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中国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它基本沿袭西方政治内涵的谱系,虽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基本限定于有别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特有领域,尤其是以行政政府为核心,是国家的活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2024-04-02
《高老头》:父性基督与人的自虐
法国社会的“书记”——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于1799年5月22日生于巴黎以南的古城图尔,这天是圣·奥诺雷节,所以取名奥诺雷·巴尔扎克。父亲原姓巴尔沙,出身农村,粗通文墨。中年发达,曾任拿破仑驻军的军需处长、税务官和外省副区长等职务,是一个靠个人奋斗发迹的资产者。他出生后不久就被寄养到附近村子里。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在寄宿学校和教会学校读书,很少享受家庭的温暖。孤独的童年生活使他养成独立不羁的个性。法科学校毕业后,巴尔扎克拒绝做律师,立志当作家。处女作诗剧《克伦威尔》失败后,办过印刷厂出版古典作家文集,结果债台高筑,隐姓埋名,躲进阁楼写作还债。1829年,《舒昂党人》的出版,标志着巴尔扎克创作的成熟,这部小说成为《人间喜剧》的基石。此后20年间,巴尔扎克以每年四五部的创作速度,共完成了96部长、中、短篇小说,为人类贡献了一座蔚为大观的文学大厦——《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立志要做“文坛的国王”:“拿破仑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他确认自己的文学使命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时代:“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
巴尔扎克的思想观念:
巴尔扎克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一点决定了他客观冷静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他在创作中强调经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人的“热情”(欲望)与人的理性(宗教和王权)的关系;丑怪与美的关系等等。
巴尔扎克并非宗教信徒,却肯定宗教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人间喜剧〉前言》:“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既然是压制人类邪恶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因此它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最大因素。”《巴尔扎克论文集》:“宗教就是全部社会。它不是神的设施,而是人的需要。”“天主教是完美的宗教,是唯一能批准生活权与政治权的权力。”
巴尔扎克的政治思想比较复杂,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资产阶级立场,使他崇尚拿破仑式的英雄,却又不满七月王朝的腐败,同时痛恨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他钦羡贵族阶级的高贵门第,又憎恨波旁王朝森严的等级观念。如此矛盾的思想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人间喜剧》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狂热拜金的丑恶,同时对贵族阶级的衰落大唱挽歌。
巴尔扎克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贪欲使他作恶,社会法则却使他向善。《〈人间喜剧〉前言》:“人性非恶也非善,人生出来只有本能和能力;与卢梭所说的相反,社会不仅没有败坏人心,反而使人趋于完善,使人变得更好;可是利欲却同时过分地发展他的不良倾向。”类似中国哲学家告子观点:“性犹湍水也,决之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
