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各种体育项目是世代相传的,这种传承性对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甘肃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传统体育项目有锅庄舞、赛马、赛牦牛、射箭、押加、北嘎、知合则、日则合、果尔考儿、跳绳、踢毽等。......
2024-10-19
第二节 回族传统体育项目
甘肃回族传统体育体现在回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除了武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木球、赛马、惯牛、踏脚、拔腰、夺腰刀等。概览甘肃回族传统体育,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回族社会生活,对弘扬回族传统文化,增强回族自尊、自强、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推动和促进回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回族传统拳种
回族视习武为“圣行”。回族民间流行的武术拳种及器械主要有:查拳、教门弹腿、回回十八肘、汤瓶功、八极拳、八门拳、七势、心意六合拳、通背拳、马家拳、阿里剑、古兰健身术、护身拳、穆斯林八卦太极拳、白猿通臂拳以及环子锤、沙家枪、马家枪、河州棍、双刀、大刀、伸缩剑、古兰剑、燕尾剑、鱼尾剑、杆子鞭等。这些武术项目有的源于中亚、阿拉伯地区,有些则学习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武术,并形成了回族武术特色。在拳术方面,回族拳术有以下独有的拳种。
(一)弹腿
弹腿,亦称教门弹腿,回族拳术之一。因其发腿迅速,有如弹丸射出而得名。弹腿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源于陕西的西安、渭南等地,后流传于宁夏、甘肃等地。有十路、十二路、查拳弹腿之分。动作大同小异,弹腿歌诀曰:“昆仑先师世界传,名曰弹腿奥无边。头路顺步人难挡,二路十字用脚尖……”
弹腿的动作简单易学,造型朴实,一拳一腿发力勇猛,包括了长拳中的基本手型、步型、腿法和身法等,是一套较完整的基本技术训练教材。开头和结尾均冠以“都瓦依”的动作。
(二)回回十八肘
“回回十八肘”传说是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创,元时传入中原,代代相传,但每代只由一名品德高尚、信仰虔诚的穆斯林继承。“回回十八肘”是以肘尖和接近肘尖的臂作为进攻和防守的手段。“肘”,拳家称“中节”,从击技讲,屈臂为肘,乃硕而尖,是凶险利器,攻击力强,肘的招式稳而速,短而险,变化莫测,可攻可守,简便易行,往往一击,反败为胜,拳家在击技中讲究“远使手,近使肘,贴身靠打情不留”,拳谱曰:“肘打四方人难防,手肘齐发人难当”和“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等特点。
“回回十八肘”以肘为主,有十八个单练套路,其手法、步法、腿法、身法等,都是以肘法派生出来的,或以肘取胜产生的,如开门架子、冠以“依玛尼”(信念,品格),具有浓郁的回族风格。
(三)汤瓶拳
汤瓶拳又名汤瓶七式。因其拳式动作似回民所用汤瓶壶而得名。相传现在流传的汤瓶拳多由河南周口袁凤仪传出。汤瓶七式有花七式、陈七式之分。每套七式,每式又化七式,共四十九式。前者七式是单练套,以金梁起架为起势,翻身吊打为收势;后者四十九式是对练,又叫硬架子对练,以破法、顺法为主,打法有二十七进法,是后发制人的自卫性拳术。汤瓶拳式的歌诀为:“金梁起架最难防,左开右进探心掌,合手杀下千斤坠,隔臂打耳破命伤。”
(四)枪法
回族武术中的传统枪法负有盛名。相传明初功臣常遇春善枪法。后常家衰败,后代流落江湖,有以枪法谋生者,因以“常家枪”自号,改称“开平枪”。其法与六合枪相近似,但枪法硬朗,直出直进。明代枪法流派中又有沙家枪、马家枪。沙家枪又名沙家竿子,其枪竿长丈八至二丈四,沙家枪之用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马家枪据传系南京回族马家所创,明永乐年间迁至河北青县,明中期有马仲良者善枪法,遂与沙家枪齐名,后传入宁夏、甘肃等地。此两种枪法均属六合枪系统。
(五)刀术
