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酒泉地学旅游资源:渥洼池和地下宫殿

酒泉地学旅游资源:渥洼池和地下宫殿

【摘要】:酒泉的地学旅游资源王兴文瀚海明珠酒泉市境内,戈壁沙漠浩瀚,地表水缺乏,自古以来,地表的清泉、湖泊等水体很受人们的喜爱。“天马的故乡”渥洼池,于1994年被列入甘肃湿地候鸟保护区,是敦煌阳关旅游风景区的重要景点。此外,酒泉市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利资源而修建了许多水库、塘坝。这一奇景已引起酒泉市、金塔县有关领导的关注,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地下宫殿将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酒泉的地学旅游资源

王兴文

瀚海明珠

酒泉市境内,戈壁沙漠浩瀚,地表水缺乏,自古以来,地表的清泉、湖泊等水体很受人们的喜爱。历史上,河西“十大名泉”(1993年《地球》4期作过介绍)中,酒泉就有其五(酒泉、月牙泉、渥洼池、大泉和悬泉)。这些历史名泉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声名远扬,并与当地历史文化遗迹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早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的拳头景观。西汉酒泉胜迹也已发展成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具有八大景区的汉式园林,古泉北侧的大型群雕,生动记录了两千多年前霍去病将军出征、鏖战、庆功的场景,艺术地再现了泉名的由来,并获得了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殊荣。“沙水共生”的鸣沙山·月牙泉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交流、沙浴沙疗、滑沙健身、大漠探险、丝路采风于一体,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天马的故乡”渥洼池,于1994年被列入甘肃湿地候鸟保护区,是敦煌阳关旅游风景区的重要景点。大漠深处的大泉,因其哺育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区的绿色生命而备受关注。三危山麓的悬泉因20世纪末在附近发现了西汉“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并出土了大量珍贵简牍等文而轰动世界。

酒泉市境内天然湖泊极少,位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海子草原的苏干湖是唯一的内陆湖泊。苏干湖由面积约110平方公里的大苏干湖和面积为11平方公里的小苏干湖组成,二者相距约30公里,有河道相通,是山间断陷盆地集哈尔腾河洪流、融雪水和泉水而成。两湖相距很近,但小苏干湖是淡水湖,大苏干湖是咸水湖。1982年,苏干湖被列入甘肃省自然保护区。隆冬季节,苏干湖区是一片晶莹洁白的冰雪世界;夏日,碧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包括大天鹅在内的许多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可称得上是鸟类的天堂。海子草原碧草如茵,牛羊肥壮,马奶飘香。热情奔放的哈萨克族牧民展示着他们豪爽、大度的精神风貌,而哈萨克族姑娘欢歌笑语、翩翩起舞,盛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实为游客游览草原山水风光,欣赏哈萨克民族风情和消暑度假的理想场所。

此外,酒泉市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利资源而修建了许多水库、塘坝。这些水库、塘坝不仅发挥着灌溉、养殖、发电、生态等多种功能,而且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安西双塔水库、玉门昌马水库、敦煌党河水库、金塔鸳鸯池等一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以及赤金湖、海马泉、桥子东坝、花城湖等已成为酒泉旅游开发的新亮点。

岩溶景观

岩溶,也称喀斯特,是可溶性岩层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冲刷、沉积作用形成的奇峰异洞。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湿热地区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贵州龙宫即为典型代表。然而在极端干旱的酒泉市境内也发现有岩溶景观。(www.chuimin.cn)

位于玉门市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交界处的象牙山,因山岩石柱形似象牙而得名。此山属祁连山支脉,主峰海拔4585米,山体有形成于奥陶纪的石灰岩出露,因长期受流水侵蚀形成大大小小的溶洞,山岩奇形怪状,参差峥嵘,所以又有窟窿山、妖魔山之称。即使在盛夏,象牙山主峰也有积雪,高山草原广阔,沟内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两面山坡柏树成荫,枝繁叶茂,怪石林立,珍稀动物出没其间,山上还出产珍贵草药,加之人们根据优美自然风光演绎出许多神话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更增添了高寒山区岩溶地貌的观赏性。

在金塔县城东北约120公里的北山地层,地质工作者发现曾有一处地下洞穴,这是酒泉市境内少见的岩溶景观。溶洞在地表以下约3米的深处沿长约数千米的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分上下三层,并有甬道相连,洞中遍生洁白如玉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并有无色透明、无裂隙、质地很好的团块状水洲石出露。已知最大的溶洞长约13米,高1米—5米,宽3米—4米不等,可容数十人。这一奇景已引起酒泉市、金塔县有关领导的关注,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地下宫殿将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天然睡佛

清道光年间敦煌知县韩锡鳞写的一首诗吟道:“一佛倒头睡不醒,梦中炊熟黄粱饭。睡佛两脚未敢撑,直恐踢翻龙勒县。”(龙勒县旧治即今敦煌南湖乡)可见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发现敦煌境内有天然睡佛,只是只听其名,不见其形。直到1995年,重新发现天然睡佛的消息才见于报刊。

首先被发现的是位于敦煌城西36公里处的一尊。“这座巨形卧佛实为敦煌市党河水库西侧的一段山岩。远远望去,灰白色的山岩(轮廓)极似一座巨大的睡佛,东西向侧卧在戈壁滩上。巨佛头枕党河水库大坝,脚伸到313国道附近,全长2.2公里……发髻、眉骨、鼻口、颈、胸、腹、下肢、脚等轮廓清晰,各部位比例合适。最高处比附近戈壁滩高出150多米。晴日里,极目远望,只见海市蜃楼,水光接天,波涛汹涌,巨型睡佛安卧在云气缭绕之中,此情此景,实为一绝。巨型睡佛的发现,更使敦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甘肃旅游》,郭占法、刘建华)2004年,《酒泉日报》又刊发了马晓伟的报道:“在敦煌雅丹地貌附近,又发现了一处卧佛,此大佛比早先发现的敦煌党河水库边的卧佛更为逼真。更巧的是两大佛相距不远,形成南北卧佛相互对应,一尊头向东,一尊头向西,酷似《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一去一回的过程。”此外,肃北马鬃山边防营的官兵也发现在他们营房驻地对面山峦中,每当清晨太阳冉冉升起,霞光万丈时,就会看到一外形酷似卧佛的景观。《酒泉日报》还刊发了赵建华专为卧佛拍摄的照片。

对频频发现的天然睡佛,笔者未能一一亲临其境、一饱眼福,但仅参观过的党河水库边上的卧佛,就使我非常赞赏发现者的慧眼,不少中外游客也慕名前去拜谒卧佛尊容。每当晌午时分,党河附近水汽蒸腾,远处如波涛滚滚,雾海云天,睡佛如卧云端,飘飘欲动,浑然天成堪称一绝。由此看来,这些天然睡佛的发现,显然是在敦煌戈壁浩瀚、海市蜃楼隐现的条件下,在“佛教艺术宝库”、“善国神乡”的文化氛围中,经“天造奇石(景),主(人)客(物)交融,人赋妙意”而形成的特殊景观,是“鉴赏自然美的典型范例”(著名赏石家贾精一语)。天然卧佛已引起中外游客的浓厚兴趣,必将为广大旅游者带来真的愉悦、善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酒泉日报》2008年6月16日4版)