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善行福报:《路得记》外国文学名典释读

善行福报:《路得记》外国文学名典释读

【摘要】:《路得记》讲述摩押女子路得敬爱婆母终蒙神恩的故事。文学史一般把《路得记》当作短篇小说。《路得记》的作者:犹太传统认为是撒母耳受圣灵默示所写的。《路得记》正面写了三个人物: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侧面提到三个人物:以利米勒、基连和玛伦。

《路得记》:善行的福报

《圣经》只有两卷经书以女子名作标题:《路得记》和《以斯帖记》。《以斯帖记》讲述做了波斯王后的以色列女子以斯帖,劝说波斯王取消攻打以色列的计划,拯救以色列民族的故事。《路得记》讲述摩押女子路得敬爱婆母终蒙神恩的故事。

《路得记》很受犹太人推崇,他们在犹太历三月的“五旬节”要诵读《路得记》。文学史一般把《路得记》当作短篇小说。

《路得记》的写作意图:讲述以色列王大卫直系祖先的情况;弥赛亚将从大卫的后裔中出来,而路得是大卫的曾祖母;基督最终要成为以色列和上帝之国的领袖。

《路得记》的作者:犹太传统认为是撒母耳受圣灵默示所写的。

《路得记》的写作时代、背景有三种看法:《路得记》写到大卫为止,故认为是大卫时代;认为在大卫时代之前,后由撒母耳编辑成书;认为是在巴比伦被掳回归之后,为纠正极端民族主义而作。

在《圣经》编排上,《路得记》置于《撒母耳记》之前,《士师记》之后,所以可看作是《士师记》的附录,《撒母耳记》的前言。在两个争战异常酷烈的时代间隙穿插这样一曲优美动人的田园牧歌,“战地黄花分外香”,体现了《旧约》作者的匠心妙用。

路得的故事发生在士师时代,《路得记》开篇写道:“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士师时代是以色列的春秋战国,是一个政治和道德都混乱无序的时代,人的原罪空前膨胀,到处是争夺和攻伐,上帝的选民弃神背信,道德沦丧,为所欲为。从《路得记》的开头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犹太的伯利恒(古称“以法他”,即“粮仓”)都发生了饥荒,可见世道之衰微;以利米勒带着全家移居摩押——罗得与女儿乱伦所生的后代,是荒淫罪恶的代表,他们信仰邪神基抹,有献人祭的恶习;两个儿子娶外族摩押女子为妻。在这样的背景上出现的《路得记》,好比沙漠绿洲,好比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非常珍贵。

以色列人的特殊习俗:兄死无子,弟要尽赎业娶嫂,旨在为兄立嗣留名,后来尽赎业的习俗渐渐扩充到其他亲属;尽赎业和买卖田地以脱鞋为定夺;孤寡可到田间拾取麦穗,蒙受照料;新郎以衣襟遮盖新娘,有保护之意。

《路得记》的情节比较简单:伯利恒闹饥荒,以利米勒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基连、玛伦移居摩押地。以利米勒、基连、玛伦死后,拿俄米决定返回家乡。她劝两个儿媳回自己的娘家,大媳妇俄珥巴听从劝告,挥泪离去。二媳妇路得坚决要求跟随拿俄米,拿俄米于是领着路得回到伯利恒。

伯利恒当时正收割大麦,路得到田里拾麦穗养活拿俄米。地主波阿斯是以利米勒近亲,注意到了路得,感念路得的孝行,特别厚待她,要手下人不要难为她,并给她饼吃。路得带着吃剩的食物和拾取的麦穗回家给拿俄米,拿俄米要路得在夜里躺在波阿斯脚旁,路得照婆婆的话做了。波阿斯夜半醒来,起誓要为路得尽赎业本分。波阿斯找来至近的亲属和十名长老,要求那至近亲属尽赎业,并娶路得。那至近亲属脱鞋表示自愿放弃赎业责任。

波阿斯于是名正言顺地娶了路得,生子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

《路得记》正面写了三个人物: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侧面提到三个人物:以利米勒、基连和玛伦。从基督教立场看,这些人物都有宗教寓意。

