小于4.1m,航道宽度60m,陆域面积3~4ha,码头前沿陆域纵深100m,鱼货卸港量2万t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