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继续奋战新的建设项目,很多工人都是曾一起奋战火神山的好战友,冲着他在疫情中表现出来的超高综合素质与吃苦耐劳品质而来。2020年9月,彭耿获评“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参建火神山医院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彭耿被选定为这一项目的施工负责人。特别是受到党带领人民舍生忘死抗击疫情、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壮志豪情感染,进一步激发他用工匠精神,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2023-08-07
《红与黑》:平民青年的奋斗史
“人类心灵的观察家”——司汤达
司汤达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本名叫马利·亨利·贝尔,司汤达是笔名。他于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一个律师家庭,7岁丧母,父亲娶了小姨,把小贝尔交给牧师抚养,他从小与父亲不和,生活压抑,形成内向善感的性格。
1799年,司汤达从中心学校毕业到了巴黎,准备考大学,不料却进入军界,在拿破仑军部谋得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大军,逐鹿欧洲大陆。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的政治梦想幻灭,他形象地说:“1814年,我和拿破仑一起下台了。”司汤达不得不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司汤达在米兰侨居7年,这期间,他潜心读书、思考、写作,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游历了许多名城,写了一些传记和游记,同时与意大利烧炭党人保持来往。1821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被镇压,司汤达被奥地利警察视为危险分子驱逐出境,回到巴黎。1821年至1830年,司汤达住在巴黎,没有固定职业,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通讯报道。这期间写了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拉辛与莎士比亚》、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等作品。1831年,司汤达出任教皇管辖下的意大利海滨小城契维塔维基亚领事,开始艰辛而辉煌的十年创作生涯,发表了《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红与白》)和《意大利遗事》等名作。
1841年11月,司汤达回巴黎度假。1842年3月22日,从巴黎外交部出来,走到距离玛德兰大教堂不远的街上突然中风倒地,第二天去世,享年60岁。司汤达去世后,被葬入蒙玛特公墓。参加葬礼的只有表弟高隆、作家朋友梅里美和屠格涅夫等。墓碑上刻着司汤达生前写好的铭文:“米兰人亨利·贝尔,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
司汤达在宗教上是一个无神论者,从小受外祖父启蒙思想熏陶的司汤达,崇尚科学、理性,对教会的伪善深恶痛绝。司汤达的反教会思想在一系列文学典型中得到体现,诸如法布利斯(《巴玛修道院》)、洛萨琳德(《听课修女》)、于连(《红与黑》)等,司汤达通过这些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深刻揭示了教会荼毒人性、虚伪反动的本质。
政治上司汤达是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曾两度追随拿破仑大军征战欧洲大陆,并且写了《拿破仑传》。波旁王朝的复辟破灭了司汤达的政治梦想,他对王政复辟十分痛恨,这一政治态度透彻地体现在他的创作中。《红与黑》中于连·索黑尔被自身性格逻辑所支配,投入复辟头子穆尔侯爵的罗网,这一抉择注定了于连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表现了司汤达对复辟王朝反动本质的清醒认识,对于连这个优秀平民青年的无限惋惜。
司汤达的哲学思想较为复杂,他总体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一立场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同时他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因而以客观、宽容、悲悯的眼光看待人性,理解芸芸众生。他肯定人对幸福、“自我利益”的追求,称颂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意志力”,但他认为在险恶社会里,人不得不用善恶两种手段去实现理想。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以矛盾交织的心灵世界、复杂多变的思想性格著称。
司汤达创作特征:
