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塔院寺金塔初建年代考:酒泉日报20年人文地理卷

塔院寺金塔初建年代考:酒泉日报20年人文地理卷

【摘要】:塔院寺“金塔”初建年代考陶玉乐塔院寺“金塔”,位于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的塔院寺内,塔以筋砌,始名“筋塔”,谐音“金塔”,塔与寺合称“金塔寺”或“塔院寺”。“金塔”是密檐式佛塔的代表。关于“金塔”初建的确切年代,现存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从以上史料说明,塔院寺“金塔”初建位置就是现在的位置,并非拆迁,初建年代应该不晚于明代。2003年7月,塔院寺“金塔”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院寺“金塔”初建年代考

陶玉乐

塔院寺“金塔”,位于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的塔院寺内,塔以筋砌,始名“筋塔”,谐音“金塔”,塔与寺合称“金塔寺”或“塔院寺”。塔势雄伟,寺貌壮观,构成一幅神奇迷人的画景。明、清时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民国时又将它列为金塔第一景,金塔县县名由此而来。

“金塔”是密檐式佛塔的代表。塔身下方上圆,土质的塔身外有许多层檐,可与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媲美。

关于“金塔”初建的确切年代,现存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民间有此塔建于唐代或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传说,但未见史料记载,有待考证。据《重修金塔县志·1934年手抄本校注》收录的《重修塔院寺序》(刻写于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记载:“如我金塔寺之有塔,不知建于何代,然塔以筋砌,始名曰‘筋塔’。明万历二十年设堡,其地立官分土,因名其堡曰‘金塔寺堡’,是堡因塔而名也。”这是现有史料中关于“金塔”的最早记载。这说明,在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时“金塔”已存在。据此可证明,“金塔”的始建年代,最迟也在明代;同时也说明,“金塔”并不是金的,初建时外表是用纸筋砌的,叫“筋塔”,后根据谐音,称为“金塔”。

又据《重修金塔寺塔院寺》记载:“吾酒泉郡北有金塔寺焉,不知始于何年,创之何帝,迨后倾颓全无,然其基尚存焉。后有孙公一贵于康熙四十二年躬鹰简命巡守是地,每夜辄闻斯地有鼓钟管龠之音。感化于心,顿然醒悟同山右僧性贵咸登法舟。遂一念之诚,募化十方修寺建塔造立金像。”另据《修编金塔方志》记载:“金塔寺,在城东南五里许。其塔康熙三十九年金塔游击甘州人孙一贵重建筑。土质铜顶,围七丈高五丈……其塔修葺三次,第一次贡生陈豫讷修葺之;第二次商民芦德修葺之;第三次民国十年,贡生刘怀基修葺之。”

1987年维修“金塔”时,发现了历次维修的4层灰层,最里面的塔身土层经省博物馆专家实地查看,为明代建筑,并从金顶内发现了4次维修的记录牌。(www.chuimin.cn)

从以上史料说明,塔院寺“金塔”初建位置就是现在的位置,并非拆迁,初建年代应该不晚于明代。清康熙时,游击将军孙一贵重建,后经三次维修,使古塔得以保存。

关于“金塔”的重建和维修,据《金塔县志》记载:“明朝末期,塔已倾颓,其基尚存。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金塔营游击甘州(今张掖)人孙一贵,重建土质铜顶塔,塔围七丈,高五丈,塔顶高五尺,围约一丈二尺,四十二年告竣。延至雍正十年(1732年),性贵弟子可法,募化资财,将前后殿宇及舞殿覆瓦,谋久固之,并增筑钟楼和鼓楼。清同治四年(1865年),战乱中庙宇被焚,惟塔未受损失。光绪四年(1878年),贡生陈豫纳督修,化十方布施,仍建大殿三楹,上供释迦佛。寺庙恢复原貌,景观更加宏伟。宝塔上锐下圆,如古铜胆瓶状,土质塔身,高五丈,围七丈,外表用纸筋、白灰等物粉饰。铜铸塔顶,高五尺,围约一丈二尺,塔上供奉金面铜佛一尊。其后又有商民芦德、贡生刘怀基曾先后两次修葺之。”

民国五年(1916年),塔上古佛被英国博士哈佛窃去,幸甘肃省长指令镇守追回,仍放原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塔上古佛又被贼人窃去。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塔上铜顶被几个军人为打鸽子而击落,抬走后杳无音讯。1967年,庙宇被拆,树木被伐,唯宝塔巍然屹立。

“文革”后,全县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建议维修古塔,恢复其庙,以保护文物、发展旅游业。1987年,省文化局和县财政共拨款3万元对古塔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貌,使古塔得以保存。

2003年7月,塔院寺“金塔”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酒泉日报》2009年1月16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