与十九世纪所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巴尔扎克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认为这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他在《关于劳动的信》中尖锐地指出:“穷人多到一个相当数目,富人屈指可数,革命就为时不远了。”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而他对贵族阶级的同情,则被认为体现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巴尔扎克认为,文学描写的焦点是描写人性中的“热情”;肯定理性对“热情”的约束。他认为文学反映现实的方法是塑造典型人物,讲求细节的真实。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用毕生心血浇铸的文学丰碑。他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如是说:“《人间喜剧》这个基本意思,在我的脑海里,最初像一个美梦,像一种不能实现的计划,我对他反复思量,又让它飘然远引;又像一个幻想,它微笑着,露出一张女性的脸庞,但马上又展翼振翅,飞回奇幻的太空。可是这个幻想,也如许多幻想一样,却化为现实,它发号施令,它有束缚力量,非听从它不可。”
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对《人间喜剧》的命名,是受了但丁的启示。但丁的《神曲》原名《神的喜剧》(LaComédiedivine)。巴尔扎克在1840年决定把自己作品总集命名为(LaComédiehumaine),中译本译作《人间喜剧》。关于《人间喜剧》书名的中文译法,中法学者均有异议:La Comédiehumaine中的关键词Comédie,在权威法文辞典中有二义:一是泛指“戏”,一是专指“喜剧”。巴尔扎克的小说描写了人在“兽性”和“热情”驱使下上演的一幕幕人间悲剧,应当翻译为《人间戏剧》。有资料证明,最近新版的中文译本“巴尔扎克小说总集”,已将总标题改正为《人间戏剧》。
别解及辩护:赫斯列特认为笑和泪在本质上很难分别,“因为人生在某种程度上,原是这两种的混合!”福楼拜说:“喜剧是最深刻的悲哀”。由此另一种看法认为,《人间戏剧》的译名过于直白、平淡,译为《人间喜剧》更能突出其批判精神和反讽意味,巴尔扎克所描写的也的确是名利场上的一幕幕闹剧。——我同意这种看法。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签署真名的所有作品的总称。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包括96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
“风俗研究”是《人间喜剧》的主体部分,包括66部作品,全方位探讨社会现象和心灵奥秘,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史”和“心灵史”。分为六大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
“私人生活场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私人生活场景’描写童年、少年以及他们的过失。”包括《苏城舞会》(1830)、《高利贷者》(1830)、《夏倍上校》(1832)、《高老头》(1835)、《无神论者做弥撒》(1836)、《禁治产》(1836)等27部作品。
“外省生活场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外省生活场景’表现热情、盘算、利欲和野心的时代。”包括《都尔的本堂神甫》(1832)、《欧也妮·葛朗台》(1833)、《老姑娘》(1837)、《古物陈列室》(1839)、《幻灭》(1843)等10部作品。
“巴黎生活场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巴黎生活场景’”使人看见一幅表现趣味、恶习以及一切肆无忌惮的行为的图画,这些事物是同时汇合了大善与大恶的大都会所特有的风俗激发起来的。”包括《纽沁根银行》(1838)、《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小资产者》等19部作品。
“政治生活场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政治生活场景刻画那些概括了几个人或所有的人的利益,可以说超越常轨的例外的存在。”包括《Z·马卡》(1840)、《一桩无头公案》(1841)、《阿尔西的议员》(1847)等4部作品。
“军事生活场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军事生活场景”描写“处在最猛烈的状态中的社会;或者为了防御,或者为了征服而背井离乡的社会”。包括《舒昂党人》(1829)等2部作品。
“乡村生活场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乡村生活场景’有几分像一个长昼的日暮……在这一部分里,有最纯洁的性格,以及秩序、政治、道德的伟大原则的应用。”包括《乡村医生》(1833)、《幽谷百合》(1836)、《乡村本堂神甫》(1839)和《农民》(1844)等4部作品。
