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浮士德》的境界与局限:外国文学名典释读

《浮士德》的境界与局限:外国文学名典释读

【摘要】:《浮士德》:人能达到的境界与局限德国文学的宙斯——歌德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浮士德》释读《浮士德》是歌德近六十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可以看作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浮士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场赌赛和五个悲剧。就必须死去,魔鬼将拿走浮士德的灵魂。梅非斯特给浮士德喝下魔药,年过半百的浮士德顷刻间变身英俊少年,与少女葛里卿相恋,酿成悲剧。

《浮士德》:人能达到的境界与局限

德国文学的宙斯——歌德

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765年—1771年,在大学学法律,同时攻读哲学和文学著作,不久开始创作。1775—1785年,到魏玛公国任枢密顾问和首相,停止创作。1786年开始摆脱政务,研究美学,重新投身文学创作。1832年3月22日去世,享年83岁。

青年时期的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狂飙突进运动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文学青年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他们反对封建专制思想,崇拜天才,鼓吹个性,讴歌自然,重视民间文学,具有强烈的创造激情和反叛精神。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是其中坚力量。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代表作。

歌德的政治立场是摇摆不定的。恩格斯对此作了精辟的评价:“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进行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歌德的早期创作深受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代表作有历史剧《葛兹·封·伯利欣根》、诗剧《普罗米修斯》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是市民出身的有理想、有才华、不满现实的知识青年形象。他的人生悲剧表现为仕途失意和情感失意。前者体现了政治理想的幻灭,后者体现了生活理想的幻灭。他的自杀,说明当时德国现实对美好理想的扼杀。中期创作受古代艺术和“三一律”影响。代表作是三个剧本:《伊非格尼在陀里斯岛上》《哀格蒙特》和《塔索》。晚期创作成果丰硕,主要有《浮士德》定稿,另有《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赫尔曼与窦绿苔》《诗与真》和《东西方诗钞》等。

《浮士德》释读

《浮士德》是歌德近六十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可以看作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浮士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场赌赛和五个悲剧。诗剧写天帝与恶魔梅非斯特打赌,天帝认为人在追求中会有迷误,但总能从迷误中醒悟,去追求更高的理想。梅非斯特则认为人类狂妄、愚昧、懒惰而贪婪,凭这些弱点,就可以把他引向歧途。天帝与梅非斯特选博学多才的浮士德为试炼对象。此刻的浮士德正在经历知识悲剧,魔鬼乘虚而入,与浮士德订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浮士德必须永不满足地追求一个又一个的愿望,一旦满足,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就必须死去,魔鬼将拿走浮士德的灵魂。接下来魔鬼分别用情欲、权力和古典艺术美来诱惑浮士德,但浮士德在短暂的迷恋之后便超越了它们。最后,浮士德在围海造田、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面前深深陶醉和折服,终于如约说出约言,于是生命完结,魔鬼根据协约想带走浮士德的灵魂,但是天帝判决浮士德胜利,命天使撒下玫瑰花瓣的火焰,赶走魔鬼,将浮士德的灵魂接到天上。

两场赌赛及其寓意:

第一场赌赛指天帝与梅非斯特订约。天帝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失误”。但是,“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而梅非斯特则认为人类不过是“世界小神,总是本性难改,还像开辟之星那样古里古怪。……他们称之为‘理性’,应用起来比任何野兽还要显得粗野”。他们的赌注是德国学者浮士德。天帝宣称“我就要引他进入澄明的境域”。魔鬼则声言要“慢慢引他走我的大道!”于是,就有了第二场赌赛即浮士德和魔鬼的订约。第一场赌赛的本质是关于人性善恶的哲学论辩和试炼。

第二场赌赛指梅非斯特与浮士德订约。魔鬼声称:“我愿在今生承担奴仆的义务,听你使唤,无休无止;如果我们在来世相遇,你也同样替我办事。”浮士德勇敢订约:“我如有一天悠然躺在睡椅上面,那时我就立刻完蛋!你能用甘言哄骗住我,使我感到怡然自得,你能用享乐迷惑住我,那就算是我的末日!我跟你打赌!”第二场赌赛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变革现实的愿望。