清代武术家李冠铭、其侄李凤岗皆为双刀名家,李凤岗有“双刀李凤岗之称”。清末武术家王正谊,俗称王五,精通拳术及诸般器械,尤精大刀及双钩,故人称“大刀王五”和“双钩王五”。他曾助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后参加义和团反帝斗争而壮烈牺牲。西安武术家铁彦彪善舞大铁刀;济南武术家杨松山学棍法及双手刀法,编有《双手刀法》一书;马正英、白怀礼精通十二趟少林刀、乌龙双刀、春秋刀及普坛双钩等。这些刀法有的后来逐渐传入西北边陲,在甘肃的一些回族聚居地也曾一度流传。
(六)棍术
棍术是甘肃回族武术之一绝,被列为陇上四大名棍之一。其特点是:换手调把,梢把并用,两头交打;棍随身转,眼随棍走;换手变招,调把易势;数棍连击,力透棍尖;棍开而不散,棍活而不乱;击法上欺、诱、假、骗、快、稳、准、狠。训练手段上形成传统的12门36着。十轮十折,一招一式,咄咄逼人。
(七)牧羊鞭
牧羊鞭又称猎鞭,是回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武术前辈根据劳动人民牧羊、自卫发展整理而成的一种软兵器。何为“自卫”,也就是说遇猎豹、猛虎或者是强敌,能使虎豹被擒、数步之外上将落马。它是以缠、扫、劈、白蛇吐信、黄龙摆尾、怪蟒翻身、仙女散花等动作组成,进退自如,横扫千军,要求运动员六合为一、稳准严谨、刚柔相济、身形统一,不仅技击性强,且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流传甚广。
(八)穆林扇
扇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作为民族体育项目却依稀可见。集文化、民俗、体育、艺术于一体的武术短兵器——穆林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回族风格。它强调内外兼修,突出回族风格,范围涉及男女老少,训练重在手、眼、身、法、步以及内外功力的高度结合。穆林扇把法巧妙、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快慢相间,上下起伏,声东击西,抖暴崩弹,内聚外显,意气相连,尤其在贴身撕搏中更能发挥攻击和防御的作用,非常适于女子运动,已成为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闪光点,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九)陈式太极扇
陈式太极扇是我国武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具有回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陈式太极扇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健身项目,突出了陈式太极拳的传统特点。它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通过穿插蹬腿、摆莲、翻腰、跳跃,表现出了陈式太极拳的典型动作,集陈式太极拳精华为一体。
为了使此扇更加适应表演性及观赏性,在套路中又融入了西北花儿的步伐和扇花,结合天地阴阳造化之理,运用了陈式太极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虚实互换、节节贯穿等独有的韵律和特征。在上身中正安舒的基础上,八面支撑,发劲松活弹抖、扇势多变、折叠缠绕,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整个套路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无论是演练者还是观赏者,都会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美丽。
(十)投沙袋
投沙袋是回族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始兴于清道光年间,后经回族武术爱好者挖掘整理,发扬光大,留传至今。沙袋是由民间艺人手工纳制而成,上下各10层,大小50厘米见方,内装约8千克铁砂。
练沙袋的级别动作有倒把、里把、反把、掏腿、背剑、腰穿等,再加上运动员的闪转、跳跃、翻花,以及用于集体组合的双人对撂、交叉对撂、集体循环追撂等动作。抛投沙袋时冲击力惯性很强,手接沙袋时撞击力很大,要求习练者及时观察沙袋运动状态并迅速做出反应。沙袋表演动作讲究稳、准、活、协调和流畅。长期习练能增强耐力、手臂抓握力、眼力、身体灵活性和动作协调性,是中国功夫的基础功夫。
二、赶木球