第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司汤达竭力宣扬反映现实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反对因袭古人的古典主义,认为“浪漫主义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因此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的。”司汤达所说的浪漫主义,其实质就是现实主义。
第二,心理描写手法。司汤达是心理描写的圣手,为此他赢得了“近代小说之父”的美誉。他往往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反映整个时代的矛盾;通过人与自我的冲突,表现人与社会的冲突,继而揭示人性中善与恶、灵与肉、崇高与卑俗、忠诚与背叛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例如:通过于连的内心冲突,表现了这个平民青年与资产阶级、伪善教会和复辟贵族之间与生俱来的矛盾,昭示于连复杂分裂的思想性格。
第三,情节模式。司汤达小说的情节常常通过爱情故事表现政治主题,把主人公个人情感的波澜与整个时代的动荡结合起来表现,于连·索黑尔、法布利斯和彼耶特卢……莫不如是。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司汤达是一个政治倾向很强的作家;二是司汤达对爱情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角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论爱情》就从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四个角度对爱情进行了探讨。所以,他的小说情节便轻车熟路地综合了作家意识中两个焦点,形成“政治+爱情”的情节模式。
第四,“意大利性格”。司汤达曾跟随拿破仑大军进入米兰,后来又侨居米兰7年,晚年担任意大利海滨小城契维塔维基亚领事9年,意大利辉煌的传统文化艺术深刻地启迪了司汤达,他写了很多有关意大利的游记、论著和文学作品。他说:“米兰就像我的祖国。”墓志铭中自称是“米兰人”。所以司汤达是一个有“意大利情结”的法国人。
司汤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意大利性格”的形象,如《巴玛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吉娜和克莱莉娅;《瓦尼娜·瓦尼尼》中的瓦尼娜·瓦尼尼和《意大利遗事》中的彼耶特卢等。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激情、奔放不羁的自由意志和真诚直率的个性气质,具有鲜明的意大利民族特点:“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果断勇敢。”(司汤达语)
第五,结构模式。司汤达喜欢采用人物传记的结构模式,以主人公成长的时间线索组织小说情节,同时,又杂糅了“心理结构”方式,线面结合,时空交错,具有现代小说的特征。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揭示人物命运演绎的全过程,并且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其源头是流浪汉小说。比如《红与黑》《巴玛修道院》和《吕西安·娄凡》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司汤达主要作品:《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宣言。处女作《阿尔芒丝》塑造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青年奥克塔夫的形象,他“精神上受了狮子的哺育,却偏偏落在狼窝里”,表现了启蒙理想与法国现实的格格不入。《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深刻地揭露了帕尔玛小公国的暴政,帕尔玛小公国实际上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专制政体的化身。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根据在意大利发现的一个手抄本写成,其中描写了源于强烈的生命激情和性格的“充满风暴和激烈斗争的爱情事件”。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红与白》),内容与格局接近《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先后从军、从政,但都不感兴趣,生活中一直徘徊动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认为唯一的幸福就是爱情。吕西安的性格反映了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时期的社会矛盾。
《红与黑》释读