五个悲剧及其寓意:

第一,知识悲剧。浮士德在阴暗书斋里对脱离现实的知识的绝望感和虚无感。寓意:首先,体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人文主义者渴望走出精神牢笼,恢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亲密联系的理想写照。诗剧开篇即写浮士德对脱离实际的学问的沮丧和绝望:“到如今,唉!我已对哲学、法学以及医学方面,而且,遗憾,还有神学!都花过苦功,彻底钻研。我这可怜的傻子,如今依然像从前一样聪明。”其次,隐喻了任何一个精神探索者追求“知行合一”理想境界的愿望。

第二,生活悲剧。梅非斯特给浮士德喝下魔药,年过半百的浮士德顷刻间变身英俊少年,与少女葛里卿相恋,酿成悲剧。表现资产阶级(或所有精神探索者)的两面性:理性与情感、精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耽于感官享受,浮士德喝了魔药恢复青春的第一件事便是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努力自拔,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同时,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放纵行为,浮士德一味狂热追求爱情,完全不顾葛里卿的命运,葛里卿一家先后死了三个人(包括私生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即浮士德。

第三,政治悲剧。浮士德在经历了爱情悲剧之后,被梅非斯特带到宫廷,他发行纸币,镇压起义,表演魔术,竭尽所能地想实现其政治理想,但却始终是弄臣和玩偶,遭到皇帝和群臣的愚弄,那代表高超智慧的魔法仅仅作为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被利用,而非变革现实的良药。政治悲剧一方面表现了启蒙主义者企图依靠君主改良现实的迷梦的破产;同时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以及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另一方面说明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中,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

第四,美的悲剧。写浮士德在魔术表演的爆炸中被炸昏过去,醒来之后,念念不忘魔术召来的海伦幻影,在梅非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得与海伦结合,并生子欧福良,欧福良不断高飞摔死,海伦伤心消失,她的衣衫化作云彩,托举浮士德回到德国的一座高山上。美的悲剧表现歌德“艺术改良”理想的幻灭,欧福良是其理想的化身,即古典美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但因这种理想远远超越德国现实而毁灭。海伦代表古典美,她的消失意味着现代人的刻板复古,只能借到形式,不能得其精髓。另外,还可以如是解读:宁静、和谐的古典美的精神,不能挽救浮躁、动荡的现代人的灵魂,因为现代人只能生活在现代。

第五,事业悲剧。浮士德在艺术美的追求幻灭之后,站在高山之巅,胸中生发建功立业的宏伟计划,强烈感到“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看见人群熙熙攘攘,我愿看见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他在梅非斯特的帮助下,打败了起义军,获得海边一块封地,在此“围海造田”,造福百姓。此时,浮士德已成百岁老人,忧虑使他双目失明,魔鬼为他挖墓坑,他却以为是人民在建设家园,感到极度幸福和满足,终于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的约言,倒地死去,天使把他的灵魂接到了天上。事业悲剧彰显了歌德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索结论,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建功立业,为民造福,同时表现了浮士德“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社会理想的幻灭。说明这种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德国只能是一种美妙的幻觉。

《浮士德》的主题可以从四个角度去认识:(www.chuimin.cn)

哲学层次的主题:

第一,对人性善恶的哲学思考。首先,人性的善(天帝、浮士德)与恶(梅非斯特)互相依存,构成辩证统一体。其次,具体的人性,善中有恶(浮士德),恶中有善(梅非斯特),是善恶一元的合金:浮士德是一个矛盾体,充满了灵与肉、进取与沉沦、崇高与卑俗……的对立冲突;梅非斯特之“作恶造善”也构成完整人性的两面,是善与恶的辨证统一体。浮士德灵魂得救的结局,体现了人性正面力量的胜利。