“哲学研究”探讨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说明“情感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依存于什么之上”。让人们看清“生活本身正在同一切热情的根源——欲望交战”。包括《驴皮记》(1831)、《耶酥基督在法兰德斯》(1831)、《流亡者》(1831)、《长寿药水》(1830)、《不为人知的杰作》(1831)、《绝对之探求》(1834)等22部作品。
“分析研究”探讨主宰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原则”,包括2部作品:《婚姻生理学》(1829)和《夫妇纠纷》(1846)。
《人间喜剧》的主题:其一,描述资产阶级的发迹史;其二,昭示贵族阶级的衰落史;其三,批判金钱的罪恶史;其四,揭示人性的多元异化;其五,书写拿破仑幻灭史。
《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第一,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间喜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不朽的典型:痴心父亲高老头、野心家拉斯蒂涅、“鬼上当”伏脱冷、落魄贵族鲍赛昂夫人、吝啬鬼葛朗台、贞女欧也妮、饕餮邦斯舅舅、妒妇贝姨……典型即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人间喜剧》中所有人物的共性特征是狂热拜金。个性特征都表现为偏执的性格,即每一种性格都是某一种极端情欲的活标本,成为代表这类性格的符号,如高老头的极端父爱;拉斯蒂涅的极端野心;鲍赛昂夫人的极端虚荣;伏脱冷的极端冷酷;葛朗台的极端吝啬;欧也妮的极端忠贞;邦斯舅舅的极端贪食;贝姨的极端嫉妒……
巴氏典型与莎氏典型比较:巴尔扎克与莎士比亚都把解剖人性的刀锋指向自然人性,都热衷于对极端情欲的描写。但巴氏与莎氏的关注点不同。莎氏描写人物注重自然情欲与社会伦理的冲突,或者自然情欲本身的冲突。他的人物是“永恒的双面像”。性格特点是矛盾对照,突出人性的丰富。约翰·德莱登认为:“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所以歌德称他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巴氏描写人物注重自然情欲的极端偏执,他的人物是扁平人物,是偏执狂,突出表现的是人性“片面的深刻”。巴尔扎克由此达到他批判社会的深度。《〈人间喜剧〉前言》:“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家的书记而已。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的事件,结合若干相同的性格上的特点而组成典型。”
这些典型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典型环境):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和资产阶级取代贵族的时代,是这些人物性格形成的土壤。恩格斯在《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中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的这一贡献:“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二,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巴尔扎克非常重视小说的细节描写,常常通过肖像细节、言行细节、心理细节、环境细节……具体逼真的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恩格斯如是评价《人间喜剧》的细节描写:“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第三,结构特点:《人间喜剧》把9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各自独立成篇,有独立完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连缀方法:其一是人物再现法,《人间喜剧》中反复再现的人物有400多个,贯穿70多部作品,比如《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纽沁根、伏脱冷等。其二是分类编排法,《人间喜剧》把所有作品看作一个整体,分为三大“研究”,“风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
《高老头》赏析
《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人间喜剧》的基石,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概括了《人间喜剧》的主题,《人间喜剧》中的人物从《高老头》开始再现。