赶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先在平地上挖若干小圆洞。洞口数要比人数少一个,洞的标准是直径20厘米,深20厘米。用一根20厘米长的短木棒当木球。比赛时,参加人数不限,每人手拿一米长的木棒,站在洞前,另一无坑人则用木棒赶球,尽力将球赶入洞内,守护洞口的人要用木棒阻拦,一旦木球被击入洞内,所有守洞的人要轮换洞位,这时赶木球的人乘机占领洞口,未抢到洞口的人就变为赶木球的人。以赶木球次数多的人为负。
三、爬木城
爬木城是回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以粗木杆制成一个长4米、高3米的木框,中以横木数根相间,如梯墙状,竖在地上固定好,称为“木城”。参加者在规定距离外快速奔向木城,以先攀到顶者为胜。
四、木球
木球,是用一种硬度强、不易破裂的木头制作的小球,长约8厘米,粗约10厘米。打木球,回族群众俗称“打篮子”、“打锁儿”或“赶毛球”,是回族人民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打木球所用器具简单,规则明确,容易掌握。在民间打法也灵活简便,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每人只要准备一根60厘米长的木棒或木板,用来击球即可。
在民间,木球的打法有三四种,如打圈杠、吊杠和赶龙等。由于打木球竞争性、趣味性很强,已被广泛普及推广,并规范了场地器材和比赛规则。比赛在长40米、宽25米的场地上进行。两端各有一道宽100厘米,高80厘米的门,球门后装球网。每场由甲乙两队参加,各队出5名队员,其中1名为守门员,另外4名运动员手里各拿一块60厘米长,上宽3厘米,下宽10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运动员通过运球、传球等技术,避开对方的防守,用木板击球入门,球入门得分,以球入门多少分胜负。若得分相等,以点球形式决出胜负。全场比赛40分钟,分上、下两半场,中间休息5分钟。规则规定双方队员击球时,击球板不得过膝,过膝则违例。如一队员用手和脚触击球或推、抱、拉、踢对方队员均为犯规,罚任意球。比赛中守门员在球区违例、防守队员两脚进入球门区、任何队员严重犯规,由对方在距球门5米处罚点球。木球比赛近似曲棍球和冰球,显示个人高超技巧与集体默契配合,深受回族青少年喜爱。
五、掷子
掷子也叫“扔石锁”、“举石锁”,是一项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掷子是用青石打制成古铜锁形状的石器,后由石质改为铸铁。演练掷子的动作有扔高、砍高、扔荷叶、接高、接荷叶,其名称为:支梁、扇梁子、砍跟斗、撤荷叶、嘴巴荷叶等。这项活动可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近年来又发展了一些新的动作。
六、打嘚栲
打嘚栲最早出现于金代,称“毬彩”。场地要平坦,一端画一直径一米的圆圈,圈内画一等边三角形,角与圆相交。高十厘米小木柱十五个,按等距离隔放在三角形内,在距圆圈中心十五米外的地方,画一条长一米的横线,作为击球线。比赛可进行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每队五人。选手站在击球线后,将球放在击球线上,用棒击出,击倒圆圈中一个小柱即得一分,将木柱击出圈外得二分,每人击球五次,得分多者为胜方;得分相等以得二分多者为胜;再相等,则以连续两次击空少者为胜。如再相等,则以加赛决胜负。
七、掼牛
掼牛亦称“斗牛”。流行于宁夏、甘肃、河南、河北、云南各省的回民中。起源于宰牛时多人配合将牛掼倒捆绑开宰,后来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而且大多在喜庆节日时举行。将牛披红戴花,放置场地中央。掼牛者空手进场,至牛前以双手各握住一只牛角,左右摇晃,待牛性起,突然发力拧转牛头,使牛摔倒;或以左手握牛角,右手握牛下颌,猛拧牛头,使牛倒地。有的地区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比赛时,牵牛入场,斗牛者用披风逗挑公牛,使其发怒,待牛怒不可遏的向斗牛者冲来时,斗牛者挺身而上,顺势抓住牛的双角,与牛对峙、格斗,可进退或原地打转圈,但不能让牛头任意摆动。待牛力竭,再用绝招和暴力把牛摔倒,而不伤牛身。
八、花式跳绳(www.chuimin.cn)
花式跳绳是回族一种健身体育方式,每年秋收罢,清出场院时,花式跳绳便进入高潮。花式跳绳,绳长10米至13米,直径寸余,两人各持一端,同时顺同一方向绕圈摆动,单人、双人或数人在绳子上模仿动物姿态作举、闪、滚、翻、跳跃等动作,绳子摆动的幅度及快慢可根据跳绳者的动作调整,手眼相随,疾徐相合。花式跳绳可单人、双人跳,也可集体跳,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参加。