第二,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寻。五个悲剧代表人生的五大愿欲:求知欲、情欲、权力欲、审美欲和自我实现欲。追求的幻灭(悲剧意义),其一表明理想的高不可及;其二表明求索者的有限能力与追求目标的不可穷尽之间的矛盾。

社会层次的主题:浮士德一生五个阶段的精神探索,浓缩了资产阶级300年来的精神发展史,形象地再现了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如何走出书斋这一精神牢笼,如何超越个人情欲,如何从古典美的迷梦中醒来,如何从政治改良的幻觉中觉悟,如何去追求更高远更自由的社会理想而幻灭的过程。实际上隐喻了所有知识分子探索精神出路的悲剧命运。

道德层次的主题:浮士德本身是一个矛盾体,其思想性格是灵与肉、善与恶、高尚与卑俗、进取与沉沦的混合物,应证了“人具有的我都具有”这一名言,是完整人性的代表。而其道德意义在于:他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道德净化的道路,即一个人应该不断克服生命本能情欲,努力超越名利、地位、权势、虚荣、安逸和美的诱惑,追求最高理想,创造美好生活,惟其如此,才能走向更高远更辽阔的境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人格层次的主题:浮士德精神即永不满足、永远追求和探索的实践精神。浮士德人格的魅力在于其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弗罗姆《寻找自我》认为,浮士德在人生追求中,或许犯下了种种罪过,但从未犯过一种罪——不创造的罪。在浮士德看来,“泰初有为”,即创造是人的天职,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世界。他勇敢地与梅非斯特定约,即为自己规定了命运的航道:不创造毋宁死!浮士德这种大无畏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的价值与尊严。浮士德的人格因创造而高贵,而闪光,而具备无上的价值和意义。

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性格构成辩证的统一体。在诗剧中,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辩证的统一体。

首先,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性格是对立的。浮士德精神是进取、追求、探索、创造的大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是人性善的化身;梅非斯特则是虚无、怠惰、怀疑、破坏的大否定精神,他说:“我是常在否定的精灵!”他否认人的追求和努力,嘲笑人的理想和作为,在他看来,“人类,愚蠢的小宇宙,他们总是把他们自己当作整体”。梅非斯特是人性恶的代表,二者在本质上水火不容,不可调和。

其次,浮士德与梅非斯特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梅非斯特的“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自称是“那种力的一部分,常想作恶,反而常将好事做成”。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恶动力”。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内宇宙”也是一个善恶统一体,他贪恋美色,沉湎于物质、感官享受,爱慕权势、虚荣、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些内在的恶劣品质,与外在的梅非斯特遥相呼应,才使得梅非斯特一次次得逞。即在浮士德的深层性格中,就潜伏着一个梅非斯特。

第三,浮士德的善与梅非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从现象上看是两个,从本质上讲是一体。我们每个人身上,浮士德精神与梅非斯特性格同时并存。歌德就十分赞赏法国评论家安培尔对《浮士德》的评价:“主角浮士德的阴郁的、无厌的企图,就连那恶魔的鄙夷的态度和辛辣的讽刺,都代表着我自己性格的组成部分。”浮士德与梅非斯特这一对矛盾统一体,是歌德运用辩证法的杰作,它以丰富的哲理意味和寓言色彩,给后世读者以无尽的启迪。

浮士德与哈姆莱特比较: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其思想性格中包含着幼稚、脆弱、怀疑、悲观、绝望等负面因素;浮士德是具有启蒙思想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其执着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大无畏的创造精神,是年轻的哈姆莱特无法比拟的。但是,从资产阶级思想探索的历程看,没有哈姆莱特,就没有浮士德;没有哈姆莱特的困惑、迷惘、动摇、延宕,就没有浮士德的清醒、理智、坚韧、执着;没有哈姆莱特“存在还是毁灭”的天真拷问,就没有浮士德“太初有为”的坚定信念。所以,哈姆莱特是浮士德的思想准备和人生序幕;浮士德是哈姆莱特的思想硕果和生命高潮。