《高老头》主要描写了以下人物的命运:爱女成狂的高里奥被女儿榨干血汗钱死去;没落贵族子弟穷大学生拉斯蒂涅攀附远亲鲍赛昂夫人,又追求纽沁根太太而步步堕落;在逃苦役犯伏脱冷设计谋杀泰伊番公子,阴谋败露,被捕归案;鲍赛昂夫人因情人阿瞿达侯爵被资产阶级小姐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夺走,举行盛大告别舞会,隐居乡间。
《高老头》浓缩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通过高老头、拉斯蒂涅和伏脱冷等人物形象,表现金钱摧残、腐蚀人性的事实。经由鲍赛昂夫人的情感失意,揭示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金钱打击下,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彰显人性的多元异化:高老头被金钱和父爱异化;拉斯蒂涅、伏脱冷、阿瞿达被野心和金钱异化;鲍赛昂夫人被虚荣异化。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有类型化特点,但又各有个性,《高老头》中的人物也不例外。
第一种,两类资产阶级父亲。
第一类是“父性基督”高里奥。基督是与圣父一体的殉道者和牺牲。高老头的“道”是金钱,“上帝”是他的两个女儿。医科大学生皮安训评价高老头:“我已经打量过他的脑袋:只有一根骨头,一根父骨,他大概是天父吧。”作者如是赞叹:“这个父性基督的面目,只有大画家笔下的耶酥受难的图像可以相比。”
这个“父性基督”却首先是一个精通敛财之道的商人,精明强干,善于投机,在经商方面,“颇有国务大臣的才器。办事又耐烦又干练,有魄力有恒心,行动迅速,目光犀利如鹰,什么都占先,什么都料到,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藏得紧,算计划策如外交家,勇往直前如军人”。(www.chuimin.cn)
在资产阶级人生哲学方面,高老头却非常昏聩糊涂,丧失理性,成为金钱社会的牺牲品。这种“糊涂”源于对血缘至亲的依恋。他让两个女儿受最好的教育,给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自己住进破败的伏盖公寓,在女儿的轮流盘剥下,食宿费从1200法郎跌到450法郎,最后为女儿荒唐的苦恼急出了病,临终想见女儿而不得,送殡的只有女儿家的两辆有爵徽的空车。高老头对拉斯蒂涅说:“两个女儿都很孝顺,我是个幸福的父亲。……她们顺便对我笑一笑,噢!那就像天上照下一道美丽的阳光,把世界镀了金。……我喜欢替她们拉车的马,我愿意做她们膝上的小狗。她们快乐,我才觉得活得有意思。……真的,亲爱的先生,我是什么东西?不过是一个臭皮囊罢了,只是一颗心老跟着女儿。”高老头临终前终于醒悟,认识到金钱胜于父爱亲情的道理:“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悲剧原因:拜金观念的危害。高老头与女儿的关系是以金钱为纽带的:他以金钱表达父爱,从小满足她们无厌的物质欲望,以此培养了女儿的拜金性格。同时,他又企图继续用金钱赎买女儿的爱,希望两个女儿的餐桌上永远有自己的一副刀叉。为了供女儿挥霍,他卖掉了铺子,搬进伏盖公寓,卖掉了金表,镀金银餐具,拿出自己的养老金为女儿准备幽会场所……这种以金钱为媒介的父爱,无论多么虔诚、真纯,当没有了金钱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存在了。
丧失自我的危害。高老头是一个被金钱和父爱双重异化的典型。妻子死后,高老头拒绝续弦,专心抚育女儿。高老头养护女儿的过程,实际上是他“造神”的过程。他把女儿造成了上帝,自己甘愿做奴仆,丧失了自我、理性和人的尊严,所以,女儿也不再把他当人看。
受虐心理的危害。高老头的父爱纯洁无瑕,至真至纯,但同时又是一种病态情欲的宣泄,如同宗教狂、拜金狂、虐待狂……一样,都是被异己力量所异化所控制的变态表现。当一个人强烈关注、膜拜某一对象而忘记自我存在时,就甘愿成为对象的附庸而乐于受虐,弗罗姆称之为接受心向。高老头在女儿面前表现出来的心理即是典型的接受心向,即受虐心理。客观原因:金钱社会造就了高老头父女的拜金性格。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全是拜金狂。《高老头》描写了一幅狂热拜金的群丑图。
第二类是“父性撒旦”泰伊番。高老头的父爱基督般虔诚。与之相反,老泰伊番对女儿维多莉撒旦般残酷绝情。为了保持财产的完整,将女儿赶出家门,流落到伏盖公寓。泰伊番的残忍并非偶然,付脱冷向拉斯蒂涅道出了他的底细:“泰伊番老头在大革命时代暗杀过他的一个朋友;他是跟咱们一派的好汉,思想独来独往。”通过这个人物,体现了作者对金钱和人性的双重批判。
第二种,两类资产阶级女儿。
第一类是阿娜斯大齐和但斐纳,可以看作一个。她们的区别只在容貌上。娜齐生得端正、高大,“一对漆黑的大眼睛,美丽的手,有样的脚,举动之间流露出热情的火焰”。但斐纳在拉斯蒂涅眼里“可爱得很”;在鲍赛昂夫人看来,“眼睫毛黄得发白”,“手很大”,“脸太长”,“每个动作脱不了高里奥气息”。