以利米勒:喻指误入歧途放弃信仰的人。“以利米勒”的意思是“神是王”,但他却忘记了这一点。具体表现:伯利恒遭遇饥荒,经不起环境的试炼,带全家往摩押地去寄居,追索物质的俗粮,而忘记了神赐予的灵粮。弃神背信,忘记自己的信仰与故乡,与世俗同化,执迷不悟,不思回归。其败亡结局是注定的:死在罪地摩押,永远不得救赎。

玛伦、基连:喻指迷途不返执迷不悟的人。“玛伦”的意思是“软弱,有病”,“基连”的意思是“愁苦,衰败”。说明生命的软弱和生存重荷下的愁苦压倒了人生的信仰,使他们随波逐流。具体表现:在伯利恒被物质的饥荒所困,在摩押被信仰的饥渴所困,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下,他们被世俗的利益诱引和同化,离开神赐予的“粮仓”伯利恒,跟随父亲移居摩押地,娶了外族摩押女子为妻。如果说迁居的罪责该由父亲承当,那么,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却并未及时反省悔过,而是继续执迷不悟,久陷原罪,不能自拔,不思回归。并且,始终不明白神的责罚教训。在《圣经》里,人的子嗣由神赐予,玛伦和基连没有孩子,生命不能延续,这便是神的责罚,可惜,他们至死没有醒悟过来。所以,导致必然败亡的结局:死在罪地摩押,永远不得救赎。(www.chuimin.cn)

俄珥巴:喻指半途而废缺乏坚定意志的人。俄珥巴并非没有信仰,她虽然是摩押人,但她嫁给了来自伯利恒且有信仰的基连,可是她的信仰却不是真信,而是半信半疑的。她对婆婆拿俄米也并非没有爱心,当拿俄米第一次劝她和路得时,她和路得一起放声大哭,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但当拿俄米再劝时,俄珥巴便泣别拿俄米,回到神也不佑的罪族摩押人中间去了。像俄珥巴这样半真半假的信仰,若有若无的爱心,摇摆不定的意志,必然导致身败名灭的结局,在《圣经》中昙花一现,空留遗恨。

拿俄米:喻指迷途知返善于思过改错的人。“拿俄米”意即“甜美”,是《路得记》中性格最丰富的人物,《旧约》作者并没有把她概念化,简单地写成一个信仰的化身。拿俄米也经历过迷途惶惑,她跟随愚顽无知的丈夫以利米勒,离开神赐予他们的故乡,忘记神赐予她的甜美命运,来到罪地摩押。后来,丈夫和儿子们死了,没有留下传承生命的根,只剩下她自己孤苦一人,另有两个来自罪族的儿媳,这时拿俄米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这是神降厄运。她对两个儿媳说:“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拿俄米的可贵即在她的觉悟和决断。作为一个旧约时代受丈夫辖制的以色列女性,她能及时修正丈夫犯下的大错,一旦意识到这是神的手在击打她,当即决定返回故乡,以娥眉之身行须眉之事。回到故乡伯利恒,她继续反省,并且宣讲神的大能,她对来看她的伯利恒妇女说:“不要叫我拿俄米(‘甜’),要叫我玛拉(‘苦’),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叫我空空地回来。”

《圣经》总是给信神的人以福报,耶和华也给拿俄米以最大的福佑,因为她终于回到了神赐予她的故乡伯利恒,回到了神的怀抱她的信仰,回到了神赐予她的“甜美”命运。但在所谓神的作用里,我们看到了拿俄米个人所起的作用,她超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她的胆识,她的智慧。她甚至料事如神,在她对路得命运的设计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拿俄米的命运变迁中,我们能够看到信仰改变命运的力量,也能看到《圣经》里虽然根本上是男权立场和观念,但在《路得记》中却给予拿俄米这一普通妇女无上的美德和福慧。

路得:喻指虔诚信神有坚定信念的人。“路得”的含义有二:“伴随”、“友谊”,或者“美丽”、“满足”。路得这个摩押女子貌似没有什么作为,但在《圣经》里却具有大作为。

说她没有作为,是说她几乎是被动的,用圣经的话说,即顺服。她听天由命地嫁给拿俄米的二儿子玛伦,她跟随拿俄米到伯利恒,她听从婆婆的话嫁给波阿斯。她对拿俄米说:“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往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而她这种无作为,正是她的大作为,即心无旁骛、义无反顾的“信”与“爱”,一个人对任何人任何事能有如此坚定执着持久的信念与爱心,必有善果。所以,那个将信将疑、似爱非爱的俄珥巴很快消失了,而路得在犹太历史上芳名永驻,既获得了尘世的幸福,又赢得了不朽的荣名,她成全了一个伟大的家族使之光耀万代,在她的曾孙中衍生出大卫,历经久远的历史长河,终于出现了泽被万世的耶稣,故《旧约》作者以她的名字为一卷经书命名。