浮士德与堂·吉诃德比较:浮士德与堂·吉诃德一样,都属于为理想奋斗的勇士。区别在于:其一,浮士德作为现代哲人,其人生历程是沿着思想探索与现实斗争的双轨行进的;堂·吉诃德作为执迷于骑士小说的疯癫破落贵族,精神纯一,只顾行动,所以较少灵与肉、知与行的矛盾冲突。其二,浮士德的人格是善恶一元的合金,内在的“梅非斯特”,是他灵魂的硬伤,是其主观方面的悲剧原因;堂·吉诃德的人格是不含杂质的纯金品格,因其纯粹,所以与邪恶人性和世俗生活相左的程度更大,显得更荒诞、滑稽、可悲、可笑。其三,浮士德追求理想的方式虽然不择手段,但更理性,堂·吉诃德追求理想的方式(骑士道)尽管很崇高,但过时愚昧,正如鲁迅所言,“错误的是他的打法”。其四,浮士德的悲剧性在于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有限能力与追求目标的不可穷尽之间的矛盾;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在于他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风马牛不相及”的错位。

《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浮士德》成功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诗剧基于一个神奇浪漫的传说;浮士德悲剧源于魔鬼的两场赌赛;浮士德的五个悲剧充满了虚荒诞幻的色彩:梅非斯特这一超现实的人物,在诗剧中贯穿始终。在他的魔法作用下,浮士德顷刻间从一个白发人变成少年郎,忽而与市民少女葛里卿谈情说爱;忽而到罗马帝国表演魔术;忽而又幻游古希腊神话世界,与古希腊美人海伦结婚生子;忽而又回到德国现实建设人间乐园。死后,灵魂被接到天国。以上内容,具有瑰丽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此同时,诗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代风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知识悲剧表现了启蒙思想家渴望变革现实的愿望;葛里卿的悲剧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德国社会的风俗画卷;罗马皇宫穷奢极欲的生活是德国现实的再现;焚烧海边小屋是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家的写照。

《浮士德》成功运用了矛盾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在对比中凸显各自特征。列表对比如下:

结论:表明在人物塑造上,《浮士德》如同《拉摩的侄子》,也堪称“辩证法的杰作”。

《浮士德》通过象征揭示了丰富的哲理意味,剧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均有寓意:浮士德的书斋象征中世纪经院生活——与世隔绝、固步自封的精神牢笼;罗马宫廷象征混乱腐朽的德国现实;两场赌赛象征人性善恶的辨证统一。五个悲剧各有象征:知识悲剧象征知识分子的觉醒;生活悲剧象征资产阶级追求现世幸福,要求个性解放的愿望;政治悲剧象征资产阶级软弱无权的地位;美的悲剧象征古典美与现代精神的距离;事业悲剧象征人类最高理想的遥不可及。浮士德象征人的反叛精神、实践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梅非斯特象征仇视、否定人类的异己力量,等等。《浮士德》达到了象征的高境界——形象与哲理的合二为一,诗剧因此获得一种普遍意义、永久魅力,但因此也造成艺术上的局限:内容晦涩玄奥,情节枯燥,人物概念化(天帝、梅非斯特、欧福良)。

《浮士德》娴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如“审丑”技巧,诗剧赋予梅非斯特这一丑恶形象以美学意义;超时空技巧,诗剧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人物自由穿梭于古今世界;变形技巧,浮士德是天帝的变形(至善的具体化世俗化),天帝也是浮士德的变形;(人性善的抽象化神圣化),恶魔—狮子狗—流浪大学生之间的变形;老年浮士德变成青年学者;文体技巧,诗剧杂糅多种诗体:哲理诗、抒情诗、散文诗、叙事诗、民歌等,兼具所有剧种: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的假面剧……现代活报剧等。语言技巧,如个性化的语言,散韵结合,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