但她们的性格缺陷却惊人的相似。同样爱慕虚荣:父亲的溺爱,从小培养了她们追逐荣华、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她们在拿破仑时代还可以忍受父亲的存在,波旁王朝复辟之后,在她们的客厅里,父亲就成了“一个油脂的污迹”,觉得“丢了她们的脸”,听任他搬进伏盖公寓。娜齐因为拉斯蒂涅说出高里奥的名字和他绝交;但斐纳因为拉斯蒂涅是鲍赛昂夫人的表弟和他亲近。这一切都是因为虚荣。
同样幼稚低能:在父亲的庇护下,她们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寄生生活,身体发育了,智力却没有发育。她们没有任何理财能力,尽管每人有80万法郎的陪嫁,但很快被丈夫和情人抢光了,不名一文,只好不断到伏盖公寓榨取父亲,直到“柠檬榨干了”,“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
同样自私冷酷:两姐妹轮流榨干了父亲,正如拉斯蒂涅评价娜齐:“她预支了她父亲的性命。”她们在父亲弥留之际,宁可到鲍赛昂府去瞧热闹,也不愿去看父亲一眼;第二天因为悲痛而不能参加父亲的葬礼。两姐妹在社交场上争风吃醋,彼此为仇,“两个人你不认我,我不认你,正如不认她们的父亲一样”。
第二类是维多莉。正如泰伊番先生绝对不像高老头,泰伊番小姐也绝对不像高氏姐妹。这是非常奇怪的,高老头这个痴情父亲培养出来的是两个无情女儿,而泰伊番这个绝情父亲却生养了一个孝顺深情的女儿。维多莉就像生活在真空中,父亲认钱不认女儿的冷酷性格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纯洁的天性。虽然父亲把她赶出家门,但她仍然定期去看父亲,她是小说中唯一无辜的羔羊。
第三种,两类冒险家。
第一类是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尚是一个初出茅庐,处在转型期的形象。既渴望飞黄腾达,又良知尚存。他追随鲍赛昂夫人,追求纽沁根太太,又同情高老头,最终拒绝了伏脱冷的罪恶交易,义务埋葬了高老头。但在接受了鲍赛昂夫人、伏脱冷和高老头三位人生导师的教育后,他的变质和堕落是注定的。鲍赛昂夫人文雅又激愤地启发他:“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你得不留情的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伏脱冷策划谋杀泰伊番公子,教唆拉斯蒂涅追求泰伊番小姐,成功后给自己20万法郎的抽头,他说:“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我这样议论社会是有权利的,因为我认识社会。你以为我责备社会吗?绝对不是。世界一向是这样的。道德家永远改变不了它。”
高老头的悲惨命运从反面激发了他:拉斯蒂涅钦佩高老头伟大的父爱,同情他的遭遇。但是,高老头的悲惨结局,令年轻的大学生心寒,高老头这位反面教员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埋葬了高老头,同时也埋葬了他的纯洁和良心,“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神圣的感情在一颗纯洁的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从它堕落的地下立刻回到天上的眼泪”。
拉斯蒂涅和于连·索黑尔一样,同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青年野心家形象。二者区别:首先,出身不同。于连是木匠之子,卑微的出身使他在王政复辟时期的所有作为必然化为泡影。拉斯蒂涅是破落贵族子弟,依仗鲍赛昂夫人的势力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其次,性格和命运不同。于连内在的矛盾性和道义感胜于拉斯蒂涅,最终统一于善。所以他在现实中毁灭了,却在人格上获得胜利。拉斯蒂涅内心的冲突最终统一于恶,所以在现实中胜利了,而在道义上彻底覆灭。
第二类是冷血动物伏脱冷。这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是社会罪恶的化身。在策划杀死泰伊番公子时说:“说我那个朋友吧。只消我开口,他会把耶酥基督重新钉上十字架。”这是世俗社会中的梅非斯特,是邪恶人性与否定精神的化身。他嘲笑人性的善、道德、法律,对社会深怀仇恨,同时又深刻地洞察到当时社会的罪恶本质。
第四种:三类没落贵族。
第一类是生不逢时的鲍赛昂夫人。鲍赛昂夫人是一个高贵典雅的纯种贵夫人,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但她生活在贵族让位于资产阶级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所以,她骨子里既是高傲的,又是脆弱的;既是高贵的,又是世俗的。她的高傲与高贵:“……特·纽沁根太太只消能进我的客厅,便是把圣·拉查街到葛勒南街一路上的灰土都舐个干净也是愿意的。……你要能把她介绍到我这儿来,你便是她的心肝宝贝。……一朝她把你另眼相看了,所有的女人都会一窝蜂的来追你。……有些女人,只喜欢别的女子挑中的男人,好像那般资产阶级的妇女,以为戴上我们的帽子就有了我们的风度。……”
她的脆弱:“社会又卑鄙又残忍,”鲍赛昂夫人终于说,“只要我们碰到一桩灾难,总有一个朋友来告诉我们,拿起短刀掏我们的心窝,教我们欣赏刀柄。冷一句热一句,挖苦,奚落,一起来了。啊!我可是要抵抗的。”——可是,生逢贵族衰落的时代,她的抵抗不过是螳臂挡车,蚍蜉撼树。
