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张扬:十九世纪前期探索

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张扬:十九世纪前期探索

【摘要】: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情感的张扬19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有如下背景:启蒙思想的确立和启蒙理想的破灭。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直接动机是颠覆雄距欧洲200多年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有如下特征:强烈的主观色彩。浪漫主义文学在欧美各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两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领袖。

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情感的张扬

19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浪漫主义文学。雨果说:“浪漫主义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如同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原则是对文艺复兴文学个性解放的反驳,浪漫主义文学重申个性自由,又是对古典主义过分追求理性原则的修正,其实质与18世纪启蒙思想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在新时代的新表现,整体上属于19世纪人道主义思想范畴。

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有如下背景:

启蒙思想的确立和启蒙理想的破灭。启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深入人心,激发了个性解放、张扬自我情绪的要求,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欧洲,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和启蒙者的华美约言相比较起来,由理性的胜利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失望忧郁的“世纪病”。

各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特的“唯我论”,都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和“自我”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助长了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特点。傅立叶、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助长了耽于幻想、脱离现实的倾向。谢林的自然哲学和卢梭的“返回自然”的学说,强化了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的崇拜。

18世纪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和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都崇尚主观情感、喜欢描写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物,热爱大自然,推崇民间文学,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对古典主义的反驳。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直接动机是颠覆雄距欧洲200多年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各方面,都存在着规范有余而个性不足,因袭过头而创造不够等局限,浪漫主义文学以其充沛的激情、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自由无忌的表现形式,对保守过时的古典主义堡垒进行了全面冲击和突围,并以绝对的优势占领了十九世纪的文学阵地。

浪漫主义文学有如下特征:

强烈的主观色彩。浪漫主义作家大都不满现实,耽于幻想,主张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表现个人理想世界和生命体验,——这是对古典主义呆板、教条创作原则的反驳。浪漫主义这种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其实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所以,席勒称之为“理想主义”,雨果称之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还有人称之为“表现主义”、“感伤主义”和“主情主义”。

尊崇传统,主张回到中世纪。浪漫主义者喜欢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如创作题材、自由通俗的表现形式、生动有趣的民间口语、丰富的艺术想象等。——这是对古典主义“回到古希腊罗马”的反驳。

寄情山水,讴歌自然风光。浪漫主义诗人普遍接受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憎恨城市文明,忘诸山水,逃避现实,如英国的“湖畔派”诗人。——这是对古典主义宫廷美学趣味的反拨。

艺术表现方面:喜欢采用艺术夸张和对比手法表现事物特征,描写奇特的人物和环境,虚构离奇怪诞的情节,渲染神秘的不同寻常的氛围等。——这是对古典主义过于拘泥事实的创作原则的反拨。

浪漫主义文学在欧美各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德国文学:浪漫主义文学首先在德国兴起。代表人物:史雷格尔兄弟(“耶拿派”)、霍夫曼和海涅。诗人荷尔德林也不容忽视。

英国文学:英国浪漫主义具有反对现实、回归自然的特点。

分两个阶段。第一代指“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2)。1798年,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出版,标志着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抒情歌谣集〉序言》,强烈地震撼了文坛。1815年华兹华斯的诗单独成集时,又写了一篇序言。两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抒情歌谣集》只收入柯勒律治的两首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这两首诗以奇幻色彩描摹东方异域风光,别有风味。骚塞的短诗《书斋咏怀》亦为佳作。表现诗人慕古怀旧之情,出世绝尘之想。

第二代指拜伦、济慈和雪莱。拜伦(1788—1824)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首次塑造了“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的形象。“东方故事诗”发展了“拜伦式英雄”的性格,增强了其叛逆性。代表作《堂·璜》塑造了另类形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拜伦式英雄的特点是:天性聪慧且敏感,性格高傲而孤独,思想激进但悲观,富于理想却愤世嫉俗,不满现实但找不到出路,既不愿与上流社会同路,又不愿与下层百姓为伍,与整个世俗格格不入,只能采取个人抗争的方式,这种抗争注定是失败的。拜伦式英雄骨子里具有早期的“多余人”或“局外人”特质。济慈(1795—1821)只活了25岁,创作生涯只有5年。代表作《夜莺颂》和《希腊古翁瓶》,表现了对永恒自然美的热爱,对庸俗现实的否定。济慈得肺病去世后,雪莱为他写了挽歌《阿童妮》,称之为“最活跃、最年轻的诗人”,“一棵露珠培育出来的鲜花”。雪莱(1792—1822)只活了30岁,其的诗以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具有金属质感的穿越力取胜。代表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云》《致云雀》等。