波阿斯:喻指与神同在最有福德智慧的人,“波阿斯”意即“有能力的人”。说他与神同在,指他在伯利恒遭遇饥荒的时候,并未像以利米勒那样追逐俗粮而弃灵粮,离开伯利恒,弃神而去。《路得记》以大饥荒开始,以大丰收结束。开篇写以利米勒一家离开伯利恒时,“国中遭遇饥荒”,接着是逃荒,死亡,孤绝,一片荒凉愁惨情景。而当拿俄米回到伯利恒时,“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是丰收,婚嫁,永生,一派喜乐气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富甲一方、乐善好施的波阿斯。文本接着写他如何通情达理,行事有方,在既顺乎情理又合乎礼义的情况下,娶了路得。结局皆大欢喜,荫被子孙。基督教认为,波阿斯和路得象征基督和教会,因为波阿斯对路得说:“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姑妄信之。

《路得记》的主旨不言而明,是讲人的罪过、自省、改过与神的责罚、启示、救赎。自然是以神学的逻辑来解释人的命运,实际上,稍稍打通一下,神学逻辑与世俗因果并非水火不容,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真理是相通的。

《路得记》书写了信爱与幸运的因果关系。《路得记》中的信通过爱来体现,文本写到了种种爱,有路得和拿俄米之间动人的婆媳之爱,有波阿斯和路得之间浪漫高贵的男女情爱,有波阿斯对收割工人亲切的主仆之爱,还有众人对波阿斯、伯利恒妇女对拿俄米的和谐的邻里之爱,而最高意义上的爱是上帝对寡妇、外族人、以色列和全人类的博大无私的神圣之爱。另一方面,《路得记》中所有的爱也通过信来实现,无论婆媳之爱、男女情爱、主仆之爱、邻里之爱,都是经由对耶和华的信仰而达成,是上帝之爱的现实表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与爱,才有了拿俄米和路得命运的改观,有了伯利恒城由饥荒到丰收的转变,有了波阿斯家族的富庶和复兴,有了大卫的诞生、弥赛亚的降临,以色列和人类才有了救赎的希望。

《路得记》也写到了罪过与厄运的关系。罪指以利米勒家族弃神背信,离开伯利恒,迁居摩押地;罚指以利米勒、玛伦、基连客死罪地,没有子嗣,永远不得救赎,表明这是上帝对背叛者的惩罚。本篇的鲜明主题是信与爱,罪与罚是以隐微的形式出现的。文本只描述现象事实,只讲拿俄米和路得的故事,而把那现象背后的真相和缘由秘而不宣,让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的灵醒之言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使文本读起来不像宗教教义,却在不经意间受到启示,认识到上帝的大能和威力,这便是《旧约》作者的高明之处。

《路得记》中的人物命运源于人的选择与神的救赎。人对神的信仰与背叛,对信仰的坚守与放弃,决定人的幸运或厄运。以利米勒、基连和玛伦之死,表明信仰的沦丧导致厄运和毁灭,精神的死亡即肉体的死亡。或曰:无信之人,必遭神弃。拿俄米和路得命运的转变,波阿斯的幸运,说明上帝必然救助它的信徒。或曰:有信仰的人,必得神助。但是,神又给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点又颇为鼓舞人心。以利米勒、基连和玛伦选择了背信弃神,俄珥巴选择了始信终弃,所以,神也放弃了救赎。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选择了坚信神,所以,神伸出援助的手,救助成全了他们。

那么,神是什么呢?从宗教立场看,耶和华神是万能的创世者,是万物的主宰。从世俗角度看,神即忠诚无二的人生信仰,坚定不移的意志。换言之,神即超越了凡俗欲望的伟大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信念即命运,人主宰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