九、耍中幡
耍中幡是回族民间一种表演性体育活动。中幡由杆、伞盖、旗组成,全长3丈多高,上有3面旗,中间的叫飞旗,两侧的称小旗,旗下有3把伞。中幡上一般有6个长方形的竹圈,俗称“拍子”,大小不同,音响各异,悦耳动听。耍中幡表演活动进行时,通常还伴有划旱船,踩高跷,舞狮子等。寓于20几个套路中。中幡演练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名称,还有几个动作组成一个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完整套路。如:“霸王举鼎”“苏秦背剑”“太公钓鱼”“封侯挂帅”“张飞骗马”等。演练中幡能提高四肢活动能力。可以锻炼筋骨,增强腰部和腿部力量,培养目测力、判断力、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演练中要做到快速、稳、准,手眼配合一致。
十、踏脚
踏脚是回族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相传唐代由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通过陆海两路来华贸易带入。踏脚是一项既可娱乐,又可健身、自卫的活动,深受回族群众的喜爱。从小孩到老人,每逢农闲时节,都要聚集到一起进行热闹的踏脚活动。踏脚即像踢足球一样,用脚不用手。可一人对一人,也可二人对四人等。双方对踏时,靠灵活机智,技艺娴熟,你踏我闪,你攻我守。其基本的动作是平踏、跛脚、背脚、连环转、飞脚等。平踏时一般侧身面对对方,以全脚掌向对方蹬出。跛脚,则要单腿跳步,面对对手正面,向高处蹬出。背脚,回族民间俗称“关后门”,多用于进攻对方的裆部、臀部。这个动作声东击西,防不胜防,一般在背向对手时,突然向后方踏出。连环脚,即快速转体360度,打击对手的背面和侧面。飞脚,即双腿腾空,踏向对方的肩部和背部,在对踏中,往往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如前踏后蹬,就是少数对多数发出的连续进攻动作。在“嗨”、“哈”的发声中,一个前踏动作后,迅速转身,再猛地向后蹬出,可谓眼观六路,灵活进攻。踏脚比赛,有一定规则:一是在平坦宽敞的场地进行,现在有体育部门规范成为10米×10米;二是不准穿皮鞋等硬底鞋;三是不准用头、拳、肘、臂进攻对方。
十一、赛马
回族赛马有4种。一是骑马赛跑,分短距离速度赛和长距离耐力赛,一般以速度赛为主,距离约400米左右。二是骑马竞走比赛,统称压走马,即不许马的四蹄有腾跃动作,四蹄交替前移,重心平稳,将就马的形态结构、神态、全貌,看其形态知其马力。用同样方法也有骑骡竞走的比赛,已成乡俗。三是花样赛马,在马背上做倒立、横卧、镫里藏身、横越马背。四是军事动作赛马,有骑马劈刀、射击、砍红灯、过障碍等。后两种比赛难度大,民间很少开展,军队骑手比赛表演,很有吸引力。农村中的回族青年结婚时,有些地方仍保留着测试新郎赛马的习俗,这种赛马,要配备特别华丽的鞍髻,马头要扎戴红花,以显荣耀。其形式是:新郎与陪客披红挂绿,策马到女家,做完礼仪后,快速离开女家,上马飞速奔出村庄,女方村中早已选好的骑手,扬鞭催马,飞奔追去,测试新郎有无策马本领和男子汉的勇气。
十二、拔腰
一般分单手拔和双手拔两种。以双脚离地判胜负。比赛时,既可个人赛,又可集体赛。比赛场地小,也不用器械,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易于普及开展,深受回族群众所喜爱。
十三、射箭
弓是用分劈的大竹竿做成,长约1.3米,弓弦是用牛筋拧成,箭头是用铁制成,射程有50米、100米等。每年冬季,青壮年男子射靶比赛,互争高低,是回族群众尤为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十四、夺腰刀
甲、乙二人各带1把戴鞘腰刀,藏在身上某一部位,双方出场,在一块12平方米左右的平地上,或进或退,左右移动,相互窥察藏刀部位,一旦发现,即一跃而上,奋力夺刀,一方积极交手,既要保护好自己的腰刀,不让对方夺去,又要千方百计地触摸和发现对方身上所藏的腰刀,展开一场撕、拉、推、绊、摸、摔的搏击动作,直至将对方腰刀夺到手为胜。凡刀易手一次为平局,一般三局两胜。
十五、放鹰围猎
每当秋收以后,临夏回族群众头戴狐皮制作的“一连鹰帽子”,穿上生牛皮制作的“落提”,进山围猎,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式。放鹰围猎是山区回族群众在秋高气爽季节最喜欢活动的项目。长期的野猎实践,对驯鹰很有经验。大鹰体格健壮,力大凶猛,既抓兔、又抓稚。鸡鹰体小力单,专抓稚,对兔尚欠对抗力。行猎时,架鹰者居高临下,同行者去草丛中寻找兔、稚,猎物受惊后启动,鹰即箭飞而去,迅速捕获。