《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主人公于连,是维立叶尔小城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而意志坚强,精明能干却厌恶劳动,从小崇拜拿破仑,一心向往走进上流社会出人头地。王政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色军服飞黄腾达的梦想破灭,只好走穿上黑色法衣通过教会向上爬的道路。后来,于连经人介绍,在市长德·瑞那家当了家庭教师,和市长夫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尚松神学院,教派争斗失利以后,于连又随彼拉院长来到巴黎,成为穆尔侯爵的秘书,很快得到侯爵赏识,并且赢得了侯爵千金玛特尔小姐的爱情。穆尔侯爵得知此事暴跳如雷,但对玛特尔无可奈何,只好默认。于连因此获得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正当于连踌躇满志,做着青云直上的美梦时,他却被贵族阶级和教会设下的罗网捕获,德·瑞那夫人写信告发了于连,气急败坏的于连枪伤了德·瑞那夫人,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结束了短暂且充满冒险的一生。
小说标题“红”与“黑”有诸多象征意义:
从小说所展示的历史背景看:“红”象征拿破仑时代,象征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热血与革命,象征进步力量;“黑”象征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黑暗统治,象征邪恶的封建势力。
从于连选择的生活道路看:“红”喻指拿破仑军队的红色军服,象征于连30岁当将军的美梦;“黑”喻指基督教教士的黑色法衣,象征于连40岁做年薪10万的主教的理想。(www.chuimin.cn)
从两个“预言性”场景看:“红”指冒险、谋杀、鲜血,于连人生的第一步。于连去德·瑞那市长家之前,到礼拜堂做祈祷,看到洒在地上的圣水在红色窗帘的映照下变成血样的“红”色。于连在他坐的椅子下看到一张纸,上有与他姓氏相同的路易·索黑尔被处死刑的字样,背面写着“第一步”几个字。几年后,在同一个地方,于连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惊愕地看到地上真实的血迹,与上次看到的一模一样。“黑”指孝服、葬礼、死亡,于连人生的结局。于连担任穆尔侯爵秘书期间,4月23日这一天,玛特尔小姐身着一袭黑袍,为她的祖先——16世纪皇后的情人戴孝,他因参加政变被砍头,皇后捧着情人的头颅亲手埋葬。玛特尔十分倾慕这种爱情,于连被处死后,她如法炮制,也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颅。
从人物性格看:“红”象征青春、热血、激情和理想,象征积极向上的、敢于追求敢于反抗的于连性格的光明面;“黑”象征阴郁、孤独、虚伪、怯懦、妥协、虚荣、野心等于连性格中的阴暗面。
从人物命运看:“红”象征人的充满活力热情的主观意志和努力,象征成功和幸运;“黑”象征神秘叵测的、邪恶异己的强大的社会力量,象征厄运。
从于连所下的人生赌注看:人生就是一场赌博,因而“红”与“黑”可以看作是对轮盘上的两种颜色,可惜于连把赌注下在黑格上,即投靠教会和复辟头子穆尔侯爵,结果输得很惨。在王政复辟时期,他只能如此。如果是拿破仑时代,他会把赌注下在红格上,作为平民青年的于连可能会赢。
小说主题可从两个方面概括:其一,通过德·瑞那和哇列诺的形象,批判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通过贝尚松神学院的勾心斗角,揭露教会伪善、邪恶的实质;通过穆尔侯爵府的故事,表现封建贵族复辟的罪恶企图;通过于连的悲剧命运,表现法国下层青年自我奋斗而遭毁灭的命运。其二,从于连悲剧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冲突:个体生命与强大社会力量的冲突;个人意志与残酷命运的冲突;人性中的光明面与阴暗面的冲突。
于连·索黑尔形象及悲剧原因:
第一个角度,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其思想性格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过程。在维立叶尔市,于连生活在两个异己的环境中,一个是于连自幼生活但从未见容的家庭,天资聪颖的于连喜欢读书,不爱劳动,经常受到父兄打骂欺凌,于连从未向他们妥协。另一个环境是市长家,于连的态度是曲折反抗,他与德·瑞那夫人的恋情有一部分源自他对市长的报复。在贝尚松神学院和穆尔侯爵府,已经在人生战场上得到历练的于连,开始投机钻营,向宗教势力和复辟分子妥协,他不信教,却用拉丁文把圣经背得烂熟;他崇拜拿破仑,却向复辟头子穆尔侯爵摇尾乞怜,完全丧失了最初的梦想和立场。最后在监狱,从野心的迷梦中醒来的于连,以生命为代价,挺身抗暴,向整个上流社会发起反攻。他的肉体虽然毁灭了,精神却因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而站立起来。
悲剧原因:于连的悲剧分两个层次:其一是生不逢辰的时代悲剧。于连出身卑微,但天资聪慧,喜欢读书思考,热衷幻想,迷恋拿破仑式的人物,他经常不由自主地失声赞叹心中的偶像:“啊!拿破仑真是当年上帝为法兰西青年派来的使者!”于连渴望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多年以来,于连甚至无日不想,谅拿破仑当年也是默默无闻的下级军官,还不是凭手上的一把剑,终于成为世界的主宰”。但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重视门第,不给他这样的年轻人以出路。在维立叶尔市长家受到鄙视,在贝尚松神学院受到排挤,在穆尔侯爵府终遭毁灭。
