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文学:命运的渊薮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与古希伯来文学共同构成欧洲文学的两大渊源——“二希”传统。古希腊文学中强烈的人本意识,经由古罗马文学的传承,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人把掌管命运的权力赋予女神,连众神之王宙斯都要受其辖制。古罗马文学是连接古希腊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的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024-10-20
《俄狄浦斯王》:命运的渊薮与人的抗争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向神求嗣,太阳神谕示,他会有儿子,但这个儿子长大后必犯杀父娶母的大罪。拉伊俄斯十分惊惧,在儿子出生后,把婴儿双脚钉住,交给牧羊人丢弃。此牧羊人怜悯无辜婴孩,将他送给科林斯牧羊人,科林斯国王无子,收养了这个孩子,取名“俄狄浦斯”,意为“脚踵肿胀的人”。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神谕,惊惧逃亡,却在无意之中杀父娶母。悲愤的俄狄浦斯刺瞎双眼,四处流浪。
这部悲剧一直被经典地认为探讨的是命运与人的关系问题。除此之外,也可以有完全另类的解读。综述如下:
其一,表现人的意志与邪恶命运的强烈冲突。俄狄浦斯是集智慧、仁德、坚强意志于一身的完美人格的化身,命运被描述成一种神秘莫测的、残酷无情的、强大的异己力量。人在与命运较量的过程中惨遭失败,但却在道义上、人格上为人类赢得了尊严。这出悲剧流露了古希腊人对外在力量的困惑、惧怕心理,揭示人在这种异己力量面前的无能为力和悲愤情绪,而最突出的是肯定了人的抗争精神和意志力量。
其二,昭示人的有限能力与永恒法则之间的对立。俄狄浦斯之所以深陷宿命魔掌,是因为他所代表的人的文明力量(人性)敌不过强大的自然力量(兽性),人的原始本能是神秘自然力(天道)的一部分,人的智慧、道德与意志(人力)在自然法则面前永远具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尽管俄狄浦斯的智慧足以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却无法破解命运之谜,其美德足以安邦治国,却不足以摆平邪恶命运,其意志能够在厄运面前顽强屹立,却不能扭转厄运本身。而关键的问题似乎还在于,在厄运面前他不是挺身抗暴,而是掩面逃避。因之就有了下面一种解读。
其三,人最根本的弱点在于对邪恶力量的恐惧与规避,其实体现了人对自身罪恶的逃避,残留在文明人潜意识中的动物原型,以邪恶命运的面目示现。因为人对自身邪恶本质的恐惧,所以假托神谕告白,假借命运之手“曲折”地实现;因为恐惧,所以逃避。可是,为什么俄狄浦斯越是逃避就越是逼近命运的陷阱?这是因为:逃避是自我的异化,意味着丧失理性判断和主观能动性,换言之,逃避是被动行为,“被动”即被“它”动,被“它”控制,“它”即命运。其实,“神谕”或许是神对人开的玩笑,亦即人对自己开的玩笑,是一次对人的理性的恶意试炼,而人的失败在于被这个试炼吓昏了头,迷失了方向,败在输了勇气。
其四,对人性恶的果报。在希腊神话里,拉伊俄斯因为无子偷了别人的儿子,这个孩子因为伤心而死。由此看来,拉伊俄斯犯罪在先,俄狄浦斯受难在后,是父罪子偿。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而,与其说俄狄浦斯是神赐予拉伊俄斯的一件可怕的礼物,以惩罚的方式满足了他求子的愿望,毋宁说是拉伊俄斯自作自受的必然恶果,体现了命运的逻辑力量:恶有恶报。
其五,彰显了集体暴力与“俄狄浦斯情结”。法国学者勒内·吉拉尔认为俄狄浦斯是集体暴力的无辜受害者,当旧秩序被颠覆,社会陷入混乱之际,群体必然要选出一位“替罪羊”替大众赎罪,重建社会秩序。而俄狄浦斯所谓“杀父娶母”,其实体现了对父亲权威的“模仿欲望”,吉拉尔以此来解构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的身份定位:(www.chuimin.cn)
俄狄浦斯是神秘命运的受难者。牧人对俄狄浦斯说:“你生来是个受苦的人啊!”“生来”的意思即“命运注定”。“神秘命运”可指代任何一种人自身无法把握的异己力量,在外表现为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在内表现为人性恶。俄狄浦斯充当了人类的替罪羊,代替全人类承当那万恶之罪——“杀父娶母”,实际上,“杀父娶母”只是一个寓言,只表示它是比亡国灭种更让人类耻辱尴尬的罪孽,只体现罪恶不可救赎之程度。从这个角度讲,俄狄浦斯的受难,具有道德警示意义和崇高价值。
俄狄浦斯是“智者受难”的典范。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司”之谜,治理忒拜王国,揭开了自己身世的真相,是智者。而智者以其智慧破坏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必然受到自然力和社会律的反击,必然受难。其受难方式——“杀父娶母”,也是以破坏自然和人伦规范的形式出现的,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如梭罗《瓦尔登湖》的昭示:“智力是一把刀子,看准了,就一路切开事物的秘密。”而智慧是一柄双刃剑:在切开事物秘密的同时,让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俄狄浦斯的命运描述了人的生存处境与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古希腊时代的人类,身处种种困境:险恶的自然环境、愚昧的社会环境和人自身的无知,遂将人的生存障碍称之为“命运”。在命运的控制下,人身不由己,处境悲惨,丧失自由和自主能力,人只能以俄狄浦斯式的自戕方式与命运对抗。实际上,这是一切时代、一切种族、一切人的生存处境的缩影。