十六、羊皮筏子、羊皮袋和牛皮袋竞渡黄河运动
居住在临水一带的回族群众,自制独特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子、羊皮袋、牛皮袋,泅渡黄河,载人运货。1人用1个羊皮袋泅渡者为“单抱”;2人以1个牛皮袋泅渡者为“双乘”;3人以上渡河可用羊皮筏子。古人留下“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的诗句。还有骑木划水赛,其方法是2人背对背骑在1根木头的两端,用两手划水前行,各自竭尽全力,将木头划向自己一边。在规定的距离内,谁将木头引过来的次数多者为胜。也有进行夹木过河比赛的,数人顺河一线站开,每人腋下夹一同样大小木头。比赛开始,一手固定木头,另一手用力划水而进,先到达彼岸者为胜。
十七、对棍
这是回族青少年中广为开展的一项活动。放牧者每人自备5尺吆牛棍。比赛方式是两手握棍与肩同宽,2人相对靠近站立,以推的形式在握距之内,两棍相互交叉相碰,速度由慢到快,有节奏地进行,以比试双方臂部力量和反应能力。最后以动作速率缓慢,赶不上节奏者为输。胜者再与另1人或另1组胜者相比,一般采用单淘汰制方法进行比赛。
十八、打杈扬
打杈扬是回族农村打碾场休息时举行的一种活动,器械是挑麦草的“杈扬”。比赛方式是二人持杈扬相距2米远面对站立。比赛开始前要约定好顺序和方式,例如最简单的方式是左点地1次,棍相击1次,右点地1次,棍相击1次,然后再改变杈扬握法,棍身相碰4次,使“点、击、碰”的动作在变化中进行。以点、击配合一致,动作协调连贯,快速完成点、击、碰次数者为胜。打杈扬对身体的协调能力、动作节奏感、应变能力、神经反应都有很好的锻炼价值。比赛一般分个人赛和集体赛。
十九、打石头
回族开展的打石头比赛分两种:一是小石子赛远;二是大石子击准。小石子赛远,石子约重50克至100克,比赛分掷远和掷高,以掷出石子距离判断胜负。大石子击准,石头约重500克,比赛设有固定目标,如树或垒起石堆,在不同距离间掷出,击准次数多者为胜。建国前每个家庭院落、屋角、楼檐上都放有一堆鹅蛋大的石头,在战乱不定的年代里以保家防身之用。由于平时坚持练习和比赛,因而也出现过“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好手。
二十、打抛俩
回族青少年在放牧和农闲季节经常举行打抛俩比赛。比赛分甲乙两队,每队约7至15人;比赛器械为长60至80厘米的木棍或木板,“抛俩”为一段长3厘米、直径1厘米的木截截;场地是1000平方米左右的一块平坦地面,划一宽8米、长12米的长方形叫“冈”,冈又从中间划一线分成前冈和后冈。比赛开始前以抓“棍头”挑选攻守方,攻方像打垒球一样,按顺序在前冈前沿将“抛俩”击出,守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攻方击出“抛俩”的方向,接攻方击出的“抛俩”,当接住空悬“抛俩”时,击“抛俩”的人出场;若接不住,“抛俩”落地,可拾起“抛俩”向自己守候在后冈的另一部分同伴掷回,以求接住或使“抛俩”落入冈内。同时攻方可用棍将守方回抛的“抛俩”堵击到远方,在击出的距离内用棍长为单位测出数字。在攻守方赛完一定次数后,以所得棍数定胜否,罚则叫喊“扫”,即闭气跑完一定的距离。
二十一、爬树
爬数比赛,不用任何辅助东西,用赤脚上树,以速度和和高度试本领。广河县庄禾集举办的6届乡民族运动会上,爬树列为一项比赛内容。比赛时在树顶上挂一彩带,以赛者取下彩带的时间判胜负。
二十二、洒蛋蛋
用直径1厘米左右的铁蛋1个,两人比赛开始叫“置蛋”,距离较近,要求1脚击中;若不中,以后则规定2次击中,交替进行。最后以击中者为胜,负者在一定距离内用头顶蛋相撞。
二十三、彩镯响
回族姑娘从小就喜欢戴手镯。传说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妇女照顾者一位老婆婆,她们连饭都吃不饱,于是,这位妇女就到一个商人家里去打短工做饭。每天和完面,她就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有一天,忽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婆婆和媳妇都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媳妇把手伸出去想让雷劈掉算了。一声巨雷响过之后,媳妇不但双手未断,而且两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从此,戴手镯也成了孝顺老人的象征。今天的回族姑娘、媳妇戴手镯不但是继承了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而且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手镯子常常会触碰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了按摩拍打的效果。