她的世俗:“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你得不留情的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她又是不纯粹的异化贵族典型。作为末代贵夫人,鲍赛昂夫人的精神世界已不如古典贵夫人那么纯粹,除了显赫的门第,高贵典雅的仪态,骨子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她对表弟拉斯蒂涅的那一番教诲,深刻、精辟而又庸俗、恶毒,市井气十足。
鲍赛昂夫人的典型意义:巴尔扎克的深刻在于赋予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以独特的历史意义,鲍赛昂夫人退出巴黎社交界隐居乡间,象征整个贵族阶级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更有实力的资产阶级。
第二类是重利轻情的阿瞿达侯爵。如果说鲍赛昂夫人的隐退是迫于无奈,那么,阿瞿达侯爵向洛希斐特小姐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投降,则是贵族阶级拜倒在资产阶级脚下的明确表态,体现了贵族阶级的彻底失败。
第三类是完全异化的末代贵族子弟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在竭力保持贵族尊严,阿瞿达侯爵为了金钱放弃了尊严,拉斯蒂涅则毫无尊严可言。说明贵族阶级随着特权和实力的削弱,人格沦丧,整体走向消亡。
以上所有人物的共性特征是狂热拜金;扭曲他们性格的外在力量是金钱。
《高老头》的艺术特征:
第一,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诸如,拜金狂典型: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兼具拜金狂特征,爱女成僻的高老头,投机钻营的拉斯蒂涅,残忍无道的伏脱冷,认钱作父的娜齐和但斐娜,冷酷无情的泰伊番先生,重利轻情的阿瞿达,外傲内俗的鲍赛昂夫人,见钱眼开的伏盖太太……。没落贵族典型:没落贵族也是不可忽略的形象,如见利忘义的阿瞿达,高贵凄婉的鲍赛昂夫人,以及形形色色出入贵族沙龙的人物……
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和资产阶级取代贵族的时代。主要通过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府两个场景来表现。
第二,错综复杂的情节结构。小说设置了四条情节主线:高老头的故事;拉斯蒂涅的故事;伏脱冷的故事;鲍赛昂夫人的故事。另有许多情节副线:伏盖太太的故事;泰伊番小姐的故事;娜齐和但斐娜两家的故事……交织成一张情节网,“纲举目张”,“纲”即金钱、欲望。
第三,对比原则的运用。环境对比:破败的伏盖公寓——豪华的鲍赛昂府——奢侈的纽沁根家,构成贫富悬殊的鲜明对比;典雅的鲍赛昂府——恶俗的纽沁根家,表现出世袭贵族与资产阶级暴发户生活情趣的反差。人物性格对比:高老头溺爱女儿——泰伊番驱逐女儿;高老头的拮据——女儿的挥霍;伏脱冷的老谋深算、冷酷残忍——拉斯蒂涅的涉世未深、优柔寡断;……形成强烈对照,增强了作品震撼力。
第四,特色化比喻。巴尔扎克深受法国博物学家圣伊莱尔《统一图案》的影响,认为“社会和自然相似”,“社会环境是自然加社会”,“兽性借一道浩瀚的生命之流涌进人性里面”,但人性又远比兽性复杂。因而他热衷于以动物特性和事物特性来比喻人的某种特征,这在《高老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表现为:
以动物喻人。例证一,描写米旭诺:“尖利的声音好似丛林中冬天将临时的蝉鸣。”“尖利”写出她为人的奸险,后来她为了3000法郎年金出卖伏脱冷,成了人人讨厌的奸细,被逐出伏盖公寓。“冬天将临时的蝉鸣”刻画了她作为老姑娘的悲凉。
例证二,写波阿莱:“这家伙好比社会大磨房里的一匹驴子,做了傀儡而始终不知道牵线的是谁。”社会的确是追名逐利的“大磨房”;“傀儡”何止一个“波阿莱”;“牵线”的是人的欲望。这个比喻生动地描摹出生活重轭下生命的盲目与可悲。
例证三,拉斯蒂涅从鲍赛昂府回到伏盖公寓,看见“十八个食客好似马槽前的牲口一般正在吃饭”。把人比作“牲口”,说明在拉斯蒂涅心里,贫贱的生活是非人的。表现了年轻的野心家在见识了荣华富贵之后,对现实中恶劣生存处境的厌弃。
以事物喻人。例证一,“波阿莱先生差不多是架机器,他走在植物园的小道上像一个灰色的影子”。“机器”和“灰色的影子”都是说他没有人的“热情”和灵魂,逼真地描画出这个丧失了人的内容仅存躯壳的形象。
例证二,写泰伊番小姐:“仿佛一株新近移植的灌木,因为水土不宜而叶子萎黄了。”“新近移植”指从自家的豪门大宅流落到破败的伏盖公寓,自然会因“水土不宜而叶子萎黄”;“灌木”是说她的弱小。表现了被财迷心窍的父亲逐出家门的少女的悲哀。
例证三,特·朗日太太评价高老头:“柠檬榨干了,那些女儿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柠檬”是生命的载体,“汁”是生命的价值,指金钱。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老头悲惨的命运。