古希腊文学的价值在于张扬生命极限状态下人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在严酷的环境中,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是:尽其所能为自己赢得人的尊严和荣誉,体现了希腊式的悲壮的英雄主义世界观。
艺术特色:
首创“回顾式”结构。神话呈现的顺序结构是:拉伊俄斯犯罪→神谕→弃婴→逃亡→杀父娶母→追凶→自我放逐;悲剧设计的倒叙结构是:追凶→倒叙:弃婴→逃亡→杀父娶母→自我放逐。倒叙最适合于戏剧,其作用是优化结构,使情节更紧凑,冲突更集中。
题材之典范。人与命运的冲突,是人类产生以来人人关心的问题,但是,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个作家表现得如此酷烈,震撼人心。秘诀在于戏剧冲突的强度,而这种强度来自题材之典范:人要逃避的是如此令人不齿的罪恶,他必将倾其全力;而这个罪恶是人力绝无可能颠覆的神谕——命运。双方的抗衡越是强烈,便越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俄狄浦斯的智慧,其一放在破解斯芬克司之谜中去显示,突出其对忒拜人的恩泽;其二放在追凶的过程中去表现,突出其正直和勇气。其美德在执着追凶、自我放逐等情节冲突中得到充分展现。悲剧集中展示了俄狄浦斯性格中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控诉了命运的不公正。
有关外国文学名典释读的文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命运的渊薮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与古希伯来文学共同构成欧洲文学的两大渊源——“二希”传统。古希腊文学中强烈的人本意识,经由古罗马文学的传承,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人把掌管命运的权力赋予女神,连众神之王宙斯都要受其辖制。古罗马文学是连接古希腊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的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024-10-20
董卓被杀的时候,他的部将牛辅、李傕、郭汜正在陈留等地奉命劫掠,听到长安变故,都像惊弓之鸟,慌乱失措。王允、吕布这才意识到大难已至,仗着长安城池坚固,苦守几月。吕布只好自己逃离长安,投奔了袁术。王允被捕,与妻儿十多口人共赴黄泉,时年56岁,长安城中的兵荒马乱终于告一段落。王允若能以大局为重,应对有方,长安就不会再度陷于战乱,东汉的命运也许有机会改写。......
2024-01-09
在此,笔者主要对“王墓市何以形成较早,如此繁荣的集市竟然没有进而形成城镇?”历史上的王墓市(集市之市,不是现在的城市之市。[27]王羲之墓所在地称为“王墓”,村名为“王墓村”,村旁大湖名为“王墓湖”。地因墓名,村因墓名,湖因墓名。[28]传说中的王羲之墓......
2023-11-18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似乎是一个宿命论者。其实,孔子并不相信命运,他说:“为仁由己。”他认为命运是没有的,时机往往决定人的一生。《韩诗外传》云: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可见,孔子不信命运,而信时机。所以他一直等待时机,希望有机会实现他公天下的梦想。......
2023-11-16
他们急忙将这个小男孩救出,但他的下半身已被严重灼伤,整个人完全失去意识,只剩了一口气。送到医院急救后,小男孩稍微恢复了知觉。两只细弱的腿垂在那里,没有任何知觉。出院之后,他妈妈每天为他按摩双脚,不曾间断,但仍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2023-12-02
034 秉节终生难冰雪入胡天——苏武苏武,放羊界里的一颗明星,出使使节里的一朵奇葩。苏武出生于官宦之家。然而,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已经投降匈奴的卫律大惊,急忙扶起苏武,召医生治疗。由于抢救及时,昏迷的苏武终于苏醒过来,常惠等人把他抬回营中调养,单于被苏武的气节感动,每天派人来营中探望。苏武痊愈后,单于派卫律前去劝降。苏武牧羊图清·黄慎......
2024-05-05
七代王嘉与燕王喜被俘俘虏代王嘉与燕王喜,是秦国实现灭亡六国的第三、第四战略目标的延续。代王嘉与燕王喜的被俘,标志着赵国、燕国的最后灭亡。燕王喜收到代王嘉的书信后,果真派人斩太子丹头,想要献给秦王,然而秦军仍然东进攻燕王喜。后来秦军奉命撤回,其原因并非是代王嘉的书信与燕王喜斩太子丹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是秦王政急调李信和他所统率的秦军回师参加灭亡楚国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
2023-12-05
不定芽在林业生产上有很大价值。枝干长到一定大小时,再将它们砍掉,新增的伤口会发出更多的不定芽。植物在最脆弱的时候就会生出不定芽,与命运抗争,直到耗尽全力才会罢体。......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