法国文学: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思想上表现为反封建反教会色彩,在艺术上表现为激烈地反对古典主义。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是其先驱,继而有乔治·桑、缪塞、大仲马、梅里美等。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领袖。乔治·桑(1820—1876)的创作轨迹:妇女问题小说—社会问题小说—田园小说。特点:具有鲜明的民主意识、女性意识和乌托邦思想,艺术手法细腻,富有诗意。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缪塞(1810—1857)作为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四夜组诗》脍炙人口。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却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主人公沃达夫的性格为文学史提供了“世纪病”范例。大仲马(1802—1870)一生写了500多部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是其代表作。小说特征:奇特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同寻常的环境,有极强的可读性,由此奠定了大仲马浪漫主义和通俗小说家的地位。梅里美(1803—1870)历史小说《查理九世时代遗事》,标志着梅里美创作的成熟。从1829年开始到1847年,他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如《塔曼果》《马特奥·法尔哥内》《高龙巴》和《嘉尔曼》等。梅里美的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独特,情节曲折有致,文字朴素流畅,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俄国文学: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反侵略战争和12月党人的起义直接相关。奠基者是茹科夫斯基,他是俄罗斯第一位抒情诗人。别林斯基:“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就没有普希金。”代表作家是普希金和莱蒙托夫。

美国文学:1783年美国成立。欧洲人嘲笑美国没有传统,没有文学,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作家。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实际上是美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爱默森和梭罗是美国浪漫主义的思想先驱。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以欧文、库柏、爱伦·坡为代表。爱伦·坡的六七十篇短篇小说,描写美的幻灭、凶杀、复仇、恐怖、死亡等,表现人对现实的非常体验,开创了现代心理描写的先河,同时也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爱伦·坡的诗名更甚,文学理论也颇有成就。

19世纪30年代后期浪漫主义以霍桑《红字》、麦尔维尔《白鲸》为代表,另外,朗费罗的诗歌《海华沙之歌》也较有影响。霍桑的《红字》以牧师恋爱的故事框架,揭示人性的复杂,表现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批判宗教禁欲主义、社会伦理道德对健康人性的扼杀。麦尔维尔的《白鲸》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小说通过船长亚哈向鲨鱼莫比·狄克复仇最终与之同归于尽的故事,喻示了人与神秘自然力的较量、搏斗,其价值在于它的无穷寓意。

19世纪50年代巅峰期以惠特曼《草叶集》的问世为界,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进入颠峰期。《草叶集》收入诗歌近400首,囊括了惠特曼所有佳作。《草叶集》以自由无羁的思想,豪迈粗犷的风格、热情奔放的旋律和独特的“自由体”形式,震撼了西方诗界,把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波兰浪漫主义文学以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1855)为代表,代表作:诗剧《先人祭》和长篇叙事诗《塔杜施先生》。

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以裴多菲(1823—1849)为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雅诺什勇士》《使徒》和《自由与爱情》等。

附录1:梭罗和《瓦尔登湖》

梭罗(1817—1862)是爱默森的学生,著有39卷手稿。他的散文《瓦尔登湖》在西方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译本迭出。

一个19世纪的陈死人在百年之后的异国突然复活,这个人生前没有职业,没有婚史,性格孤僻,喜好隐居,只活了44岁,但是,死后信徒云集,说明了什么?

中国的“梭罗热”得力于两个诗人:一位是徐迟,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的作者,但不能否认他的诗性;另一位是中国诗界的殉道者,诗歌烈士海子。这两位堪称梭罗的精神兄弟。徐迟推荐《瓦尔登湖》说:“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海子则自称是“物质的短暂情人”。一如梭罗自称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

徐迟是《瓦尔登湖》最早的译者。译作于1949年在上海初版,问津者寥寥。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署名“吴明实”(无名氏)被盗印达六版之多。1982年于上海再版。徐迟的译本是最好的。

海子的诗:梭罗这人有脑子(片段)

    1.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8.梭罗这人有脑子

     月亮照着他的鼻子

    9.那个抒情的鼻子

     靠近他的脑子

     靠近他深入树林的眼睛

     靠近他饮水的唇

     (愿饮得更深)

     ……

    10.白天和黑夜

     像一白一黑

     两只寂静的猫

     睡在你的肩头

     你倒在林间路途上

     让床在木屋中生病

     梭罗这人有脑子

     让野花结成果子

     ……

《瓦尔登湖》精彩片段——

清醒就是生活:“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

时间的溪流:“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见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汩汩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我愿饮得更深;在天空中打鱼,天空的底层里有着石子似的星星。”

安闲的时刻:“在这一个夏天的下午,当我坐在窗口,鹰在我的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三三两两地飞入我的眼帘,或者不安地栖息在我屋后的白皮松枝头,向着天空发出一个呼声;一只鱼鹰在水面上啄出一个酒窝,便叼走了一尾鱼;一只水貂偷偷地爬出了我门前的沼泽,在岸边捉到了一只青蛙,芦苇鸟在这里那里掠过,隰地莎草在它们的重压下弯倒;……”