有关外国文学名典释读的文章
政治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中国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它基本沿袭西方政治内涵的谱系,虽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基本限定于有别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特有领域,尤其是以行政政府为核心,是国家的活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2024-04-02
今武汉大学出版社辑其论说,去芜存菁,为《萧萐父文选》,命齐勇校读一通而序之。先生以王船山为中心的明清之际哲学思潮的研究成果,自为经纬,成一家言,为国际汉学或中国学界专家们所推重。有关这一方面,本文选中多方涉及,又见于《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船山哲学引论》等著作之中。先生一贯鼓励学生们对他的思想与学术提出批评,展开讨论。萧先生的慧解,源于他的生命体验与社会实践。......
2023-07-25
为了顺利实施集权统治,明朝政权同时对外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因此,自元朝被推翻后,一直到明朝建立之后的200多年中,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事业一直是沉寂的。在这种背景下,于1540年由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耀拉创立的耶稣会正式得到教皇承认。对于基督宗教而言,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西安附近发现的大秦景教碑。景教碑的发现,使传教士“足以辩护现在所传之圣教,千载前已宣扬于中国矣。”......
2023-12-06
明末清初时期的基督宗教在华传布活动,在整个基督宗教东传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也确实取得非常辉煌的成就。而这一奇效的产生无疑离不开传播策略的成功运用。因此,明末清初第一个扣开中国大门的传教士应该是罗明坚。该书乃明末清初基督宗教汉译《圣经》的最早实践。......
2023-12-06
当基督教徒说耶稣基督是上帝右手抱着的儿子时,其中一些柏拉图的信徒立即认为“奴斯”或“逻各斯”是世界的化身,因而是神的真正本质。至少对自称为基督教徒的柏拉图哲学家来说,这是可能的。基督教把世界想像成狭小的时空,对自然和历史做出愚昧的曲解,其观点看上去的确幼稚而乏味。按照基督教所说,世界之初,有一位伟大的上帝,他智慧且善良,周围是长着翅膀的天使。......
2023-12-04
我提出的观点是,艺术行为是普遍的,这至少暗示了它们与我们进化的人性的联系。艺术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作用在于它所贡献的社会纽带的加强和延伸[266]。如果艺术与进化有联系,我们需要考虑艺术是偶然的副产品还是它本身就具备适应性。仅仅是艺术使我们高兴或产生积极影响,这并不足以说明艺术行为是适应性的。......
2023-10-14
心理与人体健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门研究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新科学———心理生理学,应运而生,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医学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是受其精神与心理状况影响的。有50%的疾病是由精神与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因此,经常保持自己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事。要保护健康,延年益寿,就必须不断调节,平衡心理状态,预防由于心理的失调而导致健康受损与疾病的发生。......
2023-12-04
全世界所有家猫都是当年波斯、埃及一带单次驯化的大型猫科动物的后代,可简单称之为“单中心或寡中心起源”。研究人员由此推测,在约1.5万年前,东南亚的驯化犬类开始往世界各地迁移,在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繁衍生息,协助人类狩猎和放牧。在全世界,狗的品种有近178个,既有威武雄壮的大丹和牧羊犬,也有小巧玲珑的博美和吉娃娃。各个品种的狗,体形、性情各不相同......
2023-10-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