其二是自我分裂的性格悲剧。于连是一个既自尊又自卑,既真诚又虚伪,既勇敢又怯懦,既鄙视权贵又爱慕虚荣,既富于幻想冒险又极端务实谨慎,既充满激情又冷静沉着,既崇尚个人奋斗又不得不屈从依附……的矛盾体。于连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但一看世道变了,“于连马上收篷,从此闭口不说拿破仑;并宣布要去当教士”。矛盾使他顾此失彼,患得患失,分散了他对付世界的力量,在与外部世界搏杀的同时,更深地陷入自我内在世界的厮杀,他首先要整合统一内宇宙,超越自我的障碍,才能去征服外宇宙。他最终统一于良知,所以,虽然在现实中毁灭了,可是,在道义上获得了胜利。
第二个角度,于连是一个叛逆的受难者形象,一生经历了三次叛逆:
第一次叛逆:对自己阶级的背叛。他作为锯木场老板的儿子,厌恶体力劳动,喜欢读书思考,渴望成就一番事业。而走出维立叶尔锯木场这个生身之地,意味着从此踏上一条不归路,成为一个失去社会归属感和精神故乡的流浪者。出身寒门的于连即便身处望族也觉得不安全,他对来自贵族的恩典充满警觉,著名的于连式约会便充分彰显了这种心态:“一点零五分,梯子靠上玛特尔窗前。他握着手枪,蹑手蹑脚爬上去。奇怪竟未遭袭击。”“于连刚把绳子丢下花园,玛特尔就一把攥住他胳膊,于连以为给情敌捉住了,身子一扭,拔出一柄匕首来。”拿着手枪还不够,又备了匕首,如此约会,只有于连想得到,也只有于连干得出。这一方面体现了于连的多疑机警,另一方面说明背叛了自己阶级的于连在异己环境中的不安全感。
第二次叛逆:对自我的背叛。从德·瑞那市长家到贝尚松神学院到穆尔侯爵府,于连一步步背离自我,背离那个羞怯、聪颖、富有朝气和抗争精神的纯净的于连,在欲望、虚荣、权力、野心、阴谋的漩涡中浮沉。于连对自我的背叛是理性的,简直是一种刻意的自我修炼和激励,而不是糊里糊涂的情随事迁,他在准备勾引玛特尔时的心理独白绝好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我,一介平民,去怜惜这高门巨族!……老天像个后娘,把我扔到社会的最底层;赐予我一颗高贵的心,却偏偏没给我一千法郎的进款,就是说,没给我面包,确确实实是没给我面包。……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人对自我的背叛,意味着精神异化,人格分裂,心灵失衡,意味着失去自我的支撑,“他者即地狱”。
第三次叛逆:对背叛的背叛,即回归。在监狱,于连拒绝上诉、辩护、营救,他义正词严地指出他的罪过乃是“出身卑微,厄于穷困,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混迹于阔佬号称上流社会的圈子里”。他终于大彻大悟:“我不是被我本阶级的人宣判的……”他这个剧木场老板的儿子,终于从虚幻的云端跌回到残酷的现实。但是,他既不可能回归他所属的阶级,也不可能回归到从前那个于连的精神世界,他从容赴死的决心,实际上是清醒地认识到:从前的于连一去不复返。所谓“回归”,是指回归到永恒的故乡——死亡。
悲剧原因:于连的悲剧,可以说是一个叛逆者必然的结局。任何叛逆者的命运注定是苦难的。因为他一经叛逆,就处于一个异己的环境中,成为一个孤立无援的异端分子。崇高的叛逆者,有其理想、信念做精神支柱,即便备受磨难,即便毁灭,也义无返顾,因为他体证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到创造的极乐快感,是世俗庸福无法比拟的。而于连,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最后背叛了他所投靠的阶级……彻底失去了归属感,绝望和幻灭,是他在这个世上最后的体验。
于连的悲剧还在于他背叛不彻底,他总惦记着自己是剧木场老板的儿子,正如穆尔公子所担心的:“假如革命再起,他会把我们都送上断头台切里咔嚓的。”于连对自我的背叛也不彻底,尽管“他对英雄行为已感厌倦”,但他骨子里仍然是拿破仑的信徒,他的法庭陈词仍然充满了英雄气概:“我不会向你们乞求任何恩典。”于连既不能像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那样彻底泯灭良知,一心一意向上爬,也不能像简·爱那样恪守自己的人生信念。不彻底的背叛,使他跟哈姆莱特一样,内心充满矛盾冲突,影响了他的战斗力。因此,于连注定是个可悲的人物。
《红与黑》的艺术特征:
第一,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经典评价,也是所有作家无法规避的创作原则。它表明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环境是人物性格生成的沃土。缺少温暖、唯利是图的家庭环境,训练了于连冷峻无情的性格,老索黑尔见到即将亡命的儿子,仍然惦记的只是钱:“如果你愿意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那样死去,就该把积欠的债都还清。你的膳食费、教育费,都是我垫付的,你却没想到……”德·瑞那市长的骄横无礼,培养、助长了于连反抗、爱慕虚荣,想出人头地的性格;贝尚松神学院和穆尔侯爵府进一步促成了于连虚伪、阴险、投机钻营的性格;监狱这个生与死的门限,惊醒了于连“向上爬”的迷梦,激活了他的反抗意志,做出了理性选择。
第二,富于感染力的心理描写。小说中最动人的心理描写集中在于连、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尔小姐身上。作者把一个木匠儿子走进豪门大宅的心理压力,得到贵族妇女垂爱的狂喜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贵族妇女的情感变化,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有直接叙述,有内心独白,有通过言行举止神态表现的间接反映。其中内心独白最能体现于连深层的心理活动,比如他在玛特尔小姐的窗户下察看地形和梯子时的感慨:“‘我命中注定就要用这种攀登工具,’他苦笑了一下。‘这里是梯子,维立叶尔也是梯子。但此一时,彼一时,多么不同啊!’”