梭罗的诗:(www.chuimin.cn)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

    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

    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

    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

爱默森:“他惯常的思想使他所有的诗都成为赞美诗,颂扬一切原因的原因,颂扬将生命赋予他并且控制他的精神的圣灵。”这“圣灵”就是觉悟了的他自己,这种开悟的滋味好极了,正如佛家“如莲的喜悦”。

梭罗的生活方式:梭罗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自由纯朴的生活方式。梭罗的生活是简单的。他向人们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啊!”梭罗生活得“诗意而神圣”,他曾经在家乡瓦尔登湖边盖木屋、种豆子,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就是这种生活的实录。

梭罗的意义:现代人身处文明社会的漩涡,被各种外在力量和自身欲望所控制,身不由己,苦不堪言。梭罗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弥足珍贵。

对此老子早有警觉,《老子》(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在他的时代,已经从贵族生活中,看出人类无厌追逐物质导致异化的趋势。可惜先哲的警示并不能阻止人欲的膨胀,只有当这种膨胀严重地戕害到人自身、危及健康的生活时,人类才会意识到自然、纯朴、自由是多么可贵!梭罗的意义就在于他是先觉先行者。

庄子更是激烈地反对人的异化,向往蛮荒的远古社会,《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古代先哲的思想和行为都太极端而难于实践,梭罗的生活方式却与现实相去不远,好比是现代人心灵的一剂清凉散。

附录2:爱默森其人其文

爱默森(1803—1882)出身于清教徒家庭,家族累世牧师。爱默森30岁前也是职业牧师,30岁后从事演说和写作活动。英国作家麦修·亚诺德说:“在19世纪,没有任何散文比爱默森的影响更大。”

爱默森妙语(《爱默森选集》):

关于人。人——天生是改革者:“一个人是为什么而生的?不过是做一个改革者,将人所造成的东西重新创造过;否认谎言;恢复真理与善;模仿那拥抱一切的大自然,它是从不在它悠远的过去上停留片刻,而是时时矫正它自己,每一个早晨都给我们一个新的日子,在每一个脉搏里都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

关于学者。学者是“思想着的人”:“大自然用她所有的平静的或者有警觉意味的画图来诱导他——人类的过去教诲他;人类的未来邀请他。”“学者应当是自由的——自由而勇敢;就连在他给自由下的定义里也表示他的自由:‘没有一点阻碍,除非是从他自己的素质里兴起的阻碍。’”

关于阅读:“书籍是供学者消闲的。当他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过的抄本上。但是在间歇的黑暗到来的时候——一定有这种时候的——当太阳躲了起来,星群收回它们的亮光的时候——我们走到灯下,灯光继续照耀着我们,领导我们回到东方,黎明在那里。我们听别人发言,为了使我们自己能说话。阿拉伯格言说:‘一棵无花果树,只要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就结果子了。’”

关于大自然:“大自然一切的作品都像一家人一样,有一种崇高的相像之点;大自然最喜欢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它们相像,使我们惊奇。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森林中的老酋长的头,立刻使我想起一座光秃秃的山巅,额上的皱纹则使人联想到岩石的地层。有些人的态度里有一种本质的庄严华美,像巴特农殿简单而使人敬畏的雕刻,与最早期的希腊艺术的遗迹。”

关于建筑:“哥特式的教堂是石头开了花;然而因为人类无餍地要求和谐,这烂漫的春光又被这种要求所节制。堆积如山的花岗石开成一朵永生的花,它有植物的美,有凌云的高度与远景,同时也有轻灵与细致的完整。”

爱默森的诗:

问 题

    你知道林鸟怎么会用它胸前的羽毛

    与树叶来造它的巢?

    你知道蚌怎样增建它的壳,

    清晨刷新每一个细胞?

    你知道那圣洁的松树怎样加增

    无数新的松针?

    ……

可与《圣经·约伯记》、屈原《天问》相媲美。

《圣经·约伯记》里以利户对约伯说:

    “如何使云中的电光照耀,

    你知道吗?

    云彩如何浮于空中,

    那知识全备者奇妙的作为,

    你知道吗?

    南风使地寂静,你的衣服就如火热,

    你知道吗?……”

上帝在旋风中回答约伯说:

    “是谁定地的尺度?

    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

    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

    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

    神的众子也都欢呼。

    海水冲出,如出胎胞。

    那时谁将它关闭呢?”

屈原《天问》片段: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爱默森的诗,明显有《约伯记》的印痕,都是对自然奥秘的诗意追问。所不同的是《约伯记》突出上帝造物的大能,有浓厚的宗教气味;爱默森的诗从神界下凡到人间,是对身边事物的诗意遐想,有更亲切的生活气息。

《天问》把屈原从《离骚》的政治抒情诗人的地位,升格到哲学诗人的地位,与前两篇相比,对宇宙及社会历史奥秘的探究博大精深而又诗意盎然,充满东方式渊默的玄奥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