这项运动融入了传统武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等动作,在清脆悦耳的镯声中,通过抖碎肩、旋转腰、跨及拍、打、碰、拧等动作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关节和肌肉,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项运动在回族群众中广为流传,优美的动作、清脆的镯铃声,展示了回族风情和民族特色,抒发了回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十四、擒牛
徒手擒牛是回族人民的一种基本技能。它通过擒牛的技能表演,充分展示了回族人民机智勇敢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伴着高亢悠扬的叫板声,一队回族少女在一位长者裁判的带领下,走着端庄文静的舞步,翩翩进入场内。随着紧密的锣鼓声,两队回族青年欢乐地翻着跟斗,分别牵着两头膘肥体壮的黄牛入场,豪情满怀地要与对方开展擒牛比赛,呈现出一个欢快热烈的场面。斗牛场上,两头膘肥体壮的黄牛相见,分外眼红。你看,它们牛角挑地,牛蹄刨土,恨不得用两角将对方挑翻在地,于是,奋力向对方猛冲过去,展开了难解难分的搏斗。随着一声哨响,裁判员要两队各自将牛拉开,并以“石头、剪子、布”的方式决定了擒牛出场的先后,接着要各自展现自己的实力,于是双方各自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使出了自己的绝技招式。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倔强的牛终于被彪悍机智的回族小伙子制服了。先将牛擒倒的一方胜利了,围观的回族少女给他们披红戴花,胜利的小伙子自豪地骑上牛背,兴高采烈地结束了一场精彩而热烈的擒牛比赛。
二十五、打瓦
打瓦这项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回族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回族的祖辈们曾服役于军队,体育与军事相互影响和交融。到和平时期,回族群众在寺院和乡村依然保留了习武健身的习俗,打瓦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有这样一种说法:“回族尕娃不会打瓦,在人世间白活一趟。”打瓦的过程中,充满了趣味性和对抗性,充满了愉快和友爱,可以加强青少年的韧带、臂、腰、腿部力量的锻炼。打瓦这项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特别是“开攻”、“跨马”、“外掏”、“三夹骨”几个动作是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开攻”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先民在战场上打阵地战与敌方对垒时,双方各待时机攻击对方,进攻时,打瓦者都高喊“开攻”,然后开始比赛。“跨马”即上马,把瓦片从右大腿胯下抛出,与骑马时上马的动作一样。“外掏”是站在打瓦场地的第四条线上做马步蹲裆式把瓦片抛出,实际上这也是骑马的动作,“三夹骨”是夹住瓦片跳起来把瓦打出,在战争中主要是骑马时踩住马蹬,两腿夹住马身,里夹外摆使马做转弯、回头、起步、停止的动作,这些都要靠双腿和缰绳来指挥。
二十六、抖皮条
抖皮条流传于回族农村,多在农闲或节日集会时举行。表演前将皮条一端固定在木架或梁柱上,另一端下垂,活动时单手将皮条抓握在手中或缠绕在手腕、手臂上,使身体腾空,做各种升降、倒转、支撑及水平动作。练习方法是以马步开始,两虎口相对,两手抓握皮条两端内侧(双手距离比双肩稍宽),两手臂前平举拉伸皮条后用力向左右侧上下抖动皮条啪啪作响,皮条抖得越响、越有节奏,效果越佳。左右抖皮条可以配合进行做矮子步、背部、盖步、车轮步、抽腿、盘腿、踢腿等动作。
思考题
1.简述回族武术的几种传统拳种。
2.简述木球基本打法及规则。
有关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的文章