第三,时空交错的结构。传统小说纯粹以时间的延续布置情节,因而叙述事无巨细,流水帐般拖沓冗长。司汤达突破了这种写法,一方面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和两次情感经历为线索,另一方面又跳跃式地设置了维立叶尔市、贝尚松神学院、穆尔侯爵府和监狱四个板块,作为于连主要活动场所,线面结合,时空交错,具有现代小说“心理结构”的特征。《简·爱》的结构类似于此。
有关外国文学名典释读的文章
如今他继续奋战新的建设项目,很多工人都是曾一起奋战火神山的好战友,冲着他在疫情中表现出来的超高综合素质与吃苦耐劳品质而来。2020年9月,彭耿获评“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参建火神山医院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彭耿被选定为这一项目的施工负责人。特别是受到党带领人民舍生忘死抗击疫情、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壮志豪情感染,进一步激发他用工匠精神,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2023-08-07
我认为对他们来说,不仅汲取奋进力量,而且是一个精神洗礼。记:前两天我们和华雨辰交流时,她说,以前大家认为“90后”是非常焦虑的一代。真正意义上来说,这次疫情可能是这一代人躬身入局的原点。教育部门要求高校要结合疫情这一事件开展生命教育。这次疫情对他自己的生命,对他自己的人生来讲,是一个冲击,是一个阅历,亦是一个锻炼。抗疫精神对他们的作用价值可能这样会更好地体现出来。......
2023-08-07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小时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一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希望祖冲之出人头地。祖冲之不到9岁,父亲就逼迫祖冲之去背诵深奥难懂的《论语》。祖冲之的祖父批评说。祖冲之不用再读经书了,他感到非常高兴。就这样,祖冲之在祖父的支持下,父亲祖朔之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从此,父亲不强迫祖冲之学习经书了,祖冲之对天文历法越来越有兴趣,后来,成为一名科学家。......
2023-12-03
正因为如此,《艰苦奋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艰苦奋斗是传家宝”,历史的浩渺烟波永远淹没不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芒。一个执政的大党,一支作为专政柱石的军队,丧失艰苦奋斗的本色,贪图安逸享乐,无异于自取灭亡。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社会发展了,条件变化了,艰苦奋斗也要有新的形式。......
2023-08-07
《通知》下发之后,全县以公社为单位,抽调贫下中农代表和各生产大队回乡知识青年代表,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城关镇深入街道和居民家庭,动员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乡务农。通过近一个月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共动员10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和在城镇无职业的居民下乡插队落户。10月17日,县委成立了襄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
2023-08-26
比尔·盖茨认为,胜者将会是这样的人:他们开发了世界一流的数字神经系统,因此信息会通畅地在他们的渠道上流通,让员工最大限度地、持续地获取信息。比尔·盖茨认为因特网正在削减交易和分销的成本,改变着公司和他们的客户之间的关系。④为交易增加价值比尔·盖茨说:现在顾客可以直接和制造商及服务商打交道,在简单的货物或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附加值。永远服务于客户,这是比尔·盖茨的终极准则。......
2023-08-03
权力下放,让员工有奋斗的动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局,上司只保留处理特殊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例行的和常规的权力则可以由部下分享。卢卡斯下放权力的主要手段是根据现场工作人员来制订预算。为了使每一位员工更有权力,卢卡斯撤消了人事部门,设立了“终身学习人才开发部”,支持每一位员工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2023-12-04
菲菲的学习成绩很好,特别是对金融类课程,她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的领悟力。菲菲是多么的幸运,才能够战胜病魔重返学校。所以无论是身体的原因,还是父母的期望,或者是年龄的因素,都使得菲菲想要放弃读研的想法,而菲菲却又不舍得放弃自己的梦想。我很能理解菲菲的顾虑,同时我也很希望她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后面的故事自然不需要我再一一赘述,菲菲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梦想,这也许就是追梦人的毅力。......
2023-09-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