藏族各种体育项目是世代相传的,这种传承性对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甘肃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传统体育项目有锅庄舞、赛马、赛牦牛、射箭、押加、北嘎、知合则、日则合、果尔考儿、跳绳、踢毽等。......
2024-10-19
汉朝的建立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对甘肃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千年来,甘肃地区的民族间交往,不仅给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而且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积极发展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未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国家体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024-10-19
第一节民族传统体育基本概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然而,目前我国体育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没有统一,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同的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仍有不同的定义和多种理解。......
2024-10-19
充分认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古往今来的现象、性质,把握其产生、发展的原因、规律及价值功能,才能真正达到系统提高的目的。因此,传统性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命力。......
2024-10-19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各类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接触巫术和交感巫术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2024-10-19
第一节甘肃土族源流及概况一、甘肃土族源流关于甘肃土族的源流,由于缺乏记载,历来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吐谷浑说、蒙古说、沙陀突厥说。卓尼土族在历史上早已丢失本民族语言,而完全使用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一种方言,与当地藏语接近。......
2024-10-19
第一节撒拉族源流及概况一、甘肃撒拉族源流近年来,撒拉族的族源问题通过许多专家学者在撒拉族聚居地的调查考证,对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庭院布置、民间传说、民族性格、语言特点、历史背景和迁徙路线以及中外史书关于撒拉族活动的记载,经过大量考证研究确认:撒拉族先民不是当地土著,而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撒拉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衣食住行及风俗习惯,与附近的回族基本相似。......
2024-10-19
人口的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平均预期寿命是集中反映人力资源身体素质状况的主要指标。综合地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健康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还是有差距的。教育相对滞后,制约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西北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